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

關於割地的謠言越傳越邪乎。

一開始,知道真相的鄉紳明白英國人現在只提出要租九龍司,九龍的鄉紳和宗族恐懼,聯袂來找官府,要求官府保證不租、不讓九龍一寸土地給夷人。警告官府說,今日割九龍,明日就能割新安。

本來是讀過書的士紳階層擔心戰國時候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情況發生。

士紳和宗族的影響力巨大,因此立刻就傳遍了整個新安,接著到了臨縣。

《過秦論》這篇雄文給鄉紳階層提供了強力的理論依據,大家紛紛抗議“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棄。”

以鄉紳、宗族爲核心的反割地情願頓時在珠三角一帶擴散開來,聲勢一大,影響一廣,就變成了今日割新安,明日就割廣府。

最後地方鄉紳階層聯名向廣府情願,說“以地事夷,猶抱薪救草,薪不盡火不滅。”

對土地的共同感情,引發了整個鄉紳階層的悲憤情緒,一時間,新安、東莞、香山、到順德番禺、南海這些地近江口的縣份的鄉紳紛紛情願,在廣州聚集起了數百個地方鄉紳,聯袂要求求見柏貴。

此時朱敬倫的船纔剛剛到鶴山,沿著上次的來路,在古勞都停靠。

先到鶴山,這是朱敬倫建議的,這是爲了安全起見,他帶來的五十個士兵都是客家人,古勞都一帶都是和家人的勢力範圍,除了衝突容易緩和,若是直接去新會,捲入本地人的糾紛之中,別說五十個人了,就是五百人都不容易全身而退。

方山已經在古勞都等朱敬倫了,跟他一起的還有一個當地的商人,他是客家茶商,同時兼給他們做嚮導。

那嚮導本是當地茶商,家中也有一些茶園,他是從茶農轉作茶商的,之前他們只產茶,之後賣給廣府人的茶販子,械鬥之後,廣府人不敢來了,不少客家人就自己找銷路,逼成了茶商。

當茶商黃三看到巨大的蒸汽船慢慢靠在碼頭上的時候,心中還很高興,客家人如同孤島一樣分佈在廣府人之間,因此商業上其實是融入廣府人的商業網絡中的,他們只負責生產,不管是茶葉還是糧食,或者山上的樹木,都是直接賣給山下的廣府人,械鬥之後,這張商業網就開始排斥他們,導致客家人的生計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有所倒退。

黃三在當地地位崇高,是一個客家人頭領,別人見了都得稱一聲黃三爺或者黃三公。

看到來這麼大的船還還高興以後的茶葉不愁賣了呢,結果最後發現走下來一羣洋人,當即臉色就變了,他不由的想起了那個箴言,大家都在傳,說洋人是來奪地的,像香港那樣把土地割走。

自恃見多識廣的黃三公是不會信這種謠言的,他覺得完全是無稽之談,朝廷把地都割了,皇上吃什麼?

最主要的是鶴山距離大海遠著呢,對於大多數一輩子不出山的客家人來說,那完全就是另一個世界。

所以割讓香港的事情,在他們這裡引起的反響並不大。

完全胡扯的謠言不可怕,可怕的是半真半假的謠言,如果沒有之前那些謠言做底子,這些洋人黃三公見了也就見了,最多的恐怕是新奇,上次托馬斯一行人來就沒怎麼一起反響,但是有這段時間不斷流傳的洋人要來奪地的謠言,突然間洋人就出現了,就出現在黃三公眼前了,就算怎麼不信,心裡也要打鼓的。

三公立刻抓住方山:“你不是說是新安來的茶商嗎?”

方山前腳來這裡的時候,就打著買茶的旗號,並且給當地最大的茶商黃三公繳納了不菲的定金,贏得了三公的友誼。

剛剛問完,黃三公臉色再次變了,他看到了一個個荷槍實彈的士兵走下甲板。

洋人,還帶了兵?

“他們真是來奪地的?”

黃三公下意識的叫了出來。

“犯什麼傻,什麼奪地!”

方山喝問了他一句。

“洋人怎麼就不能是茶商,你不知道洋人才是大茶商嗎。”

方山鄙視的說道。

黃三公唯唯諾諾。

“走吧,他們想去你的鋪子看看。”

黃三公不敢說話,一臉心思的帶著他們在自己鋪子裡轉了轉,洋人品茶,點頭或搖頭,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走吧,他們想去你的茶園看看。”

去茶園,黃三公不怕,哪裡是他的村子,是他的地盤,招呼起來,有的是人。

但是他始終內心忐忑。

山路很難走,這地方本不該是給人住的,但沒辦法,誰都想住平地,可沒有那麼多平地,那就只能向大山要地,在山上開闢梯田,開闢茶園,果園,在開發大山的過程中,造就了客家人這個族羣,於是大山在中國人面前,再也不是畏途,也能作爲家園了。

一路山道,到了黃三公村子的時候,已經到了午後。

不知道是不是因爲鶴山的客家人是官府組織遷來的,因此在安全上有一定的保障,他們在梅州和贛南等地的特色圍屋、土樓沒有帶到這裡來,建築跟一般的當地人差不太多,青磚碧瓦,要說有所區別,那就是他們的房子似乎磚瓦房更多一些,這跟當地人普遍更窮有些不符。

再看到一間間房屋全都緊密相連,都偏瘦小,朱敬倫大概能明白,或許這是集全族之力建起來的,一間連一間,以及普遍使用磚石,更多的是出於安全考慮,所以儘管沒有在野獸和外族之間生活下發展出來的那種碉堡式土樓,客家人的心態卻保留了下來,外界的安全有了保障,心裡的安全卻鞭策他們緊密團結。

稍微打聽了下就知道,每一間屋子之間,都有通道相通的,果然很有軍事色彩。

整個村子位於一片田地之間,田地開闢在山間谷底,山坡一直蔓延到山頂,都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茶園。

村裡人對來了一羣洋人和士兵也很好奇,有人來圍觀,黃三公悄聲把人拉到一邊,嘀嘀咕咕說了幾句,然後把人全都轟走了。

洋人堅持要去看茶園。

到了半山坡的梯田上,洋人又架起了他們的各種測繪設備,也有人在茶園間參觀,摘下一片片葉子作爲標本,或者直接放在嘴裡品嚐。

黃三公一步不離,眼睛一直在盯著洋人,他對洋人四處看,還不斷的把什麼東西寫在紙上的行爲十分謹慎。

回到村子的時候已經落日,這時候村子格外的安靜,有些不合常理。

大家是在黃三公家裡吃的飯,但是卻沒有見到一個女眷,侯進十分敏感,悄悄的告訴朱敬倫感覺不對勁。

吃完飯,三公安排大家在他家住下,房子不夠,兩鄰的屋子也借給了黃三公。

但是朱敬倫堅持要黃三公跟他們住在一起,又許諾不費的食宿費用,黃三公勉強答應。

晚上跟三公聊了很久。

客家人太窮了,除了房子出於安全需要,建的比較堅固之外,朱敬倫今天看到的所有客家人,無論男女就沒見過穿鞋的,也沒見過穿新衣服的,就是黃三公這種當地的土豪,竟然也穿著草鞋。

一個跟大山較勁,管荒山野嶺要活路的族羣,你能指望他們多有錢呢,光是一個交通問題,就能讓他們窮八倍。

跟大山要田地,不是那麼容易的,南方的自然生態,在廣東隨便看看,即便是石頭山,往往也在縫隙里長滿了植物。

因此一旦不用汗水澆灌,用不了多久,良田就能變成荒灘。

這個時代的農業水平又極其低下,根本不可能使用機械,所以一個人能耕種的面積是極其有限,所以儘管客家人很勤勞,他們依然無法把周圍的所有山都開墾出來,他們開墾的,也是山地中較爲容易開墾的部分。

在黃三公這裡盤桓了三天,美國人即認真又耐心,他們在採藥的村民幫助下,硬是爬了好幾座荒山,記錄下了厚厚的筆記。

美國人說他們注意到很多附近的山地都還是大森林,一路上走來都是這樣,如果能全都開發成茶園,這一帶的茶葉產量能翻幾倍,美國人的話朱敬倫相信,但想要開闢那些飛鳥難度的山嶺,目前來說不現實。

第四天走的時候,朱敬倫才發現黃村的女人,全都躲在家中,也注意到了一個個躲在自己的男人,手裡多少都抓著木棍或者竹槍,原來他們這幾天都在防範。

平安送走了這羣不速之客,黃三公鬆了一口氣,招呼村民到他家傻豬吃肉,而他自己卻還要送這些人一程。

下一步就得去新會了。這一次必須得跟新會官府進行直接溝通,並且讓新會官府幫忙抓捕案犯,至少也要把當事人請來聞訊一下。

但是當他們的船從磨刀門繞了一個大圈子從崖門水道進入新會的時候,卻發現當地人既不有好。

他們剛剛下了碼頭,早有一羣人來圍觀蒸汽船,接著看到洋人的時候,大家都大聲的鬨鬧起來。

碼頭距離新會縣衙門還有好幾里路,等他們到了縣城的時候,發現城門緊閉,城上站滿了士兵和百姓,新會官方沒有出面。

而城外也有一羣羣鄉勇在遊蕩,知道情況不妙,朱敬倫立刻下令,所有人立刻撤退。

一路上雖然僥倖沒有遇到進攻,但被扔石頭的情況還是有的,也有鄉勇一路跟隨,直到他們登船離開,這些鄉勇才站在碼頭上大聲歡呼起來。

朱敬倫此時還不知道,從新安開始爆發的抵抗割地運動,已經串聯到了新會,而他在緊急之下,被柏貴奪情了。

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六百六十八節 唐郝合作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一戰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七百零四節 順化戰役 3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十一節 謀城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
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六百二十二節 柏貴懷舊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六百六十八節 唐郝合作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四百三十六節 身股制改革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六百二十七節 鐵路狂熱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一戰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四百三十一節 牌坊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五百九十四節 加州桑蠶業和移民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七百零四節 順化戰役 3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十一節 謀城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一百一十節 談判中止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七百八十七節 慈禧的算計第八十一節 參戰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七百二十六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1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七百三十節 商業內戰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八百二十四節 關於加州的戰和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一百九十二節 拉攏穆克德訥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四百二十五節 傳統和現代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萍乡市| 安溪县| 嘉兴市| 五家渠市| 定边县| 和龙市| 建平县| 敦煌市| 克山县| 永寿县| 唐河县| 婺源县| 桐梓县| 宁化县| 大埔区| 宁波市| 石阡县| 金湖县| 蒲江县| 普洱| 资源县| 吐鲁番市| 广水市| 东乌| 友谊县| 崇义县| 兰州市| 安顺市| 祁阳县| 汝阳县| 赣榆县| 如东县| 肥东县| 新民市| 嘉荫县| 岑溪市| 枝江市| 长乐市| 莲花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