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1章 盡心(上) (1)

【原文】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譯文】

孟子說:“充分運用心智思考的人,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知道自己的本性,就能知道天道的所向和所貴了。因此,只要保持自己的心智,培養(yǎng)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壽命有漫長的,也有短暫的,這是自己不能改變的,但只要堅持修身,等待天命的到來,就是安身立命之道?!?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孟子所說的“天”、“命”並不是個有意志的“天”、一個冥冥之中有超自然力的人或神所預(yù)定了的“命”。這裡的“天”、“命”有點像我們平常說的“造物主”、“大自然”的意思。

人雖然生活在一種無法預(yù)知自己的窮通、否泰、貧富、貴賤、生死的狀況之中,但決不能放棄掉自己主宰命運的權(quán)力。所以,針對宗教迷信敬事鬼神的事情,孟子提出“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事之,所以立命也”的觀點。孟子認(rèn)爲(wèi)這纔是“事天之道”,才叫“安身立命”。

孟子還提出:“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边@裡的“知命”、“正命”等理念都是指人對自己命運,人的生命的決定權(quán),不是指聽天由命。

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孟子談天命和人的本性,充滿了積極主動的個體精神。所謂天命,不過是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yǎng)人之所以爲(wèi)人的本性罷了;所謂安身立命,也不過是一心一意地進(jìn)行自身修養(yǎng)。

根據(jù)儒家的“天”、“命”理論,宋代的朱熹等人發(fā)展形成了宋明理學(xué)。宋明理學(xué)強調(diào)“天人合一”,如程頤說:“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性,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敝祆鋼?jù)此說:“性者,人之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

總體而言,宋明理學(xué)認(rèn)爲(wèi),世間萬事萬物之理都從“天”出,因此他們提出“天理”之說。他們還認(rèn)爲(wèi),命運不是人力所能主宰的。也就是說,人的“事天之道”應(yīng)該是消極和無所作爲(wèi)的。實際上,宋明理學(xué)的主張已經(jīng)把孔孟之道引向到無所作爲(wèi)的玄學(xué)上去了,已經(jīng)遠(yuǎn)離了孔孟“知其不可爲(wèi)而爲(wèi)之”的進(jìn)取態(tài)度。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過客,如果東奔西走,不停地尋覓,結(jié)果往往是佔有外物越多內(nèi)心越空虛。相反,只要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yǎng)本性,順受天命,精神自然就會有寄託,生命就會永遠(yuǎn)在你的把握中。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譯文】

孟子說:“什麼都是上天決定的,順應(yīng)天命的話,就能承受正常的命運。因此,知道天命的人不會站在危牆之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承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承受的不是正常的命運?!?

【闡釋】

人之死亡,孟子承認(rèn)這是“命”,這不奇怪。人類對於出現(xiàn)偶然性的巧合,以致產(chǎn)生意料不到的貧富、貴賤、壽夭、生死、吉兇、禍福、健康或疾病等結(jié)局,按必然性的常規(guī)思維理解,感到惶惑,不可捉摸,於是便委之於“命”。這似乎是人類從古迄今的通病。偶然性是“機(jī)遇”,還是“命”,誰說得清楚?但孔孟談“命”也到此爲(wèi)止。故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之,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所以,“命”是不是由上帝、神來主宰?死後是不是有天堂、地獄?孔孟根本不談這一問題。不談也者,實際上是不相信之意也,這是正確的。因爲(wèi)那本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不可知的;既不可知,那就不談。在科學(xué)不發(fā)達(dá)的落後年代,取這種態(tài)度,是很不尋常的。這也正是孔子“知之爲(wèi)知之,不知爲(wèi)不知,是知也”的理性的唯實主義的哲人風(fēng)範(fàn)。

孟子認(rèn)爲(wèi)死亡雖是命定的,人誰不死?這是無可避免的,但人應(yīng)該盡人事即修身養(yǎng)性,以正道去迎接死亡的來臨,這叫“正命”,也叫“知命”?!爸钡娜瞬粫プ龇钦K劳龅氖?,如“不立乎巖牆之下”,不做作奸犯科之事,“桎梏而死”。面對死亡,這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儒家與一切宗教的根本區(qū)別??鬃訉@個問題談得更爲(wèi)明確,直接否定了“命”的存在,他說:“人有三死而非命:飽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是病其殺之者也;居下位而上誣其君,嗜慾無厭,是刑其殺者也;以少犯衆(zhòng),以弱侮強,是兵其殺之者也。”明確指出因“疾病”、“刑戮”、“戰(zhàn)爭”而死亡的皆“非命”也,亦即孟子說的“非正命也”的意思??鬃由踔吝€指出有三種死亡是不應(yīng)該弔唁的:“有畏而死者,有壓而死者,有溺而死者?!保ㄒ陨暇姟抖Y記·檀弓》)即因畏、壓、溺而死的,連弔唁的資格都沒有,這亦是“非正命”,因爲(wèi)沒有“順受其正”之意。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人生哲學(xué)。

【原文】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譯文】

孟子說:“天下萬事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我只要做到反躬自省,就能做到誠實無欺,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了。盡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就是最近的追求仁德之路了?!?

【闡釋】

“萬物皆備於我矣”作爲(wèi)一句名言,被認(rèn)爲(wèi)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xué)觀。這裡面的是與非不在我們關(guān)心的範(fàn)圍。我們關(guān)心的是孟子說這話的意思。所謂“萬物皆備於我”並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說是“萬物都爲(wèi)我而存在”。(由此來歸結(jié)孟子爲(wèi)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我們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我都能夠思考,認(rèn)識,所以天地萬物我都具備了。這樣纔會有下面的一句話,“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躬自問,我所認(rèn)識的一切都是誠實無欺的,所以非??鞓?。這是一種認(rèn)識的快樂,探求真理的快樂。但是,僅有認(rèn)識,僅有自身的發(fā)現(xiàn)還不夠,所以要“強恕而行”,盡力按恕道辦事,這樣來施行仁道。所謂恕道,我們在本書中已經(jīng)多次提到,這就是孔子反覆強調(diào)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的積極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總起來說,是一種將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這種思想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係。如果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一種認(rèn)識的快樂,侷限於自身;那麼,“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種實踐的快樂,涉及到他人與社會了。

由此可見,“萬物皆備於我矣”所引出的,是認(rèn)識和實踐兩大領(lǐng)域的儒學(xué)追求:一是“誠”,二是“恕”,都是儒學(xué)的核心內(nèi)容。單從“萬物皆備於我矣”這句話給我們的感覺,則是一種充滿主體意識,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的確有法國哲學(xué)家笛卡爾那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的精神風(fēng)貌,給人以認(rèn)識世界,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zhòng)也。”

【譯文】

孟子說:“做完一件事卻不明白這樣做的道理,養(yǎng)成了一種習(xí)慣卻不知其所以然,就這樣一輩子隨波逐流,卻不知道要去哪裡,這樣的人就是一般的平庸的大衆(zhòng)。”

【闡釋】

正如孟子所言,渾渾噩噩、糊里糊塗地過完一生的人,正是不知不覺的平庸大衆(zhòng)。從孟子到今天,幾千年過去了,批評和感嘆平庸大衆(zhòng)的人是層出不窮,但卻很少有人敢說他們這樣有什麼不好。古人云“難得糊塗”,也許,就像個動物一樣,即使無所求,即使無所得,只要安靜、舒適地活著,纔是人生最自然的面貌。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1]恥,無恥矣?!?

【註釋】

[1]之:至。

【譯文】

孟子說:“人不能不知道羞恥。能夠知道不知羞恥是可恥的,那麼就能夠一直沒有羞恥之事了?!?

【闡釋】

從孟子連續(xù)用兩章的篇幅談?wù)撔邜u可見,對一個人而言,羞恥之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了羞恥之心,就不會知道什麼事情是值得羞恥的,那樣的話,壞事惡事,就都會做了。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的確如此,只要有了羞恥之心,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值得羞恥的,就可以棄惡從善,從而遠(yuǎn)離羞恥,到達(dá)“無恥矣”的境界。

【原文】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爲(wèi)機(jī)變[1]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註釋】

[1]機(jī)變:奸詐。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於人是至關(guān)重要的。那些玩弄陰謀和權(quán)術(shù)的人是沒有羞恥之心的。如果沒有因爲(wèi)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恥,那又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闡釋】

孟子認(rèn)爲(wèi),從好壞的角度來看,羞恥之心對於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多重要呢?後世有學(xué)者說“恥者……存之則進(jìn)於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也就是說,羞恥之心關(guān)係到一個人是聖賢還是禽獸的問題,正面聖賢,反面禽獸,的確很嚴(yán)重。

羞恥之心不但對於個人而言很重要,對一個國家而言也很重要,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過這就不是孟子的言論了。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1]曰:“子好遊[2]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4]焉;達(dá)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註釋】

[1]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

[2]遊;遊說。

[3]囂囂:安然自得的樣子。

[4]得己:自得。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道:“你喜歡遊說各諸侯國的國君嗎?現(xiàn)在,我告訴你一些遊說之道。當(dāng)別人理解你的話時,你要做出一副安詳自得而無所求的樣子;即使別人不理解你的話,你也應(yīng)該做出這種樣子來?!?

宋勾踐問道:“那麼,怎樣才能做出一副安詳自得又無所求的樣子呢?”

孟子回答道:“只要你能夠做到崇尚道德和愛好仁義,就能做到安詳自得而無所求了。正因爲(wèi)如此,士人在失意時不放棄仁義,在得志時不違背道德。在失意時不放棄仁義,就能夠安詳自得;在得志時不違背道德,就能夠不讓世人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給予世人恩惠,失意時修身養(yǎng)性。這就是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闡釋】

孟子在同別人談到士應(yīng)加強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時指出:士人在窮困時能夠不丟掉義這個道德規(guī)範(fàn),所以能自得其樂;在得志時不偏離道這個行爲(wèi)準(zhǔn)則,所以使百姓不至感到失望。古代的君子,得了志,恩澤普遍施加到百姓;不得志,也能自修自身品德,以此表現(xiàn)於世人。窮困時搞好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得志時便兼善天下。

孟子在此講的兩句話:“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和“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已歷代流傳,成爲(wèi)古訓(xùn)。第一句話是應(yīng)完全肯定的。一個人窮,但要窮得有骨氣,不能去幹茍且之事;富貴不能驕奢,儘量爲(wèi)人類多做點貢獻(xiàn)。第二句的“達(dá)則兼善天下”也應(yīng)該肯定,但對前半句“窮則獨善其身”,尚可分析。這裡的“窮”似包括兩點含義:經(jīng)濟(jì)上的窮困和政治上的不得志。當(dāng)然一個人在窮困不得志時,做到獨善其身,不幹壞事,也頗難得,但倘若能更積極一些,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爲(wèi)社會做些有益之事,豈不更好?所以,這前半句話倒是有點“出世”的消極味道。

中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這種“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強烈人生責(zé)任感、社會責(zé)任感,是最可寶貴的人生價值取向。也正是這種寶貴的人生價值取向,推動著中國歷史向文明之境邁進(jìn)。古人說:“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绷⒌?、立功、立言,這“三不朽”都是中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目標(biāo)?!蔼毶破渖怼迸c“兼善天下”都是爲(wèi)了追求立德、立功、立言這“三立”的目標(biāo)。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

窮達(dá)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纔是根本。所以能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

至於“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則與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樣,進(jìn)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爲(wèi)兩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爲(wèi)最強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

當(dāng)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獨善其身”的清高撫慰著你那一顆失落的心;當(dāng)你飛黃騰達(dá)時,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爲(wèi)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著堅實的心理基礎(chǔ)。

因此,無論你窮與達(dá),它都是一劑絕對見效的心理良藥,是知識分子戰(zhàn)無不勝的思想武器與法寶。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樣的人出現(xiàn)後纔能有所作爲(wèi)的,都是平庸的人。至於才智出衆(zhòng)的豪傑之士,即使沒有出現(xiàn)周文王那樣的人,也能有所作爲(wèi)?!?

【闡釋】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一定的時代和環(huán)境影響下,在領(lǐng)袖人物的率領(lǐng)下,的確可以涌現(xiàn)出一大批奮發(fā)有爲(wèi)的人物來。不過,按照孟子的觀點,要等到一定的時勢,一定的領(lǐng)袖人物出現(xiàn)後才奮發(fā)的,還算不上是豪傑之士。真正的豪傑之士,是可以造時勢的人,是沒有領(lǐng)袖人物出現(xiàn),自己也知道奮發(fā)有爲(wèi)的人。

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46章 盡心(下) (2)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章 前 言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45章 盡心(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9章 離婁(下)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47章 盡心(下) (3)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41章 盡心(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33章 萬章(下)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0章 告子(下) (4)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31章 萬章(上) (1)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29章 離婁(下)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28章 離婁(上)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1章 前 言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47章 盡心(下)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44章 盡心(上) (4)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44章 盡心(上) (4)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28章 離婁(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0章 告子(下) (4)第32章 萬章(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42章 盡心(上) (2)第30章 離婁(下) (2)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41章 盡心(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38章 告子(下) (2)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31章 萬章(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30章 離婁(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
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46章 盡心(下) (2)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1章 前 言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45章 盡心(下) (1)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9章 離婁(下)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47章 盡心(下) (3)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41章 盡心(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33章 萬章(下) (1)第40章 告子(下)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0章 告子(下) (4)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31章 萬章(上) (1)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29章 離婁(下) (1)第28章 離婁(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28章 離婁(上)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1章 前 言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47章 盡心(下) (3)第42章 盡心(上)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44章 盡心(上) (4)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44章 盡心(上) (4)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28章 離婁(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0章 告子(下) (4)第32章 萬章(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42章 盡心(上) (2)第30章 離婁(下) (2)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6章 告子(上) (2)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41章 盡心(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38章 告子(下) (2)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31章 萬章(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30章 離婁(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山市| 舟山市| 孟津县| 汾西县| 平果县| 临泉县| 海兴县| 钦州市| 盘山县| 辉县市| 汤阴县| 武穴市| 青州市| 光山县| 民丰县| 灌云县| 修文县| 黑龙江省| 苏尼特右旗| 开江县| 利津县| 鄱阳县| 拉孜县| 宜川县| 德阳市| 钟祥市| 介休市| 扎兰屯市| 平武县| 谢通门县| 深水埗区| 马公市| 兰西县| 玛多县| 四川省| 塘沽区| 闽侯县| 通城县| 华坪县| 昆山市|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