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

唐室王公之起而謀反是由明堂之興建引起的。革命在醞釀的明證日漸加強,說武后即將篡奪唐室,武氏族人即將改朝換代,唐室就要滅亡了。武后現在是佛,是神。可是她仍使她的新朝代在古代找到個淵源。謠言紛傳她將稱她的新朝代爲“周”,那是孔子的黃金時代。因爲周朝初年明主賢君曾興建明堂,作爲宣明政教之所,現在武后建明堂,必然是重興周室之意,必與周代有關。

武后現在日漸典雅好古。只有至美至善才能配得上這位命運之主宰的婦人。雖然她自認是佛爺轉生已夠狂妄,在鑽研古史上,她之勇於發明也非比尋常。博學鴻儒也無法證明武則天與周朝的帝王有何關係。可是,周朝第一個皇帝是武王,“武”字是周武王駕崩之後的諡法,與武王之姓爲姬根本無關,周是朝代名,並非周代帝王之姓。可是這個武則天不管。她姓武,武王爲周代開國之君,她的國號稱爲周,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

武后篡唐之後,她居然把武王的靈牌供在武家的宗廟裡,作爲她的第四十代祖先,就這樣供養起來!她的身世微賤,她的做派倒很高妙。若能辦得到,她還要認孔夫子做祖先呢。明堂之興建與隨之而起的傳聞,的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在這種日甚一日的威脅之下,唐室真是岌岌可危了。由興建明堂上,武后便暗示,由於古今這所宮殿之相似,她的當政之下,周朝那樣的黃金時代行將再度出現了。這時已然有學者從書經上指出了預言。書經上不是有一篇慶祝武王成功的“武成”嗎?

現在所缺的只是上蒼的祥瑞之兆了,一個新朝代創建之始,這種吉兆是必然出現的。這種吉兆是表示天意,天意要改朝換代,人力是無法阻止的。有了上天的吉兆,黎民百姓纔有的談論,纔有的信仰。這種吉兆也許是一個明亮的星斗,也許是晨光,也許是真龍天子臥室屋頂上冒出了像龍形的白煙。倒是有一個預兆,而且確實發生過。那是在武后垂拱三年七月,一個農夫報稱他養的一隻母雞變成了雄雞。這種事情當然還會再度發生。在武后永昌元年正月與十月,又有這樣事情發生,由各地農夫呈報的。陰陽顛倒,當然預示行有非常之變。武后不願把這種事情傳播起來。她覺得另有良策。上天的預兆自然由武承嗣捏造出來,因爲這時馮小寶那位大方丈正在編《大雲經》,記載佛爺轉生的奇事呢。武承嗣令人僞造一通古碑,上面刻著八個

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這幾個字是刻在一塊紫石上的。石碑預先扔在洛水裡,然後再由一個農夫無意中打撈起來。若說這件事情是由武后、武承嗣、太平公主、馮小寶四人,共同周密設計的,也不難置信。農夫把那通石碑送到朝廷來時,武后裝作驚喜之狀。農夫被任命爲遊擊將軍。

武后一向愛用“聖母”這個詞指自己,並且相信一個古代的預言就要應驗了。上天的預兆總算利用得很充分。前面說過,下個月,她毫不客氣,自稱聖母神皇。在那年十一月改年號爲永昌,好與石碑上的“永昌帝業”相應。

這時她決定在南郊設祭,答謝天地,洛水改名爲永昌水,水神封爲顯聖侯,石碑上那個圖文爲“天授聖圖”,出圖之所稱爲“聖圖泉”,那一帶禁止釣魚。嵩山改名爲“神嶽”,山神加封“天中王”。爲了慶此大典,乃大赦天下。一連串欺騙把戲,武后做得一絲不茍,當時的學者鴻儒當然毫不重視,武后只是存心矇騙黎民百姓。可是那一套把戲之不足信,就猶如她自稱爲武王之後一樣脆弱荒唐,可是武后深信老百姓是愛神話,愛奇蹟,愛預言,而且深信這些東西。

所有那些宗教性的假面趣劇,政治宣傳,狂想與妄自尊大,都在那年七月裡大吹大擂地鬧起來。宮廷裡宣佈,要舉行一個儀禮,武后要親到聖圖泉,恭受神召君臨萬民。屆時必爲一曠古盛典,所有皇室王公,文武官員,有爵之夫人貴婦,都要在大典舉行之前,在京中慶祝十日。

一切都顯示政治上立刻就有激變發生。上天的預兆的含義及一切狂謬的宣傳,唐室的王公都明白。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已不可避免。謠言四起,盛傳天命已移,革命即起,唐室王公被召入京,即將一網打盡。畿輔一帶,謠言更盛,人人信而不疑。

唐室王公本來散居各省,於是彼此之間,密信紛飛,與京都朋友之間,也急傳消息。謠言究竟可不可靠呢?王公們是去參與典禮呢,還是不去呢?在京都的王公們自己也不知怎麼想纔對,也不知道信什麼好。由各種徵象看來,兇險之事即將來臨。紀王慎聽到了謠言,置之度外。東莞郡公融(鄷王之子)寫信給友人高子庚,高回信:“如欲活命,勿來京都。”

此時,尚有六七個老王,皆是太宗皇帝之弟。其中最得人望者爲韓王元嘉、魯王靈夔,二人爲一母所生,至爲親密。其次爲霍王元軌,乃高宗伯父,人品高潔,見重於時。

箭法高妙,在野豬成羣奔馳之際,欲射任何一個,開弓必中,萬無一失。學問淵博,仍鑽研極勤。爲官之時,一切公事盡付諸長史司馬,自己治學爲樂,手不釋卷。性不喜炫耀,淡泊自甘。爲人深沉寧靜,高宗當年遇事諸多諮詢,有大事待決之時,常暗中函詢。高宗兄弟之中,紀王慎和越王貞,都已六旬左右,文筆之佳,爲他王所不及。諸王都官高爵顯,但在武后光宅元年裴炎被殺之後,都奉命離京在外爲官,霍王元軌在山東,韓王元嘉在河南,還有其他等等都已東分西散。諸王將何以自處呢?

若說武后與她侄兒武氏兄弟故意散播謠言,說將在京都將諸王一網打盡,用以激起諸王倉促舉事,然後像獄吏故意縱放囚犯逃走而自背後射殺之那樣,並非無理,而且極爲有理。諸將憑藉什麼自衛呢?還是慎重從事,在武后挑撥刺激之下,隱忍不發嗎?還是奉召入都,齊集一處,像成羣的豬羊遭受屠宰呢?還是含羞忍辱,受劊子手周興的酷刑呢?還是像個男子大丈夫挺身而起不比在監獄中憔悴而死好得多呢?

與當時情勢有關的唐室宗族計有:

太宗諸兄弟:

霍王元軌 其子求都王緒

韓王元嘉 其子黃國公

魯王靈夔 其子范陽郡王

靈鄷王元亨(已故)其子東莞郡公融

太宗姊妹:

長樂公主 其丈夫壽州刺史趙瓌

高宗兄弟:

越王貞 其子瑯琊王衝

紀王慎 共五子

韓王元嘉使人致書諸王,信中說:“大享後,太后必盡誅諸王,不如先起事。不然,李氏無種矣。”

黃國公時爲通州刺史,密函致瑯琊王衝,衝當時爲官近在京畿。雲:

“內人病漸重,恐須早療。若至今冬,恐成痼疾。”

當時諸王散處各地(多在今河北、山東諸省),呼應本極困難,況諜網密佈,更爲不易。但又事不宜遲,必須立即決定。即單爲保全生命,也須有所行動。

武后總算把他們嚇驚了。她盼望他們倉促起事,而自己袖中藏有利劍冷靜等待。因爲她正是代子臨朝,她的兒子就是太宗之孫,即使把唐室王公殺個淨盡,也算是保衛唐室。倘若諸王公不舉兵起事,她仍可以指派密探,醞釀事端,將諸王公完全羅織在內,也可以一網打盡。她隨時可以飭令肅政臺的周興採取行動。她是十拿九穩的。

(本章完)

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二十七章 討武兵敗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二十二章 還是接班人問題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十八章 大典之後的陰影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四十一章 用賢之患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二十三章 高宗駕崩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十六章 封禪大典第八章 元老重臣的抗議第二十二章 還是接班人問題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九章 開刀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三十一章 公衆輿論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九章 開刀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三十章 也有疾風勁草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十八章 大典之後的陰影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十五章 過一夫一妻生活的皇帝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五章 爲了對付那個貌美多姿的妃子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九章 開刀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八章 元老重臣的抗議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十六章 封禪大典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二十七章 討武兵敗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三十一章 公衆輿論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
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二十七章 討武兵敗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二十二章 還是接班人問題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四章 亂倫,接近權力中心的第一步第十八章 大典之後的陰影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四十一章 用賢之患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二十三章 高宗駕崩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十六章 封禪大典第八章 元老重臣的抗議第二十二章 還是接班人問題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九章 開刀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七章 向皇后進攻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三十九章 無可奈何的情人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第三十一章 公衆輿論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第一個女皇帝就這樣登基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九章 開刀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三十章 也有疾風勁草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二十五章 男妃馮小寶第十三章 大清洗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三十五章 請求改朝換代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十八章 大典之後的陰影第四十四章 不肯犧牲情郎第十五章 過一夫一妻生活的皇帝第三十三章 大屠殺第五章 爲了對付那個貌美多姿的妃子第二十一章 皇帝的孩子並非個個有福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三十六章 請君入甕種種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四十章 萬人空巷的判決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三十七章 狄仁傑與魏元忠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第四十二章 兩個男情婦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第十章 終於登上皇后寶座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煩第九章 開刀第十四章 還剩一個對手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二十八章 檢舉箱的發明第八章 元老重臣的抗議第三十四章 授圖大典與禁止屠豬第四十三章 其實莫須有第十六章 封禪大典第一章 唐邠王——一個見證人的自述第十七章 弱不敵強,古今一理第二十七章 討武兵敗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第三十一章 公衆輿論第十一章 皇帝探監事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塔城市| 台东市| 新蔡县| 永昌县| 东阿县| 融水| 牟定县| 盐源县| 安西县| 东源县| 乐山市| 邛崃市| 同心县| 当涂县| 梅河口市| 伊川县| 大渡口区| 松滋市| 和静县| 海原县| 耒阳市| 金平| 阿勒泰市| 增城市| 大理市| 焦作市| 新竹县| 图木舒克市| 繁峙县| 保亭| 三穗县| 远安县| 讷河市| 托克逊县| 宁远县| 龙井市| 紫阳县| 镇赉县| 玉树县|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