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章 公孫丑(上) (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2]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3]惻隱[4]之心。非所以內交[5]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6]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7]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8]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9]於我[10]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11],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12]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註釋】

[1]不忍人之心;即憐憫心和同情心等仁慈之心。

[2]乍:突然。

[3]怵惕:驚懼的樣子。

[4]側隱:同情。

[5]內交:即結交。內通“納”。

[6]要:同“邀”,意爲博取、求取。

[7]四體:四肢。

[8]自賊:自害。

[9]端:開端、起源。

[10]我:同“己”。

[11]然:同“燃”。

[12]保:安定。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別人的心理。先王由於同情別人,所以才施行體恤百姓的政策。如果能用同情別人的心情施行體恤百姓的政策,那麼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心上運轉玩物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別人的心理,是因爲如果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了,都會產生怵惕和同情的心理。這不是想和這個孩子的父母打交道,不是想博取好的名聲,也不是厭惡孩子的哭聲才產生這種心理的。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人是不能被稱爲人,沒有羞恥心的人也不能被稱爲人,同樣,沒有謙讓心和是非心的人也不能被稱爲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種發端,就像有了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認爲自己不夠好的人就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爲自己的國君不夠好的人是拋棄國君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都知道應該擴大充實它們,這就像是大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一樣,如果及時充實它們,便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及時充實它們,連贍養自己的父母都是問題?!?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孟子闡述了他的認識論的哲學基礎,即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論是在論述政治、倫理道德時,還是在論述百姓、諸侯甚至聖賢時,孟子都是以這一基礎爲出發點的。

通過觀察世界和人生、歷史和現實,孟子得出的結論認爲,人人都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從這一點上來看,無論是聖賢還是國君,都和一般的普通百姓一樣處在同一個起點上,他們的人性和人格是平等的,沒有貴賤、等級的差別。孟子的這一認識有著極不尋常的意義。根據這一認識,孟子否認了“天才”和“天縱英明”之說,否定絕對的君權,也否定了“神”、“佛”降世的愚民說教。

那麼,孟子所主張的君臣關係,或者說君民關係是怎樣的呢?孟子認爲,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沒有絕對君權,也沒有絕對臣服的“愚忠”。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孟子確立了儒家的“性善論”思想?!靶陨普摗闭J爲,人們後天學習的目的實際上就是保持和充實仁、義、禮、智這“四端”。孟子這一思想有著明顯的先驗性質,在很大程度上,這些都建立在“仁之端”的惻隱之心上,成了“性善論”思想的基礎和支柱。

孟子進一步將政治政策和倫理道德聯繫起來,指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就是說,孟子認爲,仁政可以由人本身固有的“不忍人之心”推廣而來。由於“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因此,孟子進而認爲,施行仁政是天經地義的。

孟子進行這一番推導的目的是爲了推行他的施行仁政的理想,但儒家學說卻一直有政治和倫理道德融合在一起的傳統,這形成了儒家所謂的“德治”。雖然“德治”使政治具有了寬容性,但在“德治”的框架內,法治就不能被嚴格地建立起來了。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但孔子沒有說“相近的人性”是什麼,也沒有就此展開論述,而孟子不僅展開了論述,還指出那“相近的人性”是“不忍人之心”,而且還舉了例證論證“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人性理論的確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因爲他把仁、義、禮、智這些帶有社會性質的道德觀念說成是人所固有的,帶有明顯的生理性色彩。

與孔子相同的是,孟子也不否認後天的培養作用。他認爲“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只是仁、義、禮、智的發端,還需要擴充才能發揚光大。而所謂擴充就是後天培養,也就是孔子說的“習相遠”。

總而言之,聯繫孟子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強調“道德天賦”,以及宣揚“不忍人之政”,這些都有積極的意義。

【原文】

孟子曰:“矢人[1]豈不仁於函人[2]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3]亦然。故術[4]不可不慎也??鬃釉唬骸锶薁懨?。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5]也,人之安宅[6]也。莫之御[7]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8]也。人役而恥爲役,由[9]弓人而恥爲弓,矢人而恥爲矢也。如恥之,莫如爲仁。仁者如射[10]: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註釋】

[1]矢人:製造弓箭的人。

[2]函人,製造鎧甲的人。

[3]巫匠:巫師和製作棺材的工匠。匠人在這裡特指做棺材的木匠。

[4]術:選擇謀生之術。

[5]天之尊爵:宇宙間最爲尊貴的爵位。

[6]安宅:安樂的住宅。

[7]御:阻擋。

[8]人役:僕役。

[9]由:通“猶”,意爲“好像”。

[10]射:射禮,一種射箭比賽。

【譯文】

孟子說:“製造弓箭的人難道就沒有製造鎧甲的人仁慈嗎?只是出於職業習慣,製造弓箭的人唯恐自己的箭不能傷人,製造鎧甲的人唯恐箭傷了人罷了。醫生和木匠也是這樣。因此說,選擇職業不能不慎重??鬃诱f:‘最好居住在有仁義之風的地方。選擇住處不選擇有仁義之風的地方,怎麼能是明智之舉呢?’仁是上天賜予人的尊貴的爵位,也是最安逸的住宅。如果沒有人阻止而不選擇有仁義之風的住處,是不明智的。一個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只能被人指使。如果被人指使而深以爲恥,就像選擇了以製造弓弩爲業的人以製造弓弩爲恥,選擇了以製造箭羽爲業的人以製造箭羽爲恥一樣。如果是真的深以爲恥,那就不如好好堅持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就像弓手,要先端正姿勢才能放箭,如果射不中,也不要嫉妒射中的人,應該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孟子闡述了另一個同樣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的問題,即“術不可不慎”的問題。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孟子列舉了“矢人”、“函人”、“巫醫”和“木匠”這四種職業。由於職業的不同,這四種職業的從業人員的用心似乎有善惡之分,其中,“函人”和“巫醫”是善的,“矢人”和“木匠”是惡的,但在實際上,“矢人”和“木匠”不一定比“函人”和“巫醫”心惡,他們之所以貌似很“惡”,只是職業要求反應在他們的心理上罷了,也就是說,“惡”是由職業心理決定的。

通過以上舉例、對比和分析,孟子得出了“術不可不慎”的結論,但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到,孟子的本意還是爲他宣揚的“仁政”擂鼓吶喊,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對孟子這一結論的認識就會產生偏差。

如果只是理解孟子的表面觀點,並照著去做的話,那就意味著誰都不能當“矢人”和“木匠”了,但如果真這樣的話,這個社會也就不能正常運轉了,因爲生產力要想提高,社會要想發展,人類要想進步,就必須要有分工,如果歧視某個職業,導致沒有人肯從事這些職業,社會分工就無法實現,生產力就無法提高,社會就無法發展,人類也就無法進步了。此外,如果只是理解孟子的表面觀點,就可能沒有人看得起“矢人”和“木匠”這種類型的人,這又是錯誤的,因爲不管是哪一行的勞動者,都是有尊嚴的,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能人格歧視。

既然片面的理解孟子的觀點會產生錯誤,那孟子提出“術不可不慎”觀點的原因和意義又是什麼呢?前文已經說過,“矢人”、“函人”、“巫醫”和“木匠”這四種人在道德上本身也許並沒有差別,沒有善惡之分,但由於職業的不同,產生的職業心理也就不同,從這一點上看,選擇職業對道德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而從道德上講,孟子希望人人向善,於是,兩者結合,便呼籲“術不可不慎”。這就是孟子提出這一觀點的原因和意義。

【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1]。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2]去之,若將浼[3]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4]。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5]而不怨,厄窮而不憫[6]。故曰:‘爾爲爾,我爲我,雖袒裼裸裎[7]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8]與之偕而不自失[9]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10]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11],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註釋】

[1]塗炭:爛泥和黑炭,這裡比喻極髒的人。

[2]望望然:一直往前走而不回頭的樣子。

[3]浼:污染。

[4]不屑就已:意爲“不以就之爲潔”。屑,清潔。

[5]遺佚:被遺棄,這裡指不爲所用。

[6]阨窮而不憫:困厄而不憂。憫憂。

[7]袒裼裸裎:指赤身,著裝很不整齊。

[8]由由然:自得的樣子。

[9]不自失:不失去自我,即不失去正人的品質。

[10]援而止之而止:想走,有人阻止,因而又留下不走了。

[11]隘:狹隘。

【譯文】

孟子說:“伯夷這個人,只要不是他理想的國君就不去侍奉,只要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結交。不在惡人的朝廷裡做官,不同惡人交談。在惡人的朝廷裡做官,同惡人交談,就覺得像是穿戴著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樣。把這種厭惡惡人的心情推廣開去,他就會想,如果同一個鄉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該生氣地離開他,就像會被他玷污似的。因此,國君們即使用最動聽的言辭來請他,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於接近他們。

“相反,柳下惠卻不認爲侍奉不理想的國君是件羞恥的事情,也不會因爲授予他的官職太小而拒不出仕。只要是柳下惠肯去做官,他就絕不掩藏自己的才能,必定會按照自己的原則一絲不茍地辦事,即使被國君拋棄也不怨恨,即使處境艱難也不憂傷。他還說:‘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赤身地躺在我身旁,也玷污不了我?!苡淇斓睾瓦@樣的人待在一起,還能不失去自己的風度。如果有人把他拉住不讓他離開,他也就順從地留下了。有人一拉他就留下,這其實就是不屑於離開了?!?

孟子又說:“伯夷太狹隘,柳下惠不夠嚴肅。這兩種人都是君子不能效仿的。”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孟子通過評論伯夷和柳下惠二人的品行,發表了他對清高的看法。

孟子認爲,雖然伯夷表現得很清高,但卻反而反映出了他狹隘的一面。因此,孟子藉此認爲,儘管有的人自視清高,但卻器量狹小,容不得別人的“不清高”,而且因爲態度太僵硬而很難與人和睦相處,因爲缺乏權變而容易陷入拘泥不化。這樣的人雖然不值得君子們效仿,但也有他們的好處,那就是:堅持原則,不會輕易妥協和投降;嫉惡如仇,不會與人同流合污。

在否定伯夷“狹隘的清高”的同時,孟子又舉了另一個相反的例子,並肯定了這種清高的優點。舉出的這個跟伯夷相反的例子就是柳下惠。孟子認爲,與伯夷相比,柳下惠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就是清高的太隨便,這樣雖然有頭腦靈活、容易與人相處和善於靈活權變的優點,但也有被人懷疑爲逢場作戲和投機於世的缺點。

說到底,孟子對伯夷和柳下惠的這兩種清高的評價只有一句話,就是“君子不由也”,因爲他們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所以不能效仿。

第40章 告子(下) (4)第40章 告子(下) (4)第44章 盡心(上) (4)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34章 萬章(下) (2)第42章 盡心(上)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9章 告子(下) (3)第35章 告子(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40章 告子(下) (4)第46章 盡心(下)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4章 萬章(下)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0章 離婁(下)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42章 盡心(上) (2)第41章 盡心(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46章 盡心(下)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1章 盡心(上) (1)第27章 離婁(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章 前 言第33章 萬章(下)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40章 告子(下) (4)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33章 萬章(下)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45章 盡心(下)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41章 盡心(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46章 盡心(下)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29章 離婁(下)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6章 公孫丑(下) (1)
第40章 告子(下) (4)第40章 告子(下) (4)第44章 盡心(上) (4)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34章 萬章(下) (2)第42章 盡心(上)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9章 告子(下) (3)第35章 告子(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40章 告子(下) (4)第46章 盡心(下)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4章 萬章(下)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0章 離婁(下)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42章 盡心(上) (2)第41章 盡心(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46章 盡心(下)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1章 盡心(上) (1)第27章 離婁(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章 前 言第33章 萬章(下)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40章 告子(下) (4)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33章 萬章(下)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45章 盡心(下)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41章 盡心(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46章 盡心(下)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29章 離婁(下)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6章 公孫丑(下)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成武县| 安溪县| 大姚县| 大方县| 安阳县| 阿荣旗| 资阳市| 海兴县| 平利县| 衡南县| 建平县| 湄潭县| 武川县| 遂平县| 神木县| 平顺县| 开封县| 光山县| 琼结县| 阿拉善盟| 江永县| 呈贡县| 中西区| 当涂县| 富阳市| 汪清县| 通州市| 息烽县| 万源市| 江北区| 勃利县| 宜丰县| 石城县| 虹口区| 迁西县| 五台县| 临湘市| 赞皇县| 阿克苏市| 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