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剛進入煙花三月,遼闊的黃淮平原上一片鶯飛燕舞,運送曹騰棺槨的車隊東行八百里,終於到了他亳州老家。
曹家本來都是窮苦出身,後來曹騰得勢之後,兄弟子侄有了依靠,多出來謀個一官半職,到了他病逝,曹家已經發展成了亳州當地的名門大族。兄長曹褒也做到了潁川太守。
曹家興旺以後,曹騰就在亳州城南門外買下幾頃地,平日裡租給佃戶耕種。如今曹騰病逝,剛好埋在自家三尺黃土之中。
亳州水系流如淮河,雖然都在東部大平原上,但是土質跟北側黃河流域完全不同。黃河沖積黃沙較多,一般雨水下了之後水會很快沉入地下,地面漏水容易乾旱。這亳州土地恰恰相反,都是黏土結構,蓄水保墑,更利於穀雨種植。
曹嵩花重金從平原城請來了堪輿玄門大師管半仙,看風水選墓穴。這平原管家在風水的研究上獨步天下,和洛陽李家齊名,並稱東管西李。管半仙爺爺那輩,皇帝選陵時選兩家合看,兩家看完之後各自選好尺寸方位,對比竟絲毫不差。後來大將軍樑冀當權時,管老爺子酒後失言,說出了樑冀的本相乃饕餮轉世,勸說樑冀適時收手,被樑家亂棒打出,不治身亡。從此李家獨佔京城,成爲皇家御用,管家失了勢,東遷到平原城。
管半仙在那幾頃地裡轉上半天,擺出羅盤頂好方位,見那羅盤搖擺不定。掐指算來,問曹家衆人道:“敢問列爲大人,在曹大人棺槨歸鄉之時,可有發生什麼異象?”
曹家子弟面面相覷,這一路官道平坦,並沒有出去什麼怪事。這時曹操道:“黃河渡口時,我見河面衝出一道亮光,飛落到停棺的驛站,但是他們在驛站中並未曾看見。第二日遇見一個名爲張角的道人,說是有黃河蛟龍在黃河裡興風作浪,追趕幾百裡沒有見到蹤影,消失之處恰好是黃河渡口?!?
管半仙驚奇的問道:“可是那太平道的張角?”
曹操道:“正是他,他自稱是北邙山李庭李神仙的徒弟,好像號什麼大良賢師,在各州郡四處雲遊傳道。”
管半仙望了一眼遠處靈棚裡的棺槨,念動箴言開了天眼,見棺槨上果然是有紫雲升起,環環繞繞在棺槨上游走,似蛟非蛟,似龍非龍。掐指一算,片刻之後道:“如此說來,果然是蛟龍入棺,天地造化呀?!?
然後帶著衆人到了地中間的河邊,指著河水道:“此水系流如淮河,淮河向東南走,在揚州併入長江,淮河寬廣,流域極大,雖是自成一系,卻並沒有入??冢现阏f這蛟龍入棺,有紫氣升騰,羅盤搖擺不定,正是那蛟龍正尋入水之處。蛟龍者,出水爲蛟,入水化龍。亳州地界自古以來水系發達,想入水不難?!闭f著指了指地中間那條河道:“此河雖窄,但氣數卻不小,此河叫什麼名字?”
曹嵩道:“此河名叫宋湯河,是一條老河,河道狹長,流經五十里併入大水系?!?
管半仙道:“這就是了,往北一百里便是睢陽城,春秋時爲宋國,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商朝老祖也是這宋人,商湯開國君主名字正是叫這個湯字。宋湯宋湯,都集中到這個河中,河道雖小,也有王者之氣。”
曹操問道:“那我們家這祖墳選在哪裡比較合適?”
管半仙指了指河道拐角處道:“此河是南北走向,在此處突然向正西,又往正南,剛好留下一個直角。我們堪輿玄門的老祖九天玄女,給我們留下堪輿術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天人合一。葬者,主要是要看氣,氣乘風則散,遇水則止,能使氣聚之不散,運行不息,所以才叫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爲上,藏風次之。這個宋湯河拐角處,恰好能兩邊得水,四周藏氣。”
曹嵩不解問道:“半仙說這個得水,是兩邊有水了,可是這個藏氣是怎麼個藏法?一時還是不懂?!?
管半仙笑道:“所有陰陽之宅,都要以形勢爲身體,以泉水爲血脈,以土地爲皮肉,以草木爲毛髮,以舍屋爲衣服,以門戶爲冠帶。此地泉水雖少,但是地下水位極淺,可以做暗脈,土地肥沃,自然皮肉筋骨結實,這都是先天的條件,剩下的就是舍屋了,墓葬就是墓室。想要藏住氣,門戶就要開到向西北方正對河水拐角,氣出門戶只能走向西北,遇水則止,自然散不出去,東南方沒有開口,這氣自然就藏住,可不正是四面藏氣?!?
衆人聽他這麼一說,很是信服,果然是半仙,不同凡響啊。這時曹操問道:“這蛟龍是入了水,也化了龍,但是龍騰四海方能昇天,你看我們曹家祖上這蛟龍,能入的了海嗎?”
管半仙道:“高祖皇帝也是這淮水系沛縣人,不但入的了海,還能打下大漢基業。天機之數,變化萬千。龍脈連綿,全看個人造化?!?
剛選好了墓址,天邊層雲驟起,大風呼嘯,一場春雨襲來,衆人來不及躲避,淋了個落湯雞,整個地面浸潤的明明晃晃的,曹氏族人在地裡回來,滿腳黃泥,一泚一滑一不小心就是一個跟頭,摔得滿身泥水。
曹嵩問管半仙道:“這天氣突生異象,是兇是吉?”
半仙道:“昔日周武王起兵伐紂時,天突降大雨,衆將都勸武王天生異象,不要動兵,姜子牙說這雨正是天洗兵,大吉之兆。今日之雨,可謂天洗官,將來你們家也要出大官了?!辈芗倚\人聽完心中暗喜。
曹操道:“果然是有風有水,好個風水寶地呀?!?
此時洛陽城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实蹌⒑陝倓偟燃?,年幼無知,所有軍國大事都交給大將軍竇武和大臣們共同掌管。
這日竇武奏道:“皇上大喜,陛下剛剛登基,西北就有捷報傳來了,真是雙喜臨門?!?
劉宏以前只從戲文裡聽過將軍打仗,對這真正的戰爭一無所知,只覺得就是雙方列陣,大將對決,然後勝的一方就掩殺過去。聽竇武奏報打仗的事,好奇問道:“哪個將軍打贏了?”
竇武道:“漢軍打退了鮮卑羌族聯軍,斬首五千餘,我軍傷亡五百二十人,帶軍的是雁門廣武令董卓,字仲穎。”
劉宏大喜道:“果然是厲害的董將軍,封賞?!?
原來這鮮卑和東羌趁著桓帝劉志駕崩,聯合部隊一萬餘人悄悄進軍雁門關。
雁門關地處代縣西北四十里,雄偉壯闊,《呂氏春秋》記載雁門關是天下九寨之首。關隘建在雁門山脊上,是萬里長城的北方門戶。依山傍險,東西兩側山巒疊嶂,雁門關有東西二門,都用大石砌成,即爲堅固,大雁飛過關去,需要穿雲而過,可見雁門之高,地勢之險。秦始皇命令蒙恬出擊匈奴,蒙恬從雁門出塞外,擊垮匈奴騎兵,收復河套地區,將匈奴趕到陰山以西,從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馬。修築長城時又將雁門關重修加固,萬里長城在恆山、饅頭山、雁門山山脊穿過,崇山峻嶺數百里之間,只留一個雁門關出口。所以自古就有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的稱讚。
這鮮卑和東羌聯軍想要進掠中原,雁門關是此處第一要道。只要拿下雁門關,趁漢軍不備,大軍順著汾河一路向南,走太行山下中央走廊,一路平坦大道可以奔襲到洛陽城下。
兵法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叛軍的想法再美好也只是一廂情願。邊關得到桓帝駕崩的消息之後都加緊了防範。叛軍剛集結,董卓在鮮卑裡的密探已經探聽到了行軍路線,飛鴿傳書報給董卓。
董卓自從到了這邊關,便開始重修佈置雁門關關防。他請來墨家的墨離,量身打造守城機關,在城牆上兩邊分別設置左右和五十座飛箭發射臺,儲備箭支五十萬支,徵調騎兵一萬,步兵兩萬,屯糧半年有餘,將關外的百姓遷入關內,堅壁清野,靜靜地等著這匹野狼上鉤。
三月初七夜,叛軍偃旗息鼓悄悄的進兵到雁門關下,見關上只有幾處火把,料想漢軍全無戒備,立即下令支起雲梯全軍進攻,叛軍以爲撿了大便宜,爭先恐後登梯爬城,爬到一半是突然城牆上火光驟亮,一盆盆油從城牆上澆下,接著扔下大堆火把,頓時叛軍中一片火海,還沒來得及撤退,城牆上萬箭齊發,連人帶馬射殺大半,這時關上董卓帶領早已準備好的騎兵步兵一起殺出城去,備著強弓硬弩,一路追擊,一直追到鮮卑老巢,俘虜鮮卑軍民萬餘,砍殺五千多叛軍軍士,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