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丁朝陽在同學聚會上碰見了老同學陳才,爲了表示當年動手打他的歉意,他要請客賠罪,兩人握手言和。
鏡頭2
當年覺得窩囊,現在覺得沒什麼,那時小,在學校年輕,容易衝動,陳才一再賠不是。
鏡頭3
自從離開了吳麗君,前進的目標就模糊了,精神上就像失去了支撐,整天無精打采,乘著陳才請客,找老同學楊武會、駱寶山等老同學的機會說:“人一輩子求的就是個情字,夫妻不成,同學不能不成。”
鏡頭4
回想當年要不是自己先動手,還不會有後來的紛爭,說開了,兩人喝了交杯,一笑免去少年的恩仇。
鏡頭5
陳才說:“同學之間的矛盾隔閡,這麼多年都過去了,希望從今往後真心實意對待老同學,有求必應,絕不怠慢,對當年的不敬,我自罰三杯。”他對老同學們對當年怨恨事兒,當然一笑免之。
鏡頭6
這次聚會最重要的是見到了楊武會,談起了創業的事情。
鏡頭7
在酒桌上,丁朝陽與楊武會建立了聯繫,楊武會主動邀請丁朝陽有時間到他開的旱冰城去看看,考察考察。
鏡頭8
丁朝陽如約來到上海路旱冰城,看到設施簡單。容易操作。一進門是售票處,進入是更衣換鞋間,再進入便是旱冰場地,大約四、五百平米。前來娛樂遊玩的人摩肩接踵、樂易不絕。
鏡頭9
他從小對滑冰就很在行,滑旱冰屬於全民健身項目,當過俱樂部主任的他認爲機會來了,自己管理起來能行。
鏡頭10
緊接著楊武會又帶他看了第二個旱冰城。在吉林市。
鏡頭11
吉林市火車站有個鐵路體育館,楊武會開了個旱冰城,體育館內實木板地面,爲了使地面的木板保持不幹燥,每天要擦上一層柴油。管理人員四、五個人就夠了,售票一個人,換旱冰鞋一個人,買飲料一個人,放音響一個人,現
場維持衛生安全的一個人。他們都是定時間上下班。
鏡頭12
表面看起來很容易操作,設施也很很簡單,預計總投資二十萬就可以開起來。
鏡頭13
丁朝陽認爲,只要運營模式掌握了,到哪兒都能開。
鏡頭14
在就近的城市裡,都已經有楊武會或獨立或入股的旱冰城,丁朝陽要想另開一家,就得到遠一點的城市。
鏡頭15
在楊武會的串通下,丁朝陽和他的哥哥,在物資局任職的楊武林,加上北京路商場經理張大力聯合考察開旱冰場的地方。
鏡頭16
三人一拍即合,因爲有楊武會開辦多個旱冰城的經驗,他們合作也是很規範的,敲定了投資入股、上稅、利潤分成等問題。
鏡頭17
爲減輕負擔和風險,三人合資,開始全省境內進行考察。
鏡頭18
楊武林自己有臺皮卡車,他開車拉著合夥人,先到通化考察了一番。
鏡頭19
通化鳳凰山有個防空山洞舞廳,常年出租,他們去考察,覺得設施不夠完善,離城區又遠,合夥人意見不能統一,沒成。
鏡頭20
山洞內低矮潮溼,大廳中間有幾個大柱子,很不寬敞,於是離開了通化鳳凰山。
鏡頭21
緊接著他們來到了遼源體育館,館內設施齊備,適合開旱冰場。
鏡頭22
地面是木塊兒地板,需要每天擦柴油保養,兵分三路,張大力去購買旱冰鞋,二百多一雙買了二百雙,投入計五萬元。丁朝陽負責製作鞋架子、照明以及音響,投入計五萬元,楊武林負責繳納第一年的房租也計五萬元,一些小的投入一邊收入一邊投入。不到半個月遼源旱冰城就開起來了。
鏡頭23
體育館是事業單位編制,人多粥少,需要出租房屋,貼補經費不足,三個合夥人投資體育館整合他們意,從此丁朝陽落腳了遼源。
鏡頭24
開業初期合夥投資人都來了,頭幾天還不錯,來滑旱冰的人很多,效益還不錯。
鏡頭25
五萬一股,合夥人最少出一股,丁朝陽負責燈光音響,旱冰鞋架,原定輪流現場管理現場,但實際丁朝陽在現場的時間最長。
鏡頭26
特意請來兩名學美術的大學生,在門口畫了幅招牌。
鏡頭27
與體育館簽訂三年合同,旱冰場開業了,起名叫“金馬旱冰城”,開業當天來玩的人數爆滿,可沒幾天發生了爭風吃醋鬥毆事件,打傷一個學生,來玩的人逐天見少,治安影響了效益。
鏡頭28
對治安不好的情況,他們聯繫了公安部門:“最好在我們這兒設立一個治安巡邏點兒,總有警員值班。”
鏡頭29
丁朝陽爲了館內的治安,與遼源市西安區公安分局壽山派出所建立了聯繫,改善了旱冰城的治安環境,保證了正常運營。
鏡頭30
來玩的多是年輕人,遼源的經濟又不發達,個人的生活水平都不高,票價沒敢定太高。
鏡頭31
門票收入由三元調到一元,除了十多位員工開資外,所剩無幾。
鏡頭32
館長經常到現場看望來玩的人,瞭解實際情況,好像做好隨時接管的準備。
鏡頭33
合同的甲方見經營情況不如預期,做好了扣押乙方旱冰鞋和設備的準備,遼源市體育局領導像監督勞工一樣,告訴體育館的員工,看住他們,別讓他們跑了。
鏡頭34
丁朝陽開始一直堅守管理現場,後來看其他合夥人都以各種藉口撒手不管,只等分紅,讓他非常寒心。
鏡頭35
旱冰城維持兩年,由於合夥人不夠齊心,只顧自己的小算盤,沒有掙出第三年的房租,遼源消費水平不高,治安又不好,繼續堅持不能保證投入的成本,丁朝陽乘大家不注意地把音響設備收了起來,離開了體育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