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5章 告子(上) (1)

【原文】

告子曰:“性猶湍水[1]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2]無分於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3]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4];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爲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註釋】

[1]湍水:急流的水。

[2]信:誠。

[3]就:趨向。

[4]顙:指額頭。

【譯文】

告子說道:“人性就像湍急的河水,如果缺口在東邊,它就向東邊流去,如果缺口在西邊,它就向西邊流去。因此,人性無所謂善惡,這就好像是河水無所謂向東還是向西流一樣。”

孟子聽了,說道:“的確,河水是無所謂向東流還是向西流的,但同樣也無所謂向上流或向下流嗎?如果人性向善的話,就像河水往低處流一樣;如果人性沒有不善良的,那麼河水就沒有不向低處流的。如果河水被拍打以後飛濺了起來,它也能高過人的額頭;如果通過壓迫使它倒著流淌,也能讓它流上高山,但是,這還是水的本性嗎?只是形勢迫使它這樣罷了。人也一樣,可以被迫使著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水流被迫使著流向高山一樣。”

【闡釋】

這一章值得引起特別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辯風範。隨口接過論敵的論據而加以發揮,以水爲喻就以水爲喻。就好比我們格鬥時說,你用刀咱們就用刀,你用槍咱們就用槍。欲擒故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一語殺入穴道,只需要輕輕一轉,其論證便堅不可移,使讀者讀來,不得不束手就擒。於是,我們便都是性善論者了。

只不過,當我們放下書本而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邪惡時,的確又會發出疑問: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純潔得一塵不染嗎?這種時候,我們即便不會成爲茍子“性惡論”的信徒,多半也會同意告子的“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的觀點吧。

【原文】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譯文】

告子說道:“凡是有生命和知覺的東西,就有這個性?!?

孟子聽了,問道:“凡是有生命和知覺的東西,就有這個性。這不就是說,一切白的東西都叫做白,是嗎?”

告子回答道:“是這樣的?!?

孟子又問道:“這樣說的話,那白色的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是這樣嗎?”

告子回答道:“是這樣的?!?

於是,孟子又問道:“照你這樣說的話,那麼狗的本性就如同人的本性了,牛的本性是不是也就如同人的本性呢?”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孟子用反問的形式,反駁了告子“生之謂性”的說法。有人說,孟子與告子的“生之謂性”之辯,就是“何者爲性”之辯,是孟子與告子整個爭辯中的重點。

“生之謂性”是告子關於萬物本性的認識,他認爲,萬物自誕生之時起,一切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爲性,也就是“生即是性,性即是生”,生和性是相同的。這遭到了孟子的反對和批駁。

孟子認爲,天地萬物,雖然有種類相同之物,但卻絕無本性相同之物,生和性也是不同的,而告子的“生之謂性”認識錯把人生的一切知覺、愛好都視爲性。那麼,孟子認爲什麼纔是本性呢?根據孟子的說法,人的仁、義、禮、智等道德特徵是性,人的良知良能是本性。

【原文】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1]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2]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3]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4]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5]我與?鄉[6]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註釋】

[1]闢:同“避”,逃避。

[2]豆:古代一種盛羹湯的器具。

[3]呼爾:輕聲呼喝。

[4]蹴爾:用腳踩。

[5]得:通“德”,這裡有感激的意思。

[6]鄉:同“向”,向來,一向。

【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同時吃兩樣,那就捨棄魚,只吃熊掌吧。生命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同時擁有兩樣,那就捨棄生命,只擁有正義吧。儘管生命是我想擁有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想擁有的,所以我只好捨棄生命;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所以我不願意因此而逃避禍患。

“假如一個人想要得到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那麼,只要是能保全生命,有什麼不能捨棄呢?假如一個人厭惡的沒有比死亡可惡,那麼,只要是可以避免死亡,有什麼不能捨棄呢?但也有些人,如果發現照這樣做就可以保全生命,他就會照這樣做;如果發現照這樣做就可以避免死亡,卻不這樣做。由此可知,的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也的確有比死亡更可惡的東西。這種心原本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保持它罷了。

“如果吃下一籃子飯,喝下一碗湯,就可以活下去,但是不吃就要被餓死。如果吆喝著讓人吃,即使路過的人確實餓著肚子,他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踩過後再給人吃,即使是乞丐也不會接受??墒牵F在的情況是,有人不管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鐘的俸祿。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爲了華麗的住宅、供養妻妾以及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過去寧可捨去生命都不肯接受的,現在爲了華麗的住宅也接受了;過去寧可死去都不肯接受的,現在爲了供養妻妾也接受了;過去寧肯死去都不接受的,現在爲了認識的窮苦人的感激而接受了。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嗎?這種行爲就是喪失了本性?!?

【闡釋】

強烈的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能使人在死生緊迫之際做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正確人生選擇。這是何等的悲壯、崇高而義薄雲天!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生取義”,這都是千古名言!這些含有肩負重大歷史責任感、重大社會責任感、重大人生責任感、能共日月齊輝、江山永在的哲理,兩千多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兒女,爲國家的獨立完整、民族的生存發展,爲實現正義和理想,爲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前仆後繼、英勇奮鬥,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孔孟的這些閃光的名言警句,實實在在地在鑄造著中國人民的心靈架構。從這一章也可看出,孟子的所謂“義”,包含著人性的尊嚴、人格的尊嚴,不受侮辱,以及爲理想、真理而獻身的精神。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1]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註釋】

[1]放:放任、失去。

【譯文】

孟子說:“仁是人的本心,義是人的正道。放棄正道而不走,失去本心而不尋找,這是可悲的!有些人丟了雞狗尚且還知道去找回來,丟了本心卻不知道去找回來。求學之道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就是把丟失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孟子提出了“仁”和“義”都是人的本性的觀點。由此,孟子認爲,那些已經走上信奉異端邪說之路的人,之所以離正道越來越遠,就是因爲失去了“仁義”這種本性。孟子當然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於是,還是在基於“仁義”這個本性之上,孟子又提出了找回本性的方法,即“由路求心”,由“義”出發尋求已經丟失的“仁”?!坝闪x求仁”是孟子的獨特創見。

【原文】

孟子曰:“拱[1]把[2]之桐梓[3],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註釋】

[1]拱:兩手圍攏

[2]把:一手握住

[3]桐梓:即桐樹和梓樹。

【譯文】

孟子說:“如果想讓一把手就可以握住的小桐樹或梓樹長大,都知道培植它的方法。而對於自己的身心,卻不知道怎樣去培養了。難道是他們愛惜自己的身心還不如愛惜小樹苗嗎?當然不會是這樣,只是因爲他們不肯思考這個問題罷了。”

【闡釋】

孟子認爲,養心重要,養身同樣也重要。這一章講的就是養身的重要性。在這裡,孟子把養身當作養心講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修身養性”。那麼,怎麼才叫修身養性呢?儒家學說認爲,使用仁義及內省的功夫就能夠修身養性,也就是說,通過內修來完善道德和提高素養。

【原文】

公都子問曰:“鈞[1]是人也,或爲大人,或爲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爲大人,從其小體爲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2]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爲大人而已矣?!?

【註釋】

[1]鈞:同“均”,都、全。

[2]我:泛指人類。

【譯文】

第45章 盡心(下) (1)第39章 告子(下) (3)第30章 離婁(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34章 萬章(下) (2)第41章 盡心(上)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44章 盡心(上) (4)第37章 告子(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41章 盡心(上)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36章 告子(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39章 告子(下) (3)第46章 盡心(下)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44章 盡心(上) (4)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32章 萬章(上)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47章 盡心(下) (3)第1章 前 言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4章 盡心(上) (4)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7章 離婁(上) (1)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39章 告子(下)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41章 盡心(上)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1章 前 言第47章 盡心(下) (3)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29章 離婁(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47章 盡心(下) (3)第29章 離婁(下)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44章 盡心(上) (4)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36章 告子(上) (2)第40章 告子(下) (4)第39章 告子(下) (3)
第45章 盡心(下) (1)第39章 告子(下) (3)第30章 離婁(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34章 萬章(下) (2)第41章 盡心(上)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44章 盡心(上) (4)第37章 告子(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41章 盡心(上)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36章 告子(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39章 告子(下) (3)第46章 盡心(下)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44章 盡心(上) (4)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32章 萬章(上)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47章 盡心(下) (3)第1章 前 言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4章 盡心(上) (4)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7章 離婁(上) (1)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39章 告子(下)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41章 盡心(上)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1章 前 言第47章 盡心(下) (3)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29章 離婁(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47章 盡心(下) (3)第29章 離婁(下)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44章 盡心(上) (4)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36章 告子(上) (2)第40章 告子(下) (4)第39章 告子(下) (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夏河县| 阜宁县| 宝坻区| 武宁县| 南岸区| 石景山区| 浙江省| 临清市| 建宁县| 诸暨市| 香港 | 蒙山县| 池州市| 浠水县| 敦化市| 新河县| 江油市| 城固县| 卢氏县| 沁源县| 普兰县| 青阳县| 茂名市| 丹凤县| 酒泉市| 石林| 唐海县| 新巴尔虎左旗| 通渭县| 封开县| 会昌县| 鹤壁市| 泰兴市| 曲麻莱县| 新竹市| 武清区| 额敏县| 乐昌市| 泰和县| 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