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

當然,面子上他總能做到對誰都情真意切,而不是光押寶吃一方。就以向上找靠山來說,袁世凱並非單獨恭維、孝敬那拉氏一人而已,凡是能向那拉氏接近說話的人,無不十足敷衍結納。據說,京中滿漢各大員,無論婚喪嫁娶喜慶壽筵逢年過節,舉凡講究排場的事,袁世凱都有“份子錢”

奉上來——只要值得巴結,巴結得上,他對誰都巴結。

袁世凱和李鴻章的關係,就很能說明袁的爲人。甲午戰敗之後,李鴻章忍辱負重赴日本馬關簽下人人都認爲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還差點被日本人刺殺在春帆樓。這也就罷了,回到中國,清政府中還有大批放言高論的清流黨人,恨不得對他食肉寢皮,有的提出先殺李鴻章以謝天下,然後廢約再戰。所以,李鴻章不止幾十年來苦心經營賴以秉政的淮軍灰飛煙滅,老本蝕盡,自身也是身敗名裂,連三眼花翎都被拔掉了。此時的李鴻章,老病交加,簽完條約回到天津,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藏在家裡不敢出來,往日門前“車如流水馬如龍”,一夕之間,“門前冷落車馬稀”,此時此地,還有誰會來“拜見”他?有!袁世凱看到天下人“以怨毒集於李之一身”(梁啓超語),卻當即向督辦關外軍事的劉坤一銷差,不避嫌疑赴津謁李,輸誠致意,李鴻章此時的感念可想而知。其實,袁於此際來安慰李鴻章,於他政治上並無多大風險,而就打動人心來說,雪中送炭的效果總比錦上添花要好得多。別人或者見不及此,或者也許有此識見而無行此手段的膽略,而袁世凱則二者兼備。所以,當1901年李鴻章爲議和八國聯軍而再起的時候,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就是李鴻章在其留給慈禧的遺折中(李在草簽《辛丑條約》後去世)保薦袁世凱代其北洋疆臣領袖的地位,視其爲北洋的衣鉢傳人,有“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這樣的激賞之語。當然,後來有人考證出李的遺折中並無保薦袁世凱一事,但前述說法也非毫無來由,李鴻章對袁的確是提攜推重不遺餘力。李鴻章戰敗的時候,袁雖因指稱淮軍積弱之弊而贏得李鴻章的對頭李鴻藻的青睞,但在人身上卻並不攻擊李鴻章,相反在私交上和李有同病相憐之感。同樣,戊戌年翁同龢被罷斥,滿漢樞臣無一不噤若寒蟬,紛紛表示與之疏離,而翁走至天津時,時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卻修書一封,附上一疊銀票,託親戚面送翁同龢。

袁世凱搭上慶王這條線,是袁的“事業”更上一層樓的起點。“朝中無人莫做官”,可以說,袁世凱任外朝封疆大吏而能遙執中央權樞,主要就是因爲他有慶王這樣碩大無朋的“靠山”,甚至,在那些稍微清高一點的官員眼中,“慶袁”簡直就是“狼狽”的代名詞。袁世凱在41歲的壯年就登上直隸總督的高位,清廷對他的這番“恩遇”,比待曾國藩和李鴻章這些中興名臣有過之而無不及,袁得此提拔主要就是他靠在榮祿這棵大樹下。但庚子之後,榮祿體氣大衰,袁就想著得找新的靠山了。這時候慶王開始得到慈禧的信任,他對袁世凱一心巴結榮祿不免有些酸溜溜的“怨婦”

心態。他對人發牢騷:“袁慰庭只認得榮仲華,瞧不起咱們的。”袁世凱的耳目遍佈京城,京中的風吹草動都能明察秋毫,他提前得到慶王將取代榮祿的軍機處領班地位這一消息,立馬從北洋經費中撥出十萬兩銀票,令部下楊士琦密贈慶王,話說得非常漂亮:“袁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賀,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微數目,不過作爲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慶王那個感激啊,簡直可用“受寵若驚”來形容,你看,袁宮保比咱自家還體貼自己!的確,袁世凱沒有食言,後來慶王府的用度,幾幾乎完全由北洋經費包下來了。袁世凱的投資都是有回報的,此後慶王在軍機處的任何大政方針、用人用事幾乎都先聽袁世凱的意見。後來御史徐丁超參劾慶王雲:“金店辦捐而商賈售真名器,異端言事而庵觀作小朝廷。孩童乳臭,攘部首之尊,兒女姻親,踞藩雄之任。”

可見其貪鄙。“孩童乳臭,攘部首之尊”是指袁世凱爲了討好慶王而保薦慶王愛子(也是花花公子)、二十七歲的載振任新設立的商部尚書,載振和慶王當然也會投桃報李,後來東三省設總督巡撫,其全部人選就是出自袁保薦。但要說慶王是個十足的糊塗蛋,卻又未必,此人心裡其實很亮堂,溝溝坎坎經歷得不少,否則以慈禧識人用人的精明,不會如此倚重他。

本來,載灃當政之初,在一幫滿族青年親貴的攛掇下,他是打算一不做二不休除掉袁世凱的,但慶王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除掉袁世凱很容易,可是你能保證他手下的北洋軍隊不兵變?”這句話嚇住了沒有膽略和決斷的載灃,加上張之洞等滿漢大臣力諫說,皇上剛登基就誅戮大臣不祥,這樣才保住袁世凱的性命。

袁世凱當上民國的大總統後,滿族親貴成了靠民國施捨的“破落戶”了,但袁世凱沒有過河拆橋。雖然慶王在滿清皇族中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袁對慶親王這些曾和他穿一條褲子的滿人元老還是時時接濟照顧。這些念舊之舉,固然是爲了保住滿洲貴族對新生的中華民國的“效忠”而有意爲之的收買,但也有袁世凱個人的感情在裡面。雖然袁世凱後來聲名狼藉,但他一生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聲,他絕對不願留一個“涼薄無情”、“過河拆橋”的惡諡。袁世凱在辛亥年逼迫清室退位的時候,扭扭捏捏,遮遮掩掩,一個原因就是不願得一個“欺負孤兒寡母”的名聲。

阮忠樞是袁世凱的心腹幕僚,他們訂交早在袁氏甫及弱冠的時候,就是他早年一次去上海後回家的路上。兩人旅次交談,相見恨晚,當時就結拜成兄弟。後來袁世凱官山東巡撫時,阮忠樞就入袁的幕府,成了袁世凱最信任倚重的心腹之一,多少文案中,阮稿最當袁意。所以袁的成功,阮的輔佐功不可沒。然而,一入民國,因爲袁的事業日張,手下人才薈萃,阮漸漸跟不上形勢了,尤其文案一道,因爲“民主”、“共和”這些新詞一時層見疊出,而袁世凱是最能花樣翻新的人,所以在文字方面借重阮的地方就越來越少了。袁身邊的人也認爲阮已經失勢,不足爲道了。加上阮對袁的稱帝也不以爲然,所以別人看得二人關係疏離已遠。到袁世凱稱帝的時候,他授意成立一個由核心成員組成“十人委員會”主持復辟事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十人是袁精心選擇的他最器重的人,卻也是他認爲對他的功業貢獻最大的人,一旦袁氏家天下成功,這十人就是居功闕偉的顯要。不料,他斟酌再三,竟還是將阮忠樞的名字署在這名單的首位,這一舉動,讓很多人不解,也讓很多人心服。因爲這一“敘功”名單,原來對袁有“幽怨”之心的袁氏舊人,對袁感激之念又生。畢竟,宮保是個知恩圖報,不忘舊誼的人。

後來袁世凱和唐紹儀因爲總統和總理權職之爭鬧得不歡而散,唐紹儀一氣之下辭職離京往津。袁急忙派段祺瑞、徐世昌兩人聯袂到天津勸他回心轉意,唐堅辭不就,袁還想轉圜,先發布唐以病假休息,其後知無可挽回,纔不得不準其辭職。這一次決裂之後,唐紹儀在袁氏生前再也沒有和他見過面,可見心傷不淺。他帝制失敗時,段祺瑞、馮國璋這些一手提拔、曾經生死與命的將領和他若即若離,他最器重的四川都督陳宧,湖南都督湯薌銘,以及早在袁十幾歲時就帶在身邊的唐天喜,這些人紛紛離叛,纔是從精神上打垮他的真正力量。因爲他最看重和這些人的交情,也一直認爲這些人是最不可能背叛他的人。他和這些人的私交深淺,從對這些人的稱呼就可以看出。他要自己的子女稱呼段祺瑞爲姐夫,因爲段的夫人張佩蘅是袁世凱收養的前清大員張芾(曾任江西、廣東巡撫,死後清寒,留下妻女無處安身)的孤女,張氏視袁家爲孃家。他要子女稱呼馮國璋爲“四哥”,大概因爲馮國璋在家排行第四,馮國璋的續絃夫人周砥,既是袁世凱督直時創辦的女子學堂的學生,又曾做過袁氏子女的家庭教師。就個人恩遇而言,袁對他的部下的確不薄。這樣親如一家的關係,結果說散就散了,怎不讓他絕望?

當然,袁世凱念舊,爲人圓融通透,也不是說這人是好好先生,誰都不得罪。恰恰相反,他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尤其是在私交上,他遠不像官場上那樣沉著冷靜,唯利是圖,而是頗多負氣之舉。然而,恰恰是這些率性而爲的舉動,才使得袁世凱顯露出常人的性情,使得他不是一個簡單的精明的利益計算機器,而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活生生的人。

袁世凱對於看不起他的人從來都是懷恨在心。年輕時他想到北京謀出路,向他的小舅子借錢,而他小舅子對他不屑地說:“你到外邊能找到什麼事?去了也是白糟蹋錢!”不肯借錢給他。後來袁世凱當到直隸總督了,這位小舅子來投靠他,第一次他接待了,但氣咻咻地說:“外面沒什麼事情好做,你還不如呆在家裡。”第二次就再也不肯見他了,也無一文饋贈。

而對當年支助他到北京的舅舅,則饋以5000大洋。袁世凱的生母劉氏病逝歸葬,因爲劉氏不是正室,袁世凱大哥不許葬入祖墳正穴,官居總督的袁世凱一心想爲生母爭一個名分,始而軟語相求,繼而疾言厲色,但終究拗不過袁氏“家法”,袁世凱大怒,一氣之下爲劉氏另購墓地厚葬,而且終生不再和他大哥見面。他後來罷斥之後,寧願到別處購地另建居處,也不回他大哥佔據的項城老家,其間懷恨之深可見。

袁世凱自身所處炎涼轉換之境不少,最著名的當然是他在洹上韜光養晦的三年。很多部下故舊都明的暗的來和他溝通聯絡,輸誠致意,但也有些以前承他照拂的人,在這三年中對他不理不問,似乎生怕沾上晦氣,等他1911年再起復大用時,卻又來求到他門下,急急露出一副熱衷腸來,袁世凱對此輩則一律冷面相對。至於那些曾經看不起他,他又無可奈何的人,他倒也能相安無事——他只能如此。他尊重強者的力量。

1901年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藉著回鄉葬母的機會,特意兜了一個大圈子,從河南經武漢上海繞回天津——他現在是疆臣之首,但從無和其他封疆大吏結交的機會,所以藉機聯絡一下同僚感情。不料,在武漢,張之洞給了這位紅人一個冷場。原來,張之洞此人飲食起居完全無常,往往夜半辦公用餐,白天酣睡,而且時睡時起,無人知道他到底何時會睡何時會起。

這天,在歡迎袁世凱的宴會上,此公和袁世凱杯盞交談不一會,竟然悄然垂首而鼾聲大起。滿座衣冠無不尷尬,面面相覷,又不敢去喊醒他。倒是袁世凱淡然一笑,擺擺手,再低聲應酬一會,起身散場。等到袁世凱官儀起行放炮,張之洞才恍然驚醒。清末新政,張之洞和袁世凱同入軍機,張之洞每有動議,幾乎必力邀袁世凱同署,袁世凱也很配合,好似毫無芥蒂。

袁世凱知道張之洞以探花的出身,看不起自己的“不學無文”,但彼此皆是英豪,也就無之如何了。

4. 友與敵“消滅敵人的最好辦法”,按照林肯總統的說法,“就是將敵人變成朋友”。北宋的開國大將曹彬,在皇帝讓他出徵的時候,非得一再懇求讓皇上的親信太監田欽隨行監軍。曹彬才能出衆,人品正直,而田欽只會溜鬚拍馬,搬弄是非,所以曹彬周圍部下和朋友大爲不解。曹彬解釋道:“我知道田欽不是什麼好東西,把他拉來隨我一起出徵,而且請他做監軍,就是爲了我在外征戰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他留在皇上身邊,肯定說我壞話。

他和我呆在一起,我成功了他可以分享我的戰功,我失敗了,他也得承擔責任,這總比讓他在宮內一張嘴陷我於萬劫不復之地要好吧?”看來,曹彬並非一介武夫。美國的林登·約翰遜總統說:“與其讓那混蛋在你的帳篷外邊衝你帳篷裡邊撒尿,還不如將他拉進你的帳篷來,讓他從裡衝外邊去撒!”這就要有化敵爲“友”的藝術。

對於政治上和他有利益衝突的人,袁世凱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籠絡結交,試著建立私人感情,將對手籠絡爲自己人。觀其一生,在政壇真正和別人決裂到誓不兩立的情況少之又少。袁世凱當大總統時,創設參政院,羅致不少前朝元老爲參政,有人詰問他,共和民國豈能任用如此多的滿清“餘孽”?袁回答:漢之良相即亡秦之退官,唐之名臣即敗隋之故吏,政治不能憑虛而造,參政責任繁重,非富有經驗者不理。詰問者倒無辭以對。從袁世凱的對答,很可窺見他的政治敵友觀。這些前朝故吏,在他搖撼滿清皇室寶座或者帝制自爲的時候,很可能是他的敵人,但在維持民國政局穩定、積累自身總統聲望的時候,則無疑又是友朋。

他總想留著和別人見面的餘地。即使對孫中山一派,他最初還是極力想籠絡以爲己用的。他私下對自己的心腹說過這樣的話:“他們(指革命黨人)來了,我們當然是歡迎之不暇的,但是要在我這個圈兒裡。”意思是隻要革命黨尊他爲首,他並不排斥革命黨。得罪過他的人,只要願意此後爲他所用,他也可以做到“前嫌盡釋”。袁世凱小站練兵被御史胡景桂參劾,巧得很,袁世凱當山東巡撫的時候,胡景桂就被分派到袁的手下當按察史,這位胡御使恐怕赴任途中一直在忐忑不安吧。他在戰戰兢兢中,唯有萬事小心,竭力辦事。結果,袁給胡景桂的考語是“該員誠樸亮直,能任勞怨。講求刑名捕務,均能實事求是”。這道評語,卻也當得上“實事求是”。更爲難得的是,庚子年胡景桂之名莫名其妙地上了八國聯軍要懲辦的“戰犯”名單,此時袁世凱卻向德國駐煙臺領事爲其解脫說,胡是被冤枉的,因此救了胡一命。後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又請胡出任直隸學校督辦,輔佐自己興辦新政事宜,胡也竭心盡力。從袁世凱對胡景桂的種種舉措來看,袁世凱真有帝王胸襟——用人唯才,不計較恩怨,凡有利於自己的事業,即是自己的朋友。收服胡景桂,使爲己用,這是袁世凱化敵爲友的最佳範例。

如果無法和政敵建立堅固的感情紐帶,並收爲己用,他就試著赤裸裸地收買。他對孫中山黃興一派開始也用這一套。他當上臨時總統後給孫中山“鐵路督辦”這一肥缺,給予大筆經費,自有任孫中山取用金錢的用意。

當然,其中也有陷人入套的意味,後來袁醜詆孫中山,所示孫中山的一大“罪狀”,就是貪墨鉅額鐵路修造經費。

如果收買還不成,那麼只要對手不打上門來,他會竭力避免正面的衝突。

他早年在朝鮮被吳兆有參劾,他除了打消這一場無妄之災外,倒並不在上司面前反說吳某人的不是,避免了兩敗俱傷的結局,這或許得益於他叔父袁保齡的教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汝在津萬勿談孝庭(吳兆有的字)一字短處。此事關人福澤度量,非僅防是非也。”袁世凱回到北洋衙門,果然對吳兆有等人無一字怨言,語談更不涉朝鮮期間的是是非非。

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章 序言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5章 回望中原4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1章 序言第2章 回望中原1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6章 回望中原5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2章 回望中原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章 序言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1章 序言第6章 回望中原5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6章 回望中原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5章 回望中原4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6章 回望中原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5章 回望中原4第3章 回望中原2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3章 回望中原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5章 回望中原4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7章 回望中原6第3章 回望中原2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
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章 序言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5章 回望中原4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1章 序言第2章 回望中原1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6章 回望中原5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2章 回望中原1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1章 序言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1章 序言第6章 回望中原5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6章 回望中原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5章 權力之鋒2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5章 回望中原4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章 序言第16章 權力之鋒3第6章 回望中原5第4章 回望中原3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21章 中華帝國5第17章 中華帝國1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5章 回望中原4第3章 回望中原2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3章 回望中原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14章 權力之鋒1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4章 回望中原3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20章 中華帝國4第7章 回望中原6第13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6第19章 中華帝國3第5章 回望中原4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2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5第8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1第10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3第11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4第18章 中華帝國2第7章 回望中原6第3章 回望中原2第9章 千古艱難唯一叛2第22章 忍將功業誤蒼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东光县| 正安县| 聂拉木县| 蒙城县| 资溪县| 叙永县| 且末县| 静海县| 双城市| 张家口市| 绩溪县| 阿合奇县| 安阳县| 赫章县| 海南省| 连平县| 象山县| 凉城县| 临城县| 大埔县| 五大连池市| 洛川县| 堆龙德庆县| 天峨县| 庆元县| 长治市| 从化市| 枝江市| 崇礼县| 台北市| 汾阳市| 铜梁县| 襄汾县| 松滋市| 股票| 西平县| 灌云县| 同仁县| 额尔古纳市|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