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02章 單色釉之王

唐代晚期出現了一種瓷器,對中國瓷器影響非常大,叫秘色瓷。秘色,意爲秘密之色,充滿神秘感。實際上,秘色瓷算是越窯的改進版。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代地改進,歷史上的越窯也是這樣不停地改進。我們講過,最早的越窯顏色叫糖黃色,有點兒像紅糖的黃色。黃色肯定不如綠色好看,於是它就向綠色慢慢過渡,要追求這個綠色。秘色瓷的顏色就非常青綠了。

目前爲止,明確發現秘色瓷的就是陝西法門寺。法門寺的物品入庫有單,上面寫著“秘色瓷“多少件。因爲有了法門寺這批東西的出土,才把我們傳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的謎底揭開。原來誰也不知道“秘色“到底是什麼色,它是一個秘密的顏色,是一個你甭想看到的顏色。

法門寺在陝西扶風法門鎮,系唐高祖李淵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寶,由七個函套裝著,一個套一個,最裡面的函裝著舍利。因爲法門寺的塔突然塌陷,國家在搶救性挖掘時,發現塔下有個地宮。這個地宮從埋好到發現,中間沒有任何人騷擾過,埋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所有的物品都是當時埋下,文字寫得清清楚楚,一共出土了2499件文物。其中,對中國陶瓷界最大的貢獻,就是明確了秘色瓷是什麼樣子。因爲法門寺秘色瓷的出現,民間很多過去不能解釋的事全都迎刃而解了。唐代的法門寺在做佛事的時候非常隆重,所有人都頂禮膜拜,皇上親自主持儀式,所以法門寺裡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級的東西,比如大量的金銀器。

那麼,秘色瓷一共埋進多少呢?14件。門口擱著1件八棱瓶,剩下13件都擱在一個大盒子裡。地宮裡的《衣物賬》上註明:“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寫得很清楚,每一件都對得上。

我最早喜歡瓷器的時候碰見過很多秘色瓷,但當時不知道。法門寺不出土,誰也不知道什麼叫秘色瓷。我就總覺得這個瓷器的顏色跟越窯有區別,按照越窯的標準,這個綠色不正。這種秘色瓷的價錢也忽高忽低,很多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時有人告訴我,說這個綠色的瓷器可能是龍泉地區燒的,窯口也不明。那時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不像現在。我記得有一次,有個人拿來很多,我挑一兩件買了,剩下的都放棄了,現在想起來特別可惜,當時應該把它們都買了。

到了秘色瓷的時候,瓷器開始有了宮廷特徵。後來說的“官窯“的概念是宋代形成的,宋代以前沒有這個概念。惟獨秘色瓷,開始有了官窯的雛形。比如唐代詩人徐夤,寫過一首詩《貢餘秘色茶盞》,“貢“是上貢,說明秘色瓷不是專門爲皇帝燒的,但要爲皇帝上貢,所以它帶有官窯的一些特徵,是官窯的一個前奏。詩是這麼寫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他就描繪這個瓷器有多麼漂亮,說它像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綠雲,都是溢美之詞。但我們注意到,詩裡表明這種秘色瓷的顏色已經不是黃,而是綠了。

五代時期,吳越王國的錢氏政權也燒造了不少秘色瓷。當時吳越王國在杭州地區,正好是秘色瓷生產的區域,所以有大量秘色瓷。當時秘色瓷不停地上貢給北宋皇帝。五代後期,吳越國跟北宋達成協議:吳越要上貢。錢氏政權不願意去打仗,也覺得自己跟趙匡胤根本打不了這仗,於是就投降了。

歷史上記載了很多這個時期的故事。當年趙匡胤叫吳越王到北宋首都開封去,他不敢不去,因爲前面有南唐李煜的例子嘛。李煜就是不去,最後讓宋太祖滅掉了。滅南唐的時候,吳越王幫了很大的忙,換句話說就是出動了軍隊。南唐滅掉以後,皇上要招待吳越王,叫他去開封,他就不敢不去了。到了開封以後,皇上招待他,送了一份大禮。最後臨走的時候,給他一個包,說:“這個包,你現在別看,路上也別看,到家以後再看。“當時從開封回杭州,要走很長時間。吳越王路上就嘀咕,忍不住把這包打開看了,包裡是什麼呢?全是大臣上的奏摺,要皇帝宰了他,或者把他留在開封,不讓他回去。換句話說,就是趙匡胤的那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當時南方睡著七八個這樣的人呢,北宋就要一個一個收拾。到了吳越王這兒,趙匡胤胸懷坦蕩,讓他回去了。所以他特別感恩,他就說:“以後我三年就來一趟開封,我絕對不反,我也不睡,我就伺候你。”

趙匡胤去世以後,宋太宗即位,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王再度入開封,太宗就不想放他回去了,吳越王國就徹底投降了。後來南宋遷都到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其實就是吳越王的屬地。吳越王叫錢(音觸),今天杭州還有保塔,當時建塔就是希望能保護他。《宋史》中有記載:“(吳越王)太平興國三年三月來朝,進……越器五萬事,金扣越器五萬事。“一次就進貢10萬件秘色瓷器,有全素的,有鑲著金邊的,都記錄在案,可見當時秘色瓷是非常重要的上貢物品。

宋瓷有兩大系統,一個是官窯系統,就是我們常說的宋代五大名窯;還有一個民窯系統,分爲八大窯系。我們先從宋代的官窯系統,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窯講起。這一講只講汝窯。

我們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我從年輕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句話。汝窯作爲老大,排在第一,“汝窯爲魁“。關於汝窯,歷史上的記載很多,以訛傳訛的民間說法也很多。今天的電視劇中偶爾也會出現。比如我看過的一部電視劇裡,有個演員抱著一個青花大瓶子,說:“這可是汝窯。“弄得很讓人笑話!

宋代的五大名窯和民窯的八大系統,只有官窯和哥窯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窯口地址作爲命名的依據。汝窯不用說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燒的窯;定窯,就是定州所燒的窯;還有北方的耀州窯,南方的吉州窯、龍泉窯,都是以地名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汝窯的窯址過去不明,到底在哪兒不清楚。以前我們推測,汝窯一定在汝州轄區之內,大部分人認爲是在河南的臨汝縣。直到20世紀80年代,汝窯窯址在河南寶豐清涼寺被發現,我們才確切知道這個窯口的位置。一般來說,皇家專用的窯口都會離皇城非常近,原因是容易控制,下達指令很方便。比如下指令燒個碗,燒個盤子,沒多久就能燒回來。宋代的國都是汴梁,就是今天的開封。而汝州離開封有多遠呢,今天算來大概有400裡地;燒鈞瓷的禹州呢,大概有300裡地;寶豐大約有500裡地。“裡“,指的是市裡,不是公里。古代的500裡是很遠的距離了,不像今天,當日往返都沒問題,在古代是不可能的。這樣看來,寶豐的條件不構成一個皇家專用的窯口。

汝窯作爲宋代五大名窯的魁首,是老大。汝窯名氣很大,自古以來的流傳甚廣,我們一說就是汝、官、哥、鈞、定。南宋人葉(音置)在《坦齋筆衡》裡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爲魁。“這是南宋人的記載,他生活的時期離北宋很近,所以非常可信。

“芒“,說的是一個很專業的術語,有兩種解釋:常規的解釋就是指碗的口部是澀圈,沒上釉;另一種解釋就是光芒,指白色刺眼。將來講定州白瓷的時候,我會詳細地講到這一點。明代有一個人叫王世懋,他在《二委酉譚》中是這樣說的:“宋時窯器以汝州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明朝人是這樣認爲的:汝窯地位第一,北宋的官窯地位次一等,低於汝窯。

古人的這些記載,對後人產生很大的影響,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稱汝窯。我就認識這麼一位,他也知道這些記載,我有時跟他聊天說過這些話,他也找很多書看了,然後下決心要收藏汝窯。他這決心比較大,跟我說:“我非汝窯不藏,其他東西都不要。“這話是什麼時候跟我說的呢?二十多年前!直到今天,他還沒買著一件呢。他的決心很大,卻不知道汝窯之稀有。

我覺得收藏很大程度上是一件腳踏實地的事,也是一件隨緣的事。不能說今天我們沒有機會碰見汝窯,但機率微乎其微。你去買彩票,可能無意中會中獎;但你非買中獎那張,就費了勁了,是一件很難的事。我這位朋友就是非要買中獎那張,所以到今天他也沒買著。他的態度很堅決,跟我說:“我的收藏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我一定給你收一個汝窯看看!“我也希望他將來能夠碰上汝窯,了卻這樁心願。

汝窯非常稀少,剛纔那個例子已經說明了,很不容易碰到。原因是什麼呢?汝窯的燒造時間非常短,只有二十來年。南宋人周在《清波雜誌》中這樣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爲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他發出這樣的感嘆,說“近尤難得“。南宋離北宋時間很近,南宋人都覺得汝窯非常難得,那今天距離南宋已經有八九百年了,就更爲難得了。周的這段記載提供了一個明確的信息:汝窯不是官窯,是“供御“的。就是把好的瓷器先讓宮廷挑選,剩下的這部分還可以賣出。這也就解釋了寶豐發現的那個汝窯窯址出土的瓷器爲什麼質量不一,有的跟清宮收藏的汝窯非常一致,有的卻相距甚遠。

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在雍正七年(1729)的時候,宮裡有過一次統計,雍正皇帝讓太監劉希文、王太平整理了一箱汝窯瓷器。這個檔案今天可以查到,清點的結果是:雍正時期宮裡有31件汝窯。我們要注意一點,那時對汝窯的判斷不是科學的判斷,而是憑個人去判斷,有時會官汝不分,或者鈞汝不分,因爲它們的顏色很接近。所以當時一定會有誤差,但大致不會差很多。雍正時期整個皇宮裡纔有31件汝窯,很少。

今天我們有多少汝窯呢?汝窯的統計不是非常精確,因爲有個別汝窯在私人手裡,未必能統計到。目前有一個統計比較可靠,說全世界有記錄可查的汝窯大約有67件。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汝窯絕大部分都在世界級的博物館裡,可能供你收藏的機會微乎其微。說起來,這都是稀世之珍了。今天要想看到汝窯,到哪兒去看呢?臺北故宮是汝窯最集中的地方,現在精確的統計是21件。其餘的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都有汝窯收藏和陳列,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

我碰到一個人很有意思,他找到我,張口就說:“馬先生,我收藏有68件汝窯。“他比全世界還多一件呢!大家聽到這會兒,可以聽出來,可能嗎?全世界傾國家之力,收集了上千年,才收集了67件;他自個兒有68件!而且他還非告訴我:“我這兒都是真的,一件假的都沒有。“然後他要請我去看,我說:“你這個都不用去看,聽著就假。“他說:“你沒有看,怎麼知道它是假的呢?“我說:“從科學角度上講,有一個簡單的概率問題,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概率。把全世界的67件都搬到你們家,還差一件呢,怎麼可能呢?”

所以,收藏切忌妄想,切忌無知,應該從實際出發。不要老覺得自己突然就變成富翁,突然就變成收藏大家。

汝窯因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貴。歷史上各類文獻記載中,都對它推崇備至。汝窯作爲上供的御器,給皇上使用。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有一段記載:“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張俊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隻、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一共多少件汝窯呢?16件。這是宋代所有的歷史文獻中記載汝窯最多的一次,說的是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在1151年到清河郡王張俊家裡巡幸,可能出門走到他這兒,就進他們家了。那張俊當然受寵若驚了,皇上都到他們家了。他就拿了一批汝窯瓷器進奉給皇帝,這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禮品,所以周密纔在《武林舊事》中做了詳細的筆記。

這裡說的汝窯瓷器大部分很容易理解,比如“香爐“,我們大致想想也知道是什麼樣子;“香合“,肯定是有蓋的。那麼,“大奩一、小奩一“是什麼呢?有人猜測是一種盒式爐,有的專業書上就把它稱之爲“奩“。這個事很巧,這種奩現在全世界就存兩個,一大一小。大點兒的那個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直徑23.8公分;小的一件直徑18公分,現藏在北京故宮。所以有人認爲古書裡的那兩件就是這兩件,“大奩一、小奩一“,說得很清楚。北京故宮的那個奩我親手拿過,很輕。

汝窯爲什麼珍貴呢?史書上也有記載,《清波雜誌》裡這樣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爲釉。“這段記載非常重要,提出汝窯的釉色是靠瑪瑙呈現的。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對玉和瑪瑙都充滿敬畏之情,瑪瑙是很貴重的材料。在燒造汝窯的時候,釉里加了瑪瑙末,所以汝窯釉面的光澤跟其他瓷器不一樣。這裡有個巧合,周爲什麼這麼寫?汝州這個地方本來就產瑪瑙。所以,這種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過瑪瑙。但從科學的角度上講,瑪瑙究竟能不能對釉色產生好處,至今沒有結論。

汝窯究竟賣過沒有呢?歷史上公開賣過。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賣過一隻,是一個很小的汝窯盤子,直徑8公分。這個盤子有點兒變形,當時沒燒好,有點兒擰著,北京話叫翹棱。估計燒出來以後,工匠一看不合格,順手就給扔到廢料堆裡掩埋了。由於盤子小,一個巧勁兒沒摔碎,很多年前出土後,就被人認出來了。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國,這個歪歪扭扭的小盤子當時賣了154萬美金。當時像今天特別值錢的元青花、清代粉彩、永宣青花等等,這些非常名貴的瓷器都賣不到這價錢。甚至現在賣到上億人民幣的琺瑯彩,當時也就賣個二三十萬美金,你想想汝窯的價錢。歷史上就公開地賣過這麼一個。我當時非常震驚,不能想象154萬美金買一個小盤子。

因爲汝窯的崇高地位,很多人就特別想收藏到汝窯。我有一個朋友,他把官、哥、鈞、定,都收藏齊了,就想湊這汝窯。他跟我一個想法,我也是官、哥、鈞、定全有了,也在湊汝窯。我自個兒湊了二十多年了,估計也快湊成了,是不是?

汝窯非常難得、稀少,我們先不談它的價值,即使你碰到它,可能也買不起,是這個問題。碰見汝窯的機會非常罕見,所以我們只能到博物館去看。收藏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事,碰見了是緣分,碰不見也得心安理得。

中國曆代皇帝都對汝窯有所追求,尤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對汝窯非常讚賞,所以雍正時期仿汝窯的成就最高,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今天的仿製手段也非常高,有大量贗品充斥市場,我見過很多人拿著各式各樣的汝窯來給我看。由於汝窯窯址的發現,使我們對汝窯有了新的認識,也知道了汝窯不僅僅有青灰色,還有其他顏色,所以大量仿品也出現了。

我曾經給一個老工程師看過汝窯。他70多歲了,一看就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通過一個熟人的介紹找到我,掏出一件汝窯。我那天因爲有點兒急事,所以話說得就比較急。我一看就是作僞的,馬上說:“你這個東西不真。“這位老先生立馬就開始發抖,哆嗦,汗如雨下。我當時就知道話重了,也急了,所以趕緊往回找補。我就說:“我說了也不算,您先坐下喝點兒水。“我趕緊讓工作人員給他倒水。但老先生喝不下去,坐都坐不下去,就在那兒站著。我估計他花了很多錢,就問:“您花了多少錢啊?“他說:“我花了很多錢。“他先不告訴我花了多少錢。我問:“您在哪兒弄的這東西?“他說:“河南,人家領我去買的。我不是爲買這汝窯去的,我爲買別的。但是我走到那兒,人家正在挖菜窖呢,一鐵鍬連沙子帶土帶這件汝窯,一下子扔到我腳底下來了,我眼瞅著挖出來的!“他也不想,這世界上的事怎麼這麼巧合啊!扔得那麼好?我估計頭天晚上練好幾回了,不能扔碎了,扔碎了賣不出錢去,對不對?這汝窯帶著沙子土,扔他腳底下以後,這幫人就撲上去了,不給他,給多少錢都不賣,成心吊著他。最後,老先生用一生的積蓄,我估計包括過去科研成果的獎金,一共花了124萬,把這汝窯盤子買回來了,給我瞧。我當時惟一的擔心,就是怕老先生犯心臟病,他在那兒直哆嗦。

這是一個人生慘痛的經驗,眼見未必是實。你是親眼看著他挖出來的吧?可你得想想,怎麼就平白無故那麼準?老先生不想,認爲一定是真的。還有一點,就是所有人做戲都做得比較足。人家不賣給你,是你非要買。對不對?所以人到什麼時候都應該冷靜地判斷事物。我估計他事後也能想出這事兒不那麼真,讓人聽著都是個笑話。

汝窯有什麼特徵呢?古書上記載得比較含糊,說有“蟹爪紋“。蟹爪紋說得非常抽象,書上的記載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說那釉面開片的紋理毛毛扎扎的,我們看大閘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個感覺。

第二點是“魚鱗狀開片“。你注意看,汝窯釉面的開片跟所有瓷器的開片都不一樣,裂紋的角度是斜著的,不是直著的。斜著就會有折光率,看著很漂亮。

第三點就是香灰胎。我們能看見的汝窯,胎是淺淺的灰色,像燒了香以後落下來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況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窯是裹足燒、芝麻釘。所謂“裹足燒“,非常專業,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過來。“芝麻釘“,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釘支起來,把瓷器支在空中燒,燒好後,底部釉面會有幾個點,是非常講究的工藝。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上講,汝窯是個夾生胎,沒燒熟,有點兒像夾生饅頭。爲什麼要夾生呢?就是汝窯不能燒熟,如果燒熟了,它的釉色就達不到那麼漂亮了。燒汝窯的溫度不能達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時在藝術的追求上,就不能嚴格遵循科學的規律了。

第四點就是汝窯的釉色呈天青色。與當時其他窯口相比,它的顏色是天青色,我們可以看到標準的顏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這樣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這是曹昭對汝窯精確的描寫,說它的顏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潤,如果薄就更難得。

明代人講得非常有道理,但我們掌握起來要靈活。比如他說“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有蟹爪紋是真的,沒有的更好,這話比較繞。今天說起來,有和沒有都不是標準。現存的汝窯器,確實大部分都有蟹爪紋,但也有少量的不開片,就是所謂的“無紋者尤好“。

一般的情況下,汝窯都是素器,不帶紋飾。因爲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劃。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帶紋飾的汝窯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裡有一個汝窯洗,橢圓形,洗中間刻著兩條相對的魚。

因爲它釉厚,刻的魚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時期宮廷畫譜的記載,說它是“如意暗花“紋。那些太監們看了半天,把兩個魚頭看成兩個如意頭了,所以記載成“如意暗花“了。這件汝窯不要說看照片,就是看實物,都看不清楚。這種汝窯洗,現在全世界有兩件,一件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一件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般喜歡瓷器的人,首先都要看瓷器的款識,就是把瓷器翻過來看看底下寫的什麼。電視劇裡演的買假瓷器,一翻底,下面寫著倆字:西漢。都成笑話了!沒東漢時,西漢人怎麼知道自己是西漢。

在宋代,並沒有形成瓷器底下寫款的制度,只有部分瓷器寫款。比如汝窯的款識有這麼幾種:第一種是甲、乙、丙。我們一聽很簡單,就是編號,按照順序。但這種編號不是燒製的時候寫上去的,都是後來才刻上去的。

第二種,底下寫很明確的文字,比如寫“奉華“兩個字。“奉華“指什麼呢?奉華堂,南宋德壽宮的配殿,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寫“奉華“的汝窯都是她用的。史書上記載,劉貴妃還有點兒才華,會畫畫,她自己有兩方章,一大一小,刻著“奉華“兩個字,畫完以後蓋在上面。奉華款的汝窯都應該是劉貴妃的私人之物。

臺北故宮裡有個紙槌瓶,上面也刻著“奉華“,中間留著一塊空地。乾隆皇帝看見以後,不甘心,覺得自個兒也得刻上點兒什麼。

其實要說起來,乾隆皇帝地位比妃子要高。乾隆就寫了首詩刻在上面:“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餘釘。“這個紙槌瓶原來是一個小撇口,到了乾隆時期,口碎了,鑲上了一個銅圈。“口欲其堅銅以鎖“,意思是想讓口變得結實一點兒,只好用銅包上。乾隆皇帝對一個破瓶子還這樣珍惜,你想想後來的人,當然更希望得到汝窯了。至今這個瓶子還在臺北故宮,鑲著當年的銅圈。

還有一種款識,只寫一個字:蔡。一聽就是姓氏,馬上查查當時姓蔡的大官都有誰呢?不用查,蔡京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宋代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蔡“原來應該指蔡京,字寫得漂亮。但因爲他是奸臣,後來就把“蔡“換成蔡襄了。中國人有很強的好惡,你是一個壞人,就把你換下去。以蔡京當時的地位,完全可以使用汝窯。

歷史上確實有偶然發現的汝窯。英國有一個收藏家,在四十多年前逛英國的跳蚤市場,偶然發現一個汝窯,他就給買了,花了多少錢咱也不知道。但我估計沒花多少錢,跳蚤市場買東西都是幾個英鎊的。1971年,他把這件汝窯捐給英國的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在博物館的藏品編號中是0001號,第一號。

這是一個什麼汝窯呢?盞託。宋代人喝茶非常講究,不像我們今天拿著大茶杯咕咚咕咚一通喝。宋代人端茶盞的時候得有盞託,茶盞端著燙,被燙著時樣子不雅,把茶盞擱在盞託上,端著非常雅。這種汝窯盞託全世界也只有兩件,咱什麼東西都是兩件,都在英國。這件汝窯盞託的邊上刻了三個字“壽成殿“,是宋代著名的宮殿,臺北故宮裡也有刻“壽成殿“款的定窯白瓷。

最早從中國流入歐洲的貴重之物中,陶瓷是主項。當時的歐洲貴族家裡都有古董櫃,要不然顯得沒文化,很土。在歐洲,怎麼看你是不是貴族呢?不是房子大不大,而是看你有沒有這個古董櫃。這古董櫃有個名字,叫“奇物櫃“,就是放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虎皮斑的貝殼,那時交通不發達,內陸見不著海里的東西,覺得新鮮,沒見過,就擱在奇物櫃裡。歐洲人把中國陶瓷擱在裡頭。當時歐洲人沒見過這麼硬的陶瓷,不知道是怎麼造出來的,有很多誤解。其中有一種誤解,認爲瓷器本來是一種液體,埋在地裡時間長了,就成了固體。還有人認爲瓷器是用蚌殼、石灰和雞蛋皮的碎末,研在一起做成的東西。這都是很無知的猜想。歐洲人認爲中國的陶瓷是類似寶石的東西,所以跟其他一些很貴重的物品擺放在一起,這是歐洲中世紀貴族之間很流行的一種陳設方式。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大家都聽說過。一個老太太很有心計,爲了賣貓,擱一個名貴貓食盆,誰來了都不敢直說要買這盆,都說買老太太的貓,搭上這盆。老太太說:“我不能搭上這盆,我還得靠這個盆賣貓呢。”

這個笑話不是憑空而來,歷史上有據可查。我們翻閱史書時發現,誰把這個名貴的盆叫貓食盆?乾隆皇帝。乾隆時期,宮廷所藏的汝窯水仙盆,乾隆就叫做貓食盆,併爲此專門寫過御題詩。御題詩這樣寫:“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官窯莫辨“,其實應該是“汝窯莫辨“,乾隆皇帝分不清楚汝窯和官窯。汝窯有點兒偏藍,官窯有點兒偏灰。一個不是搞專業的外行人看來,差距不大。乾隆就說:“這官窯,我也分辨不清楚是宋代的還是唐代的。““火氣都無“,是個老窯瓷器,火氣都沒了。我們鑑定的時候常說“這瓷器火氣十足“,意思就是新的,剛出爐的,所以火氣大。“葆光“是說瓷器上的光澤非常舒服。我們老說一個詞“包漿“,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食器“是什麼呢?就是小狗的飯盆。史書上記載,觀賞犬中的小狗叫“猧“。唐代詩人元稹有一句詩:“鸚鵡飢亂鳴,嬌睡猶怒。“鸚鵡餓了以後,就唧唧喳喳亂叫喚;養的小狗睡著時,你一動它,它就發火了。養過寵物犬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它睡著了你老捅它,它就叫喚,不高興了。乾隆就說,養的小狗只有“蹴秤“,就是踩到秤上以後,才知道主人豢養的恩情。“蹴“就是踩,一蹴而就嘛。

乾隆有這麼一段動感情的描述,但是他弄錯了,他把觀賞犬的小狗認爲是貓了。所以,乾隆十年(1745)五月傳旨:將貓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內安抽屜。這個乾隆認爲的貓食盆,其實是汝窯水仙盆。乾隆傳旨,用紫檀做了一個座,正好把他認爲的貓食盆擱在上頭,下面做得比較高,插了一個抽屜。這個座做好以後,一直在清宮裡收藏,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後來乾隆又下旨,把“汝窯貓食盆“給他仿一些出來,他一會兒說官窯,一會兒說汝窯,自己也分不清。貓食盆的典故,就從乾隆下旨開始蔓延出去了。你要真有一個汝窯的貓食盆,別說賣貓了,賣牛都賣出去了。

既然汝窯有這麼高的地位,這麼名貴,這麼稀少,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比它更名貴的瓷器呢?有,就是柴窯。柴窯誰也沒見過。明代宮廷在整理古董的時候,有本書叫《宣德鼎彝譜》,裡面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六種瓷器,第一是柴窯,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窯之前更名貴的瓷器。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裡也說“世稱柴、汝、官、哥、定“,把鈞窯給去掉了。

柴窯據說是後周柴世宗(柴榮)所燒的御瓷。柴榮在位僅六年,他死了以後,趙匡胤陳橋兵變,拿下江山,當了宋太祖。清人朱琰《陶說》中記載:“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者般顏色作將來。““當時底下人跟皇上請示,瓷器要做成什麼樣的呢?柴世宗就說了這樣一句話:“雨過天青雲**,者般顏色作將來。““者“,相當於今天的“這“。就是說按照下雨後天放晴的那個顏色,把瓷器做出來。這只是古書上的記載,沒有實物傳世。包括歷史上的宮廷收藏中,都沒有實物。當趙宋王朝取得天下一百多年以後,汝窯就出現了。所以當學者論及古代陶瓷的時候,往往將柴窯和汝窯相提並論。

柴窯既沒有發現實物,也沒有發現窯址。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說:“今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製爲冠飾、絛環、玩具,亦足珍貴。“找不著柴窯,能找到個碎片,都已經很珍貴了。我後來就回想,我在20世紀80年代買過一件類似的東西,孔雀藍色的四個殘片,完全用金屬鑲在一個銅的方杯裡,方杯底下有四字篆書:“世宗遺物。“我當時還真不知道它是什麼,對柴窯也沒有了解,後來看書纔看到。歐陽修在《歸田錄》裡就說:“柴氏窯……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爲器。“歐陽修說,宋代都沒有柴窯,弄到個碎片,用金屬把它包起來。我當時把這個東西沒太當回事,買得也便宜,我印象很深,80塊錢。隔了多少年以後,我再翻箱倒櫃,怎麼也找不著了,現在想起來非常可惜,要不然也可以給大家看看。但我可以肯定,那東西肯定不是柴窯,只是個想象中的柴窯。

現在專家研究,認爲景德鎮的影青瓷就是柴窯。這點沒有定論,只是有一說而已。還有說陝西的耀州窯是柴窯,都屬一家之言。

明朝人文震亨在《長物志》中的記載,特別文學化。他說:“柴窯最貴,世不一見。聞其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知然否?“文震亨認爲柴窯非常貴,世上根本看不見。他描述了聽說的樣子後,自己又問了自己一句:我也不知道這對不對,反正誰也沒見著。

理論上講,汝窯的顏色最接近於柴窯。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誰見過柴窯啊,不都說雨過天青色嗎?想一想,也就是汝窯比較接近了。

第274章 時代氣息第214章 打包也是技術活第108章 奇葩第57章 一氣呵成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6章 偷師第132章 網癮少年第253章 內閣秘寶第203章 寶藏聚集地第120章 石中藏奇寶第181章 泥美人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323章 百裡挑一的絲第316章 流派之爭第143章 尋寶新方式第227章 都不容易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280章 亂花漸欲迷人眼第215章 監守自盜第46章 善工堂專場第324章 椴木織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314章 石中玉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308章 紋路是國運第172章 鎖定目標第69章 師傅坑徒弟第264章 八寶泥第257章 同富貴難第283章 明察秋毫第242章 驚天大劫案第300章 講究第284章 流派之爭第11章 紀氏後人第99章 有兩把刷子第27章 弟子仿?第87章 修舊如舊第15章 銀藍兔毫第138章 不得不說的秘密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99章 有兩把刷子第59章 高手在民間第121章 百一硯第98章 劉二寡婦第215章 監守自盜第81章 家賊難防第40章 雙喜臨門第7章 不傳之密第252章 撂跤貨第22章 梅子青第253章 內閣秘寶第183章 震撼第254章 六大絕技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憐人第31章 極限挑戰第112章 鼠須麟角筆掃千軍第44章 燃燒吧,少年!第187章 一抹翠綠的風情第265章 掃貨第261章 朱墨第73章 烤花滿窯第285章 甲骨第14章 刷經驗第232章 最難受的座椅第296章 買櫝還珠第152章 投名狀第2章 獨具匠心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147章 內幕第74章 繭山龍泉堂第122章 莫欺少年窮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92章 花成月滿樓第87章 修舊如舊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181章 泥美人第268章 鑑定第224章 絹壽八百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135章 啪啪出來的激情第266章 瞞天過海第212章 命真好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295章 閒情逸趣第303章 官哥不分家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129章 這叫死忠粉第257章 同富貴難第223章 追尋寶藏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107章 喊口號有屁用!第291章 歷史的演變第76章 女神第15章 銀藍兔毫第90章 魚鱗雲襯夕陽天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216章 豬隊友
第274章 時代氣息第214章 打包也是技術活第108章 奇葩第57章 一氣呵成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6章 偷師第132章 網癮少年第253章 內閣秘寶第203章 寶藏聚集地第120章 石中藏奇寶第181章 泥美人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323章 百裡挑一的絲第316章 流派之爭第143章 尋寶新方式第227章 都不容易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280章 亂花漸欲迷人眼第215章 監守自盜第46章 善工堂專場第324章 椴木織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314章 石中玉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308章 紋路是國運第172章 鎖定目標第69章 師傅坑徒弟第264章 八寶泥第257章 同富貴難第283章 明察秋毫第242章 驚天大劫案第300章 講究第284章 流派之爭第11章 紀氏後人第99章 有兩把刷子第27章 弟子仿?第87章 修舊如舊第15章 銀藍兔毫第138章 不得不說的秘密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99章 有兩把刷子第59章 高手在民間第121章 百一硯第98章 劉二寡婦第215章 監守自盜第81章 家賊難防第40章 雙喜臨門第7章 不傳之密第252章 撂跤貨第22章 梅子青第253章 內閣秘寶第183章 震撼第254章 六大絕技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憐人第31章 極限挑戰第112章 鼠須麟角筆掃千軍第44章 燃燒吧,少年!第187章 一抹翠綠的風情第265章 掃貨第261章 朱墨第73章 烤花滿窯第285章 甲骨第14章 刷經驗第232章 最難受的座椅第296章 買櫝還珠第152章 投名狀第2章 獨具匠心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147章 內幕第74章 繭山龍泉堂第122章 莫欺少年窮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92章 花成月滿樓第87章 修舊如舊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181章 泥美人第268章 鑑定第224章 絹壽八百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135章 啪啪出來的激情第266章 瞞天過海第212章 命真好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295章 閒情逸趣第303章 官哥不分家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129章 這叫死忠粉第257章 同富貴難第223章 追尋寶藏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107章 喊口號有屁用!第291章 歷史的演變第76章 女神第15章 銀藍兔毫第90章 魚鱗雲襯夕陽天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216章 豬隊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泽县| 高阳县| 博白县| 麻江县| 海丰县| 利津县| 介休市| 荆州市| 铅山县| 商城县| 阜新市| 广西| 阳高县| 翁牛特旗| 四会市| 泽普县| 松阳县| 沁水县| 廊坊市| 达日县| 区。| 闽清县| 临安市| 化德县| 平安县| 开阳县| 荔波县| 六枝特区| 孝昌县| 社旗县| 沈阳市| 延川县| 沛县| 皮山县| 中江县| 饶平县| 金寨县| 肃南| 蒙山县| 郁南县|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