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

任何一個覆滅一個國家的戰爭,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不過,這一次東雍出兵,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朱厚煌不會親自領兵。

朱厚煌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親自領兵,一次一次打下來,朱厚煌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但是僅僅是合格的將領而已,並不是多高明的,不過朱厚煌的威望,與親自上陣帶來的士氣加成,將這些都抵消了而已。之所以一此次親自領兵,原因有二

剛剛開始的時候,朱厚煌的確是沒有合適的將軍。畢竟東雍的底子薄弱。第二個說不口的原因,朱厚煌擔心有人藉機掌控的軍權。

東雍剛剛創立的時候,體制並不健全,如果有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很可能會分薄朱厚煌的危險,不用說別的,單單將朱厚煌所有的勝戰分到別人的身上,立即會在東雍之中塑造出一個威信不下於朱厚煌的人物,對朱厚煌來說,有太阿倒持之感。

所以,朱厚煌對軍權的態度是任何人不允許染指。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首先東雍的體量變大了,在之前,朱厚煌幾乎每次出兵,都是傾國之兵,將東雍的能動用的兵力都掏空了,而現在,即便這一次出征淡目國,帶走四個營的雍軍,四個營的安南軍,還有大部分水師,再加上徵召的海盜,大概在十萬上下。

也不過,東雍的軍力的一半有餘而已。

而且朱厚煌在軍中的威信已經根深蒂固,對功高的將領,也有合適的安置。畢竟裂土分茅之賞,對很多人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厚賞。

如此一來,朱厚煌對軍權的猜忌也慢慢的放下心來。畢竟東雍越來越像一個體制完善的國家,作爲一國之君,很多事情都不必親力親爲的。

所以這一次出征,朱厚煌正是拜將,命俞大猷爲將軍,統領水陸兩軍,他坐鎮南都,負責俞大猷的後路。

當然了,作爲以後的範例,朱厚煌還是做了很多工作,幾乎將樞密院抽調了大半,爲俞大猷建立起行轅幕府。其中大量的軍官來代替俞大猷的幕僚,甚至繡衣衛直接派出一位千戶作爲情報官員受命於俞大猷。各個方面爲俞大猷安排的滿滿的。讓俞大猷可以拎包入住。

朱厚煌也要尊重俞大猷的權威,俞大猷有麾下所有官員的生殺大權,必要時可以先斬後奏,行軍法。不過行轅之中,也有專門的軍法官,俞大猷一般情況之下,不會越職行軍法的,當然了這個權力卻會給俞大猷的。不然主帥沒有權威,是相當糟糕的。

甚至朱厚煌暗示過這些軍官,只要能打勝戰,俞大猷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被譴責的,如果打敗仗,他們這些行轅官員,也必須接受嚴懲。

這一次俞大猷掛帥,朱厚煌所做的事情,比他自己出徵還要繁瑣,還有傷腦筋。爲什麼?因爲朱厚煌想爲後世立成法。如果這一次俞大猷的行動成功的話,那麼從今之後,東雍大將出徵,就是這個樣子了。

東雍作戰的戰術單位就是營,當然這個營相當與明朝的衛,在五千多人之上,如果臨時加編,在六七千人之多,而營之上,就是各地的總督,因爲各地的戰略不同,下轄數個營。而真正出徵的時候,就會由樞密府挑選大將作爲主帥,樞密府設立行轅,直接負責做戰。

這一套由訓練,出戰,退伍,等等方面的規定全部整合好了。

軍官的升遷也由一定之規。從普通的徵兵入伍,升官需要入軍校,軍校畢業再發還另外營中,然後從營中一路晉升,到了營一級別將軍的時候,就要去另外的營中擔任,是爲了避嫌。

各營官,因爲資歷問題有高下之分,因高下之分,在一些軍事行動之中,資歷高的營官可以提拔爲一路主將,下轄兩三營。如果戰績出色的話,就會從營官上調入樞密院,成爲樞密使下轄的官員,負責軍中庶務,比如說君中的升遷,軍器的補充,軍情的梳理,等等,各方面的任務。

這是爲了讓他放眼全雍國的實力,對雍國的國力有全面的瞭解。

在這個位置上,再待一段時間,再放外出,擔任一方總督。

朱厚煌的一方總督,其實就如同軍區司令,不承擔政務,只負責軍事。還有方面之權,就如俞大猷在安南,汪直在東雍,吳明之在西金州。

不過,總督與總督不一樣,有的總督下面的兵權,還沒有一些資深營官帶的兵多。但是不管怎麼說,擔任營官之後,就說明進入東雍重將之列了。一旦有戰事,就可能派他掛帥出征了。

如果再次大勝的話,就會有封爵之賞。

不過,武將一旦封爵,就有所限制了。

這也是因人而異,如果有人脈,有根基,很可能一躍而上,成爲樞密院高官,是樞密使,或者是樞密副使,即便是沒有人脈,或者功勞太大,需要冷卻一下,也會是軍校教書,職位比較高,而實權比較少的位置。

但是不管怎麼說,只有邁過這一關,就是國家柱石,任何軍事上的問題,任何人都能也不敢忽略他們的意見,即便是雍王本人要諮詢他們的意見之後,才能下結論。

可以這樣說,在沒有封爵之前,武將只能執行上面的任務,打誰,打到哪裡,打出什麼程度來。但是封爵之後,他們可以對要不要打,能不能打這些問題商討,直接進入了決策層,在這些意見的權威上,還在丞相之上。

雍王也必須遷就。

朱厚煌這樣做,就是爲了保證軍方的權威。

文官政治是一個大方向,朱厚煌也知道,後世各國都這樣做。朱厚煌並不擔心,因爲大明做的太過了,朱厚煌擔心自己死後,丞相府各種蠶食樞密院的權力,甚至直接調文官當樞密使。所以,朱厚煌致力於讓軍中有抵抗的文官的體系。

這個體系最上面是勳貴,最下面的自耕農。雍國未來要和大航海的弄潮兒抗衡,需要的就是軍隊的強大,所以軍隊,絕對不能失去在東雍高層的話語權。但是朱厚煌有時候也寒心,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想,他絕對不管他怎麼做,在百餘年,甚至他在死後,軍權終究還是會被文官篡奪的。

不是朱厚煌杞人憂天,而是朱厚煌太知道,中國文官的戰鬥力,對現在的雍軍還感受不到,敵在兵部的感覺。但是將來終究能夠感受到的。

即便是有些悲觀,事情還是要做下去的。

朱厚煌雖然累,但是每一想到自己設計的方案,關係雍國數百年的命運,不由的就亢奮起來。經過朱厚煌一個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大軍出征在制度上的所有事情,俞大猷也屢屢的被傳召入宮,常常被商談一整夜。

至此,在朱厚煌看來,東雍的兵制大體上已經完成了,還有一些小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水師軍官的問題,比如水師軍官的培養,升職的序列,等等問題,畢竟朱厚煌也承認他在陸軍方面,也算是歷練出來了,但是對於水師方面,卻差的太遠了。

朱厚煌決定這系列制度上的規劃,都交給黃士龍來做。

黃士龍比朱厚煌要專業多了,而且朱厚煌對水師也有幾分輕視,不是因爲水師不重要,而是因爲水師即便是再厲害,也不能參與到造反之中,所以朱厚煌對水師的等級在陸軍之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九百章 影響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三百三十章 作假第七十章 兵變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
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九百章 影響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三百三十章 作假第七十章 兵變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栾川县| 宜良县| 榆中县| 兴山县| 沁源县| 孝感市| 平凉市| 昆山市| 岳阳市| 永靖县| 禹城市| 当雄县| 翁牛特旗| 中西区| 胶州市| 玛纳斯县| 扎兰屯市| 怀远县| 义马市| 桂林市| 特克斯县| 东城区| 康平县| 固始县| 朝阳市| 常熟市| 建昌县| 甘肃省| 天水市| 松潘县| 汝阳县| 红桥区| 南漳县| 海晏县| 醴陵市| 平遥县| 江安县| 上饶县| 山西省|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