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

有了劉宇亮這個首輔帶頭,接下來的幾天,彈劾攻擊李嘯的奏章,有如雪片一樣堆滿了崇禎的御桌。

“臣戶部尚書劉之鳳,近聞赤鳳伯李嘯諸事,不勝憤然之至矣。自古以來,君臣道綱,上下尊卑,法統律令,乃立國之基,建業之本也。今李嘯拂然不顧,擅啓戰端,私設官吏,鬻國走私,實是無君無父,無法無綱!此等跋扈猖悖之徒,縱於國有大功,亦不可坐視其放肆胡爲矣!望皇上速爲派錦衣衛追責查證,若諸事查明屬實,需得嚴懲李嘯,以敬效尤。。。。。。”

“臣少詹事黃道周,聞悉赤鳳伯李嘯,輕啓戰事,獨吞臺灣,私設官吏諸事,心下咈然憤慨,何可言說!李嘯貴爲赤鳳伯,乃是國家干城之將,卻外沽清正之名,暗懷虎狼之心。罔顧國恩,無視朝廷,其行事事種種,可謂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矣!望陛下需派錦衣衛詳查其過,深追其責,萬萬不可再放縱自流,終成大禍矣。。。。。?!?

“臣禮部侍郎傅冠,今冒死上疏,彈劾李嘯擅弄刀兵,私吞臺灣,走私賣國諸多罪狀。我大明開國二百餘年,向來君莊臣恭,事體合諧,還從未有如李嘯這般,無法無天貪婪卑劣之徒也。李嘯惡行彰昭,行事猖狂跋扈,可謂駭人聽聞!縱其人於國有微功,然可成其目無律法,蔑視朝廷之資本乎?望陛下速速查清李嘯罪責,從重懲之,以爲後來者戒矣。。。。。”

“臣翰林院詹事顧錫疇,冒死彈劾赤鳳伯李嘯。以臣看來,李嘯名爲國朝良將,實乃國朝巨賊也。。。。。?!?

“臣巡按御史林朝球。。。。。。”

“臣史館編修許青。。。。。?!?

乾清宮內,望著御案上堆疊如山的彈劾奏章,崇禎一臉黑沉得可怕。

“譁!”

崇禎忽然有如發瘋一般,將這一大堆奏章,連同桌上的筆墨紙硯,狠狠地全地掃落地上。

丹階之上,一片狼籍。

見皇帝如此焦躁憤怒,一旁的曹化淳等人,大氣也不敢出。

“楊嗣昌去山西多久了,怎麼還沒返回京師?!”

崇禎忽然扭頭向曹化淳大聲喝問,聲音之中,滿是焦躁與不安。

崇禎之所以這般希望,時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楊嗣昌返回京師,實在是他現在被這些彈劾李嘯的奏章,弄得心煩意亂,焦躁不堪。在他看來,現在只有他最爲倚重的楊嗣昌的意見,纔是最值得聽取的。

只不過,就在劉宇亮上報鄭芝龍的告狀信件的前三天,楊嗣昌剛剛去了山西,讓崇禎想問話,卻找不到人。

曹化淳一愣,急急稟奏道:“皇上,楊閣部外出山西,纔不過六天,當日他與皇上陛辭時說,要前去山陝之地,與兵部熊尚書一起,商討徹底剿滅流賊一事,這時間卻要一個多月呢?!?

曹化淳小心翼翼地說完,崇禎頓時眉頭皺得更緊,他焦躁地在房間中來回走動了幾遍後,便向曹化淳大喝道:“速速擬旨,傳楊文弱儘快返回京城,朕有話要問他?!?

“是,奴婢遵旨?!?

八天後,得到諭令的楊嗣昌,一路上緊趕快行,終於返回到了京城,隨後,他立刻前往皇宮,覲見皇帝。

見到滿身風塵一臉憔悴的楊嗣昌,跟著小太監從殿外快步進到乾清宮時,崇禎心下,不覺泛起莫名的憐惜之情。

這個楊嗣昌,自被自已安排爲剿匪重臣以來,工作卻是盡心盡責,眼看著一年多時間下來,楊嗣昌比上任之時,明顯的衰老了許多。

楊嗣昌入得殿來,隨即伏身下跪。

“臣楊嗣昌叩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愛卿一路辛苦,速速平身,看坐?!?

“謝陛下?!?

楊嗣昌站起身來,早有小太監搬來一個小錦墩,楊嗣昌便斜簽著坐了半個身子。

崇禎隨即把鄭芝龍的信件,以及挑選出來的一些彈劾李嘯的奏章,都交給楊嗣昌觀看。

楊嗣昌將這些東西迅速地瀏覽了一遍,便遞迴給一旁侍立的小太監。

“楊愛卿,鄭芝龍與朝中諸官對李嘯的彈劾,可謂言論洶洶,其勢難擋。以楊愛卿看來,卻是作何觀想?”

崇禎低聲說完,以一種期待的眼神望向楊嗣昌。

楊嗣昌臉上,忽然泛起淡淡的苦笑,他站起身來,向崇禎長揖而拜。

“陛下,關於李嘯之事,鄭芝龍曾給熊文燦發過奏章,故臣早已知曉。但是,朝中諸臣對李嘯的攻訐彈劾,以微臣看來,危言聳聽之成份居多,殊無甚益。他們要嚴懲罰李嘯的建議,陛下萬萬不可採納啊?!?

楊嗣昌以一種沉重的語氣緩緩說完,崇禎臉色頓是愈發難看。

“那楊愛卿對李嘯的四條罪狀,又是做何觀點呢?”崇禎逼問了一句。

“陛下,以微臣看來,李嘯這四條罪狀,多爲危言構陷,誇張言辭。那李嘯雖然有過,卻是瑕不掩玉,完全可以功蓋其過啊?!?

“哦,楊愛卿何以這般認爲?”

“陛下,微臣這裡有李嘯的自述書一封,懇請皇上過目?!?

楊嗣昌在皇帝驚疑不已的目光中,從懷裡掏出一封摺疊好的信件,恭敬地雙手呈上。

崇禎大奇,急急問道:“文弱,怎麼鄭芝龍的信件纔到京師,李嘯就有自述信件送給你,卻是何故?”

楊嗣昌微笑著拱手道:“陛下,這一點,那李嘯已在信中說明,乃是他從那鄭芝龍部之處,聽說了鄭芝龍構陷自已的經過後,才急急用飛鴿傳信自證清白,此信送至正在陝西剿匪的部下莫長榮處,本欲送至兵部熊文燦,正巧微臣巡視山陝,那莫長榮便直接將李嘯之信,呈給在下,在下方纔瞭解李嘯之自辨之辭?!?

崇禎從小太監手裡接過信件,迅速開始觀看。

漸漸的,他的臉上,開始顯露淡淡笑容,不過,崇禎面上的疑慮之色,卻還是極多。

“文弱,那李嘯說,他之所以來不及奏報,便緊急出兵朝鮮,卻也多有不得已之處。文弱對此有何看法?”

“陛下,李嘯之言,臣亦然之。那鄭芝龍的奏章中說,李嘯私自出兵朝鮮,攻伐臺灣,是爲目無朝廷,擅動刀兵之罪狀。依臣看來,這兩件事,李嘯未及時稟明皇上與朝廷,是其過錯。但是,恕臣直言,當時朝鮮戰事何其緊急,那國王李倧,手下軍兵皆已潰敗,連王城漢陽都丟了,只得在南漢山城中茍延殘喘,可謂命懸一線,危如累卵。若非李嘯及時出兵,前去援救朝鮮,只怕現在的朝鮮,早已向清虜投降,完全成了清虜的附庸了。若是這般,則相當於我大明,被清人生生斬去一臂矣!故臣認爲,李嘯此舉,非但無過,而是有大功於社稷啊?!?

楊嗣昌說到這裡,偷眼向崇禎望去,發現崇禎臉色稍緩,竟微不可見地點了點頭。

“李嘯這次出征朝鮮,保住我大明最忠實的藩屬之國,朕當日亦對其大加嘉賞,並加封其爲赤鳳伯,可謂恩寵有加。只是他不向朕與兵部奏報,擅自出兵攻伐臺灣,那李嘯的解釋,朕卻甚疑之?!背绲澱f完,輕嘆了一聲。

“哦,皇上何出此言?”

“那李嘯在信中說,他這次出兵臺灣,之所以事先未向朝廷稟報,是因爲他覺得這次出兵臺灣,山遙路遠,又要與西方強國西班牙與荷蘭交戰,可謂前途茫茫,勝負難知。故他料定,若上報朝廷之後,朝廷定然對其出兵臺灣之事極爲疑慮,從而久拖不決,以至迨誤戰機。故才自作決定,私自出兵,成則爲大明開疆闢土,敗則可獨攬過錯於已身。唉,李嘯的說辭,朕感覺十分牽強,卻不知文弱如何看待?”

“陛下,以臣看來,李嘯此舉,雖多有過錯,卻亦是無奈之舉,想當年,那奴爾哈赤勢力未曾壯大之時,遼東官員覺其異心,便曾私下奏稟朝廷,望早徵此獠,以絕後患。不料朝廷對此事卻極不看重,久拖不決,以致奴爾哈赤不斷坐大,終於一統女真諸部,成立僞金,與我大明對抗至今。那李嘯乃是聰明決斷之人,定是考慮到這奏摺一上,那諸多朝臣,雖不能做成一事,卻亦完全可以大拖後腿,以致讓李嘯可能如當日征伐僞金一般,等個數年都沒個結果。這樣一來,這臺灣之地,怕是不知何日,方可成爲我大明國土啊?!?

楊嗣昌的這番話,讓崇禎臉色愈發緩和,隨後卻又長嘆了一口氣。

崇禎作爲一國之君,其實亦是對大明朝拖拉遷延的辦事風格,十分厭惡與反感,只是這辦事風氣,已歷數代,早已是積蔽良久,孰可驟除,李嘯能有這番思慮,雖有過錯,卻也不好茍責於他。

“文弱,那朕再問你,那李嘯在拿下臺灣後,竟不向朝廷奏報此事,而是暗自隱瞞,私設官吏,這般悖逆行徑,朕心下十分不滿。李嘯卻在信中說,是因爲臺灣初定,人心不服,各地動亂頻起,他才因此決定,先行自設官員來管理臺灣,待局勢徹底穩定後,再向朝廷奏報。李嘯這般說法,文弱卻又如何作何觀想?”崇禎目光灼灼地向楊嗣昌低聲問道。

楊嗣昌能明顯感覺到皇帝眼神中的不善,心裡不覺哆嗦了一下。

其實,說實話,對於這一點,他對於李嘯也是十分不滿意的。

因爲,哪怕臺灣再動亂,在已成爲大明國土的前提下,李嘯也應該先向朝廷稟明,讓朝廷來做決斷。而他這樣的做法,實在是費力不討好,可以說是授人以柄,送辮子讓人揪,李嘯這般做法,實爲十分不智矣。

於是,他略一沉吟後,便硬著頭皮向崇禎皇帝奏稟道:“陛下,李嘯攻伐臺灣,未向朝廷稟報,在下在想,這李嘯雖是能征慣戰之少年名將,但對於具體要如何處置臺灣事宜,還是十分生疏草率。現在李嘯既然已作了解釋,還望皇上寬大處置方好?!?

聽了楊嗣昌的話語,崇禎臉上泛起笑容,他對楊嗣昌沉聲說道:“若是這樣,那朕念李嘯初犯,就不追其責了。至於說李嘯走私一事,先前朕已做過決斷,此事便就此放過。而李嘯與鄭芝龍爭奪對日貿易之事,更是多爲個人私怨,對於這些,朕也就大事化小,不予追究了?!?

“皇上仁德大度,實是英明之君?!?

聽了崇禎這句話,楊嗣昌一直緊繃的心絃,頓時放鬆了很多。

“文弱,前幾日,首輔劉宇亮對朕說,他要讓朕對李嘯實施三條計策,分別爲派駐監軍,由朝廷向臺灣派駐官員,以及分割李嘯部下至他部將領處,以此來控制削弱李嘯。朕聽聞後,心下未決,卻不知楊愛卿以爲然否?“

剛剛心下放鬆的楊嗣昌,聽了崇禎這句話,頓是臉色大變。

“皇上,萬萬不可!“楊嗣昌急急奏稟道:”李嘯乃是國朝難得之良將,又是極其聰明,皇上若使出這三計,卻是自顯猜疑之象,以致後果莫測矣!“

“哼,文弱你爲何這般說話?!那劉季龍也說了,李嘯縱然對國有功,亦是國朝將領,怎麼其他各部將領能派監軍,那李嘯卻派不得,是何道理?!”崇禎臉上十分難看,他怒喝著繼續說道:“況且,現在朝廷已不追究其責任,只是要重新安派官員來治理臺灣,難道李嘯還定要阻撓不成?!莫非他身爲大明臣子,不爲國家與朝廷作想,卻反而還要朕事事順他心意方可麼?!”

楊嗣昌心裡無言隱痛,他沉聲道:“皇上,李嘯這般行事,實是多有苦衷。況且國朝正是用人之際,如何能把李嘯當成一般將領來看待!在下只怕,那李嘯千辛萬苦開疆闢土,未點封賞未得,卻反而被皇上這樣猜疑,那李嘯萬一心下生忿,激起事來,皇上又該如何收拾??!”

“你,你競這般認爲。”聽了楊嗣昌的話,崇禎頓是臉現惶然之色,他低聲道:“那依文弱之見,朕卻該如何對待李嘯,方爲合適呢?”

“陛下,若依在下之見,陛下需對李嘯大加封賞,以褒其開疆闢土之功,然後將那臺灣,如登州一般,賜予其自行治理,朝廷只需按進收取賦稅便可。而派出監軍一事,則斷不可使。同時,需得對李嘯旁敲側擊,讓他知曉過錯,以免將來再犯。如此一來,那李嘯乃是極其聰明之人,必定會對皇上由衷感激,同時亦會心生惕然,不會再犯這般輕慢朝廷之過錯了?!?

楊嗣昌說完,一臉期盼地望向,龍椅上臉色複雜的崇禎。

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兇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島規劃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八百九十三章 寧爲雞頭,不爲牛後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十五章 反目第六百五十四章 擴軍雄心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二百零三章 財源滾滾第一百章 到達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瑯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二百零七章 協議達成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華牌捲菸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六十六章 獨特優惠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將雄心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鄭芝豹,橫掃東南亞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六百三十六章 合宮自盡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七十三章 回堡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十二章 搶馬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十九章 北行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六百零九章 順治登基第六百二十二章 和談爲假,謀利爲真第十四章 考校第七百八十一章 殺夫求降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
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兇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國運命之戰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一百七十七章 海島規劃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八百九十三章 寧爲雞頭,不爲牛後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十五章 反目第六百五十四章 擴軍雄心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九章 雄心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二百零三章 財源滾滾第一百章 到達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瑯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二百零七章 協議達成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華牌捲菸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六十六章 獨特優惠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將雄心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鄭芝豹,橫掃東南亞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六百三十六章 合宮自盡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七十三章 回堡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十二章 搶馬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四百一十七章 平定呂宋第十九章 北行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六百零九章 順治登基第六百二十二章 和談爲假,謀利爲真第十四章 考校第七百八十一章 殺夫求降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额济纳旗| 延吉市| 衡水市| 屏南县| 洪洞县| 盐边县| 江陵县| 介休市| 习水县| 双鸭山市| 石阡县| 巴彦淖尔市| 楚雄市| 张家口市| 常山县| 鄂州市| 岚皋县| 略阳县| 邛崃市| 贵南县| 甘德县| 井陉县| 巴林左旗| 肥城市| 土默特左旗| 佛山市| 金沙县| 子洲县| 临潭县| 英吉沙县| 株洲县| 寻乌县| 炉霍县| 西藏| 高要市| 乐东| 郓城县| 从化市| 黔南|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