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戰鬥發起的規模和倭寇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讓我感到震驚,恐怕能與之相比的,唯有那場“百師大戰”武漢會戰了。
據後來的情報得知,從倭寇明治維新以來,從未像此次作戰這樣如此徹底動員其陸軍,哪怕是武漢會戰也沒有;由於華北大掃蕩的順利進行,在華北的共產黨以及各路游擊隊短時間內無法對倭寇進行有效阻礙,此前提讓倭寇整體作戰的兵力調度上得以提前順利進行;倭寇國內爲支援此次作戰所調動的人力,超過明治時期的日俄戰爭兩倍以上!
倭寇東京大本營將對於倭寇在執行此次作戰計劃中所有的兵力支援和要求都予以優先配合,倭寇甚至從*以及本土動員三十八萬部隊補充其中國部隊之缺額以及後備補充兵,並將在中國的乙種師團和丙種師團調升爲甲種師團,此舉直接導致倭寇的一個師團含特種作戰單位和支援單位之後可達兩萬人以上,注意,是任何一個師團!
爲此,他們甚至重新恢復了十一軍的番號,重新組建了十一軍,將*精銳師團和本土精銳師團補充到了十一軍裡面,成爲一支更加強悍的十一軍,其兵力數量和裝備水平完全超越了被我們殲滅的十一軍的方方面面,新十一軍的指揮官是倭寇大將橫山勇,總兵力爲十個師團又四個旅團,總兵力超過了一百兵團,在二十萬人以上,讓我心驚。
另一支軍級作戰單位是內山英太郎指揮的第十二軍,包括六個師團和六個旅團的兵力,總兵力也在十七萬至十八萬之間,方方面面加起來,光是作戰士兵,就不下四十萬!加上後勤補給軍隊和醫務兵炊事兵工程*輸兵等等,倭寇發動此次作戰的總兵力在四十萬以上!甚至接近五十萬!由畑俊六這個老狐貍擔任總指揮,真真正正的是全國動員,盡了倭寇全部的國力了!
倭寇發動這場被他們稱之爲“一號作戰”的大型會戰也是有跡可循的,自從民國三十二年秋季開始,倭寇在太平洋上屢遭敗績,他們自己也預感到可能難以繼續支撐兩個戰場上的同時作戰,所以他們決定先對付好對付的,解決了中國,再去對付美國,因此,擬定了這個龐大的戰略計劃。他們大概也明白二十萬人以下的兵力出動根本不足以對中國造成威脅,所以這一次一不做二不休,出動了四十萬人的兵力!
更爲重要的是,他們的後勤準備的非常出色,對於一個二十世紀的國家而言,他們發動戰爭對於後勤的準備是完備的,我想,我們國家對於軍隊後勤的供應和管理之混亂虛弱無力,那也是罕見的,能夠以這樣低到了極致的後勤對抗倭寇接近歐美國家的後勤,軍人吃的苦可想而知,那一天幾兩米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倭寇不一樣,不單單是糧食,還有充分的肉食,甚至還有香菸、酒、糖果以至於巧克力這一類的副食,士兵的衣服鞋子的修理也納入了後勤供應系統裡面,這樣的後勤讓我感到心酸,和倭寇的軍人比起來,我們的軍人,是以怎樣的堅持和代價和他們相對抗,爲國家民族之尊嚴而奮鬥至今。
與倭寇細緻到近乎苛刻的準備情況相比,國府的準備,則幾乎是零;不說士兵們的後勤準備,乃至是情報準備,也因爲校長和史迪威已經因爲遠征軍的問題而在衝突上達到最高峰的情況陷入了危局,對於倭寇作戰動向與情報判斷上亦多所失誤,儘管民國三十三年初戴雨農即獲得倭寇在華中及長江流域有非常活動之情報,並在二月以後,對於倭寇準備打通平漢線和粵漢線攻勢情報也越趨清楚,但以後局勢之展開仍出其所料之外。
戴雨農雖然管理著龐大的軍統,對倭寇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情報戰,其激烈程度不下於正規戰,精通動魄的程度更是大大超出了正規戰,軍統人員爲了對付倭寇也是損失慘重,將軍級的人物就損失了好幾個,整個加在一起,七年來,軍統損失的優秀特工超過了萬人以上,爲國軍作戰提供了大量的情報,抗戰能堅持到現在,戴雨農功不可沒。
但是因爲史迪威和校長之間的權力衝突達到了最高峰,以致水火不容,戴雨農的工作也受到了阻礙,校長自然需要戴雨農去幫忙對付史迪威這個討厭的傢伙,所以戴雨農不可避免的需要分心,這樣便放鬆了對於倭寇行動方向的關注,雖然得到了情報,但是卻一直沒有重視起來,以至於倭寇發動戰鬥的準確性都不能確認,這是戴雨農的失職,也是國家的悲哀。
而在內部基礎不穩之下,校長被逼將大部分美援物資和最後一支戰略總預備隊投入第二次遠征軍中,民國三十三年時戰爭已邁入第七年,國府領土和有效統治人口大大緊縮,戰費又居高不下,岳父大人主導財政部,無可奈何之下,被逼飲鴆止渴,印刷鈔票,擴大法幣發行,而在這之後,從民國二十六年六月的十四億元至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的一千八百九十四億元,結果當然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
戰爭打的就是錢,可是中國那個時候最缺的就是錢!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又能怎麼辦?被盟國坑害苦了,卻又無可奈何,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個時候國府之苦,校長之苦,無以名狀。在這種情形下,不僅靠薪水生活的軍公教人員受害最深,前線的部隊也普遍缺乏衣食、醫藥和裝備。
我後來結識的著名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當年於國軍十四師任少尉排長,駐滇西,月薪僅法幣四十二元,但於駐地街頭一碗麪都要法幣三元!黃先生對我訴苦道:“這種程度的軍餉和這種程度的物價,我們怎麼過活?一個月就吃十幾碗麪條?還是有一頓沒一頓的,當時也就您的部隊足餉,士兵不會捱餓,所以很多人削尖了腦袋想往一百兵團裡面鑽,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一員,但是那是實在沒有辦法的事情了,活不下去啊!”
我無言以對,那是真實的情況,我靠著美國人和英國的錢還有自己的積蓄保持了一百兵團的兵餉問題,但是隻能保證一百兵團這些軍隊的,再多的話我就是傾家蕩產也無法做到,更何況我還需要養家餬口,蘭兒和天佑還需要我的工資去養活,我不可能讓我的家人捱餓,岳父大人岳母大人都不會允許,校長也不會允許。
而在軍事上面,據我所知,也是一塌糊塗,第一戰區連年飽受兵災天災肆虐,民國二十七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以阻礙倭寇造成近百萬人傷亡,民國三十一年和民國三十二年大饑荒又餓死數百萬人民,雖然整個第一戰區正規軍總數帳面上有四十六個師、四個獨立步兵旅,不包含游擊隊便已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實際上其中有十六個師是以新、預、暫作爲編號,實質戰力完全不能依靠,加上第一戰區副司令官湯恩伯轄下部隊吃空缺問題是國防軍中出名的糟糕,戰區戰力並沒有想像充裕。
湯恩伯這個傢伙,該怎麼說呢?於國有功,有大功,亦有大過,所以纔會導致後來連警衛隊都被百姓繳了械,自己化妝才得以逃走,他這樣的人,做一個師長也就頂天了,放在了戰區副司令的位置上,簡直就是草菅人命!至於蔣鼎文,那位司令,呵呵,沒什麼可說的,曾經的英雄,現在的狗熊而已……
校長在用人方面,也許是迫於形勢,就像當初塞克特伯伯對與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也是很不滿意,但是因爲實際情況的需要以及他們對於校長的忠誠,這些軍官被認爲是有價值的,所以得以保留,這也是民國的悲哀,四分五裂的情況下,到處充斥著爾虞我詐,忠誠和信義,就最爲重要了,這個情況下,顯然,忠誠是放在第一位的。
湯恩伯忠誠,蔣鼎文不算忠誠,但是名望大地位高,這就是校長用他們的理由,但是這樣的人最適合去做虛位領袖,做做樣子,湯恩伯還有一點點軍事上面的才能,做個師長也就夠了,哪裡能做到那樣高的職位上?第一戰區之敗,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上行下效,司令長官如此,能指望士兵如何?河南連遭天災,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又要養活四十多萬大軍,軍隊都忙著救災自救,吃飽肚子爲上,誰管得著戰鬥?國家是國家,他們也愛國,但是吃不飽肚子,連命都沒了!捨生取義,那從來都是少數人,極少數人,名留青史的人,而絕不會是全部的小兵小卒!
這種情況下,他們還能打仗嗎?這是政府的錯誤,是國家的失誤,也是國家的悲哀,他們是國家的兵,爲了國家戰鬥,國家卻不能讓他們吃飽,而要讓他們自謀生路,這一點,誰能責怪他們?我?校長?還是將軍們?我們都不能這樣……
至於第五戰區李宗仁將軍所部,因爲武漢大反攻以至於區域西其宜昌東至徐州,成一長條,兵力明顯不夠,李宗仁將軍便採取了段段設防,層層阻擊的策略駐軍,這樣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好,可是因爲李宗仁將軍的威望,讓校長覺得不安,桂系和中央的矛盾始終不能有效地調和,所以李宗仁將軍處心積慮防備校長的時候,校長也在防備他,這樣子的防備,自然就會使得第五戰區不穩。
爲了是李宗仁將軍的威脅減輕,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手中的軍隊數量,這也是我最不滿意校長的地方,成功的上位者必須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管心裡怎麼想,面子上都要做到,但是校長不是,校長是用人也疑疑人也用,所以自然導致上下相互猜忌,遭罪的還是國家,李宗仁將軍從兩年前的手握數十萬雄兵直到手中可用兵力不到二十萬,區區二十萬兵力防備那樣一條長長的防區,怎麼可以?我覺得不妥,所以發了一份電報給校長,但是效果顯然不是很好。
至於第九戰區,也是我最擔心的一個戰區,因爲我的關係,第九戰區的戰區司令依然是薛嶽將軍,並且戰區司令部設置在了武漢,這座曾經的陪都裡面,我也曾經想過要不要勸校長還都武漢,但是校長顯然沒有那個意思,而是把第九戰區司令部設置在了武漢,管理大半個長江中游,從南京一線一直到武漢一線,都屬於第九戰區,至於原來的長沙部分則爲第十戰區,劃歸陳誠將軍管理。
而本次的遠征軍出戰陳誠將軍爲總司令,所以第十戰區總司令暫時由薛嶽將軍代理,一個人管理這麼大一片區域,這也算是非黃埔系和校長嫡系之外的雜牌的最高位置了,除了薛嶽將軍,可沒有人能達的到這個地位,但是第九戰區雖然有雄兵五十萬之衆,卻是屢受重創的地點,而且絕對主力整編軍都在雲南整訓,一時半會兒根本回不來,所以第九戰區也面臨著兵力短缺的現象,這個時候開戰,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場災難。
中國抗戰史上最爲黑暗的一段時刻,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