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章 前 言

楊振寧先生曾說,他從30歲以後,做人處事都靠孟子。這是因爲(wèi),做人處世要成功,必須得有哲學(xué)基礎(chǔ)。即使物理學(xué)家,也不可能僅靠物理知識獲得成功。

孟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他的思想中獲取營養(yǎng)。這種影響,僅從我們的常用語中就可以得到證明。比如:“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曝十寒”,“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仁者無敵”,“有恆產(chǎn)者有恆心,無恆產(chǎn)者無恆心”,“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捨生取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

孟子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國人的氣質(zhì)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生於今山東省鄒城市。作爲(wèi)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的學(xué)說以“性善論”爲(wèi)出發(fā)點,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記錄其思想的《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與孔子的《論語》並列。到了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yán)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相比之下,《論語》的語句則顯得較爲(wèi)碎亂,有一句沒一句的,上氣不接下氣,不知道誰說的,也不知道爲(wèi)什麼這麼說(傅佩榮語),如果沒有較好的文化基礎(chǔ),閱讀《論語》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孟子》則好讀得多。每個單元都比較完整,而且很多時候採用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著作中,論辯才、論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jié)合,沒有勝過孟子的。

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章 前 言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42章 盡心(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8章 離婁(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39章 告子(下) (3)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7章 離婁(上) (1)第41章 盡心(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33章 萬章(下)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3章 萬章(下) (1)第38章 告子(下)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42章 盡心(上)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32章 萬章(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46章 盡心(下)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34章 萬章(下)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0章 離婁(下)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27章 離婁(上)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1章 盡心(上) (1)第44章 盡心(上) (4)第38章 告子(下)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7章 離婁(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2章 萬章(上)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38章 告子(下)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
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章 前 言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7章 告子(下) (1)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1章 滕文公(上) (2)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0章 離婁(下)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42章 盡心(上) (2)第27章 離婁(上) (1)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8章 離婁(上)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4章 梁惠王(上) (3)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2章 滕文公(上)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8章 梁惠王(下) (3)第17章 公孫丑(下) (2)第39章 告子(下) (3)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36章 告子(上)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4章 公孫丑(上) (3)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27章 離婁(上) (1)第41章 盡心(上) (1)第43章 盡心(上) (3)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33章 萬章(下) (1)第45章 盡心(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20章 滕文公(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3章 萬章(下) (1)第38章 告子(下)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42章 盡心(上)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32章 萬章(上) (2)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38章 告子(下)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46章 盡心(下) (2)第33章 萬章(下) (1)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12章 公孫丑(上) (1)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8章 公孫丑(下) (3)第24章 滕文公(下) (2)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34章 萬章(下) (2)第15章 公孫丑(上) (4)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0章 離婁(下) (2)第26章 滕文公(下) (4)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27章 離婁(上) (1)第33章 萬章(下)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6章 梁惠王(下) (1)第25章 滕文公(下) (3)第19章 公孫丑(下) (4)第41章 盡心(上) (1)第44章 盡心(上) (4)第38章 告子(下) (2)第35章 告子(上) (1)第7章 梁惠王(下) (2)第13章 公孫丑(上) (2)第2章 梁惠王(上) (1)第35章 告子(上) (1)第36章 告子(上) (2)第9章 梁惠王(下) (4)第27章 離婁(上) (1)第5章 梁惠王(上) (4)第32章 萬章(上) (2)第46章 盡心(下) (2)第38章 告子(下) (2)第11章 梁惠王(下) (6)第38章 告子(下) (2)第10章 梁惠王(下) (5)第3章 梁惠王(上) (2)第35章 告子(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体育| 增城市| 三门县| 任丘市| 辽中县| 车险| 海口市| 寻甸| 江西省| 措勤县| 松原市| 阿拉善右旗| 祁阳县| 通河县| 新丰县| 民县| 夏河县| 江达县| 江源县| 衡东县| 绍兴市| 全椒县| 宝山区| 泊头市| 繁峙县| 肇源县| 隆回县| 垦利县| 铁岭县| 梁河县| 福州市| 玉门市| 金川县| 安仁县| 凌源市| 镇平县| 儋州市| 镇远县| 互助|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