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

教育改革絕對是中國這個民族最核心,最本質的領域,因爲他牽扯到了思想之爭。天籟小說

儒道,統治了這個國家教育領域已經過一千年,在漢代取得了絕對優勢,在宋代確立了統治地位。

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絕對是一個歷史大事件,標誌著中國從此走入儒家時代。只不過之後的幾個朝代,最精英的人才,大多都不是出自儒家。

能夠想象的人才,三國時期的曹操等梟雄人物,哪一個都沒給人一個儒生的印象。

唐代的魏徵、長孫無忌這些文官,還真不能算成儒士,他們一個個都是能上馬砍人的。

直到宋代,這種情況才生改變,宋代時期,哪怕是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等人,也個人一種書生的氣質。

這標誌著,到了宋代以儒家爲核心的士大夫文化,真正形成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儒學也展到了成熟階段,標誌就是誕生了孔孟之後儒家裡最厲害的牛人朱熹,他的出現,奠定了理學在儒家中的主流地位,用理學取代各種不同流派的儒家思想。

而朱熹本人也就成爲稱宗道子的人物,被尊稱爲朱子,理學被成爲朱子學。

當然宋明理學的揚光大,並不是朱熹一個人的功勞,他只是將儒學推向了巔峰,真正讓儒學具有了統治力而已。之後哪怕宋朝滅亡,明朝復興之後,儒學依然能統治中國人的思想,不得不說朱熹的作用很大。

爲什麼儒家展到宋明理學之後,會成爲如此強力的思想工具,而且儒學的統治力變得如此強大呢?科舉是一方面,客家考四書五經確實賦予了儒家不一樣的地位,相當於讓儒家成了官學,好比某個宗教被立爲國教。

但這不是根本原因,應該說是因爲儒家的強勢地位,他才能成爲科舉的唯一內容,而不是因爲科舉才奠定儒家強盛,科舉只是加強和確立了這個地位而已。

真正讓儒家形成如此戰鬥力的理學爲什麼這麼厲害,後世批評理學的什麼封建迷信,什麼三綱五常等等就是他強大的原因。

這些綱紀倫常有些確實過於苛責,但就是這些東西奠定了儒家的地位。

有一個和尚叫做法顯,他是東晉時期人,比唐僧要早了好幾百年,他在東晉時期,就從西域到了天竺,比唐僧取經也早了幾百年。

但是法顯不是去取經書的,他取的是佛門的戒律。當時東晉時代,五胡十六國並立,是中國最混亂的時代,越是混亂的時代,宗教往往就越是興盛。可是當時的佛教十分混亂,各種流派並立,沒有一定的章法。

尤其是佛門弟子沒有規矩,吃酒喝肉,娶妻生子,放高利貸,什麼都幹,在官方的影響很壞。讓法顯覺得佛門如此下去,恐怕不會長久。所以他就想去天竺取經,除了取回來幾百萬字的經文之外,最重要的是取回了天竺的僧團戒律。

這些戒律,可不僅僅是不能吃肉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戒律。他包含的是一整套佛家管理方式,小到受戒的儀式,大到天下各個寺廟如何管理。因爲這些戒律,纔將佛教統一成了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個個單個的,互不往來的寺廟,一個和尚拿一本度諜纔可以通行天下,到各個寺廟都能掛單生活。

朱熹對儒家的作用,其實就類似於佛家的法顯,他通過這些綱紀倫常,給儒家立了規矩,讓讀書人從此有了一個統一行爲方式,統一的思想理念,統一的世界觀和認知,儘管儒家沒能形成佛教那樣的宗教,但卻大大強化了這個思想流派的統一性。

假如沒有朱熹等理學大師,儒家儘管還能廣爲流傳,但絕對不會有宋明時期那樣強有力的統治力。

比如在宋代之前,唐代皇帝就很篤信道教,孔子的地位根本不能跟老子相比。

朱熹他們通過綱紀統一了讀書人的思想,在讀書人口中稱作正人心,通過綱紀正了讀書人的心。

現在朱敬倫打算動一動這個東西,這真是一件很有難度,很需要勇氣的事情。

最困難的是,理學的根基,是在與統治著大明九成人口,以宗法制度維繫和保護起來的鄉村會中。

之前朱敬倫所有的改革,最深入也只到達了縣城一層,而且一開始只是從最容易的口岸地區入手,這種商業性質的區域,經歷力量起到的作用,比鄉村社會要大得多,因此改革往往侷限於經濟性質。

在中國,經濟往往是最好改的,因爲中國人非常實際。

但政治,就比較難改,最難改的則是基於思想的傳統習俗。

哪怕到了21世紀,中國人在思想上,依然保持了相當大的傳統,有好的傳統,比如講究孝道,非常重視家庭,那時候只有中國人能夠爲了養活妻兒,一年到頭在外工作。

也有不好的,那就是法制觀念淡薄,不善於利用法律維護權益,遇到不公的事情,不是尋求法律的支持,很多時候依然喜歡聚衆私鬥。出現醫療糾紛,找七大姑八大姨圍攻醫院,出現徵地糾紛,也是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做釘子戶。其實這些都可以用法律手段解決,但法律判決了,對他們不利的,他們也拒絕接受,依然是七大姑八大姨上。這都是法制觀念淡薄的表現,當然另一方面則是司法機關本身做的也不好,沒有公信力。

朱敬倫在改革中,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礙。從最早的開口岸,到最近的修鐵路,都遇到了暴力抗拒的情況。他之前一直使用各種手段柔性化解了,現在基本上做到了能開放的口岸都開放,珠江沿線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港口。甚至連廣西的梧州,也開放了貿易。鐵路也持續推進下去了。

但在教育問題上,跟傳統勢力的拉鋸,則依然處於相持階段。

早在十年以前,朱敬倫還沒有公開造反,當時打算開科舉的時候,就遭到了一次最大規模的抵制,當時各地的老夫子相互串聯,最後甚至集體向朱敬倫進行了一次請願。當時反對的是朱敬倫讓胥吏成爲正式官員身份,以及考試中加入數學內容。

除了這兩件事,已經很多年沒有老夫子集體請願了,顯然修鐵路等事情,在他們看來,還沒有搞教育這件事重要。

正是吸取了這個教訓,朱敬倫這幾年在教育上才格外的小心謹慎,始終避免跟保守勢力正面對抗,一方面依靠科舉來引導鄉村教育,一方面在墟市上大批投入建造新式學校。

美國教育家詹森倒是不著急,他反而對大明教育的展,給予了極大的肯定。肯定大明的教育,也是肯定他這些年的工作。詹森一直堅持教育,應該保持本國的傳統,在這一點上他倒是能容忍那些老夫子,可那些老夫子最不喜歡他。

這大概是美國人的世界觀使然,他們似乎想給任何事務都賦予自由的內涵,所以詹森對強制推廣統一模式的教育非常反感,但這個時代正是強制教育大行其道的時代,連美國都引入了普魯士式的教育模式。可詹森對這種方式大肆批評,認爲這讓美國孩子失去了很多,他很懷念過去的英式教育,一個家庭教師負責孩子方方面面的知識培養,從拉丁文到數學,一直到大學才結束教育,這種一對一的家庭教育之下,家庭教師不但能夠針對孩子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而且長期在一起還能培養出感情,因此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更有人情味。

作爲教育家,詹森有自己的理念沒錯,可是這種方式確實能培養高級人才,但是對於推廣十分不利。英國人始終認爲自己的教育是最成功的,英國的大學也是後世唯一能跟美國大學相比的名校。但英式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精英教育,精英擁有非常良好的教育條件,他們能夠從小就接受哲學、音樂等等人文教育,最後考入劍橋、牛津。但是那些在普通學校裡打打鬧鬧長大的孩子,最後基本上都成了學渣。

朱敬倫不是不認可這種精英教育,但是他覺得那是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後的事情,因爲現在就推廣這種精英教育,那種成本不是大明能夠負擔的,現在的大英帝國,都承受不起,導致英國教育普及率還不如日本。

其實精英教育跟普及教育之爭,就是傳統的學徒制,跟現代的工廠化之爭,讓家庭教師以帶學徒一樣的方法教授學生,還是讓老師以工廠生產產品的方法流水線一樣傳播知識,當然在教育效果上是有很大差別的。

詹森堅持的精英教育不無道理,但朱敬倫明確告訴他,大明要的是普及率,哪怕十個精英都能成才,也比不上普及教育之下一百個人中只有一個能成才最後總數來的大。

詹森知道大明優先考慮的是普及率,其次纔是精英教育的問題。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折衷的建議,那就是不要打破傳統的私塾教育,他認爲那種一個老夫子帶幾個或者十幾個孩子,一直教授到他們考科舉的辦法,正是一種精英教育,他認爲老夫子們能在教授的過程中,跟學生形成深厚的感情,言傳身教也更能將老師身上的行爲習慣,傳遞給下一代。

只是這種方法對於人文教育,比如傳統的基於儒教的道德教育,還比較有用,一個老夫子帶幾個學生好幾年,能始終教導他們,確實比這個老師教一年那個老師教一年的年級制,更能給老師揮的餘地,因爲老師可以根據沒個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辦法,有的學生領悟力差,有的領悟力強,有的進步快,有的進步慢,如果統一的教材,容易讓一些學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終被淘汰。

可還有一個問題,過去的私塾授課,往往是大大小小的學生一塊上,四五歲的蒙童有可能跟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一起讀書。如果老夫子水平高,責任心也強的話,那麼就會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方法,蒙學的給蒙學,教他們識字;作文的給教八股文的寫作技巧。因材施教,兩不耽誤。

但這種辦法跟英式貴族教育一樣,那就是效率太低,一個老師即便在用心,最多也不可能教十個孩子以上。

最後改進的方案是,一個老師依然只帶一批學生,對那些學業明顯跟不上同學腳步的,採取留級制。讓老師教育的學生,始終保持差不多的學習水平,從而保證他們需要選擇的教學方案在十個以內。這樣讓一個老師可以同時教育三十個以上的學生,從而大大提高效率。

朱敬倫最後拿到的方案就是這樣,他越看越覺得熟悉,倒不是留級制度,而是一個老師教育一個班之後,會一直將這一批學生教到畢業,也就是一個老師在幾年之中,只跟一批孩子打交道,一批孩子在小學階段,只接觸一個老師。

朱敬倫猛然想到,這不就是後世流行的跟班制嗎。

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一客卿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七百九十一節 明俄滿蒙協定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上架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十五節 行動(3)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百四十七節 憤怒的美國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五節 離開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
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七百一十五節 屠殺藍衣軍事件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第一客卿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七百九十一節 明俄滿蒙協定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四百二十二節 訪英上架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一百一十六節 求才若渴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三百一十七節 司法改革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八百零六節 德國人的訛詐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十五節 行動(3)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五十二節 回城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七百四十七節 憤怒的美國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五節 離開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三百零九節 一個標桿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开平市| 高青县| 乐都县| 永丰县| 句容市| 灌云县| 万山特区| 滨海县| 若羌县| 日土县| 习水县| 北流市| 湘潭市| 外汇| 惠水县| 五常市| 阜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五家渠市| 江永县| 华安县| 扬州市| 锦屏县| 潮安县| 太白县| 霸州市| 华安县| 额尔古纳市| 西乌| 柳河县| 大丰市| 连云港市| 宜君县| 介休市| 花莲县| 罗城| 全州县| 定南县| 邮箱|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