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

讓人激動的鍊鐵終於正式開始了。

“祖師爺爺保佑,我等恭誠以禱,燒石成純鐵,鍊鐵成精鋼。。。。。。”高爐前的一個香案上,擺著一幅太上老君木框像,顏均雙手捻起三注香,在一對大紅香花蠟燭上點燃了,虔誠的舉過頭頂,嘴中唸唸有詞,引著一衆工匠,虔誠地拜了三拜,再恭敬地插到畫像前的香爐裡。

在明朝各地的鐵匠行中,基本都是以太上老君爲祖師爺。可見在古代中國,冶煉行業與道教煉丹有相同的起源。在二月十五老君誕辰時,前一天鐵匠各家都爲祖師暖壽,吃長壽麪,誕辰當天帶家中男丁到大堂燒香拜壽,隆重舉辦祭拜儀式。

據說,因爲太上老君是鐵匠的祖師,道士自然成了鐵匠們的師弟,所以道士化緣到鐵匠鋪,要主動向師兄問好,鐵匠則予以熱情接待。道士若不守規矩,鐵匠就要罰道士跪在打鐵爐前認錯;要是道士還不認錯,鐵匠可以用鉗子、鐵鏟打道士,甚至將火爐翻過來套在道士頭上,俗稱“戴紗帽”。

“嚓!”

顏均右手握著一把解首刀,猛地一揮,將左手中抓著的一隻公雞,一刀斬去雞頭,將淋漓的雞血,遍灑高爐周圍,以祭祀四方土地神位。

“鍊鐵開始!”

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顏均縱聲大喝。

一筐筐的木炭被塞入高爐的下方,一車車鐵礦石被與木炭混堆放在一起,另有石灰石作爲造渣劑,混入其中。

在明朝,鐵匠們一般用黃土混合草灰作造渣劑。趙士楨在他的著作中說,這種作法,是爲了讓生鐵撒去鐵尿,從而減少雜質。

古人只有實際經驗,卻不明白造渣劑的原理,故這種作法,比後世用石灰石作造渣劑的效果,卻是差了很多。

當木質推拉鼓風箱開始被數名鐵匠一同用力拉動後,在新鮮空氣的勁力吹拂下,高爐內的優質木炭開始猛烈地燃燒,與木炭混堆的鐵礦石立刻猛烈地發生了還原反應,礦石迅速變紅,變軟,液化,一股火焰沖天而起,從爐頂飄出。

顏均欣喜地發現,李嘯設計的這個高爐,僅僅過了半天時間,鐵礦便已軟化成水,這大大超出了他的原有估計,要知道在明朝,高爐出鐵,一般最快也要三天。

李嘯之所以出鐵如此之快,關鍵秘訣在於,從鼓風箱鼓入的空氣,在進入高爐內部前,它的的溫度已經過高溫預熱,在長長的進氣道下方,設有和進氣道上下疊立的隔離地火池,池中內盛燃煤,空氣在進爐前,就被加熱到八百至一千度,而不是象明朝人一樣,直接朝高爐中鼓入冷風。

空氣預熱,這是現代鋼鐵生產中,提高鍊鐵效率地最關鍵一步。李嘯印象中,這是英國人在十六世紀下半葉,爲提高鋼鐵產量而想出的招數,在以前全世界都沒掌握這門技術。

李嘯本打算,模仿後世的生產方法,專門建一個蓄熱室,利用產生的高溫廢氣來加熱空氣進氣道,從而更節約煤炭使用。只不過,現在畢竟是試驗性質,李嘯不想把裝置弄得過於複雜,以致讓這些本來就被自已弄得目瞪口呆的明朝工匠們,無法消化更多的新奇技術。

還是等這座高爐用個十六次後,到了壽命,工匠們也接受理解了現在的作業方式,自已再來採用蓄熱室裝置吧,李嘯心下暗想。

這時,從高爐側面的觀察口就可以看到,鐵水聚在爐底,呈現出迷人的橘紅色。“李大人,鐵汁已成,可以開爐出鐵了!”顏均一臉激動的神色。

有鐵匠穿上了肥厚的布衣作防護,又用溼巾蒙臉,手持長柄鐵鉗,把高爐下部出鐵口的活門打開,頓時鐵水跳躍著奔流而出。

這些鐵水混合著炭渣,鐵重而渣輕,炭渣大都浮在面上,大塊的炭渣,在溝槽上就被一塊生鐵做的擋板擋下來,鐵匠們拿著長鐵棍子,把爐渣扒到一邊。

鐵水直接從通過溝槽流入已被燒得爐火熊熊的炒鐵爐。鐵水流完後,三名壯漢用厚布包著口鼻,緩緩地用力推動炒鐵爐上的絞盤把柄,三根熟鐵棍子與鐵水充分攪合,橘紅的鐵水迸飛,發出啵啵的聲響。

高爐煉出的是生鐵水,含碳量在百分之三左右,生鐵熔點約1100-1200攝氏度,而純鐵則高達1535度。當碳與氧氣結合,生鐵水中的碳含量逐漸降低,它的熔點就逐漸提高了,於是炒鐵爐中的鐵水變得濃稠,由清湯到醬汁,由醬汁到果凍……最後聚成一個個外形很可愛的鐵團兒,頗有點像魔幻世界的怪物史萊克。

在場的工匠一陣歡呼,可用於打鐵的熟鐵終於煉好了。

這一次煉製,起碼打造了一萬五千斤熟鐵,卻只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

明朝時,在福建漳州,有最大規模的10立方米高爐,一次能出一萬斤鐵,這在當時已是頂尖水平了。而李嘯這次試驗性質的鍊鐵,卻一下子就把產量提升了近三分之一,而時間卻縮短了一半不止!

其實李嘯還沒有讓這座高爐產能最大化,30立方米的高爐有效容積約爲20立方米,即使以較低的利用係數,比如2~3計算,每天最少也能煉出將近6噸的熟鐵。

這種所謂“熟鐵”,其實並不是現代教科書意義上的熟鐵。李嘯前世學過的鋼鐵知識中,國際冶金界沒有生、熟鐵這種說法,現代鋼鐵工業上,含碳量小於0.02%的國內稱熟鐵,國外稱純鐵,質地非常柔軟;含碳量在0.02%-2.11%的叫做鋼;含碳量在2.11%以上的國內稱作生鐵,國外稱鑄鐵。

而在中國古代,以高爐直接從鐵礦石煉出來的稱作“生鐵”,以經過炒鐵爐炒煉的爲“熟鐵”。這種“熟鐵”的碳含量,和炒煉時間成反比,炒得久,碳氧化得多,鐵的碳含量越低,反之亦然,所以其碳含量能在0.01%-1.5%之間浮動,包含了現代意義上的“純鐵”和“鋼”。

所以古代中國,那種用柳木棍炒鐵的方法,也等於是在炒鋼。只不過工藝很難把握,炒出的成品以熟鐵和中低碳鋼爲主,若是中了****運的話,能碰上一兩塊高碳鋼,這個概率,大概與彩票中獎差不多。

籠統的說,鋼鐵產品中,碳含量越低越柔軟,越高則越脆、硬。中低碳鋼柔軟,用來製作刀劍則不鋒利,古人也把它視作“熟鐵”,只有高碳鋼的韌性、硬度、強度符合製作武器的需求,古人才認爲那是“鋼”。

碳含量地高低決定了鋼鐵質地的軟硬程度。明朝時,低水平的鐵匠,可以通過鍛錘敲打,來發現哪塊成品膠質熟鐵是高碳鋼。而高水平有經驗的鐵匠,在長期的打鐵生涯中,已煉就了一雙能夠分辨那是塊無甚大用的軟鐵,那塊是能製作寶刀寶劍的好鋼的毒辣眼睛。

顏均就是那種高水平的工匠,他觀察良久,然後用鐵鉗夾起一個怪物史萊克,把這隻鐵質史萊克上上下下地看了一遍,一臉激動的神色,。

“李大人,您恁的厲害!這第一爐炒鐵就出上品精鋼,我顏均色打鐵三十年,都從未有過這般運氣啊!”

他經驗豐富,看得真切,這是塊相當不錯的高炭熟鐵,又韌又硬,可以打造成相當鋒利的刀劍。

李嘯微微一笑:“顏作頭,這不過是概率罷了,不足爲奇。你試想,以前你在遼東時,你每爐能炒多少?我炒一爐又是多少?這麼多鐵,工人們從炒鐵爐裡夾出來的有先有後,鐵也就生熟不等,從熟鐵到高碳鋼都有,總能碰上幾塊好鋼。”

顏均恍然大悟。自已以前炒鐵時,是先將生鐵捶成碎片,和木炭一起放入比這個小得多的炒鐵爐裡,然後風箱從爐子頂上鼓風。

因爲鼓的是冷風,要燒許久,生鐵方可融化,再拿棍子攪拌,直到鐵凝聚成團,最後取出鍛打擠渣。

這樣一次不過炒幾十百多斤鐵,而李大人的炒鐵爐,直接用高爐煉出的鐵水,一次試驗性質的炒鐵,便是一萬五千斤,相當於以前炒百多爐的鐵,從這爐熟鐵中,得到幾塊精鋼,實在不值得驚訝。

要知道,李嘯這種高爐出來直接進炒鐵爐的冶煉方式,只在一些明朝當時的特大型鋼鐵工坊纔有實行,顏均原先所在遼東鐵嶺紅印山鐵場,還是那種最爲原始的融化生鐵冶煉熟鐵的作坊式的鐵場,自然得到精鋼的機率極低。

“李大人,您看好了,我給您打出一柄寶劍來!”顏均看著這塊高炭鋼,越看越喜歡,不覺已是手癢。

李嘯笑道:“好,今天天時已晚,各位也辛苦了,先去休息吧。明天打好後,我再來欣賞下顏作頭的鍛打手藝。”

顏均忙道:“大人,這樣吧,我等先把其餘鐵塊趁熱打成鐵錠入庫,再去休息不遲。”

李嘯點頭同意,這時,一衆工匠們,紛紛把那些膠鐵史萊克,粗粗打製成熟鐵錠,然後按品質的不同,分放入不同的倉庫中,以備日後使用。

次日天剛放亮,在一衆工匠興奮的叫喊聲中,顏均開始鍛造寶劍。

他高興地夾起精鋼,先放到火上燒得通紅,再用鏨子敲下大約四斤重的一塊,便就其放到鐵砧臺上,用精鍛錘敲打。

顏均與另一名工匠配合,一個夾鐵,一個揮錘,精鋼很快被鍛錘敲成了薄薄的一片,隨著溫度降低,鋼鐵燒透的金紅色漸漸消退,顏均又把它放到鍛爐上燒得紅熱,拿鏨子敲了中間幾下,鐵鉗一用力,就從中間折彎了疊在一起,再放到鍛爐下敲打。然後鐵片再次被敲薄,再次摺疊,冷了就放到鍛爐上加熱……顏均這種反覆摺疊鍛打的方式,就是所謂的製造百鍊鋼。

這種方法裡,指每回爐加熱一次叫做一煉,回爐百次稱百鍊。當然,真正要達到百鍊的程度,是相當少的,可以說基本不存在,因爲所花的時間與精力成本實在太高。在明朝,一般普通士兵的刀最多打個10煉,甚至只有7-8煉,而將官的刀也只有20-30煉,只有高級將軍的刀纔有50煉以上。

看到顏均這般沒效率地作業,一旁的李嘯卻在想,以後一定要改進鍛冶的作業方式,這樣的全憑人力敲擊的生產方法,實在是太慢太沒效率了。

現代工業中,由於有電力裝置和車削機牀可用,那些金屬加工廠的效率與現在的明朝工匠相比,兩者的效率,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然,李嘯沒那本事能自已發電,他想到的辦法,便是使用水力鍛錘。

如果能成功導入每分鐘敲擊60至100下水力鍛錘裝置,李嘯可以保證,比現在的人力敲打,效率至少提高十倍。

顏均打製得很辛苦,整整花了六個時辰,總共十二個小時的時間,到了深夜時分,換了多名工匠輪流打製作業,才總算把這把50煉的寶劍,打製成型。

寶劍成型後,顏均隨後開始淬火,他穩穩的平夾劍身,只把劍尖和兩側的刃部浸入水中,一陣白霧滋滋響著騰起。這種淬火方式爲局部淬火,這樣就只有鋒刃部經過淬火變硬,劍脊仍然相對柔軟,這樣就得到了外硬內軟的寶劍。

顏均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因爲鋼件經過淬火,從金相學上看,維氏硬度400左右的奧氏體,轉變爲1000左右的馬氏體,簡單的說,就是劍刃變硬了,而劍身卻依然相對柔軟,這樣的寶劍在斫擊時,比全淬火的劍更具彈性,更加鋒利,而且不易斷裂。

“真是好劍!”

在一衆工匠的驚呼聲中,顏均頗有些洋洋得意地看著手裡這把青光瑩瑩流光盈彩的好劍,只見那寶劍上雲紋若隱若顯,如流水、如星漢,寒光閃閃、青氣盈然,讓人望之心醉。

李嘯見得顏均打製出來這般好劍,心下亦是極爲喜歡。

他從一旁笑吟吟地遞把一個上好精銅睚眥紅纓劍柄,連同鮫鯊劍鞘,一同遞給顏均。

原來,在顏均打製寶劍時,李嘯便已令人從單縣縣城買回這個在當地最好的劍柄與劍鞘。

顏均笑著接過,很快把劍柄安裝牢固,然後他反覆用砂輪打磨劍刃,給寶劍開鋒。

終於全部製作工藝完成,顏均將寶劍裝入李嘯遞過來的鮫鯊劍鞘,插劍入鞘,恭敬地將劍遞給李嘯。

“噝。”

李嘯右手一拔,在輕微的劍嘯聲中,將寶劍拔出一半。

他看到,這把寶劍青瑩如玉,用手撫摸,刀面竟如少女的肌膚一般,滑柔如緞。

李嘯屈指向劍脊上輕輕一彈,便聽得“錚”的一聲龍吟之音,嫋嫋方散。

“真真好劍,顏作頭辛苦了。以本官之意,便將此這上品青鋒,命名爲龍吟劍吧。”李嘯笑道。

顏均抹了一把滿臉的汗水,大笑道:“只要大人喜歡,取什麼名字都好。”

(多謝影孑冷風的月票,感謝支持)

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六百八十六章 迫旨發兵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五百五十六章 首鼠兩端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九十章 引寇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緬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五百八十章 營口登陸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四章 歸途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十四章 考校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四十章 祖寬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
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六百八十六章 迫旨發兵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五百五十六章 首鼠兩端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九十章 引寇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六百三十四章 流寇勸封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緬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一百五十七章 壯闊規劃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五百八十章 營口登陸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四章 歸途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十四章 考校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四十章 祖寬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霍山县| 鱼台县| 上栗县| 门头沟区| 永泰县| 友谊县| 孟村| 黔江区| 勐海县| 连州市| 禄劝| 甘谷县| 天峨县| 万年县| 峨边| 福州市| 舒兰市| 资中县| 旺苍县| 聊城市| 富宁县| 麻栗坡县| 高安市| 和静县| 鄢陵县| 呼玛县| 陵水| 射阳县| 木里| 明光市| 安宁市| 广灵县| 肇庆市| 元阳县| 霍林郭勒市| 扎鲁特旗| 宁明县| 巧家县| 三都|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