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章 回望中原2

如果我們考察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歷任統治者的文化政策,則不能不驚異魯迅早年的批評不無道理,魯迅說這些當政者中,只有袁世凱略知怎樣對待知識分子對穩定統治最爲有利,利用他們做“領頭羊”來引領羊羣,相形之下,“後來的武人可更愚蠢了”。史家袁偉時先生據此說,袁氏當政的時候,革命如章太炎,守舊如王闓運,背信如劉師培,保皇如康有爲,善變如梁啓超,頹廢如嚴復,有個人野心如楊度,這諸公無一不是文名震天下的狂放之士,性情各歧異,政見相牴牾,而袁世凱都能包容優待併爲己所用,這種氣度和手腕是後起者如段祺瑞、蔣介石之流望塵莫及的。他沒有因自己科舉功名上的挫敗而嫉視科名之士,也沒有因不斷受辱於文士狂夫而飲恨成狂。

民初章太炎以袁世凱所頒勳章“作扇墜”,於袁世凱的總統府大廳中搖扇叫罵袁世凱半日,袁世凱竟不敢出來置一詞,而且終了也沒有加害於章氏。史學大師湘潭王闓運,當袁世凱復闢邀他作勸進之舉時,開出“王闓運”三字一字十萬元的高價賣名,正處在登基前亢奮中的袁世凱大喜過望慷慨答應,並且電湖南都督湯薌銘先付十五萬。未幾洪憲帝制垮臺,王闓運居然還惦記那未到手的十五萬元,派自己的“貼身”老僕周媽來北京要賬。袁世凱此時萬事不順,哪肯再付這冤枉錢,以皇帝沒做成現在也沒錢婉拒,說是讓她先回,錢隨後匯到。哪知這周媽竟精明透頂,不依不饒,日日到袁世凱居處糾纏不休,說我家老王當初在勸進書上具名可沒有保證你做成萬世皇帝,你堂堂一國之君說好價碼怎能出爾反爾,再說你爲當皇帝花的錢數都數不清,怎好意思卡著我家老王這點小數目。這樣一說,袁世凱大窘。而當袁惱羞成怒威脅這老太太時,老太太乾脆撒起了潑,坐在堂前地上大哭說這死沒良心的老王讓我到北京來送死,你袁世凱一個大皇帝怎麼好意思殺我這手無寸鐵的老太婆。這位殺人無算的梟雄袁世凱居然毫無應對之策,只好把周媽安頓在家裡,讓自己最寵愛的姨太太陪她閒聊遊玩,意圖動之以情。可玩完吃喝完,周媽照樣要債不誤。

這一段民國著名的討債公案,不管細節有多少誇張失實,但周媽纏鬥袁世凱之事,卻也大體不虛。大家都把這事當笑話看,笑話袁世凱復闢不成的醜態。其實今日我們轉念一想,要不是袁世凱“優容大度”,哪有什麼周媽討債這樣精彩的戲——擱在別人手裡,十個周媽也成了泉下之鬼。再想想段祺瑞當政時其衛隊街頭射殺學生,張作霖、張學良等絞殺教授李大釗,和蔣介石當政時暗殺楊杏佛、李公樸、聞一多,自此往後,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雖說袁世凱對文人學士向來採取籠絡辦法,但他還是擔了不少摧殘文化的惡名。這其中有些當然是他爲了攫取政治權力而不得不爲的下作手段,有些則是冤枉的。比如民國初年,暗殺名記者黃遠庸的著名案件。黃遠庸是民國初年和梁啓超、章太炎齊名的輿論界領袖,“新聞界之鉅子”,著名記者,所寫專欄“遠生通訊”在當時政界有極大影響。他對政界各種內幕和醜惡現象大加笞伐,得罪了不少要人,因此於1915年遠避美國(他預先知道有人要暗殺他),卻於當年12月27日被人暗殺於舊金山。一時輿論大譁,均認定這是袁世凱指使,因爲袁氏稱帝,黃遠庸批評得非常厲害。

前有宋教仁一案,這次輪到黃遠庸了,袁世凱實在無以自解。

待到暗殺黃遠庸一案真相大白,已經是袁世凱作古七十多年以後了。

1980年代,當年的兇手在臺灣臨死前道出真相,刺殺竟是中華革命黨美洲支部指使,由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直接指揮,而當時中華革命黨黨首即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革命黨爲何要暗殺區區一記者?原來,黃遠庸的報道不止批評袁世凱,對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也冷嘲熱諷,加上黃遠庸文筆了得,影響廣泛,孫中山大恚,必欲去之而後快。結果袁世凱爲他背了這個“黑鍋”。就這一案來看,有些革命黨人對文人的肚量是比不上袁世凱的。袁氏此時已宣佈洪憲帝制,以“中華帝國皇帝”之尊,尚能容得下黃遠庸,革命黨在野之身,竟容不得一介報人。可見袁氏能得天下,畢竟有其過人之處。在袁當政的民國時期,政治權力多少還要以金錢來收買操縱新聞輿論,以後當政的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就連收買的本錢都可以省掉了。著名記者邵飄萍反袁而未死於袁之手,乃被張作霖捕殺;著名報人林白水被張宗昌的“智囊”指令於光天化日之下槍斃於天橋南大道,影響巨大的《申報》董事長史量才被蔣介石授意暗殺於滬杭道上。

袁世凱禮遇文人,任用文人,籠絡文人,這一特點甚至可以說是他能夠成就功業的不二法門,由一樁小事可見其中關竅。

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內,編撰一部“步兵操典”,請他很器重的幕僚張一麐(字仲任)修改,修改完了,他又叫過來一位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高材生,督練公署教練處的總辦何宗蓮來審覈一遍。一天,他當著張一麐的面問何總辦這部操典怎樣,這何總辦不知在座者即修改者張一麐,乃直言道:“回大帥的話,這部操典由日文譯過來後,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提出修改的地方有點吹毛求疵,只好逐條駁回。”袁氏聞得此言,當即沉下臉來:“你們武夫,懂什麼文墨!”“你們知道修改的人是誰?就是這位張仲任先生!張先生經濟特科一等第二名,文字一道,難道你們還不服?”

他毫不留情面地教訓這位總辦,“越是肚子裡有墨水,人越謙虛。唯有半瓶醋,纔會晃盪!你把稿本拿回去,仔細再看!看完了好好向張先生請教!”何總辦唯唯退去之後,張一麐倒不好意思了,說大帥的詞色太嚴厲了。袁世凱說:

“對此輩不能假以辭色,尤其不能讓武的壓倒文的。否則,必有惹禍的一天。”

袁世凱一死,他的話不幸而言中。

後來袁世凱當了大總統,段祺瑞組閣,非得要求自己的心腹,也是軍人出身的徐樹錚,來當國務秘書。袁世凱大發雷霆:“什麼官都給挎東洋刀的當去了,總得留幾個給學文的當吧!”爲此不惜得罪段祺瑞。當然,此論中也隱隱透出袁段之間爭權的刀光劍影。

袁世凱深明武人干政終將亂政的道理,所以終其一生,他都將文人的地位擺在武人之上,雖然他心知肚明,武人才是他基業的真正柱石。後來袁世凱稱帝時,張一麐大加反對,其勸諫之說中有如此一問:“公要稱帝稱王,自爲之便可,即不然,得羣雄擁戴,也是辦法,何必假手一班文士,來製造民意?”此時的袁世凱,對張一麐真稱得上“推心置腹”,他答道:

“我不願開武人干政之端,且不經制造,安有民意?這事我自有權衡,那些武人對君將有不利,你少說些也好!”張一麐怒道:“如不能管束軍人,稱帝的後果也可想而知了。”到後來,帝制如密雨急弦一般緊張進行時,在一次會議籌備登基大典時,張一麐仍持反對態度,然說不到幾句,跋扈的倪嗣沖瞪起眼來,將手槍拿出來往桌上重重一拍,險些當場就動起武來。

民國政風,於此已見端倪。

晚清著名封疆之中,張之洞以幕府中人才鼎盛出名,但張之洞之事功,虛張聲勢之事所在多有,論起真正實績,袁世凱高出儕輩甚多,其原因,主要就在於袁世凱手下有不少文人能員,比如幫他興辦新式教育的嚴修。

甚至袁世凱還大力任用清朝派往美國留學的第一批留學生,爲這些稀缺人才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臺,如幫他主持修建交通的詹天佑、幫他打點海關的唐紹儀、樑如浩、樑敦彥,幫他創辦巡警的曹嘉祥,這些人都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中國現代化先驅。袁世凱初登臨時大總統之位,就讓唐紹儀從海外招募了不少留學生,分佈到中央樞要機關,放手任用,他們的專業大都是政治學、國際法、外交或人文學科,顧維鈞即從這批人中嶄露頭角。

再看看後來袁世凱預謀稱帝,鑼鼓震天響,真正響到點子上的還是那幾個文人敲出來的。有人說,袁世凱稱帝的時候,對於馮國璋段祺瑞這些向來倚爲干城的武將並不透露底細,有時甚至故布迷城,就是不願自己的帝王之業成於武人之手,以免反受其所制。他爲了自己的龍椅安穩,乾脆不讓自己的幾個大將參與帝制核心機密。不過,復辟一事,文人賣力是賣力,卻無異於將他往祭臺上送,這可是幫倒忙了。

袁世凱做到這樣大肚能容,對文人高看一眼,也是在官場上滾打了許久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吳長慶營中的袁世凱,他初出茅廬時卻是鋒芒畢露,甚至和吳長慶幕府中一幫文幕鬧了一場不小的衝撞。這緣於袁世凱的才性與大環境的衝突。

3.纔不才與用不用有句老話說:“纔不才,在我;用不用,在天。”才具不盡來自天賦,也來自個人修煉。但才具是否得展,更多的還得靠“天”——機遇。可是,中國人又喜談“天人合一”,這其中也許還另有一層深意。

人生機遇很大程度上可歸結爲你“遇”到什麼樣的人,所謂的“遇合”,不外乎此,成功靠人生路途上不同的“貴人”關照,這不獨古今一理,中外也無異。沒有人能夠一人隻手撐天,也沒有人能夠一人一往無前,他之所以能夠漸行漸高,總有人前後左右推拉擁佐。那麼,成功的一個訣竅就在於怎麼尋找、怎麼掌握這些“關係”。其實成功者和庸碌者的一大區別,也許就在這裡:成功者像嗅覺靈敏的獵物一樣知道什麼人是關鍵人物,知道如何贏得這些關鍵人物的關注,引來這些人在他自己身上“下注”—— 投資於他的前程。

袁世凱就是具有此類靈敏嗅覺的獵人,他能迅速地捕捉各種權力關係中的潛在脈絡,將這些脈絡一絲絲往自己身上牽連,最後就可以躺在這千絲萬縷的權力經緯中,左右逢源。且看他如何編織這張關係之網。

前面說了,袁家和吳長慶是世交。他這次投奔吳長慶,有人說是因爲在家鄉忤逆了同族長老。此說不必當真,很可能青年袁世凱也如一般志在四方的年輕人一樣,只是出外尋門路,而以他當時的狀況來看,能攀到的最好關係也就是儒將吳長慶了(《清史稿》評吳長慶“好讀書,愛士,時稱儒將”)。據說本來他被推介給聲威更顯赫的淮軍大僚劉銘傳,而劉氏眼界甚高,或一時走眼,未見用,轉介於吳長慶。在登州,吳長慶雖然出於交情對袁照拂有加,但未必就視其爲 “大器”,他開始還只是給袁一份乾薪,並請幕中文士督課,希望他專心讀書中舉,畢竟,科場折桂纔是仕進的正途。他開始的確是看走了眼,沒看出袁世凱不是一般的器,不能以平常規矩衡之。他之任用袁世凱,還是出自當時幕下張謇的推薦。

說起來,是因爲吳長慶要求張謇教袁世凱作八股,張謇出題一考察,則袁世凱文字蕪穢,不能成篇,簡直無從刪改,老師和學生都苦不堪言,袁世凱甚至爲此折磨而大病一場。可是,只要叫袁世凱辦理尋常事務,則雷厲風行且井井有條,無不像老手作文章一般倚馬立就。且袁世凱志氣高邁,指點江山,縱論世界局勢,識見超卓。比如早在中法戰爭爆發前,他就指出,“法蘭西侵略安南(今越南,當時和朝鮮一樣是中國藩屬國),擾及我南洋沿海,指顧之間,戰事將起,假如對法失敗,則列強或將羣起瓜分。”

他對張謇敘說心中大志說,我家有良田,也不缺資財,投軍並不是爲了餬口,是看到吳公守海防重鎮,需才必多,正是大丈夫報國之秋,不料到這裡才發覺吳公溫文爾雅並無出戰之意,如果不能謀個施展才能報效國家的差事,恐怕我也不會長久甘於此處。二人在營中日相議論切磋,張謇從袁的言談舉止中看出這人將來必有一番作爲,於是向吳長慶竭力推薦袁,從而有吳長慶轉委袁世凱營務處幫辦一職,使他由文職轉爲武職。從此,袁世凱正式踏上軍旅。

袁世凱曾受教於張謇,並且給張謇留下深刻印象,這一點對袁世凱後來的事業至關重要。但就他當下的處境來說,最關鍵的還是要取得吳長慶的信任和重用。取得上司信任的方法有很多種,但統而言之卻只有一個途徑:讓上司高興。然而,不同的上司有不同的高興事。像張謇這一類心懷天下的書生,絕對不喜歡談風花雪月,更不喜談臍下三寸之事,感時憂世的豪言壯語,就能夠撥動他的心絃。而像吳長慶這一類精明幹練的儒帥,最看重的是能爲他分憂辦事的真才實幹,所以將事情辦利落就是邀他歡心的最好法門,此外哪怕諛詞如潮也是白搭。得到營務處幫辦一職後,袁世凱很快立定了腳跟,做得有聲有色。他勤懇利落,勇於任事,尤其難得的是不用私人也不徇私情,這一下真讓吳長慶大爲欣賞。從現存袁世凱書信中,時見他對於長慶對其關心、厚待、督責、禮遇與放手任用的感恩之語,可見已獲得吳長慶的異常恩遇了。這是袁世凱靠自己的辦事才能登上的第一個機遇臺階。

他也有專靠鑽營而尋門剔縫的時候。甲午戰後,袁世凱一度失意,思謀練兵以圖進取,於是招人譯撰兵書。可是書成卻無路進獻。他想到此時當權政要惟榮祿還算有些見識,而且他在皇上太后面前說得上話。問題在於此時的袁世凱和榮祿向無交情。這難不倒他。晚清筆記史料中記載了袁世凱結交榮祿時的一次鑽營,其苦心孤詣可見一斑:袁世凱打聽到有個叫豫師的人,是榮祿所敬佩信服的人,這豫某人和軍機大臣閻敬銘交情深厚,他們倆同是一個叫路德的人的八股入室弟子。袁世凱順藤摸瓜繼續找,發現這位路德先生有子弟在淮安爲官,而袁世凱的妹夫張鎮芳老家也在淮安,張家和路家應該相識。於是袁世凱大喜過望,託張鎮芳深情厚禮請得路氏某子弟來京,留爲上賓,由此人而得以晉見閻敬銘,由閻敬銘而交通至豫師,由豫師而終於得以拜見到了大權在握的榮祿,一見之下,榮祿果然十分欣賞袁世凱之才識,這纔有袁世凱受命小站練兵之人生大轉機。

這一番曲折擺出來,不得不讓人感慨在中國做事之難,也不得不讓人驚歎袁某鑽營有術。不過,可以斷言,袁某如果無才,任他生就金角大王的頭角,也絕對鑽不出偌大場面來,如果不是大清朝在甲午一戰中輸得太慘而圖振衰起弊,袁世凱也不會有如此好的機會來施展宏圖。這就是“用不用,在天”。

總之,纔不才,固然在我,用不用,卻也不必在天。

再說這年七月,吳長慶大軍開拔,按軍令需在七日內全部出發,可動員起來,才知淮軍暮氣沉沉,拖沓敷衍,毫無銳氣。這時張謇向吳長慶進言,要求啓用新銳,其意中人物就是這位八股弟子袁世凱。事有湊巧,當軍隊即將登陸朝鮮時,吳長慶命一營爲先鋒,而其營官卻推脫說,連日海途顛簸,士兵嘔吐,請大帥稍寬時日。長慶大怒,立馬將其撤職,命袁世凱代理,並頒給令箭說,如有不從者,就地正法。

等待了多少年,袁世凱一朝令箭在握,終於可以大志得抒了!他等到了這個機會,也把握了這個機會。

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3章 回望中原2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3章 回望中原2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6章 回望中原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2章 回望中原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3章 回望中原2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3章 回望中原2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章 序言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3章 回望中原2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章 序言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5章 回望中原4第5章 回望中原4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7章 回望中原6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4章 回望中原3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4章 回望中原3
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3章 回望中原2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3章 回望中原2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6章 回望中原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2章 回望中原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3章 回望中原2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3章 回望中原2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章 序言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3章 回望中原2第4章 回望中原3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章 序言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5章 回望中原4第5章 回望中原4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7章 回望中原6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4章 回望中原3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3章 回望中原2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4章 回望中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龙胜| 阿尔山市| 黄梅县| 襄城县| 龙岩市| 磐安县| 靖州| 阿巴嘎旗| 湖口县| 阳新县| 喜德县| 雅江县| 长寿区| 枞阳县| 黄山市| 二连浩特市| 页游| 山阳县| 凤翔县| 卢龙县| 石渠县| 犍为县| 唐河县| 天台县| 通河县| 阿尔山市| 遂平县| 广昌县| 长岭县| 安溪县| 弥勒县| 汪清县| 五指山市| 丹凤县| 赤峰市| 安平县| 太谷县| 皮山县| 康马县| 当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