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一年二月份,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爲榮耀的時刻。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率領第五戰區主力軍隊一路向*進,將倭寇自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以來奪取的我國領土全部收復,並且徹底擊破了這些地區駐守的倭寇,雖然這些地區倭寇數量不多,但是被全部殲滅帶來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一次性收復了第五戰區全部淪陷的領土,並且還收復了大量其他地區的領土,一直打到了徐州西南部才停住了腳步,沒有繼續打下去。
這顯然也是經過了深遠的考量的,倭寇大軍不能面面俱到的掌握我們全部的淪陷領土,但是在徐州這種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以及周邊重要的交通幹道,還是有許多倭寇軍隊鎮守的,雖然我們打了很大的勝仗所以士氣高昂,但是面對嚴陣以待的倭寇,李宗仁將軍還是非常謹慎的選擇了就此收手,部下嚴密的防線,與倭寇在徐州一線對峙。
而戰果更大的,就是薛嶽將軍了,自我率領受創嚴重的部隊回武漢,並且總攬武漢政務以來,薛嶽將軍率領三十餘萬大軍在整個十一軍被殲滅之後的佔領真空區展開了拉網掃蕩式的收復失地大反擊,將這一帶沒有足夠建制的落單倭寇小部隊統統收拾掉了,然後挨個兒的收復失地。
岳雲被我派了出去,裝甲兵團再度展現了雄風,一路呼嘯東去,將倭寇軍隊打的落花流水不成樣子,衝亂倭寇陣型之後,大量步軍像餓狼一樣衝了上去,將倭寇吞的連骨頭都不剩,我們曾經失去的江西一部、湖南一部、安徽一部,整個長江中游失地幾乎全部都被收復了,薛嶽將軍甚至一度還指揮部隊打到了南京邊兒上,還集合了包括裝甲兵團和炮兵旅在內的全部重火力一字兒排開,和倭寇橫在江面上的海軍炮艦大膽地對射,一時間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三十八師和四十師有幾支部隊甚至打瘋了頭不顧一切的搶了小船就要過江打回南京,一雪國恥,最後硬是被倭寇的岸上部隊和炮艦打了回去,畢竟岸炮和艦炮的火力不是一個等級的,雖然我們繳獲了大量的倭寇裝備,實力增強了很多,但是重火力上我們依舊不佔優勢,於是薛嶽將軍見事不可爲,下令撤退,與倭寇隔著長江對峙起來。
如此一來,民國二十七年以來倭寇所攻佔的武漢周邊的領土全部被我們收復了,第三次長沙會戰之後引發的我們主動發起的武漢反擊戰獲得了圓滿的勝利,我們一路上也殲滅了幾萬倭寇軍隊,都是地方守備軍,沒有足夠的編制和武器,所以完全不是殺紅了眼的我軍的對手,紛紛被消滅之後,整個十一軍的架構和從屬軍隊完全被摧毀,十一軍不復存在。
我們徹底將這個和我們打了三年的老對手給吃掉了,這或許是發動了整場戰鬥的倭寇所不能預料到的事情,他們大抵也明白了發生的事情,否則也不會將軍艦橫在江面上阻止我軍渡江作戰,那種情況下,一鼓作氣的軍隊說不定還真有可能打回南京去,因爲倭寇根本沒有那麼快的速度從上海調集軍隊馳援南京,所以纔將海軍拉了過來;我爲此感到惋惜,如果沒有這支海軍,說不定薛嶽將軍真的能打到南京去,那樣的話,我們所獲得的勝利所帶來的政治意義,可就真的太過巨大了!
雖然沒能收復南京,但是僅僅是收復了那麼多領土和戰時首府武漢,也足以爲我和薛嶽將軍帶來一生也磨滅不了的榮耀了……
國軍全殲十一軍和收復武漢的消息被校長通電全國,那一刻,整個中華民族陷入了極度的癲狂之中……
這個消息,當真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巨大的好消息啊!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倭寇壓著我們打,每一次的戰鬥都是保衛戰,是倭寇攻,我們守,而且勝少敗多,鮮少有勝利的消息傳來,就算是有消息,那也只是擊敗倭寇一兩個師團,擊退倭寇,也絕對談不上收復什麼失地,爲此,我們一直很低沉,很失落。
但是,沒有想到這一次,我們竟然創造出了這樣堪稱奇蹟的勝利!
一戰長沙城,大破倭寇三個師團,擊退之;二戰汨羅江,團團包圍三個師團,聚殲之,僅僅放過一百三十九人,其餘全部倭寇自倭寇十一軍司令阿南惟幾之下悉數喪命,此戰我軍殲滅了十一軍一半的實力;三戰武漢,殲滅武漢周邊全部倭寇來援軍隊,除第四師團之外,殲滅整個十一軍;四戰第五戰區淪陷地,收復之,一舉推進至徐州西南部;五戰長江中游淪陷地,全部收復之,擊殺倭寇數萬。
這一場爲時三個月的大型會戰,至此落下了帷幕,以我軍決定性勝利告終。
這是中華民國最爲榮耀之戰!
各戰區都給五九戰區和我發來了恭賀電報,恭賀我們大獲全勝,立下如此豐功偉績,全國各大社團和知名人士紛紛給我們發來賀電,一時間賀電堆滿了武漢的辦公室,我連回電都回不了。這樣一場極度榮耀的勝利,給國家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大片收復的領土和足夠的戰利品,更具有意義的是全民族的抗戰信心。
很明顯,我們此次大勝帶動的是新一輪的抗戰高潮;受五九兩戰區巨大勝利的刺激,第一戰區第二戰區一直到第十戰區全部都像發了酒瘋一樣的對倭寇發動全面反擊,其勢頭比之當年的冬季大反攻更加兇猛,戰果更加輝煌,倭寇因爲手忙腳亂猝不及防所以吃了大虧,我們收復了更大的土地,這一場反擊戰從三月持續到五月,被我們稱爲春季大反攻,是爲中國民國曆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擊敗了曾經被認爲無法擊敗的敵人。
當然這場勝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我們期待已久的東西。
早在民國三十年間,校長就已經和英美各國展開了磋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英美各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決定成立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戰區;民國三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電告校長,建議校長組建中國戰區;民國三十一年元月一日,羅斯福總統在*二十六國聯合會議上宣佈了這個決定,民國三十一年元月三日,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戰區正式成立,校長正式出任中國戰區統帥,指揮現在及將來在該區作戰之陸空軍,所轄區域包括越南、泰國及將來可爲同盟國所控制之區域在內。
這被認爲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系西方人士對於任何亞洲人物從來未有之最高尊崇及最深信任,且此舉適在二十六國發表共同宣言表示對軸心國聯合作戰及不單獨媾和以後,尤富有政治的重要性。可以說,西方人對東方人自*戰爭以來就有著種種的偏見,但是這個時候,這種偏見得到了緩解,校長,得到了他所應該得到的。美國政府也在宣佈了《租借法案》之後,向我國提供了五億美元的貸款。
而校長剛剛出任中國戰區統帥,我們就打出了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勝仗,給校長掙足了面子;要知道,自從倭寇偷襲珍珠港以來,整個同盟國一直都在節節敗退,美國人打敗仗,英國人打敗仗,法國人乾脆亡國了,他們乾脆就已經滅亡了,建立了一個傀儡政府,被小鬍子叔叔所掌控;法國人唯一的抵抗意義的存在就是一個叫戴高樂的將軍在英國建立的流亡政府——自由法國,那只是一個抵抗組織而已,不算國家,法國已經亡國了!
所以,在全世界同盟國都在打敗仗的時候,只有我們中國!只有我們中國人打了一場酣暢淋漓足以載入史冊和經典戰例的長沙會戰和武漢反擊戰,取得了這樣的勝利,英國和美國的社論因此認爲,太平洋上空陰雲密佈,唯有長沙和武漢的上空陽光照耀,他們認爲以前對於中國軍隊的能力的懷疑和對中國的懷疑都應該有所改觀,對於中國所正在進行的神聖的衛國戰爭,必須要予以正視。
同時他們還認爲中國的衛國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沒有了中國的牽制,那麼被中國軍隊所牽制的百餘萬日本軍隊將會肆無忌憚的全部投入到太平洋和東南亞,那對於盟國而言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盟國會爲此失去這場戰爭;而中國並不像想象中那麼衰弱,他們的戰爭能力遠遠超出了主流思想的預測,中國是盟國不可缺少的一員,盟國需要中國。
在這樣的情況影響下,中國的國際地位獲得了巨大的提升,英國和美國在有求於中國的情況下,也對我們提出了各項優惠條件,用以換取中國出兵,援助緬甸作戰的英軍;這件事情我們也是早有預料的,所以當英國人和美國人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校長很順理成章的提出了條件。
首先,我均會派遣中國軍隊裡面最精銳的一百軍十萬大軍南下緬甸作戰,但是很明顯,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中國國內也將面臨很大的威脅,且一百軍方纔經過作戰,損失嚴重;所以應美兩國必須承擔起一百軍出國作戰的全部軍費和全套裝備以及糧食供應的一切,並且中國軍隊必須接受我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聯合指揮,不受在緬英軍總司令胡敦的指揮。
第二,中國軍隊承擔這樣的作戰本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因爲盟國的情誼,所以我們同意出戰,在這期間我們所受的一切損失都要由英國人補償,戰死的軍人由英軍負責出錢撫卹,英國方面不得有違背這些協議的舉動。
第三,既已爲盟國,那麼英國和美國在華的各項損害中國主權的特權也當廢除,比如和前清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都應當廢除,這是對中國的尊重和對中國軍人感情的尊重,否則,中國軍隊將不知爲何而戰!
校長此時正在緬甸臘戌等待著我們的到來,順便等著三月份即將到來的美國派前來的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少將;其實一開始我們中意的是美國的段瀾中將,段瀾中將建議從緬甸反攻,東進泰國,再下越南,打通中國對外通道,然後幫助中國建立強大的空軍能力,奪回制空權。這顯然是一個進攻性的作戰策略,得到了美陸軍部長史汀生的支持,但是被馬歇爾反對,認爲美國目前沒有大量援華的準備,於是段瀾中將拒絕了任命。沒辦法,找來找去,找到了史迪威。
史迪威四次來華,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對中國也有部分了解,於是他成爲了被選中的參謀長,我對他一開始也算是寄予厚望,但是我沒想到的是,後來的一系列種種問題,讓我們之間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分歧,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之前的各項會談中校長的底氣很足,英國人和美國人最後決定讓步,接受了我們要求,所以校長就在這裡等著我們,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讓校長非常惱火。
這一切是在我指揮軍隊抵達了武漢之後的第三天決定的,我當即就召集了軍隊集合,並且由軍事委員會組織運送來了五萬新兵過來補充一百軍的戰損,準備好了一切,我們就正式啓程南下,二月六日,我卸任武漢代理市長,二月十六日,我率領軍隊火速抵達了中緬邊境,但是也不知英軍總司令胡敦到底是什麼樣的想法,竟然不讓我們入境,這讓正在臘戌等待我們的校長極爲惱火,大吵大鬧之下,命令我們折道北返。
我也極爲惱怒,當即命令軍隊北返,聽憑英國人被倭寇打光,然後再以出其不意的態勢閃擊緬甸,以一百軍強大的作戰能力,我不信對付不了倭寇的幾個師團;但是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頓時慌了神兒,急忙電令胡敦向校長道歉,並且同意中國軍隊立刻入緬,但是這個時候,英國軍隊已經輕易地放棄了緬甸首府仰光!作戰先機已失!
進攻緬甸的倭寇軍隊約莫有三個師團六萬餘人,數量上的確是超過了在緬英軍,但是,這不是撤退的理由!他們根本就沒有與倭寇交戰,進行什麼有效的抵抗!而是直接就撤退了!直接就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