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125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

皇甫嵩到了韋鄉後,遣荀貞、傅燮統兵五千,號稱萬人,擊白馬,自帶主力近兩萬人,亦號稱萬人,留韋鄉。卜己用李驤之計,遣兵兩路出城,一路兩千人號稱五千,徐行去韋鄉,一路四千人號稱三千,急援白馬,試圖以此來干擾皇甫嵩的判斷。

但是,卜己卻沒料到,皇甫嵩根本就沒把李驤的此計當回事兒,不但沒當回事兒,還嘲笑說是“小兒伎倆”,在對麾下諸將講述了一下“何爲正奇”之後,當下于帥帳內傳下軍令:“今日,我便以正擊奇,再以奇破城,讓卜己小兒看看什麼是正奇之道!”

衆將轟然應諾,道:“是。”肅手聽令。

皇甫嵩點了兩個軍候的名字:“你二人帶本曲兵卒速去白馬,一來,支援傅、荀兩司馬,二來,告訴他兩人:不管去援白馬的東郡賊到底有多少人,五千也好,三千也罷,我不要求他倆求勝,但至少給我頂住兩天。至遲後天,我必遣軍援之。”

被點名的兩個軍候應諾,轉身出帳,自歸本營召集本曲兵馬,前去白馬。

帥帳內,皇甫嵩又點了兩個校尉的名字:“你二人各帶本部,我再撥給你們一千五百人,合計五千人,留在韋鄉,多打旗號,裝出主力尚在的樣子。”

這兩個校尉接令。其中一個遲疑了下,問道:“將軍,你令我二人‘留在韋鄉,多打旗號,裝出主力尚在的樣子’,此話何意也?難道將軍你要……。”

皇甫嵩笑道:“不錯,我要帶餘下的主力急取濮陽!”

“急取濮陽?”帳中諸將大驚,那個校尉急聲說道,“將軍,濮陽城堅,就算卜己真的派了兩路八千人出城,城中至少還有萬餘人。我軍現在韋鄉的兵馬不到兩萬人,將軍先遣兩曲去白馬,又留下五千人守韋鄉,那麼能帶走的最多隻有萬人,以萬人取濮陽,恐怕難以猝克!若不能猝克之,那麼賊兵這兩路出城的兵馬必回返馳援濮陽,待到那時,將軍將要腹背受敵!”

皇甫嵩大笑,說道:“有卿等在,我怎會腹背受敵?”

“將軍的意思是,來我韋鄉的賊兵如果有意返程、援救濮陽的話,我等便帶兵出營,從後擊之?”

“不止如此。今晚我就悄悄的帶兵出營,抄小路奔去濮陽。來我韋鄉的這路賊兵行軍甚慢,計算路程,大概明早他們能抵達我韋鄉營外。待他們至後,你們即分兵出戰,務必要把他們纏住。”

聽到此處,帳中諸將裡有心思敏捷的,猜出了皇甫嵩的意圖,又驚又喜,說道:“將軍莫不是想?”

“然也,荀司馬在潁川兩度用‘僞爲賊之潰兵計’賺開了襄城、郟兩縣的城門,我等今不妨借用其計,亦用此來騙開濮陽的城門。”

“只恐卜己不會上當。”

皇甫嵩一笑,說道:“卜己盡收精兵,聚於三地:濮陽、白馬、韋鄉,妄圖成鼎足之勢,以抗我王師,而荀司馬入東郡,一戰克復韋鄉,現又與傅司馬合兵擊白馬,白馬一下,濮陽就等同孤城。卜己定早已心慌意亂,要不然,他也不會使出這‘小兒伎倆’,故弄玄虛,分兵兩路出城。諸君請試想:先丟韋鄉,白馬又被圍,濮陽城中又先後派了兩路兵馬出城,城中兵力短缺,他正心慌意亂,忽聞城外倉皇逃回一支自家的潰兵,會是何種反應?”

諸將齊聲說道:“必開城門接納。”

“正是。所以說:只要你等留在韋鄉的將士能把他遣出來我韋鄉的賊兵牢牢困住,不放出一人逃走,我便可詐作賊之潰兵,騙開濮陽城門!”

諸將齊聲說道:“諾!”

……

皇甫嵩派去支援荀貞、傅燮的兩個軍候帶本曲人馬到了白馬城外,入中軍帳內見到傅燮、荀貞,轉述了皇甫嵩的將令。韋鄉距白馬較近,濮陽距白馬較遠。這兩個軍候率部到時,傅燮、荀貞剛剛接到軍報,說來援白馬的東郡黃巾兵已經入了白馬縣界,距漢兵營只有十里地了。

聽完皇甫嵩的將領,傅燮、荀貞對視一眼,傅燮蹙眉說道:“來援白馬之賊兵號稱三千,但據斥候遠望觀察,人數遠不止三千,從其隊列的長度來看,估計得有四千來人。外有四千來援之賊,內有五千白馬之賊,我部只有五千人,若是硬打,恐怕會顧此失彼。”

顧此失彼的意思就是:如果全力對付來援的東郡黃巾,那麼勢必就將圍不住白馬城中的韓立部,如果全力來圍白馬,那麼勢必就將擋不住來援的黃巾兵。

戲志才低頭沉思了會兒,擡起頭,展眉而笑,說道:“皇甫將軍這是想‘正奇兼用’啊。”

傅燮問道:“此話怎講?”

“皇甫將軍現統兵近兩萬,而只派了兩個曲來援我部,這說明什麼?賊遣了兩路人馬出城,這說明他想帶主力先全力殲滅賊之一路,然後再來殲滅這一路。故此,他與兩位司馬相約:令兩位堅守兩天,說他兩天後必會遣軍來援啊!”

荀攸點頭說道:“卜己遣兩路賊兵出城,一路號稱五千,一路號稱三千,從表面上看‘奇妙莫測’,不知其虛實,然究其根本,此計卻只見有‘奇’,不見有‘正’。沒有了‘正’,‘奇’就好比是無根之木,不堪一擊。志才所言不錯,皇甫將軍必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想正奇兼用,以我部爲正,擋住九千賊兵,以主力爲奇,先用全力快速地殲滅另外一路賊兵。”

戲志才、荀攸雖然聰明多智,畢竟不是“神機妙算”,他們的這番猜測只猜中了一半,猜中了皇甫嵩的確是想“正奇兼用”,也猜中了皇甫嵩的確想以荀貞、傅燮爲“正”,讓他倆暫時擋住這九千東郡黃巾,卻沒有猜到皇甫嵩根本就沒想著去殲滅另一路黃巾兵,皇甫嵩真正的“奇”是想趁機騙開濮陽城門。

傅燮說道:“雖然如此,但我部只五千人,我只恐不能完成皇甫將軍的將令啊!”

傅燮雖比荀貞位高,但論起硬仗卻沒有荀貞打的多,說實話,仗打到現在,荀貞對自己已是頗爲自信了,區區四千黃巾兵,他壓根沒放到眼裡,笑道:“司馬不必心憂。皇甫將軍與你我約:我等只需堅守兩日,他便遣兵來援;我也願與司馬約:在這兩天裡,司馬只管監視城中韓立就是,至於城外的來援賊兵,我只需千人就足能使其喪膽,不敢近我營壘半步!”說著話,伸出手,與傅燮擊掌爲約。

他這幾句話說得甚是豪氣,傅燮知他過往的戰績,倒也不覺得他口出狂言,反而甚是爲之嘆服,說道:“便如司馬約!”

……

就像皇甫嵩的分析,也如荀攸、戲志才的看法,卜己、李驤的這條計策看似奇妙,實際上卻只佔了奇,缺少了正,沒有了正的下場就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不堪一擊。

這天傍晚,來援白馬的黃巾兵抵達白馬城外,停駐在了漢兵營外五里的地方,不等他們紮寨,荀貞選了精銳千人,親帶之出營急擊。典韋、劉鄧、許仲、陳到、江禽、辛璦、何儀諸人奮勇爭先。辛璦帶騎兵三次衝入黃巾兵的陣中,典韋、劉鄧連奪三面黃巾兵小帥的將旗。傅燮率餘下數千漢兵列陣城下,嚴陣以待。韓立登城觀戰,從將暮至夜半,其間猶豫掙扎了好多次,最終不敢出城,眼睜睜看著荀貞率部把來援的黃巾兵馬衝殺了個七零八落。

酣戰到夜半,在斬殺了近三百的敵人後,荀貞主動撤兵。經此一戰,來援白馬的黃巾兵膽氣盡喪,雖尚擁衆近四千,卻連著退了五里地,連著兩天不敢出擊。

同一時間,皇甫嵩帶主力萬人悄悄出營,趁著夜色潛行到濮陽城外。

待夜深後,他從軍中挑了數百早前的黃巾降卒,換上黃巾兵的衣服,於三更時裝成潰兵的模樣,也不打火把,抹黑倉皇奔到濮陽城外,大呼兵敗開門。黃巾軍的將校們大多出身農家,缺乏必要的軍事素養,守門的小帥在看到城外這股自家潰兵的慘狀後,大驚失色,甚至都沒有去向卜己通報,當時就打開了城門。這城門打開的竟然如此容易,倒是出乎了皇甫嵩的意料。雖出乎了意料,不耽誤他點兵遣將,馬上以精卒爲先,親率大隊在後,趁機衝入了城中。

城中剛派了兩路兵馬出去,完全沒有防備,一夜混戰,到天明的時候,漢兵已經控制了全城。計算戰果,斬獲萬餘人,只不過卻沒抓到卜己、李驤,被他倆帶了兩三千人逃了出去。皇甫嵩只有萬人,又是夜襲,事先沒有把城池圍住,那麼多城門也不可能全部都能看牢,被逃走一些也是難免。不過,卜己、李驤雖然逃走,但他們帶走的只有幾千人,已是不足爲慮了。

皇甫嵩沒有急著追擊卜己,只派了兩千人尾追之,留三千人守濮陽,來不及休整,天一亮,就自帶餘下的五千餘人轉回韋鄉,與留駐韋鄉的五千漢兵合力,只用了半天就把剛到韋鄉外的這一路東郡黃巾兵給全殲了,兩路漢軍合兵,共萬人,復轉去白馬。白馬城外的黃巾援兵已經獲知了濮陽失陷的消息,軍心大亂,進退失據,皇甫嵩率軍到後,又與荀貞合力,一戰破之。三路合兵,萬五千人圍擊白馬。韓立投降。

想當時皇甫嵩初到東郡,卜己還打算持久戰,想拖到皇甫嵩缺糧,讓他自己撤軍,殊未料到,皇甫嵩屯兵韋鄉不動是不動,這一旦動起來卻比荀貞攻復韋鄉還來的迅捷,前後只用了一天多就把濮陽、白馬兩城攻下,先後斬獲近兩萬人。

韓立投降後,傅燮奉令率部入城暫駐、看管俘虜,荀貞歸還皇甫嵩麾下,一入皇甫嵩帳中,他即心服口服地拜倒:“貞少學兵法,自以爲知兵,今見將軍用兵,方知何爲兵家!將軍今取東郡一戰,不動如山、侵略如火。以此山火焚其賊兵,即便賊有百萬,又何憂耶?”

6 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68 志懷霜雪曹孟德(中)15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77 張飛宿將襲如狼(中)60 樽前豪傑意難決43 輕收萬衆取來易 亂世清談難爲君68 三軍悄然各入屯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7 生死之恩何以報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4 將近臨湘桃花盛46 呂布撤圍南渡汝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4 飛檄瑯琊御冀方14 守城初戰19 圍不赦以威生仁34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30 將戰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64 欲得鐵馬先得人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16 五日九戰(上)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284 止巫遏佛彭城事30 朱陽第三65 歸來解甲抵足眠25 我公恩信結人深124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三)184 揀選英俊充州任1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一)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9 督郵在此(上)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6 聞寇16 文遠克城震弘驚(上)75 爆竹聲裡辭舊歲(下)66 急擊則負緩則勝74 爆竹聲裡辭舊歲(上)47 武貴立功11 寇至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14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三)9 督郵在此(上)96 鮑允誠兵敗被殺 趙子龍進克歷城(上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28 辰彼碩女35 鄉吏殘民76 貴顯何氏兩將軍8 朱門酒肉路邊骨35 鄉吏殘民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260 浮華交會時之弊14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一)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1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七)7 清洗潁陰(上)14 陽城治吏(上)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72 健兒戰死誰封侯(上)4 將近臨湘桃花盛3 光和七年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82 冠軍將呼太史慈(四)210 豈可因己污主名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55 接踵等候召塾中遇45 得士親附18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中)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40 荀攸之志76 貴顯何氏兩將軍84 了卻山中寇賊事(八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5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1 孟德窮窘設摸金56 買馬(下)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109 無情未必真豪傑 爭徐需重爭臧霸41 效果17 虛席相問上策何22 文聘(上)51 動手前夜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3 倏忽如白駒過隙84 捕拿張直(下)31 破敵(上)83 訪賢非爲邀名故 羣鳥投巢廣陵城108 震張北進以逼兗86 慈仁兵則不能使 將軍臨機最無情77 張飛宿將襲如狼(中)2 佳婦何人陳家女
6 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68 志懷霜雪曹孟德(中)15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77 張飛宿將襲如狼(中)60 樽前豪傑意難決43 輕收萬衆取來易 亂世清談難爲君68 三軍悄然各入屯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7 生死之恩何以報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4 將近臨湘桃花盛46 呂布撤圍南渡汝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4 飛檄瑯琊御冀方14 守城初戰19 圍不赦以威生仁34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30 將戰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64 欲得鐵馬先得人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16 五日九戰(上)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284 止巫遏佛彭城事30 朱陽第三65 歸來解甲抵足眠25 我公恩信結人深124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三)184 揀選英俊充州任10 搜山千騎入深幽(一)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9 督郵在此(上)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6 聞寇16 文遠克城震弘驚(上)75 爆竹聲裡辭舊歲(下)66 急擊則負緩則勝74 爆竹聲裡辭舊歲(上)47 武貴立功11 寇至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14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三)9 督郵在此(上)96 鮑允誠兵敗被殺 趙子龍進克歷城(上117 劉備輕色贈猛士28 辰彼碩女35 鄉吏殘民76 貴顯何氏兩將軍8 朱門酒肉路邊骨35 鄉吏殘民127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二)58 胡軫奔襲魯陽城 王匡兵敗小平津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260 浮華交會時之弊14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一)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1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七)7 清洗潁陰(上)14 陽城治吏(上)84 處弱先擊爲惑敵 假敗歸營而驕賊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72 健兒戰死誰封侯(上)4 將近臨湘桃花盛3 光和七年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82 冠軍將呼太史慈(四)210 豈可因己污主名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55 接踵等候召塾中遇45 得士親附18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中)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40 荀攸之志76 貴顯何氏兩將軍84 了卻山中寇賊事(八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5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1 孟德窮窘設摸金56 買馬(下)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109 無情未必真豪傑 爭徐需重爭臧霸41 效果17 虛席相問上策何22 文聘(上)51 動手前夜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3 倏忽如白駒過隙84 捕拿張直(下)31 破敵(上)83 訪賢非爲邀名故 羣鳥投巢廣陵城108 震張北進以逼兗86 慈仁兵則不能使 將軍臨機最無情77 張飛宿將襲如狼(中)2 佳婦何人陳家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秀山| 临汾市| 小金县| 监利县| 赣榆县| 保定市| 彝良县| 南召县| 文成县| 长阳| 万载县| 板桥市| 六安市| 定结县| 如皋市| 雅安市| 广元市| 富锦市| 达州市| 固原市| 陆川县| 通道| 贺兰县| 涞水县| 壶关县| 龙岩市| 黄冈市| 汶上县| 桂阳县| 资中县| 德格县| 浦县| 桓仁| 会宁县| 芮城县| 定边县| 临洮县| 白水县| 大邑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