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7章 公孫丑(下) (2)

儘管有劉備“三顧茅廬”的事例,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後來的歷史中,國君們能夠按照孟子的要求對待賢才。事實上,孟子的一些觀點,就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來看,也仍然能讓人感到就好像“烏托邦”一樣。

回到孟子的觀點上來,既然對於國君而言,禮賢下士是如此困難,真正的賢才也是如此難遇,那麼作爲(wèi)真正的賢才,有一點的清高和傲氣應(yīng)該無妨吧!

和孔子一樣,孟子的一生不斷地周旋於各諸侯國之間,儘管處處都不被重用,儘管時刻都在爭取做人的尊嚴,但他藐視國君的權(quán)威的所言所行,依然爲(wèi)後世樹立了楷模,值得後人學(xué)習(xí)。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爲(wèi)孟子對齊宣王表示“不能造朝”是“書呆子”式的迂腐和清高,相反應(yīng)該肯定他的骨氣。

【原文】

陳臻[1]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2]一百[3]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dāng)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4],辭曰:‘饋贐。’予何爲(wèi)不受?當(dāng)在薛也,予有戒心[5],辭曰:‘聞戒,故爲(wèi)兵饋之。’予何爲(wèi)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6]也。無處而饋之,是貨[7]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註釋】

[1]陳臻:孟子的學(xué)生。

[2]兼金:上等的金子。這種金子的價值是普通金子的兩倍,因此被稱爲(wèi)“兼金”。

[3]一百:即一百鎰。

[4]贐:送給即將要走原路的人的路費或禮物。

[5]戒心:防備之心。據(jù)記載,當(dāng)時有人要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備。還有一種說

法是,當(dāng)時正有戰(zhàn)亂,因此孟子要有所戒備。

[6]未有處:這裡指沒有正當(dāng)?shù)慕邮莛佡浀睦碛伞?

[7]貨:收買、賄賂。

【譯文】

陳臻問孟子道:“在齊國的時候,齊王送給先生一百鎰金子,先生沒有接受。在宋國的時候,宋公送給先生七十鎰金子,先生卻接受了,而且在薛的時候,薛侯送的五十鎰金子先生也接受了。如果不接受齊王的金子是對的,那麼後來接受宋公和薛侯的金子就是錯的;後來接受宋公和薛侯的金子是對的,那麼以前不接受齊王的金子就是錯的。這樣看來,先生總有一次做錯了吧?”孟子回答道:“沒有做錯,都是對的。在宋國的時候,我準備走遠路,給即將走遠路的人送路費是應(yīng)該的,所以,宋公說:‘送給先生一些路費。’我怎麼不接受呢?在薛國的時候,我聽說路上可能會有危險,我們需要有武器防身,所以,薛侯說:‘送給先生一些購買防身武器的費用。’我怎麼能不接受呢?至於齊王嘛,他沒有任何正當(dāng)理由,幹嗎送給我金子?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金子,這就是用金子收買我。哪裡有君子能被金子收買的呢?”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學(xué)生陳臻發(fā)現(xiàn),在對待同一件事情上,孟子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於是據(jù)此以爲(wèi),兩種做法裡必然有一種是對的,有一種是錯的,即所謂“二者必居其一”。於是,他得意洋洋地要求孟子“請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很有孟子雄辯的風(fēng)範(fàn)。

作爲(wèi)先生,孟子當(dāng)然不能被學(xué)生問倒,於是做出了跳出陳臻“兩難推論”的侷限的回答。總體來說,陳臻的“兩難推論”雖然看似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侷限於形式邏輯之中,缺乏辨證邏輯的靈活性,不能解決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孟子的回答則恰恰相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用孟子自己的話說,這就叫“通權(quán)達變”。

據(jù)《論語·雍也》篇的記載,當(dāng)公西華被孔子派去出使齊國時,冉有想爲(wèi)公西華多要一些安家的口糧,而孔子則認爲(wèi),公西華做了使節(jié),就有的是錢財口糧,所以就沒有多給。後來,原思做孔子的總管,他覺得自己的俸祿太高了,孔子卻勸他不要推辭。從表面看,孔子的這個行爲(wèi)與孟子的行爲(wèi)沒有什麼區(qū)別,都令人不解。但是,孔子和孟子之所以這樣做,還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的。

那麼道理何在呢?孔子說過:“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句複雜的文言文用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一句話解釋,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理論上看,這可以理解爲(wèi)“既能堅持原則,又能通權(quán)達變”。

在儒家思想裡,通權(quán)達變是很重要的一個主張,不僅孔子和孟子在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時要懂得通權(quán)達變,而且每個人在立身處世時,也應(yīng)該懂得通權(quán)達變。

再回到文章本身,我們可以看出,究竟是否接受別人贈與的錢財,孟子的基本原則是“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君子不拿不明不白的錢。如果這個錢贈與的有充足而合理的理由,就是明明白白的,那麼該接受就大膽接受,否則,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是不明不白的,就必須推辭掉。到底接受與否,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權(quán)衡,如果把不該接受的接受下來,那就是不對的,不是君子所爲(wèi)。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孟子又何止只是“富貴不能淫”的一個人呢!

【原文】

孟子之平陸[1],謂其大夫[2]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3],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4]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zhuǎn)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爲(wèi)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爲(wèi)之牧之者,則必爲(wèi)之求牧與芻[5]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爲(wèi)都者[6],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爲(wèi)王誦之。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註釋】

[1]平陸:地名,當(dāng)時是齊國的一個邑。

[2]大夫:這裡指平陸宰孔距心。

[3]失伍:掉隊、脫離大部隊。

[4]子之失伍:你的失職。孟子把失職比喻爲(wèi)士兵掉隊等“失伍”行爲(wèi)。

[5]芻:牧草。

[6]爲(wèi)都者:指治理一邑的人。

【譯文】

孟子到了平陸,問那裡的行政長官孔距心道:“如果你的衛(wèi)士一天之內(nèi)三次擅離職守,你會不會懲罰他呢?”

孔距心回答道:“不用等到三次我就要懲罰他了。”

於是,孟子說道:“如果這樣要求他的話,那麼相比之下,您失職的地方就太多了。在發(fā)生饑荒的年月,平陸的百姓生活悲慘,年老體弱的都死在了山溝裡,年輕力壯的逃到其他地方的也有將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回答道:“這就不是我能解決的問題了。”

孟子又說道:“假如有個人,替別人放牧牛羊,那麼他必須要爲(wèi)牛羊?qū)ふ夷翀龊筒萘稀H绻也坏侥翀龊筒萘希屈N,他應(yīng)該把牛羊還給那個人呢,還是眼睜睜看著牛羊餓死呢?”

孔距心恍然大悟,連聲說道:“這是我的過錯啊。”

後來,孟子見到了齊宣王,對他說道:“我認識五個大王的地方官,在他們當(dāng)中,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的只有孔距心一個。”

齊宣王不禁感嘆道:“這是我的過錯啊。”

【闡釋】

戰(zhàn)國時期,不僅戰(zhàn)亂頻繁,而且自然災(zāi)害也不斷髮生。每當(dāng)遇到自然災(zāi)害,受苦的總是百姓,他們輕者流離失所,重者餓死鄉(xiāng)野。而此時的統(tǒng)治者們總是把罪責(zé)推到自然災(zāi)害頭上,並不認爲(wèi)自己該負責(zé)任“罪歲”。在這一章裡,孟子起初以此問題詢問孔距心時,孔距心就是這麼說的,還說“此非距心之所得爲(wèi)也”,又把罪責(zé)間接地推給了齊宣王。

孟子當(dāng)然不會任由統(tǒng)治者這樣相互推諉了,於是,他從百姓的立場出發(fā),以貼切的比喻和嚴密的推論,使孔距心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正如孟子後來對齊宣王說的那樣,孔距心還算是個有仁義之心的聰明人,經(jīng)孟子一指出,就承認了自己的過錯。其實,歷史經(jīng)驗表明,百姓是善良而寬容的,因爲(wèi)有時遇到自然災(zāi)害時,只要統(tǒng)治階級稍微做出一點善意的表態(tài),或者只是下達一份類似於“罪己詔”的文件,百姓們也就原諒了他們。

那麼,哪怕是假惺惺的逢場作戲也罷,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取得百姓的原諒的人有多少呢?根據(jù)孟子說的,是五分之一,很低的一個比例。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忽略孟子的功勞,如果沒有孟子的話,或許連齊宣王和孔距心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了。

【原文】

孟子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1]爲(wèi)輔行[2]。王驩朝暮見[3],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4]也。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爲(wèi)小矣;齊滕之路,不爲(wèi)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5],予何言哉?”

【註釋】

[1]蓋大夫王驩:蓋邑的名叫王驩的大夫。

[2]輔行:輔助同去。

[3]見:請見。

[4]行事:即指出使滕國這件事。

[5]既或治之:既然已經(jīng)有人處理好了。

【譯文】

孟子在齊國做客卿時,代表齊國去滕國弔喪,齊宣王派遣蓋邑的大夫王驩作爲(wèi)副使與孟子一同前往。王驩每天的早上和晚上都來見一次孟子,可是,在從滕國回來的路上,孟子卻從來不和王驩談?wù)撚嘘P(guān)出使滕國的事情。

於是,公孫丑問孟子道:“先生作爲(wèi)齊國的客卿,官位已經(jīng)不小了;從滕國返回齊國的路途也不算近。可是,爲(wèi)什麼先生在回來的路上,不和王驩商議出使滕國的事呢?”

孟子回答道:“既然已經(jīng)有人處理好了所有事情,那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闡釋】

這一章主要記述了孟子對小人的態(tài)度。

孟子奉命出使,齊宣王的寵臣王驩只是他的副手,而且職位比孟子低,理應(yīng)事事都請示孟子之後再處理;然而王驩在齊宣王的寵愛下,目無法紀,目中無人,事事都是習(xí)慣性地獨斷專行。

對於孟子來說,處理這種小人的行徑似乎有些棘手。一方面,如果跟他理論,禁止他獨斷專行,就會被別人看成是孟子在和王驩爭權(quán)。孟子不願意爭權(quán),更不願意與小人爭權(quán),肯定也不願意讓別人在背後這樣評價他。另一方面,在常人看來,王驩的行爲(wèi)實在可氣,根本就是目中無人,不把孟子當(dāng)領(lǐng)導(dǎo),如果不整治一下,面子上實在氣不過。

孟子不愧是“亞聖”,處理方式果然與常人不同——或者可以說,孟子在經(jīng)過權(quán)衡以後,“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寧可讓這種小人不把他當(dāng)領(lǐng)導(dǎo),也不願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以免降低自己的品行。所以,孟子的態(tài)度是聽之任之,姑且由之。但孟子並不是不生氣,也不是對王驩沒有意見,只是他表達生氣和意見的方式又與衆(zhòng)不同,就是不再與他談?wù)摴珓?wù),不再與他說話。

儘管孟子的態(tài)度是嚴厲的,但言語上卻很謹慎。這符合孔子所說的“邦無道,危行言遜”的處事態(tài)度。但孟子並非一直都採取這樣的態(tài)度,有時候,孟子抨擊時政的言論也很不遜。那麼,孟子的言論什麼時候“謙遜”,什麼時候“不遜”呢?這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界限,即:當(dāng)他從政爲(wèi)官時,言論是很謙遜的,當(dāng)他的身份是沒有官職的士人時,就變得言語犀利,得理不讓人了。這既有身份和地位的因素,也有社會條件的因素。

【原文】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1]。

充虞[2]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3],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4]美然。”

曰:“古者棺槨無度[5],中古[6]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爲(wèi)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7],不可以爲(wèi)悅;無財,不可以爲(wèi)悅。得之爲(wèi)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爲(wèi)?yīng)毑蝗唬壳冶龋?]化者[9]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10]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11]。”

【註釋】

[1]嬴:地名,當(dāng)時齊國的一個邑,故址在今山東省萊蕪境內(nèi)。

[2]充虞:孟子的學(xué)生。

[3]嚴:急忙。

[4]以:同“已”,太過。

[5]棺槨無度:棺和槨沒有尺寸規(guī)定。古代棺材分爲(wèi)兩層,內(nèi)層叫“棺”,外層叫“槨”。

[6]中古:指周公治禮以後的時代。

[7]不得:指不合法度。

[8]比:爲(wèi)了。

[9]化者:死者。

[10]恔:滿足、滿意。

[11]儉其親:在對待父母的事情上顯得寒酸。

【譯文】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後返回齊國,住在嬴邑。

第39章 告子(下) (3)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5章 告子(上)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42章 盡心(上) (2)第44章 盡心(上) (4)第34章 萬章(下)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3章 萬章(下) (1)第41章 盡心(上)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38章 告子(下)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7章 告子(下) (1)第1章 前 言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32章 萬章(上) (2)第45章 盡心(下)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36章 告子(上)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33章 萬章(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47章 盡心(下)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29章 離婁(下) (1)第1章 前 言第39章 告子(下) (3)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1章 萬章(上)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1章 前 言第33章 萬章(下) (1)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47章 盡心(下) (3)第34章 萬章(下)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9章 離婁(下) (1)第31章 萬章(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42章 盡心(上)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3章 公孫丑(上) (2)
第39章 告子(下) (3)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5章 告子(上)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42章 盡心(上) (2)第44章 盡心(上) (4)第34章 萬章(下)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3章 萬章(下) (1)第41章 盡心(上)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38章 告子(下)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7章 告子(下) (1)第1章 前 言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32章 萬章(上) (2)第45章 盡心(下)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36章 告子(上)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33章 萬章(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47章 盡心(下)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29章 離婁(下) (1)第1章 前 言第39章 告子(下) (3)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1章 萬章(上)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1章 前 言第33章 萬章(下) (1)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47章 盡心(下) (3)第34章 萬章(下)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9章 離婁(下) (1)第31章 萬章(上) (1)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42章 盡心(上)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3章 公孫丑(上) (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山区| 本溪| 平昌县| 新竹县| 屯昌县| 遂昌县| 沙雅县| 从化市| 静安区| 龙门县| 叙永县| 温州市| 常州市| 天峨县| 水富县| 盐城市| 勃利县| 泰来县| 高清| 汉寿县| 辽宁省| 锦州市| 泾阳县| 盐城市| 梓潼县| 定襄县| 股票| 潜江市| 乌海市| 拜泉县| 河北区| 海安县| 普兰店市| 社旗县| 木里| 嵊州市| 崇仁县| 固阳县| 交城县| 常熟市|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