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9章 離婁(下) (1)

【原文】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1],卒於畢郢[2],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裡;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3]。先聖後聖,其揆[4]一也。”

【註釋】

[1]岐周:位於岐山腳下的周朝舊邑。

[2]畢郢:地名,位於今陝西西安與咸陽之間。

[3]符節(jié):古代使節(jié)或帶兵將領(lǐng)持的表示身份或權(quán)利的東西,一般由玉石、金或銅做成,上面刻有文字。

[4]揆:尺度、道理。

【譯文】

孟子說:“舜在諸馮出生,後來搬到負夏,最後死在鳴條,是東方邊遠地方的人。周文王在岐山出生,最後死在畢郢,是西方邊遠地方的人。東方和西方相距一千多裡,年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們得志後所推行的政策,就像符節(jié)一樣吻合。所以說,先出世的聖賢和後出世的聖賢遵循的法度是一樣的。”

【闡釋】

很多研究《孟子》的人在讀到這一章時,大都評論它是“聖人殊世,而合其道”,這當(dāng)然是對的,但“聖人殊世”而“合其道”,應(yīng)該指的是擁有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國家而言,而且囊括的時間也僅有一千多年,地點也僅有一千多裡。可是,全世界的上百個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中,哲學(xué)家的思想、理論的主旨要義,也是雖“殊世”而“合其道”的,也就是說,是“雖殊途而同歸”的。

這就是人類的共通點,也是孟子所說的“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的道理。

【原文】

子產(chǎn)[1]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2]濟人於溱、洧[3]。

孟子曰:“惠而不知爲(wèi)政。歲十一月,徒槓[4]成;十二月,輿樑[5]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闢[6]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爲(wèi)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註釋】

[1]子產(chǎn):名公孫僑,字子產(chǎn),春秋時鄭國的重臣。

[2]乘輿:子產(chǎn)乘坐的車駕。

[3]溱、洧:古水名,都在今河南省密縣境內(nèi)。

[4]徒槓:可供人徒步行走的獨木小橋。

[5]輿樑:能通車馬的大橋。

[6]闢:開闢、排除,這裡當(dāng)“迴避”解釋。

【譯文】

子產(chǎn)主持鄭國的政事的時候,曾經(jīng)用自己的車駕搭載百姓渡過溱水和洧水。

孟子聽說了這件事,評論說:“這只是小恩小惠的行爲(wèi),並不是從政之道。如果子產(chǎn)能在十一月時修成供人行走的橋樑,在十二月時修成供車駕行走的橋樑,那麼百姓就不會爲(wèi)渡河而發(fā)愁了。身居高位的人只要治理好政事,哪怕他出門需要人爲(wèi)他鳴鑼開道都不過分,哪裡還需要親自幫助百姓渡河呢?如果他只是想以此討得別人的歡心,那他的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闡釋】

子產(chǎn)用自己的車駕幫助百姓過河,在百姓們看來,這是子產(chǎn)愛惜百姓之舉,是一種值得稱頌的美德,因此在當(dāng)時傳爲(wèi)佳話。但作爲(wèi)思想家的孟子不這樣認爲(wèi),他覺得子產(chǎn)的所作所爲(wèi)都只是一些小恩小惠的行爲(wèi)。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子產(chǎn)的行爲(wèi)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種小恩小惠能幫得了百姓一時,卻幫不了百姓一世,而過河這種事情不是一輩子只過一次就完了。如果子產(chǎn)只幫一次,百姓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子產(chǎn)只是在“作秀”;如果子產(chǎn)每次都幫,那麼他就幹不成別的事了。那麼,子產(chǎn)該怎麼辦呢?孟子從政治家的身份出發(fā),給子產(chǎn)支招,說子產(chǎn)應(yīng)該架設(shè)橋樑,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百姓過河的煩惱。

孟子的意思很明顯:政治家治理國家,應(yīng)該從大局著眼,爲(wèi)所有的人著想,而不是用小恩小惠取悅一部分人。子產(chǎn)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三國時期的名相諸葛亮也說過“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這樣的話,表達的意思和孟子的相同。不過,根據(jù)《三國演義》裡的描述看,雖然諸葛亮懂得這個道理,但他自己卻沒有做到。《三國演義》裡說,諸葛亮日理萬機,事無鉅細,哪怕是一個士兵犯了杖責(zé)二十這樣的軍法,他都要親自過問。結(jié)果,沒過多久,諸葛亮就因操勞過度死在了出征的軍營裡。

【原文】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1],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2];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3]。”

王曰:“禮,爲(wèi)舊君有服[4],何如斯可爲(wèi)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dǎo)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裡。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爲(wèi)之服矣。今也爲(wèi)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zhí)之,又極[5]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裡。此之謂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註釋】

[1]手足:手和腳。

[2]國人:猶言路人,無怨無德也。

[3]寇仇:盜匪和敵人。

[4]爲(wèi)舊君有服:指離職的大臣爲(wèi)原先的國君服孝。

[5]極:窮困,這裡的意思是使其處境極端困難。

【譯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道:“國君把臣下當(dāng)手足,臣下就會把國君當(dāng)腹心;國君把臣下當(dāng)狗馬,臣下就會把國君當(dāng)一般不相干的人;國君把臣下當(dāng)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國君當(dāng)仇敵。”

齊宣王問道:“禮制規(guī)定,已經(jīng)離職的臣下也應(yīng)爲(wèi)過去的國君服孝。國君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爲(wèi)他服孝呢?”

孟子回答道:“臣下有勸諫,國君接受;臣下有建議,國君聽從.政治上的恩惠下達到百姓。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國君打發(fā)人送他出國境,並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佈置,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就叫做三有禮,這樣做了,臣下就會爲(wèi)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勸諫,國君不接受;建議,國君不聽從。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百姓身上。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國君把他捆綁起來,還想方設(shè)法使他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dāng)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種情況叫做仇敵。君臣之間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麼孝可服呢?”

【闡釋】

在這一章裡,孟子著重闡述了君臣關(guān)係。

在文章一開始,孟子就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幾句話以磅礴的大氣和雄辯的姿態(tài)深深地震撼了齊宣王,使得齊宣王不敢質(zhì)疑和反駁孟子的話,也不敢胡亂說話,只是小心地問道:禮制規(guī)定說……

孟子指出,君臣之間的施予和回報應(yīng)該是對等的。那麼,具體是怎麼對等的呢?如孟子所說,最高的恩義是“如視之以手足,則報之以腹心”,其次分別是犬馬對等路人、土芥對等寇仇。這樣對等下去,君臣之間的關(guān)係確實是平等了。不過,正如“民貴君輕”的觀點一樣,如果“君臣對等”的觀點也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怕是又要惹得這個動輒就處決幾萬名大臣的皇帝惱火了。至於齊宣王問的爲(wèi)舊君服不服喪的問題,孟子認爲(wèi),也要視君臣之間是否做到了“三對等”而定。

其實,在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期,相比於後世,君臣之間的關(guān)係還算是不錯的,比較對等。也就是說,早期的儒家思想不是爲(wèi)國君的絕對權(quán)力服務(wù)的,相反,儒家思想處處制約國君的權(quán)力,只是效果並不好罷了。後來,國君的權(quán)力大增,後世的儒者們爲(wèi)虎作倀,才提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理論。大臣對國君絕對服從的“愚忠”思想是西漢中期產(chǎn)生的。當(dāng)時,由於漢武帝設(shè)置內(nèi)廷和外朝,皇帝加緊了對權(quán)利的控制,於是,大臣對國君的“愚忠”觀念也開始擡頭。在中央集權(quán)的背景下,漢武帝時期的儒者董仲舒提出了“君爲(wèi)臣綱,父爲(wèi)子綱,夫爲(wèi)妻綱”的“三綱說法”。董仲舒認爲(wèi):“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三綱”的具體內(nèi)容最早見於《禮緯》。漢代以後,封建統(tǒng)治者都把這一套奉爲(wèi)至寶,用以愚弄百姓,而另外不少開明的國君則將這些話視爲(wèi)積極的勸誡,在實踐中盡力運用這一謀略,爲(wèi)自己的統(tǒng)治服務(wù)。

孟子“君臣對等”的觀點與孔子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思想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都沒有把國君捧爲(wèi)神和絕對權(quán)威,也不提倡對國君的“愚忠”。相反,他們認爲(wèi),即使君臣是對等的,那麼在這對等關(guān)係中,也還應(yīng)該是國君先敬臣,待臣如手足,纔會得到臣下相應(yīng)的視君如“腹心“的回報。這是頗具民主色彩的觀點。

總體來說,這些都是孟子闡述君臣關(guān)係時的光輝的論點,是基於保持大臣人格尊嚴的平等思想的反映。

【原文】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譯文】

孟子說:“如果國君講仁德的話,那麼全國上下就沒有不講仁德的人;如果國君重恩義的話,那麼全國上下就沒有不重恩義的人。”

【闡釋】

關(guān)於孟子在這一章裡闡述的觀點,儒家多個人物都有與之相近的說法,孔子說:“在上位的人是德風(fēng),在下位的人是德草,風(fēng)怎麼刮,草就怎麼搖擺。”荀子說:“標桿正的話,它的影子就正。底盤圓的話,水也是圓的;底盤方的話,水就是方的。”

國君是百姓仰慕的人,也是他們效仿的榜樣,正如孟子所說,如果國君講仁德的話,那麼全國上下的百姓就都講仁德了;如果國君重恩義的話,那麼全國上下的百姓就都重恩義了。套用孔子的話最形象了:國君就像風(fēng),百姓就像草。如果天上刮的是仁德之風(fēng),那麼地上的草也會被這仁德之風(fēng)颳到講仁德的地方去;如果天上刮的是恩義之風(fēng),那麼地上的草也會被恩義之風(fēng)颳到講恩義的地方去。

說到底,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和荀子,他們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即國君應(yīng)該先正自己,然後再正百姓。因爲(wèi),無論是什麼樣的國家,百姓都很重視領(lǐng)導(dǎo)人的個人品質(zhì)。

【原文】

孟子曰:“中[1]也養(yǎng)[2]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3]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註釋】

[1]中:指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這裡指品德良好的人。

[2]養(yǎng):培養(yǎng)、教育。

第38章 告子(下)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1章 盡心(上)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34章 萬章(下)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32章 萬章(上)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9章 離婁(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45章 盡心(下)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4章 萬章(下)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47章 盡心(下)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47章 盡心(下)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39章 告子(下) (3)第45章 盡心(下) (1)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38章 告子(下) (2)第28章 離婁(上) (2)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39章 告子(下) (3)第1章 前 言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31章 萬章(上)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46章 盡心(下)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43章 盡心(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28章 離婁(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41章 盡心(上)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44章 盡心(上) (4)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1章 前 言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3章 萬章(下) (1)
第38章 告子(下)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41章 盡心(上) (1)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34章 萬章(下)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32章 萬章(上) (2)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9章 離婁(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45章 盡心(下)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4章 萬章(下) (2)第47章 盡心(下) (3)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47章 盡心(下)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47章 盡心(下)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39章 告子(下) (3)第45章 盡心(下) (1)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38章 告子(下) (2)第28章 離婁(上) (2)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39章 告子(下) (3)第1章 前 言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23章 滕文公(下)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31章 萬章(上) (1)第29章 離婁(下) (1)第37章 告子(下) (1)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46章 盡心(下) (2)第43章 盡心(上) (3)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43章 盡心(上) (3)第28章 離婁(上) (2)第31章 萬章(上)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28章 離婁(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7章 離婁(上) (1)第16章 公孫丑(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41章 盡心(上) (1)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32章 萬章(上) (2)第44章 盡心(上) (4)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1章 前 言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33章 萬章(下)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昌图县| 临沭县| 江阴市| 武冈市| 牡丹江市| 东辽县| 河北区| 元谋县| 叶城县| 长岛县| 防城港市| 保亭| 永清县| 巴林左旗| 青神县| 寻乌县| 雷波县| 九江县| 菏泽市| 石嘴山市| 泗水县| 得荣县| 太仆寺旗| 浠水县| 玉屏| 平邑县| 大埔区| 金川县| 祁东县| 盐城市| 德阳市| 慈溪市| 丰都县| 琼结县| 泽普县| 阳谷县| 格尔木市| 赤水市| 伊宁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