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

狄仁傑與魏元忠

狄仁傑不死於武后之亂,進而官升高位,掌握權柄,這就是天不滅唐了。狄仁傑爲官以來,始終愛民如子,不懼權要,在武后殘殺雷厲風行之時,他終於能運用智謀,免於災禍。這就是因爲他足智多謀,善於自處,何時當言,何時不當言,他拿得極有分寸。因爲他本人精通法律,發言能善擇時機,能一針見血。不言則已,言則必中。

武后所作所爲當然違法越理。狄仁傑當然是忠於唐室,深不以武后爲然。對於武氏諸侄平步青雲作威作福,只好三緘其口,暫時觀望。如同武后圖謀大業時一樣,狄仁傑也深知他需要忍耐,需要計劃,需要時機。他知道,要重興唐室,要消滅新周亂黨,他需要一批膽大心細幹練有爲之士,並且使他們官居要津實權在手。此外,仍須改變政治氣氛,要使綱常振作一新。狄仁傑這位精忠謀國的非凡人物,爲大理丞審理案件已是明察秋毫,現在對武后也是瞭解透徹,洞燭機微。他的冷靜,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於武后,他正是武后的剋星。他自己也知道,武后現在是遇見敵手了。他這番功業之艱鉅,自不待言,就如同扭轉乾坤一樣。要在殘忍詭詐的暴君如武則天之前重興唐室,談何容易。

狄仁傑並不孤單,他與張柬之等人相知很深,全系志同道合。數年以前,高宗駕崩不久,諸王公多遭幽禁之時,張柬之正爲荊州刺史。柬之與友人荊州長史楊元琰相識。曾於黑夜之中泛舟於江心,二人密談一番,因爲船在江中,不怕有人聽見。談到武后幽禁唐室王公,二人目眥欲裂。在朦朧的月光之下,二人揮涕盟誓說,有朝一日機會到來,要誅除亂逆,恢復大唐。這種功業真是拔山扛鼎,豈比等閒。後來政局日壞一日,恐怖殘殺如火如荼,如九秋霜氣,草木沾之,無不枯萎凋謝,直至唐室岌岌危殆,終而傾覆滅亡,武后以太宗兒媳之身,竟獲登皇位。張楊二人都噤若寒蟬,但在內心之中,當年誓言,從未忘記。

狄仁傑現在六十餘歲。二十年前,在高宗朝中爲官,那時已經官爲大理寺卿。狄仁傑在後代的心目中,他究竟是一位斷案如神的法官呢,還是恢復大唐天下的中興名臣呢?頗成問題。在民間,通常把他看作一個鐵面無私摘奸除惡的法官。他官爲大理寺卿之時,常常微服私訪,多少多年難辦的舊案件,都遇見他獲得解決。人們都相信他判清了一萬七千箇舊案件,把很多清白無辜的人釋放還家。這也許言過其實,但是他的才幹與名望,是毫無疑問的。他也曾判錯過案子,使清白的人蒙過冤。但是他拯救的人太多了,尤其難得的是他能查獲罪犯,把他們判罪下獄。他處處有善政,受他恩惠的百姓極多,所以每離一地,當地的百姓就給他立碑存念。因此他的名字就成了稗官野史裡傳聞熟見的了。他恨佛教,恨奢侈富有的和尚各處做佛事而不肯賙濟窮人。他頭腦慣於析別理性,對一切迷信全都厭惡。有一次,他官爲冬官侍郎,持節江南巡撫,吳楚俗多淫祠,他下令關閉了一千七百所。

他曾官居甘肅寧州刺史,做過工部侍郎及尚書省左僕射,可謂宦海浮沉,小官也做過幾處縣令。不論官職大小,到處皆有政績。有一次,越王起兵作亂失敗之後,他奉旨到汝南就地查辦,那時他正爲尚書省左僕射。當時有六七百人株連在監,靜等審判。他深知民情。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諸王軍中服役的。他不依宰相張光輔的意思將監禁的百姓處死,反而怒斥他不當殺戮降卒,以邀戰功。

狄仁傑怒斥張光輔道:“降卒屍體滿溝渠,惡氣四溢。我若手有尚方劍,先斬汝首,雖死無憾。難道你想驅民造反嗎?”

張光輔以狄仁傑出言不遜,奏與武后,狄仁傑遂被貶謫,左遷幽州刺史。

現在狄仁傑又被召回朝廷爲官。一天,上朝之時,武后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有善政,但有人譖害於你。你願知道他的姓名不?”

狄仁傑回奏說:“臣不願知道。請陛下不必相告。臣若犯罪,甘願受罰。若不曾犯罪,陛下一定明白,如此,於願已足。害我者一定是一個朋友無疑。”

狄仁傑的機智詼諧,武后私心極爲讚賞。

現在狄仁傑官居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參與朝政。時武承嗣正赫赫一時,躊躇滿

志。有五六個大臣曾因爲阻止立他爲皇嗣,剛剛被他殺害(見謀殺表三:30-33)。狄仁傑現在正踏入了這種危險地步。狄仁傑現在升到如此高位,正如攀登梯子到了梯頂,再一步就是跌落,就是死亡。

在武后長壽元年正月,武承嗣以狄仁傑謀反爲罪名,將他逮捕下獄,另外有四五個大臣。

狄仁傑曾任大理寺卿,爲一大名鼎鼎之法官,如今必須運用智謀,把肅政臺的魁兇來俊臣擊敗才行。來俊臣已經認識他,對他的名望已很熟悉,現在注視這位大法官將何以自處呢?狄仁傑竟出以非常之舉,他立刻服了罪。論法律,狄仁傑比誰知道得都清楚。因爲法律中有一項條款,只要立刻服罪,不但免除苦刑,判決的死刑也還可以改判。

狄仁傑說:“我自認有罪。大周奉天承運,革命肇興。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願受死。”

來俊臣大喜。另外幾位被控謀反的大臣都和狄仁傑一樣,全都立即服罪,只有魏元忠不肯服罪。來俊臣心情極爲愉快,遂不下令用酷刑,只將被告等收監。

這樣,狄仁傑算爭取了時間。他須要運用才智機謀才能自救。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囑咐他向武后駕前陳情,狄仁傑要親自面見武后。他將信寫好,藏在棉衣之內,說服一個獄卒將棉衣送回家去。棉衣送到家以後,仁杰之子覺得當時正在冬季,把棉衣送回,其中必有蹊蹺。心想棉衣之內必有密函,於是剪開棉衣的裡子,果然找到那封信。他立即設法把信送呈武后。

正好時機湊巧,一個九歲的孩子救了狄仁傑的性命。這個孩子是黃門侍郎樂思晦之子(樂思晦見謀殺表三:32)。樂思晦是三個月以前被處死的。思晦之子已交工部爲奴,極其聰慧,於是入宮告變。武后一見他生得聰明伶俐,問他是誰。孩子回答之後,說有話啓奏。

武后問道:“有什麼話要說。你父親經過正當審判,確係犯罪。他罪有應得,死得並不冤枉。”

孩子回答說:“不是這樣。誰都怕來俊臣的酷刑。誰在他的酷刑之下也會招供的。先父確是冤枉。”

“是嗎?”

孩子又接著說:“陛下若不信,可以把陛下最信任的人交給來俊臣,問他叛國之罪,來俊臣也會得到供詞的。”

武后聽了心裡一動。所以狄仁傑的信來到時,她立即有心要看,她想弄個清楚,到底怎麼回事,何況她早就敬慕狄仁傑呢。於是召來俊臣上殿面奏。

武后問他:“我聽說你常濫用刑具。狄仁傑和魏元忠他們的案子情形怎麼樣?”

來俊臣回奏道:“回陛下,犯人都自願服罪,在獄裡都很舒適。在獄裡也允許他們穿袍子戴帽子呢。”

“他們都服罪了嗎?”

“除去魏元忠都服罪了。”

“他們都是忠良之臣。再審一次,要公正辦理。”

武后不願信來俊臣的話,特派了一個使者到肅政臺的監獄去察看。使者一通報要去看,來俊臣立刻教人去拿了狄仁傑的衣帽,使一個與狄仁傑身材高矮相仿的人穿戴上,這樣存心不使狄仁傑見著武后的使者,免得他倆交談。到時,來俊臣自己出來,在走廊下面向西立著,假扮狄仁傑的那人在來俊臣的身旁。武后的使者向東而立,太陽光正好照著他的眼睛,讓他無法看清楚。使者早已知道來俊臣的名聲,心中害怕,連直視都不敢。他回宮奏與武后說,他親眼看見了狄仁傑,狄仁傑的身體很好,顯然是很受優待。

來俊臣覺察出來事情出了毛病,連忙把犯人的“謝死表”呈與武后,借使武后相信犯人樂於就死。如此,一切轉眼就可以完了。

武后越發懷疑,立刻把判處死刑的大臣們召入宮廷面詢。大臣們到後,跪在武后面前,不承認犯罪。

“你們若沒犯罪,爲什麼服罪呢?”

狄仁傑回奏道:“陛下,臣等若不服罪,早已活不到現在,今天哪還能見到陛下?”

“那麼爲什麼都寫了‘謝死表’呢?”

狄仁傑聽了十分詫異,他回奏說:“臣並沒有寫。”另外那幾個大臣也否認曾經寫過。武后吩咐把“謝死表”取出,和各大臣覈對一下筆跡。“謝死表”顯然是僞造的了。

武后本想把這些大臣釋放。但是武承嗣堅持,他說確實知道

他們曾陰謀不軌。即使他們真不曾謀反,也都是危險小人,應當遠謫。

武后說:“他們並沒有犯什麼案子啊。”那是武后長壽元年,這時武后覺得天下安定,皇位已經坐穩了。

武承嗣還想堅持。

武后說:“住嘴!我話已經說出,不能再改。”

現在武后和武承嗣之間起了衝突。武后的野心已然達到,武承嗣的可還沒有。這幾位大臣的性命雖然饒了,但都遠謫出京,降職爲縣令,也算多少合了武承嗣心願。按理說,來俊臣理應獲有重罪,但是他在武承嗣的卵翼之下,這次並未因罪去職。

狄仁傑這次死裡逃生,不但是他個人之福,也是武后迫害大臣與肅政臺審問大臣的最後一次。這是最後的一個案子。一則武后對來俊臣已失去信心;二則武后地位已經鞏固,無須再用恐怖懾服人心。在當年六月與七月裡,大臣李敬則、嚴善思、徐儉、周益猷等先後上書武后,奏請恢復常法,大理寺卿及大理正之官績當予考覈,不肖之輩當予斥除,死刑亦當如太宗時代一樣,一律須經複審,並準上訴於法定官衙,八品大理正不得就地將犯人處死。即從治道上講,新朝亦當廣收民心,當以仁愛治天下,以往遭朝廷誅殺者,大都被誣冤死,實皆清白無辜。就是在本年(長壽元年)七月,周益猷寫了一篇有名的奏摺,描繪酷刑之可怖(酷刑見本書第二十九章),並稱忠良之臣,遺屍遍野,將堆積而超越皇帝寶座之上矣。

與狄仁傑同時被捕也同時得以死裡逃生的,有一個魏元忠,前面業已提及。魏元忠也是一個豪傑之士,行事詭異奇特,在本節故事中,影響甚爲重要。魏元忠爲人篤實剛強,不懼權要。被捕之後,堅不服罪,幸賴狄仁傑妙計,得以免於危難。元忠人緣極佳,在與武后寵幸的羣小衝突之下,他的官職忽而升,忽而降,忽而降,忽而升,可謂歷盡宦海浮沉之極致。在武后失敗後被幽禁期中,他官拜中書令,參與國家樞機,政聲極美。

魏元忠這個奇人曾經四度險些被處死刑或流配邊遠之地,卻四度由於機緣湊巧,得以逢兇化吉。一次,即將處刑之時,忽然赦旨到臨,可謂死裡逃生。還有一次,純粹靠他的辯才急智,把審案的御史中丞當廳駁得無言可對。

在武后殺害大臣的恐怖聲中,一次,他已經被判死刑,已經捆綁起來,正和四五個大臣一同在刑場中跪著。這時武后的特使自宮中拿著赦令來了,斬首的執行於是中止。另外那幾個大臣當時一驚非小,魏元忠卻無動於衷。武后的特使兩手舉著赦令漸漸走近,行將就戮的大臣都被鬆開了縛,幾個大臣站了起來。魏元忠卻跪著不起。他說:“先把聖旨念一遍。我還沒聽見。”聖旨又唸了一遍,魏元忠才緩緩立起,從容鎮靜,舒了一口氣,臉上卻絲毫不動聲色。

另一次,左臺御史侯思止審問他。侯思止本系一貪婪無賴,目不識丁。這時,魏元忠頭上肩上都有重枷夾著,侯思止過來拉著他的腿在地上拖。魏元忠覺得好笑——以名儒大臣之尊而被一個目不識丁的無賴在地上拖!他於是表示有話要說,這位御史心想魏元忠是要招供了。

侯思止大聲叱道:“你有什麼話說?”

“我覺得很不幸,好像騎驢跌下,被驢在地上拖著走一樣。”

侯思止大怒,用俚俗不文的話大罵起來。

魏元忠說:“你不應當這麼說話。”

侯思止說:“爲什麼?”

魏元忠說:“你的口音太土,字句卑俗不堪!你根本沒有念過書。現在你官爲御史,你言談應當像個御史纔是。你若努力求學,每天用點功夫,不是不行。你若虛心向學,我若不教你,誰肯教你!以這麼個不學無術之輩,竟能跟我魏元忠說話,算你有福氣!”

這位目不識丁的御史大受感動。就好像鄉下人尊重讀書人一樣,他也對讀書的非常尊重。他知道他審的犯人是魏元忠,這才走過來爲魏元忠鬆開縛,讓他坐。魏元忠開始改正他的字音。魏元忠就被釋放了。

恢復大唐天下的重任,上天都是揀選的像魏元忠這類人來擔的。狄仁傑的老成深算,魏元忠的剛正不屈,徐有功的忠貞,宋璟的勇敢,張柬之的領導才幹,會合成一股浩然正氣。這股浩然正氣終於制伏了武后的邪惡之氣,推翻了武后的統治。

(本章完)

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三章 高宗駕崩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十八章 大典之後的陰影第十九章 又是一樁疑案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三十一章 公衆輿論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十六章 封禪大典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五章 爲了對付那個貌美多姿的妃子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九章 開刀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九章 開刀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二十七章 討武兵敗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六章 掐死親生女兒的收穫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六章 掐死親生女兒的收穫第四十一章 用賢之患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十二章 《內軌要略》及宮中鬧鬼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三十章 也有疾風勁草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九章 開刀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五章 爲了對付那個貌美多姿的妃子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十九章 又是一樁疑案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九章 開刀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八章 元老重臣的抗議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十九章 又是一樁疑案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六章 掐死親生女兒的收穫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
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三章 高宗駕崩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十八章 大典之後的陰影第十九章 又是一樁疑案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三十一章 公衆輿論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十六章 封禪大典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五章 爲了對付那個貌美多姿的妃子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九章 開刀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九章 開刀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二十七章 討武兵敗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六章 掐死親生女兒的收穫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六章 掐死親生女兒的收穫第四十一章 用賢之患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十二章 《內軌要略》及宮中鬧鬼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三十章 也有疾風勁草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九章 開刀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五章 爲了對付那個貌美多姿的妃子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十九章 又是一樁疑案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九章 開刀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八章 元老重臣的抗議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十九章 又是一樁疑案第二十六章 徐敬業起兵與《討武曌檄》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六章 掐死親生女兒的收穫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云县| 东山县| 栾城县| 镇赉县| 长武县| 吴江市| 屏山县| 塘沽区| 安福县| 邛崃市| 苏州市| 东阿县| 普格县| 华亭县| 嵊州市| 沙洋县| 荥经县| 洛阳市| 平塘县| 南溪县| 通山县| 伊川县| 桦南县| 赤城县| 乐东| 榆中县| 库车县| 图木舒克市| 伊春市| 门头沟区| 崇文区| 保靖县| 浑源县| 凤山县| 东港市| 聂拉木县| 彝良县| 霞浦县| 灵丘县| 陆川县|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