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

李嘯沉思良久,決定對於江南一帶的土地兼併情況,首先採用與山東類似的做法。

那就是,由各地地主或自耕農,自行審報自家土地,然後由官府覈查比對,以此方式,來先進行田畝測量與統計。

在山東時,李嘯推行了這樣的政策,可謂別出心裁。當時山東當地的地主們,以爲李嘯這樣做,是爲了將來收稅方便,故皆儘量少報自家的土地,以求到時可以大大減少上繳的稅額。

結果沒有想到,李嘯隨後就派人覈查,將地主那些瞞報的土地,當作無主之地全部沒收,讓全山東的地主,大大地吃了一個啞巴虧,簡直可以說是,悔之無及。

因此有了山東的先例在前,現在的江南一帶的地主豪紳都聰明瞭,個個都按實數審報,絲毫不敢作假。他們以爲,這樣一來,李嘯就會對他們毫無辦法,從而最終只能默認現狀。

最終,李嘯安排的人手在各地親自核查之後,發現其上報的土地數量,與實際田畝之數,倒也差相彷彿。可見,有山東地主的慘痛教訓在前,這些江南的地主們,倒是個個精乖得很。

只不過,這樣一來,就完全沒事了麼?

他們完全低估了李嘯的狠辣與手腕。

在當年的十二月底,離過年前還有數天時間,整個李嘯佔領的江南地區,各個州鎮的街頭巷尾,都了一封長長的新告示。

告示中,李嘯規定了一項全新的政策。

即江南當地的地主財紳與自耕農們,每家每戶,最多隻能保留田畝數量爲200畝,這項規制,被稱爲地戶基本田。這些基本田所繳稅額,淮河以北之地,暫與山東一樣,而淮河以南之地,與山東土地相比,每畝多收兩倍。

之所以江南這一帶的土地,要比山東這樣的北方之地,田稅數額要多兩倍,倒不是李嘯存心欺壓,而他在仔細考慮了當地的田畝產出後,才作出的慎重決定。

因爲,江南所謂的“重賦”,其實是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明末時期,生產技術的創新、新品種的引進,自然條件的優越,使得江南地區在農業產量上,遠遠超過北方地區。

“蘇湖熟,天下足”,這句俗語,已充分體現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在全國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北宋時,范仲淹就說:“臣知蘇州,日點檢簿書,一州之田系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計出米七百餘萬石。”

而到了南宋,高斯得則說:“浙東浙西之處,上田一畝收五六石,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

而在明朝時,明人謝肇淛也指出:“北人不喜治第而多蓄田,然磽確寡入,視之江南,十不能及一也。”

甚至到了清朝時,清人尹會一也說道:“北方地闊,一夫所耕,自七、八十畝至百畝,力散工薄。”

因此,如果只是因爲蘇松田賦,高於北方地區即認爲是重賦,顯然沒有考慮地區之間經濟水平的巨大差異。

而李嘯之所以規定了200畝爲限的基本田,而沒有如後世那般殘酷而堅決的打土豪分田地,實則是因爲在國家尚未完全統一,民衆思想尚未達到近現代水平的情況下,所做出的最大限度的改良與妥協。

因爲擁有200畝的地戶,在人口稠密土地較少的江南地區,已將大多數的自耕農與中小地主包括在內。要知道,在明末江南,擁有30畝以上的田土,便足以稱爲當地的富戶與地主了。而普通自耕農,一般皆只有兩三畝地,甚至只有幾分地。

這樣一來,李嘯通過適當的妥協與退讓,大大減少了自已的對立面。現在他要堅決對付的,就只有人口只佔少數的大地主與大豪紳了。

此上,是李嘯制定的基本田狀況。而那些土地更多,佔地更廣,動則成千上萬畝田土的大地主大豪紳,他們超過200畝的多出土地,被稱爲地戶富餘田,官府並不強迫沒收,但是,這樣地戶多餘田,卻要他們每畝多繳納,相比基本田多出十倍的田稅。

十倍於基本田的田稅,這可不是小數目。

這樣一來,那些大地主大豪紳的利益,自然是極受損害,甚至可以說,李嘯這樣的做法,相當於是在逼他們與官戶做對了。

聽上去,這象是在官逼民反,或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

只是李嘯有這麼傻麼?

當然沒有,因爲,他在給壓力的同時,也在給他們出路。

那就是,他在告示中明確指出,若這些大地主大豪紳感覺負擔不了這樣大額的田稅,可以將這些富餘田,向官府抵押折現。

而官府在收購這些多餘田時,亦不會就此壓價,而是會派出公證人員,監督官府以比市價高出一成的價格,進行土地收購。

現在的李嘯,財源廣進,金銀頗豐,對於收購這些土地的財力,根本就不在話下。

這種給了具體出路的做法,李嘯認爲,可以大大減少這些大地主大豪紳的反抗烈度,從而讓他們不至於與官府一味頑抗到底。

而且李嘯這樣設計如此之高的田稅,其實還堵住了這些大地主們,另外的一條對官府的冷暴力對抗之路。

那就是,如果李嘯對這些田土定的稅額,僅設定爲基本田的兩三倍的話,那這些大地主與大豪紳,當然可以將那些富餘田,全部改種桑樹或棉花,通過這樣的經濟作物的高額利潤,來抵消李嘯增加的大量田稅。

因爲,現在江南地區的手工業,已然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帶動了極其旺盛的生絲需求,以及織布用料。種桑種棉的收益,遠遠高於種稻的收益,整個江南地區,各類土地也早已由種米向種桑蠶逐漸轉化。

明朝江南的糧食產地,集中在吳淞地區,而這一地區也同是絲綢的產地,這就出現了桑稻爭田的矛盾。桑蠶業有推動了紡織業,紡織業發展最終演變爲城鎮化和資本主義萌芽。

蠶桑和絲織業中心,基本集中在江南一帶,且分佈較廣,諸如太湖流域和浙西杭州、嘉興、湖州等地,都開始大量出現絲織業市鎮。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象蘇州府吳江縣的盛澤鎮,原爲一個荒村,弘治初年居民也不過五、六十家,可謂荒涼而普通。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當地居民,開始大量從事絲織業,到嘉靖年間,就已發展成市,至萬曆、天啓間,則更是成爲全國聞名的絲業巨鎮。

據當年歐洲傳教士記載,僅松江一地(現上海和蘇州)就有20萬織布工人和60萬紡紗工人,這個龐大的數字,幾可與早期進行工業化的英國相媲美。

這樣的轉變,從人類的趨利性角度來講,其實很好理解。

一家農種一畝田,如果是種稻,得米三四石,不過三四兩銀子,若是種桑養蠶,得絲一擔,就是三十幾兩銀子,即使朝廷收米爲稅,買米上繳,就他個人而言,收入也遠遠高於種稻。這樣,自然而然,他就會轉向種桑蠶。

而這樣的城鎮化,則導致明朝江南的糧食逐年上漲,當然,相比種田,江南地區人民的收入,也對應上漲,因此在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造成過大的危害。

只不過,這糧食漲價的幅度,卻是越來越快了,最終達到了民衆難以忍受的程度。

在明史研究的全國米價表中,17世紀20年代的平均米價,已達到了17世紀10年代的1.6倍,顯示出了急劇的上漲趨勢。而人民的收入增長,則是遠低於此數。

人是鐵,飯是鋼,收入不增,這糧食卻還是得吃。那麼,沒有錢,吃不起,怎麼辦?

那就搶唄。

崇禎時期,僅在蘇州和松江府等地,就多次爆發搶米風潮,抑或者抗租,還有人起義造反。

看明史記錄,崇禎11年8月,洞庭東山的盜賊謀劃起事,被巡撫都御史張國維鎮壓,後來餘黨又再次起事,仍然被制伏。

同年11月有奸惡借蝗災爲謠,訛言倡衆抗租,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千餘人聚集焚廬劫資,終被知府牛若麟鎮壓。

崇禎13年6月,蘇州府城發生搶米暴動。

崇禎14年正月,蘇州府城的市民暴動搶米。

……

這樣的明史記錄,真真讓人望之嘆息。

那麼,1640年蘇州的大米有多貴呢?100個銅錢一斤,也就是大約50-100元人民幣一斤。

想想吧,一個3口之家,每月要花3000元人民幣買米,一個月的食品成本就到4000元以上,那是個什麼概念,說是僅僅爲了吃飯而活著,亦不爲過。

所以,糧食危機的本質,是糧食的生產不足,導致糧食過度市場化,以及在市場化作用下,導致的糧價飛漲。

在中國江浙和珠三角地區,無論是明末還是現在,糧食都是高度市場化,基本上,所有人都需要從外購買糧食。江浙地區原本是糧食主產地,現在卻因爲耕地變化,變爲糧食外購區。最終因爲糧食供應不足,而變成了糧食危機。

而在現代,最近也最爲典型的例子,就是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

這場旨在推翻中東地區各獨裁政府的革命,其根源就在於食品價格膨脹。

要知道大多數中東國家,因爲地理環境惡劣,他們的食物50%或者以上都要依靠進口,這就使得他們在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面前的地位非常脆弱。

比如在埃及,食品價格通貨膨脹率,在2011年年初,就達到了驚人的19%,埃及人的生活成本驟然提高到難以承受的地步,國家與社會,立即開始出現大規模動亂,最終導致起義與兵變,讓現任總統穆巴拉克,不得不引咎下臺。

而在更早前,例子其實也有很多,象法國在1788年和1789年的連續糧食歉收,使得麪包價格飛漲。原本就度日維艱,食品開支佔普通工人平均收入的50%的法國人民,日常食品開支卻猛增到了88%,整個法國社會迅速地陷入危機,最終,大革命爆發了。

當然,現在李嘯治下,因爲有了臺灣、東南亞以及澳洲的大量糧食生產,特別是有了紅薯與馬鈴薯這樣的經濟作物存在,哪怕整個江南地區,全部變成桑田與棉田,李嘯的糧食供應,亦是充足有餘,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可以確保糧價平穩,讓絕大部分普通人,都能承擔得起。

所以,爲了防止地主豪紳們,用桑田與棉田的利潤來採購糧食,然後充抵田稅這條歪路。李嘯才決定,用這樣大額的田稅來嚇退他們,讓他們不能再打歪主意,從而最終只能乖乖地把富餘田,在心甘情願的前提下,全部贖買給官府。

而李嘯之所以下定決心,定要從這些地主豪紳手中奪回這大量的土地,主要是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

第一點,就是通過贖買土地的方式,把這些地方勢力極大的地主豪紳勢力大大壓縮,讓他們交稅納賦,吐出餘田,不能再象以前一樣,仗勢著土地優勢,橫行鄉里,作威作福。並且以此方式,減少地主家的佃戶人數,儘可能地減少人身剝削。

第二點,便是把這贖買回來的田土,以每戶兩三畝的方式,發放給失地的佃戶以及外來的流民,讓他們得以在這塊土地上生存下去。

因爲現在的江南,雖然有大批的失業者與流民,得以在工坊中棲身落戶。但因爲各省皆是戰亂,流民數量實在太多,江南一帶的工坊,還是難以吸納全部的人口,這各個州縣城鎮,大街小巷依然滿是流民,故而爲了社會穩定,還是需要有大量的土地來安置他們。

第三點,則是李嘯把這些富餘田掌握之後,可以將這些多餘田土,以國家計劃的方式,全部改種爲桑田與棉田。這樣一來,因爲物料來源充足,既可以繼續擴充工坊的規模,又可以由於自已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土地,故在生絲與棉球方面有絕對的定價權,這樣便可防止那些地主豪紳攪亂市場,隨意擡高物價。從而以這種方式,對江南的絲綢與棉布市場,加以強有力的管控,力保其穩定而有序。

這項基本田與富餘田的政策,終於全面實施之後,一件令李嘯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六百二十章 何人可去和談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戰協議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七百五十九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八百八十八章 乘勝追擊,矇混進關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四百三十七章 高傑來投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襲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計只爲賺你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一百四十六章 顆粒火藥 震天雷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襲遇挫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
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鳳衛指揮使第六百二十章 何人可去和談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八百八十五章 收復京師 返都北京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戰協議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七百五十九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八百八十八章 乘勝追擊,矇混進關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四百三十七章 高傑來投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襲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計只爲賺你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一百四十六章 顆粒火藥 震天雷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襲遇挫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八百五十八章 征服緬甸 移民桂王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新密市| 云阳县| 伊春市| 江城| 惠安县| 秦皇岛市| 永德县| 信宜市| 望奎县| 星子县| 泽普县| 鹤山市| 平凉市| 新蔡县| 阳江市| 新密市| 平远县| 宝鸡市| 靖州| 裕民县| 忻城县| 罗田县| 博罗县| 太仓市| 平顶山市| 响水县| 灌云县| 惠安县| 石景山区| 安化县| 抚顺县| 五莲县| 革吉县| 阿巴嘎旗| 班戈县| 西藏| 朝阳市| 彰化县| 内丘县|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