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7章 風波(二)

而劉浩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求科舉考試建立在各級學校教育體系之上,在完成童學、縣學、大學等教育之後只舉行一次考試,只有完成大學教育的士子纔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而科舉考試分爲商、法、算等諸科,考試內容分爲兩部分,先考四書五經,分經義、文理、詩賦、策論等題目。再按諸分科考具體的內容,以論、策爲題目,如法科就專考對江南行省的律法掌握程度,再結合實際案例進行策論。在劉浩然的想法,前部分是考學子們的基礎知識,後部分是考學子們的專業知識,他可不想錄取一批只知詩詞歌賦和只懂八股、不習民政律法的書呆子。

而錄取之後並不籠統地稱爲進士,統統當成萬金油似的官員委以重任,而是按分科先到地方或各官署爲吏員歷練,再根據才能加以考覈提攜。劉浩然根據他在另一個世界知道的知識,準備在科舉制度後在恢復唐宋官階基礎上加以改進,完善江南行省的官階制度。吏員不入流,相當於後世的科員,官員從從九品開始,每品分正從兩級,一直到正一品。

按照他的劃分,正、從九品相當於副科、股級幹部,爲縣衙各職能科的分設科室的主事;正從八品相當於科級幹部,爲於縣衙各職能科的主事;正從七品相當縣處級幹部,爲各縣的知縣、縣丞;正從六品相當於副地廳級幹部,爲府衙各職能局的僉事,或者府治所在縣的知縣;正從五品就相當於地廳級幹部了,爲知府、同知;正從四品就相當於副省級幹部,爲各行省府職能司都司或省治所在府的知府;正從三品就相當於正省級幹部了,爲各行省主政官員;正從二品相當於部級幹部,相當於中央政權各職能部的尚書或重要省份的主政官員;正從一品就是中央領導了,一般只授給丞相、參知政事、都察院御史大夫、按察院提刑按察使。

雖然現在江南只是一個行省的編制,但是中樞機構已經類似於一箇中央政府了,隨時都可以分拆設省。所以這一套設想也不是無的放矢。

在劉浩然的設想裡,科舉考試錄取的人只能做爲吏員,也就是有了從政做官的資格,但是要想升官,必須經過歷練考覈,也就是試用,一般是兩年考覈一次,考覈合格的可以提一級,而進入官員制度後,兩年考覈以後必須優異卓越者纔可能提一級,越往上自然越難提升,尤其是正從五品之上,改爲三年考覈一次。

劉浩然知道,不管制定多麼完善的律法和制度,都無法避免不了任人唯親、裙帶關係等人治現象,這是自古到今都無法清除的弊端,劉浩然可不認爲自己能夠避免,但是不能因爲這些人治問題就放棄了制度,一個良好的制度多少可以讓人看到一點希望,再加上高額薪酬,應該可以慢慢吸引不少精英分子加入其中。

在劉浩然看來,古代的科舉制度無非是招攬當時的社會精英,讓他們聚集在君權之下,再給予一點希望,讓他們深纏其中,這樣就沒有什麼其它“歪思想”和“野心”了,這和另一個世界的GWY制度異曲同義。只不過集權專斷的明清帝王實行科舉制度還覺得不放心,生怕這些精英分子還會有其它的想法,於是就乾脆來個釜底抽薪,用理學和八股文僵化他們的思想,用文字獄打斷他們的脊樑,雖然君權得到了鞏固,卻以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做爲代價。

劉浩然在心裡是不願意這麼去做的,但是做爲一個用不了幾年也會稱帝的君主,招攬聚集精英分子也是他必須去做的。

當劉浩然這一套科舉與官職制度一提出來,就遭到了衆多的反對,這套制度的“改革力度”也太大了,幾乎是把官職這個國器胡亂許人。不過那些發家的商人、工匠們卻異常支持,雖然劉浩然因爲他們的功勞封爵授勳,但是這只是一時,他們必須還要爲子孫後代著想。而劉浩然這一套制度卻符合了他們的利益,江南的各級學校執行的是有教無類的政策,只要你有足夠的聰明才智,就能逐級考讀,最後參加科舉考試,進入到官場之中,邁入官僚行列。這可是國本政策,一旦制定下來,對於這些人的子孫後代就是蔭福無窮啊。因此這些人在大討論之時通過不同的途徑,闡述自己的支持之意。

最後,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劉浩然也做出了讓步,科舉考試分爲兩級,各省官府舉行初試,從縣學以上的學校學子中招收地方官府的吏員,而初試成績優異者和各國家級大學學子可參加吏部舉行的會試,會試錄取者可直接授予從九品官職,而成績優異者可參加吏部和劉浩然親自主持的“面試”,合格者授予正九品官職,即賜進士出身。考試內容以四書五經爲重點,後面的分科專業考試在總成績比例降低。對於這些讓步,劉浩然也不在意,分兩級考試他能接受,江南行省現在就缺人才,尤其是地盤迅速擴大之後,缺口更大,地方舉行科舉初試能夠大量彌補這個缺口,而且現在交通都不方便,要是讓所有的學子都跑到江寧來考試也不現實。再說了,按照劉浩然的設想,以後的教育體系會不斷完善和擴大,各行省也會設立大學,而一次科舉只能招收那麼多人,與其讓他們投考無門,還不如通過初試分流一部分。

至於考試內容的側重點,這就好操作了,只要大家都來參加科舉,自己把閱卷老師糾集在一起,好好暗示一下時候尺度好好把握一下,壓低基礎部分,提高分科專業部分,

但是對於分科科舉和官職主要制度,劉浩然是絲毫不肯讓步,並且擺出一副你不答應我就不恢復科舉的架勢,終於迫使反對人士同意讓步。反正劉浩然的分科本質與唐宋的分科差不多,只是考試內容不同,而且以前就算是進士也不可能一考上就授予高官,要是科舉錄取者人人授官,而官職又有限,數十年後豈不是會造成科舉錄取者需要“候補”的地步,最後造成了前宋冗官的弊端。

對於科舉一事大家終於達成了一致,現在就等著何時儘快舉行了,現在朱升提出今秋恢復科舉,對於江南的士子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商討一番科舉的細節和其它安撫軍民的舉措後,朱升等人便起身告辭了,夏煜卻被單獨留了下來。

“夏煜,”劉浩然直呼他的名字,夏煜站在那裡很是拘謹,神情頗爲不安,低聲應道:“回丞相,罪臣在此。”

“不要說罪臣,”劉浩然擺擺手道,“你執掌內察司,此職牽涉甚多,行事艱難又多受同僚排擠,我知道你也不容易。”

劉浩然的一席話讓夏煜不由一愣,回過味來後立即覺得心情激盪。

“雖然在勸進之事上你犯了錯誤,但是我知道你是心有顧忌,畢竟這牽涉到我後府之人。同僚中你已無立足之地,要是連我後府的家人也得罪了,你擔心自己就更加艱難了,這些我能理解。”

劉浩然的一席話讓夏煜心頭暖暖的,眼睛不由變紅,嘴脣哆嗦著不由著不知說什麼。

“我今日在衆人面前訓斥你是迫不得已,你有錯在先,一旦羣臣藉機攻擊你,到時我也不好護住你了。今日我當面剝了你的麪皮,他們也不好再追究了,你就受點委屈吧。”

“丞相,臣下……”夏煜一時感激地說不出話來。

“你放心,你一片忠心對我,我必不會負你。以後你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記住,只要我相信你,任何人都不會拿你怎麼樣?所以你要對得起我對你的信任。”劉浩然和氣地說道。

“屬下銘記在心。”夏煜當然聽明白了劉浩然的話,除了劉浩然,什麼人都不必顧忌,有他撐腰,你夏煜怕什麼?

再安撫叮囑了一番後,劉浩然便讓夏煜離開,自己轉身前往薛如雲的東院走去。

夏煜走出府門,冷風一吹,剛剛還激盪無比的心情一下子冷靜下來了,細細一琢磨,夏煜不由覺得後背又溼了。他擡頭看了看黑漆漆的劉府大門,不由暗自嘆了一口氣。

劉浩然剛走進東院院門,早聽到通報的薛如雲在堂屋門前迎接,旁邊有奶媽抱著劉煥章站在一旁。只見薛如雲一身誥命夫人服飾,顯得無比的莊重,臉上寫滿了喜慶之色。

“妾身恭迎相公。”

“夫人爲何如此大禮?”劉浩然輕輕扶起薛如雲,不由問道,往日薛如雲可沒有這番打扮。

“妾身爲夫君賀喜,故而要穿誥命禮服。”薛如雲笑顏如花地說道。

劉浩然心裡不由一咯噔,心裡犯了嘀咕。原本他想好生好氣地詢問妻子有關薛濤文的事情,不想爲了這點事情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

“夫人爲何賀喜?”劉浩然明知故問道。

薛如雲臉上閃過一道詫異之色,隨即繼續笑顏答道:“江南水師大敗僞漢帝陳友諒,統一江南之日指日可待,而江南軍民值此大捷之後,對夫君的擁戴之意更深,難道這還不值得賀喜嗎?”

“我明白了,你應該是恭賀我馬上可以稱帝了吧。”

聽著劉浩然的語氣逐漸變冷,薛如雲不由心頭一驚,知道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發生,但是話說到這個份上了,不容她不繼續說下去。

“夫君稱帝乃是天命所歸,萬民擁戴。”

“夫人不要忘了,你身穿的誥命官服是誰賞賜的。”劉浩然淡淡地提了一句。薛如雲明白他指的是現在安豐還住著一個小明王,那纔是大宋和江南名義上的君主。

“夫君,妾身當然不敢忘記。但是此一時彼一時,此前小明王、劉太保爲天下抗元義士之首,我們當然尊其位,從其令。但是他們從汴梁鎩羽而歸,夫君認爲他們還有首領天下豪傑的資格嗎?”

由於平時劉浩然對薛如雲十分的客氣,以禮相待,凡事都是以商量的態度,加上今日此事重大,所以薛如雲不由自主地出聲爭辯起來。

“小明王和劉太保沒有資格了,我就有了嗎?”劉浩然聽得氣急,不由冷冷地問道。

“當然了,夫君最先提出驅逐韃虜,光復中華,定遠軍歌慷慨悲壯,多少豪傑義士都是唱著此歌赴死,在他們心中,夫君遠勝小明王和劉太保。”說到這裡,薛如雲臉上充滿了自傲,在她心目中,自己的夫君纔是這世上第一人。

“如今夫君又稱雄江南,半壁河山眼看就要光復。而江北萬馬齊喑,多少豪傑志士希望有一個新首領出來繼續領導他們推翻暴元,夫君這個時候不挺身而出,一展抱負,更待何時?”

劉浩然不可否認,薛如雲的話不無道理,但是政治鬥爭不是熱血就能成就的,小明王和劉福通雖然偏據一地,但是他們在江北、河南、河北還有巨大的號召力,數以十萬計的紅巾軍還在中原各地苦戰,沒有他們,元軍朝夕便可南下,自己就要直接面對元軍主力,哪有時間去統一江南。在此敏感時機,自己怎麼能丟下小明王和劉福通,獨立稱帝。要知道,自己身上的龍鳳標記刻得太深了,而自己和江南一向標榜忠義仁德,稱帝豈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和陳友諒之流有何區別?要是操之過急,難保不會有野心家以此爲藉口反對自己,自己現在竭力要求的就是江南發展,而穩定是發展的基礎。

“稱帝?稱帝很容易,找一幫人來幫襯,再做幾套龍袍就可以稱帝,難道夫人想讓我和徐壽輝、陳友諒同流嗎?”劉浩然不便明說,只好另找藉口了。

“夫君此言差矣,那些跳樑小醜於草野之間便妄稱天子,卻不知天命所歸,民意所應,安能不敗。夫君舉抗元義旗,光復江南數千河山,得百萬民衆忠心擁戴,麾下有數十萬虎賁,豈能與徐、陳之流相論。值此艱難之際,更應早日稱帝,佔據大義,順江南萬民之意,安天下豪傑之心,再振臂一呼,舉師北伐,光復中華。”

薛如雲是飽讀詩書之人,又生得聰慧過人,有理有節的一番爭論,幾乎讓劉浩然啞口無言。很多朝政辛秘又無法說出來,所以劉浩然一時被頂得惱羞成怒。

“你賀我稱帝,我看是你想早日當皇后吧。爲了你的皇后夢,你不惜把你的夫君放到火爐上去烤。”劉浩然鐵青著臉說道,說完後越想越氣,拂袖轉身便走。走到一半突然又回過頭來冷森森地說道:“你熟讀史書,應該知道外戚干政的下場。”

看到劉浩然無情地走出了自己的院子,薛如雲覺得自己渾身冰冷,她沒有想到居然會是這個下場。自從慈湖、當塗大捷之後,薛如雲覺得自己夫君稱帝時機已到,想到自己能成爲一國之母的皇后,她不由一時頭腦發熱。前幾日薛濤文與叔叔前來拜會自己,薛如雲便有意無意地漏了些口風出去。薛濤文原本也有些才華,加上又是吳國公夫人堂兄的身份,在江寧公子學士中混得風生水起,當即在江寧學堂策劃了一出勸進戲,想以此在劉浩然和薛如雲面前討個彩頭。

薛如雲今日接到薛濤文的消息,於是便藉著劉浩然過來留宿的機會,趁機賀喜一番,也算是夫唱妻和,想不到居然有了這般結果。聰慧的她從劉浩然的話語中已經聽出來了,不是不想稱帝,而是稱帝的時機不成熟。薛如雲瞭解自己的夫君,他做事向來是深謀遠慮,稱帝這種大事他應該早有定計,不到水到渠成是萬不會成行的,自己的一片熱心居然成了壞事,看來還是操之過急了。

薛如雲越想心越涼,她知道自己的夫君最恨別人不守安分,逾越做主,加上他臨走前拋下的那句冰冷的話,更是讓薛如雲心驚膽戰。外戚干政,這話說得極重,劉浩然完全可以依據這一條廢了自己。帝王之心,不可以常理揣測,今天的薛如雲算是深刻領會到了。

母親在那裡失魂落魄,而奶媽、侍女被劉浩然的話語嚇得戰戰兢兢,如此情景下,有點懂事劉煥章突然大哭起來,直向薛如雲伸出手去。

薛如雲看到滿是眼淚的粉琢幼兒,不由心中悽苦,連忙伸手緊緊抱住了自己的兒子,不知君怒之下,失寵的母子兩人又會是如何下場。

劉浩然氣沖沖地走出薛如雲院子,在後府胡亂走了幾圈,不由自主地走向秦羅的院子。

聽到侍女的通報,秦羅像一隻快樂的百靈鳥,輕盈地飛了出來。

看到秦羅滿臉的喜色,心煩意亂的劉浩然不由敏感起來。

“秦羅,你又高興什麼?該不會是要向我賀喜嗎?”

“夫君爲何出此言,”秦羅詫異萬分道,隨即忸怩地說道:“相公有些日子沒過來妾身的院子裡來了,今日能看到相公,當然高興了。”

劉浩然隨即釋然,前些日子陳友諒大軍犯境,自己天天忙於軍事,實在累了就在書房裡睡兩三個時辰,一直顧不上回後府。

坐在屋子裡,劉浩然一邊輕擁著秦羅,一邊逗著剛會走路的長子劉煥誠,看著秦羅那幸福滿足的秀臉,劉浩然心有所動。

薛如雲雖然功利心很重,但是她和秦羅一樣,都是自己的女人,她們就像一棵大樹上的藤蔓,依附自己而生,喜樂哀愁都是隨著自己而變。薛如雲想當皇后,她又何嘗不是因爲自己的夫君大有作爲而高興。

想到這裡,劉浩然對秦羅說道:“阿羅,我想借你一樣東西送到東院去。”

“無妨,秦羅的一切都是夫君的,一樣東西算得了什麼。”看到善解人意的秦羅,劉浩然不由撫摸了一下她粉嫩的臉,惹得秦羅臉紅不已。

劉浩然隨意指著一盤桌子上的點心,對旁邊的侍女說道:“將此點心送到東院去,就說我乏了,今晚就不過去了,在這裡歇息了,請夫人早點安歇,不要胡思亂想了。”

示意奶媽和侍女把有點犯困的劉煥誠抱了出去,劉浩然一把抱住秦羅的細腰,在她耳邊細聲說道:“阿羅,我今晚在這裡歇了,你怎麼服侍我呀。”

秦羅的臉紅得就像三月的桃花,一雙杏眼幾乎要滴出水來:“夫君說怎麼樣就便麼樣。”

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80章 似有友人西來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二章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二章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181章 陝甘第63章 準備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92章 江上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182章 貨幣(一)第5章 常遇春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315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三)第62章 陳友諒的陰謀第二章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62章 陳友諒的陰謀第176章 暴雪行動(一)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175章 入大都第223章 伐蜀(一)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80章 餘波第56章 大內親軍第260章 談判第283章 嚴守慎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86章 江州(五)第133章 南平(一)第115章 慈善大會第129章 敗仗(三)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38章 戰東南(四)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37章 戰東南(三)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60章 劉仁本第208章 丁亥日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230章 羅貫中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127章 敗仗(一)第184章 越陳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0章 目標滁州(二)第143章 雜事繁多第128章 敗仗(二)第199章 宮內第121章 授銜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92章 江上第61章 信州戰役第92章 江上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98章 定(二)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40章 龍鳳二年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187章 南洋之戰(二)第108章 分省(一)第332章 天山(三)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十章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260章 談判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14章 清澗山(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182章 貨幣(一)第184章 越陳
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56章 士兵王金貴(五)第280章 似有友人西來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二章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二章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181章 陝甘第63章 準備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92章 江上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182章 貨幣(一)第5章 常遇春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315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三)第62章 陳友諒的陰謀第二章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62章 陳友諒的陰謀第176章 暴雪行動(一)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175章 入大都第223章 伐蜀(一)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80章 餘波第56章 大內親軍第260章 談判第283章 嚴守慎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86章 江州(五)第133章 南平(一)第115章 慈善大會第129章 敗仗(三)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38章 戰東南(四)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37章 戰東南(三)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60章 劉仁本第208章 丁亥日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230章 羅貫中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127章 敗仗(一)第184章 越陳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0章 目標滁州(二)第143章 雜事繁多第128章 敗仗(二)第199章 宮內第121章 授銜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92章 江上第61章 信州戰役第92章 江上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298章 定(二)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40章 龍鳳二年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187章 南洋之戰(二)第108章 分省(一)第332章 天山(三)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十章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260章 談判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14章 清澗山(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182章 貨幣(一)第184章 越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讷河市| 安庆市| 大田县| 璧山县| 宜黄县| 太白县| 武川县| 盐池县| 盱眙县| 扶风县| 桦南县| 乌鲁木齐市| 华池县| 南京市| 嘉鱼县| 灌阳县| 景东| 香河县| 芮城县| 双牌县| 兴海县| 南和县| 汽车| 林西县| 武川县| 佛坪县| 荔波县| 马公市| 双桥区| 合阳县| 光山县| 凤山县| 南昌市| 古交市| 南川市| 瑞安市| 梧州市| 广汉市| 宜良县| 安康市|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