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

“李大人,現有琉球國正議大夫蔡錦,正在高雄內城處,等候大人的召見。”

崇禎十一年三月初二,剛剛安頓了新來的近20萬流民,正在視察高雄城外禾竂港擴建工作的李嘯,忽有親兵急急來報。

“哦,琉球與本官素無來往,怎麼會派人來了?”

李嘯心中驚訝,卻也不及多想,便領著一衆護衛一道返回高雄內城。

對於這個琉球王國,李嘯從前世的歷史中,還是有些粗淺瞭解的。

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羣島的小國,最初是指在琉球羣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三國統一爲琉球王國。

琉球王國疆域主要在琉球羣島範圍內,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蜿蜒1000公里,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樑”。

從1372年開始,琉球諸國成爲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現在,琉球此時的國王,是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第八代國王尚豐王,1621年至1640年在位。

李嘯來到自家府邸外,那身材削瘦的琉球正議大夫蔡錦,正帶著兩名護衛,已然一臉恭敬地站於府邸門外。

經手下引見,蔡錦方知面前這位英武俊朗氣宇軒昂的青年將領,竟然就是明朝的赤鳳伯李嘯,不由得神情肅然,急急趨前而拜。

“下國使臣,琉球正議大夫蔡錦,拜見李大人。“

“蔡大夫,不必多禮,速速起身。“李嘯微笑著虛扶起他:“府外不是說話之地,且隨本伯往客廳述話。”

“謝赤鳳伯。”

李嘯在高雄城內的府邸,卻是由原先的荷蘭總督府擴建而成,堪稱中西合璧,極其豪華軒敞,讓蔡錦等人看得感嘆不已,心下對李嘯平添了幾分敬服之情。

隨後,蔡錦的兩名護衛被帶入旁廳休息,蔡錦與李嘯一同進入會客廳,分坐看茶畢,蔡錦纔在說了一大堆客套恭維話後,低聲地說出了來意。

原來,蔡錦此次出訪臺灣,卻爲希望李嘯,能爲琉球解決一個堪稱燃眉之急的困難。

這話,說起來,卻還有點長了。

由於琉球王國地處海中,疆域狹小,自然資料匱乏,土地貧瘠,物產稀少。在這個袖珍國度,象大米之類的主食,竟只有國王與貴族纔有資格吃,平民只能吃蕃薯與當地出產的一種叫鐵裡果的植物果實爲生。

因此,琉球國無法建立以農業爲基礎的經濟,只能通過海外貿易來獲得財富。琉球王國不僅通過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從中國獲得大量的物資供應,還發展成爲鎖國狀態下的明朝的海上對外貿易“總代理”,通過轉手貿易,獲得在大量財富。

整個明朝時代,琉球的船隻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南下安南、呂宋、暹羅、亞齊、爪哇、滿剌加等,貿易範圍遍佈整個南洋羣島,琉球從這樣的“轉口貿易”中富裕起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爲琉球地處火山地震帶,硫磺礦產極多,故大量出產賣給明朝與日本製作火器,賺取了極多財富。

只不過,富裕起來的琉球,卻引發一個強大鄰居的強烈嫉妒與貪慾。

這個鄰居,就是位於日本九州島南端的薩摩藩。

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慶長十四年),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任命樺山久高爲大將,平田增宗爲副將,總兵力總計三千人,分乘兵船一百餘艘,於三月初一在山川港集結。在祭拜完島津氏的祖神之後,一聲令下,便率軍揚帆南下,入侵琉球。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出征的薩摩軍,一共攜帶了“734挺鐵炮、彈藥37200枚”,這纔是薩摩軍的王牌。(注:鐵炮是日本人對火繩槍的獨有稱呼,並不是歐洲那種鐵製大炮。)

在日本人當中,地處九州南端的薩摩人以悍不怕死、勇猛善戰著稱,島津家也正是憑這樣的優質兵源,才成爲了九州島的霸主。但是薩摩人除了兇悍好鬥外,頭腦也十分靈活,早在1543年,被日本人稱爲南蠻的葡萄牙人,就把第一支火繩槍傳入了薩摩的種子島,史稱“鐵炮傳來”。火繩槍的出現,立刻改變了日本古代戰爭的形式,而薩摩人近水樓臺,對“鐵炮”率先進行了研製改良,他們的“薩摩銃”是日本戰國最優良的火繩槍。

而與之相比,琉球王國並沒有嚴格意義的正規軍隊,平時只有一千人的“首裡親軍”駐紮首裡、那霸等要地,主要對付的是小股海盜騷擾。另外,就是在其他幾個島嶼有著數百到一千不等的守備部隊,其實等同於警察和民兵,維持治安爲主。說難聽點,這樣的軍隊其實完全是一盤散沙。而且,在武器裝備方面,以冷兵器爲主的琉球,更是遠遠比不上已大量裝備了火繩槍的薩摩。

因此,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邊倒的狀態。

據琉球的《中山世譜》記載:薩摩軍首先在琉球的最北諸島登陸,一路沒遇到多少抵抗,琉球人多年不識戰爭,羸弱不堪,從未見識過鐵炮齊射的琉球士兵基本一擊便潰,薩摩軍一路燒殺搶掠,琉球老百姓深受荼毒。

而日本史書《南聘紀考》,則得意洋洋地記載了薩摩軍一路縱火燒屋的“豐功偉績“:“我兵縱火兮,燒夷屋舍。四月朔,時方農民多耘其田,睹者股慄,莫不惶縮。我師發銃追擊兮,縱火村舍。”

薩摩軍勢如破竹,一路殺向都城首裡,時爲琉球國王的尚寧王,只得向薩摩投降,首裡王城被佔領。

這一次侵略戰爭,日本稱爲“慶長琉球之役”,琉球稱爲“已酉之亂”。大獲全勝的薩摩軍,傷亡人數竟僅僅不到200人。而立國二百年之久的琉球王國,卻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就被徹底打垮,王城被佔國王被俘,實實讓人爲之嘆息。

佔領首裡後,薩摩軍更加展露了貪婪兇殘的猙獰面孔。

首裡王城是琉球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百年來,通過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字畫古玩。以主將樺山久高爲首的薩摩軍,對首裡城進行了長達八天徹底而野蠻的洗劫。

這場殘酷浩劫中,琉球王府收藏的財物,全被一掃而空。“往古滿是金銀、或制簪,或作祭器。又大明、暹羅、日本等等往來商賈數百年後傳至尚寧,失於已酉之亂”。尤其悲慘的是,琉球的前代史書、日記、文書盡失無遺,以至於日後琉球連國史編修都極爲困難。

擄掠完畢的薩摩軍,得意洋洋地北返而去,同時將尚寧王、王子、王妃、大臣等王室貴族一百餘人,一齊俘虜至鹿兒島。

第二年,島津家久將尚寧王帶到江戶,進見第二任幕府將軍德川秀忠。島津家久此舉,其實是要探詢德川秀忠的態度,看看他是否能同意,由薩摩藩吞併琉球王國。

不料,德川秀忠很快就敏銳察覺了島津家久的伎倆,頓是十分不悅。

要知道薩摩的島津一族,向來桀驁不馴,先是與關白豐臣秀吉對著幹,意圖獨霸九州,在九州討伐戰中,被豐臣秀吉擊敗後,纔不得不吐出吞併他藩的土地,退回本藩。但島津氏的野心雖遭重挫,卻依然沒有休止,在德川家康當上幕府將軍後,島津氏便加入了西軍叛亂的隊伍,意圖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後被德川家康嚴厲鎮壓,島津家族的多名子嗣與大將被賜剖腹自盡。故從德川家康開始,各代幕府將軍對薩摩島津氏皆十分猜忌厭惡。

再說遠些,到了近代,在日本的倒幕戰爭中,最先起來反抗德川幕府的,便是九州島的薩摩與長洲二藩,由此佐見薩摩藩與德川幕府關係的惡劣程度。

德川秀忠決定,一定要狠狠打擊島津氏的野心,於是他設宴款待了尚寧王,並聲稱:“尚氏世代爲琉球國王,現在應速速回國,祀奉祖先,仰本朝之威德,將其國永傳子孫。”

島津家久見德川秀忠寬待尚寧王,並讓他回返琉球並繼續當琉球國王,不由得十分失望。不過,他可不會輕易放過已經到嘴的肥肉。就在次年,琉球君臣在鹿兒島,被迫與島津家久簽訂喪權辱國的《掟十五條》。

這十五條中,最爲陰毒的便是這四條:

1、無薩摩命令,禁止與中國進行朝貢貿易;

2、禁止琉球向日本的其他藩派遣貿易船;

3、未經薩摩許可,不得與日本其他藩商人進行貿易;

4、年貢、其他貢品,需按薩摩奉行的規定進行取納;

這樣一來,等於薩摩全部控制了琉球的經濟命脈,並可隨意吸血,這便使得琉球王國日益衰弱,對薩摩只能惟命是從,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只不過,中止與明朝的朝貢貿易一事,後來被德川秀忠知道。他既厭惡薩摩島津氏的貪婪,又深恐太過得罪明朝這個龐大帝國,故嚴厲反對薩摩定的這條規定,薩摩畏於幕府之威,纔不得不才對琉球網開一面,準允繼續嚮明朝貿易,只不過,要把貿易所得的利潤,大部分上交給薩摩藩。

向李嘯簡述了一番琉球被薩摩入侵控制的經過,琉球國正議大夫蔡錦,已是一臉悲憤,眼中泛紅。

李嘯亦是一臉嚴肅,只是目光卻愈發鋒銳。

“李大人,若薩摩只是這般欺壓本國,本國雖極其艱難,尚可勉強忍受。只不過,從去年起,薩摩變本加厲,強令我國每年復需向其進貢大米8000石。而我琉球國中,土地貧瘠,耕種艱難,大米極難栽種,故僅有皇族與一衆貴臣方可食得大米,廣大百姓只得食蕃薯與鐵裡果充飢,焉可有恁多大米上貢給他!”

蔡錦頓了下,繼續說道:“我國王萬般無奈,只得下令皇族與貴臣亦皆食蕃薯,而把大米節省出來,進貢給薩摩藩。卻不料,去年琉球大澇,稻米尚在灌漿之際便被全部浸爛,故而收成大減。現在哪怕舉國上下粒米不食,也滿足不了薩摩藩的需求了,故而我國王思來想去,唯有前來臺灣,向我大明宗主國請求援助!”

聽了蔡錦的哭訴,李嘯的臉上,卻涌起了一絲嘲諷的笑意。

落後就要捱打,實是這個殘酷從林世界的鐵則,一個僅據有日本最南端的一隅之地的小小藩邦,之所以敢這樣肆無忌憚地欺負琉球,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爲琉球自身軟弱無能之故。

“那你們國王的意思,卻是要我大明如何相幫呢?”李嘯淡淡地回了一句。

“我家國王希望,能用本國的硫磺礦產來抵換大米,再向薩摩交納。。。。。。”蔡錦一臉難堪之色低聲說道。

李嘯冷哼一聲,臉上的嘲諷之色,頓是更甚。

“可悲啊,堂堂一國國王,竟被一個日本小藩這般欺壓。本伯且問你,若是明年你國再度遭災,豈不是又得前來厚顏求援?“

聽了李嘯滿是揶揄的話,蔡錦一臉羞紅,更加尷尬。

客廳中,一時氣氛十分尷尬。

“本伯問下,那薩摩藩,可在琉球國土上駐有軍隊?”李嘯斜了他一眼,又問了一句。

“有,有,那日本薩摩藩的軍隊,就駐在我琉球國北面的奄美羣島上,有兵員大約一千人。”見李嘯發問,蔡錦急急回答。

“那麼,如果本伯願意出兵,幫你們打跑這些薩摩藩的日本人,你們能給本伯什麼好處?”

李嘯直視著驚疑不安的蔡錦,話語平靜而清晰。

蔡錦的雙眼卻一下子就亮了起來,他眼珠一轉,趕緊說道:“若李大人願意這般大力相助敝國,我琉球自是求之不得!在下來時,我國國王曾對在下說過,若上邦願出兵相助,打敗薩摩,廢除那可惡屈辱的《掟十五條》的話,我國國王願將琉球最大的硫磺礦區贈送,以爲酬謝之禮!”

聽了蔡錦的話,李嘯微笑起來,一雙英目中,卻射出如野狼一般銳利的光芒。

琉球是明朝最大的硫磺進口之地,若自已能控制琉球國中最大的硫磺礦區,那豈不是說,大明的火器生產,至少有大半能被自已操控。這樣的話,自已在朝中的份量,將會大大加重,那些在背後說嚼自已壞話的朝中小人,在開口噴糞之前,也得好好思量下,自已這番壞話,會造成怎樣的後果了。

而且,如果自已想在東南亞進一步拓展勢力的話,從蒙古邊境的金湯城,千里迢迢運送硫磺到臺灣,既十分麻煩,成本也實在太高。若能就近從琉球國中運送硫磺製作火藥,那無疑會更加方便與廉價。

再說了,如果自已能在琉球打敗薩摩立威的話,不旦可以震懾日本,那一衆東南亞小國,怕也是隻會對大明帝國更加畏服有加,自已將來再要征伐這些地方,卻也只會更加順暢。

因此,無論是從利益還是政治的角度上來看,自已出兵琉球,都是勢在必行了。

“很好,就以這個條件爲準,本伯答應了!蔡大夫可先回去稟報你們國王,告訴他最遲八天後,本伯便會親率艦隊與軍兵,入援琉球,幫你們打跑薩摩!“

李嘯昂然而道,他的話語滿含欣喜,又擲地有聲。

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六百六十章 復縣之困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穫第十一章 酒樓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三章 女子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三百三十四章 島津氏覆滅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百四十六章 顆粒火藥 震天雷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滅,邀戰中軍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五十章 軍議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五百一十七章 聯合楯車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十九章 北行第四章 歸途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當道,一擊而潰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力是毒藥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
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六百六十章 復縣之困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穫第十一章 酒樓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的漢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三章 女子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三百三十四章 島津氏覆滅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一百四十六章 顆粒火藥 震天雷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滅,邀戰中軍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二百八十一章 艱難談判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五十章 軍議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五百一十七章 聯合楯車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十九章 北行第四章 歸途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當道,一擊而潰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力是毒藥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五百二十七章 癡呆皇帝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维西| 德令哈市| 云梦县| 施甸县| 兴文县| 莲花县| 读书| 江永县| 赣榆县| 渭南市| 浙江省| 湟中县| 福鼎市| 庆城县| 岑溪市| 扎鲁特旗| 山东| 白山市| 眉山市| 车险| 涡阳县| 巫山县| 莫力| 柳河县| 故城县| 托克托县| 喀喇沁旗| 融水| 西盟| 天峨县| 平昌县| 曲沃县| 开鲁县| 高安市| 桐城市| 安图县| 灌南县| 宜兰市| 和顺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