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倫西亞也終於靜下來思考副官的話。
“也許在戰鬥中,心有不甘的英國人會參戰。”?帕倫西亞天真的說道。
副官內心不屑的“切”了一聲,卻解釋道“英國人既然被俘,肯定是被解除了所有武裝,也不可能控制得了艦船,是不可能有力反抗的。”
帕倫西亞算得上是個二世祖,憑藉祖輩的榮耀獲得了這個職務,但是本人實戰經驗並不多。這也是西班牙老大帝國的通病,無能之輩充斥廟宇,卻讓有才之人無出頭之日。
帕倫西亞想到先前西班牙屢次與新華夏對抗的慘痛歷史,再也不敢有對抗之念,將向上揮動的手放下。自己面對強大的新華夏艦隊不敢戰鬥,最多是顯得自己無能,大不了撤職,因爲面對的艦隊確實強大,理由充分。但是一旦失敗,這個代價可就大了,上一次西班牙與美國人的戰鬥就將西班牙人嚇得夠嗆,自己的艦隊差點全軍覆沒,主帥也被下獄,爵位被剝奪,家族財產也被充公,簡直是生不如死。
兩者相害取其輕,帕倫西亞很明智的下令,艦隊向羣島內側轉移,讓出內海通道。
於是,新華夏艦隊在不知不覺中,因爲自己的彪悍戰鬥力,就免除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戰鬥,進入了大明海域。
其實,此時西班牙人如果決心戰鬥,新華夏還只能逃竄,因爲鐵甲艦之間的戰鬥,扣除掉絕大部分落入大海的,再考慮到鐵甲艦那變態的防禦力,要想擊沉一艘鐵甲艦,真的十分困難。因此大家都必須傾盡全力,炮彈都是不要錢的向對方發泄,就是意圖一舉制敵。英國人之所以投降,就是因爲彈盡糧絕了。
而新華夏艦隊也沒有好到哪去,只有兩成不到的炮彈剩餘,想要以之與養精蓄銳的西班牙人對抗,想都不要想。
納爾遜此時也在思考西班牙人的動向。從新華夏那大幅領先世界的軍艦技術上講,最近數十年,大洋上都很難出現一支能夠戰勝新華夏的艦隊。但是,此時,卻是唯一能夠戰勝新華夏的良機。因爲新華夏在抵達大明海域之前,都不可能獲得補給。那麼,艦隊的炮彈必然所剩無幾,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場戰鬥。西班牙人如果聰明,完全有機會戰勝新華夏人。
然而,納爾遜以自己的聰明踹度被新華夏嚇破了膽的西班牙人,自然不可能成功。納爾遜眼看著新華夏艦隊無驚無險的進入大明海域,最後的心思也消失了,要說有,也只是對蠢笨的西班牙人的鄙視。
雅加達大海戰的消息很快傳回到西方世界。
法國人就不說了,也可算得上是這麼多年以來唯二值得高興的事情了,其一是美利堅獨立,其二就是新華夏海戰得勝。這兩者,唯一的共同點是,戰敗方都法國人的死對頭大英帝國。快樂,是要建立在敵人的痛苦之上的。因此,法國雖然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或者皇室的日子都是越加艱難,但是卻依然舉辦了不小規模的慶祝活動,讓不輕蹙真想的人看著,還以爲是法蘭西人獲勝了呢。其中自然有新華夏在法使館在其中推波助瀾。
西班牙人就比較苦澀了。原本是打算痛打落水狗的,結果,自己差點被打成了狗。幸好,帕倫西亞夠機警,沒有將西班牙僅剩的鐵甲艦送去見上帝,萬分僥倖。帕倫西亞也因此獲得了國王的獎賞,成爲了公爵,算是正式繼承了家族的最高爵位。
不過,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直接參戰的英吉利與荷蘭痛苦
荷蘭倒也罷了,這些年來,荷蘭人戰勝的戰績屈指可數,失敗倒成了常態。荷蘭人原本還希望通過與強大的大英帝國聯手,戰勝在東亞咄咄逼人的新華夏,以確保印尼的穩定。但是,海戰的失利讓荷蘭人傻了眼,獲勝的新華夏怎麼可能放過荷蘭,尤其是與澳洲近在咫尺的印尼?
印尼說是荷蘭人的命根子也不爲過。印尼的香料、蔗糖、木料是荷蘭的主要盈利增長點,近幾年橡膠也隨著新華夏的需求而逐漸吃香。萬一失去印尼,荷蘭人簡直無妨想象這個後果。
也因此,荷蘭纔會答應參與英國人組建的聯軍,試圖遏制新華夏在南洋的擴張態勢。但是,現在戰敗了。
荷蘭的議會已經吵翻了天,先前不主張對新華夏宣戰的少數派議員現在得了勢,在議會叫嚷,抨擊先前的多數派目光短淺,不顧國家利益,茫然聽從英國人的出兵建議,方纔導致此次失敗,叫囂著由議會多數派組成的政府倒臺,重新選舉。
多數派一眼看出,少數派是在借題發揮,意圖倒閣呢,趕緊反駁,“現在戰敗已經成爲事實,事態緊急,並不是追擊責任的時候,現在應該尋找一個解決的辦法。”
少數派不屑,“難道我們要繼續追加軍費頭土,建造巨型鐵甲艦與新華夏對抗?”
這無疑是是一個選項。但是不提荷蘭人並沒有建造巨型鐵甲艦的技術與能力,即使是耗費的時間與金錢,也不是現在的荷蘭人所能夠承受的。新華夏的海軍就在澳洲,怎麼可能眼巴巴的等待荷蘭人建造好艦船來一個決戰,卻不乘著這個時間差來點別的行動?這是明擺著的事情。
多數派無奈之下,最後提出要與新華夏談判,意圖以經濟利益來換取新華夏不侵犯印尼。
少數派則譏笑,“作爲一個戰敗的政府,有什麼資格代表荷蘭與新華夏談判?根本沒有說服力。”執意要求借此良機將執政的多數派拉下臺。
執政的多數派處處受到制約,無力掌控國內局勢,只能同意大選。
少數派在國內大肆渲染多數派的種種不堪,讓老百姓對多數派確實產生了許多不滿,並最終讓少數派獲得了議會大選,組建新政府。
不過,比起唾面自乾的荷蘭,還是驕傲的大英帝國最爲鬱悶。
經此一戰,大英帝國的海軍主力毀於一旦,更加慘痛的是,數十年的努力白費,讓大英帝國舉國哀痛。近現代國家,相對於封建國家,最大的優勢,就是民衆對國家的認同感更強,也因此國家的動員能力得以最大化。海戰的實力,對於英國來說,就是一個全民哀痛的日子,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幾乎再無歡顏。
喬治三世不愧是一名英明的國王,在戰敗的消息初一傳來,就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不僅是內閣成員,有許多重要的勳貴都參加了進來。
看著全場那沉悶的氣氛,喬治三世內心自然也是壓抑的很,但是作爲領袖,有許多責任是逃避不掉的。沉聲說道,“對於此次與新華夏的海戰失利情況,大家想必都所瞭解。此戰失利原因在於我,不應該低估敵人的實力輕啓戰端。”
衆人見國王自責,自然紛紛勸解。
福克斯作爲王國的海軍統帥,還是受到了極大的優待,被新華夏提前釋放,以顯示新華夏並無意與大英帝國死纏到底。因此,福克斯得以與會。這也是喬治三世召開此次會議的契機。
作爲英國海軍的最高統帥,福克斯自然將戰敗的責任攔到了自己身上。但是國王的本意顯然不是批判大會,既然福克斯開口,自然就要當衆詢問戰敗的原因,集思廣益嘛。
福克斯自然也是深刻思索了海戰的整個過程,其中納爾遜也給了自己許多中肯的建議,因此提出的觀點還是比較深刻的。首先,此戰,皇家海軍的人員素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即使面對的敵人艦船更加先進,炮火更加猛烈,給皇家海軍造成了極大損失。但是絕大多數的海軍人員依然能夠堅守崗位,勇戰不退。此戰,英國海軍損失了三成的人員,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但也從側面證明了皇家海軍的英勇善戰。
另一方面,福克斯將戰敗的主要原因歸罪於皇家海軍鐵甲艦相對於新華夏艦船的全面劣勢。表面上看,新華夏的無畏艦僅僅比大英帝國的新式戰列艦大上5成或稍多。但是不要小看這五成多出的排水量。由此,帶來了更厚實的裝甲,防護力直線上升。還有就是艦船的速度極快大英帝國的艦船根本無法追擊,這就導致了在海戰中,新華夏海軍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走,而自己的艦船卻成了活靶子。
不過,這僅僅是艦船的優勢,最關鍵的還是新華夏火炮優勢。新華夏的艦炮不僅口徑更大,最關鍵的是管徑比,經過目測,新華夏艦船的管徑比已經超過四十,而皇家海軍的管徑比,最大的不過35。這就會導致,即使同等口徑,新華夏艦炮的射程依然會大大超過英國艦炮。
英國人歷次海戰,取勝的法寶除了善戰的海軍人員,另外就是火炮了。相比較對手,英國人的火炮一般都是超越對手的,比如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靠的就是射程更遠的火炮,讓龐大的西班牙艦船根本無法近身。後來,雖然別的國家火炮技術也在進步,但是皇家海軍的炮手訓練的更加有素,每分鐘發射的炮彈數總是超過敵手,再加上英國海軍往往擁有艦船的數量優勢,海戰自然是無往而不利。
但是,現在自己的優勢竟然被人破解了,讓英國人如何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