黃冠誠依舊擔憂,“只是這樣,會不會刺激到新華夏?他們的措辭可是十分嚴厲,說是此事已經牽涉到兩國友誼,我大明必須給一個說法。”
“冠誠,你要記住,新華夏有句話說道,政治,就是一種妥協。老夫覺得,即使是新華夏,也不想把事情鬧大。畢竟,現階段,我們兩國鬧翻,對於彼此都沒有什麼好處。因此,他們的所謂抗議也就停留在口頭上,否則,我們那還能繼續合作製造軍艦,動力系統也在正常交接?大口徑火炮也毫無阻滯的運送到我大明?因此,我們也只要措辭委婉的敷衍一下,相互給彼此一個臺階即可,可以適當的給與資金補償。”
“首輔,我知道您的意思了。一定將新華夏人安撫好,不影響彼此的友誼。”
王秋再次點頭,“不錯,就這樣幹,多歷練歷練,我也就可以放心的將大明交給你掌控了。”
經過與新華夏多次磨洋工式的談判,大明以少數低級情報人員個人利慾薰心試圖獲取經濟利益的藉口,處分了幾名低級情報人員,並對新華夏造成的損失進行了一定的經濟補償,雙方關係恢復正常。只是,雙方事後都在與對方的交往中,繃勁了一環,表面的歡聲笑語之下,是一番勾心鬥角。兩國的蜜月期結束,進入正常國家之間的交往階段,就如同後世的英美之間,平時是盟友,但也少不了勾心鬥角。
美利堅人通過與英國人的條約,正式確立了西部的邊界線,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在十三州州以外的領土。1781年以後,隨著十三州局勢的穩定,經濟的恢復,美國政府放開了向西移民的人口限制,由此,美國人的西進運動正式展開。
不過,十三州的人口分佈還是北多南少,因此西進運動主要的人口移動方向還是在北部地區。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研究後世美國的人口分佈與農產品分佈可以看出來,五大湖區是後世著名的乳畜帶,可以提供豐富營養的生活資源,同時,美國人口分佈重點,要麼是臨近沿海,要麼是瀕臨大湖,無非是水運或者海運更加便利。
因此,五大湖區就成了此次西進運動最主要的人口流動方向。
這可就惹怒了五大湖區附近的印第安人。土壤肥沃的土地不僅美國人需要,印第安人更需要啊。而且,比起美國人是外來移民,這些大湖區的土地更是印第安人的生存之根,不可一日或離。
移民者與本地土著的矛盾加劇。雙方時有衝突。美國人雖然有火槍這樣的先進武器,畢竟移民的人口較少,根本無力與大量的印第安人土著抗衡,產生了不小的傷亡。
這時候,美國政府終於行動起來,1781年3月,出動軍隊驅趕這些土著。相對於全副武裝的美利堅軍隊,印第安人簡直算得上手無寸鐵的綿羊。更何況,當初,蘇族人進攻大湖區,已經將當地的印第安人清洗了一遍,導致當地土著勢力嚴重削弱。
孱弱的印第安人土著只能向西遷移,進入了蘇族人的控制區。
現在,已經立國數年的蘇族人,對於國家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對於這些外來人口並不排斥,十分欣喜的接納了這些土著。
但是,在美利堅人看來,所謂蘇族的領地實在太過可笑,此時的蘇族已經佔據了五大湖區近乎六成的土地,勢力已經抵達伊利湖以西,讓美國人的領土直接縮水了一成。
當初美國人對蘇族人佔領的土地就有頗多不滿,只是爲了國內的穩定暫時緩了緩,現在那還能忍,首先向新華夏發佈了一番公告,無非是迫不得已的苦衷,自己不惜一切代價,想要獲得原本屬於自己的領土。
對於蘇族人的語氣就沒有那麼和善了,希望蘇族人能夠配合的讓出原本屬於美國的領土,否則不排除武力的方式。
這可就捅了簍子了。蘇族人的長老會上,許多面膛赤黑袒胸露懷的精壯的老頭子叫囂著要對美國人展開最兇猛的還擊,讓他們明白蘇族人並不是好惹的。即使是一向溫和理性的烏特雅西都是憤憤不平。
此時,莫蘇塔已經病逝,烏特雅西接人長老團首席長老,掌握蘇族大權。初登大位的烏特雅西自然不允許因爲在外人看來的軟弱而讓自己失去這個寶座。當衆人一致叫囂著報復美國人的時候,烏特雅西也就通過了與美國人硬槓一下的決議。
當然,烏特雅西也沒有忘記自己西面的盟友新華夏,希望新華夏支持自己正義的反擊計劃。與此同時,佔據地利優勢的蘇族人很輕鬆的就組織起了上萬的軍隊,對美國的先遣軍展開進攻。
說實話,一向自詡民主、文明的美利堅軍隊其實就是一羣民兵,雖然經歷了幾年的獨立戰爭,也脫不掉那股子藏在骨子裡的散漫。即使已經打算與蘇族人發動戰爭了,軍隊的動員也是慢吞吞的。性急的紐約州已經派出3千軍隊抵達前線了,弗吉尼亞的軍隊還在半道上,賓夕法尼亞的軍隊還在徵召,更有許多州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根本不願意出兵。
戰爭的結果已經漢很顯然了。紐約州的3千軍隊首先倍蘇族人包了餃子,戰死數百,近一半被俘,剩餘的大部分卻如同撒歡的兔子般,連武器都不要,就跑回去了。
接著,其餘兩州的軍隊也被蘇族人如法炮製,一一落敗。
美國人這才知道,蘇族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有了自己的國家,還有一隻能征善戰的職業化軍隊,不可小視了。
這時候,美國人這時候才認真起來,國會終於給與總統華盛頓一支要求的授權,組建一支五萬人的常備軍,對蘇族磨刀霍霍的意圖昭然若揭。
另一方面,對新華夏變得更加謙卑,意思是蘇族人侵佔了自己的合法領土,希望新華夏作爲盟友能夠主持公道,最底限度,新華夏至少在戰爭期間,限制對蘇族的武器出口。
新華夏倒是好心,派出前總統,現在的外長林航前來安排和談。
林航深思熟慮過後,給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沿著後世密歇根州中軸線,東部歸美國,西部歸蘇族人。
шшш●ttka n●¢o 但是,這個方案,無論是蘇族人還是美國人都不同意,因爲都覺得自己虧了。
林航也不爲己甚,放棄調解。並根據雙方的意願,在雙方衝突期間,限制對雙方的武器出口。
明面上,新華夏的決定很是公平,但是,實際上是偏向美國人的,因爲美國人有兵工廠,火炮火槍彈藥都能夠自己織造,而蘇族最多能夠修理一下槍械,*都要新華夏進口。
但是,連續戰勝的蘇族人已經顧不上這些了,因爲在他們看來,美國人就是一羣弱雞,專門給自己長經驗值的。
半年後的1781年10月,休整過的美軍在納撒內爾?格林率領下,向西轉進。納撒內爾?格林,這位鐵匠出身的司令是美國獨立戰爭中僅次於喬治?華盛頓的出色統帥,也是倍受美國人崇敬的民族英雄。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加入大陸軍,參加過波士頓之戰、紐約之戰、特倫頓之戰、聖日耳曼敦之戰和蒙默斯之戰,屢立戰功,頗受華盛頓讚賞。尤其是南方軍團總司令負責南方戰場期間,卻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指揮正規軍和起義民兵配合作戰,以分兵之計故意示弱,迫使康華里勳爵指揮的英軍分散兵力、疲憊不堪,不得不放棄征服北卡羅來納的野心,並迫使英軍退守濱海地區,並在考彭斯戰役中以兩翼包圍之策重創英軍,收復了南方大部分地區。
作爲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他冷靜的分析了一下雙方的優劣勢。印第安人軍隊優勢在於機動性,因爲他們有大量的騎兵協同作戰。而美軍雖然機動性不足,但是火力強勁,攻堅戰能力不錯。因此,格林的策略是,兵分兩路,穩步推進,在底特律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