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一九八三年,丁朝陽被提拔爲二營六連副指導員,職務由正排升爲副連,協(xié)助指導員做好全連的政治思想工作。擔任副指導員期間,丁朝陽經常到團裡出差。在營裡的工作相對減少,可營裡連續(xù)兩年的新兵工作沒有少做,帶新兵任指導員。
鏡頭2
有人到營裡找丁朝陽,營長說:“他呀,經常遊走在團部和連隊之間,在團裡協(xié)助宣傳股做的工作,比在營連裡和連隊交給的工作還多。”
鏡頭3
團裡開辦了很多技能培訓班和文化課學習班。
鏡頭4
有人到團裡找他,宣傳股長說:“丁朝陽現(xiàn)在宣傳股幫忙,經常到學校去,接洽授課的老師,安排上課的戰(zhàn)士,在課堂上解決老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鏡頭5
宣傳股在老師的聘請,學習課堂的安排,人員的組織等工作方面,由他來做,好像不太精細的工作都推給他。
鏡頭6
丁朝陽此時在宣傳股利用業(yè)餘時間,練習繪畫、寫毛筆字、雕刻等與美術有關的技能。
鏡頭7
在團裡,他被列爲軍地“兩用人才”,由於經常參加演示活動,到團裡出差的機會比較多,不能回到連隊正常工作,這種情況已經讓大家習以爲常。
鏡頭8
營長說:“乾脆你們團裡調去得了,我們也指不上,他總也不回來。”團政委跟營裡講:“團政治處編制已滿,丁朝陽到團機關編制落不下,只能長期在團裡幫忙。”
鏡頭9
就這樣,長期出差成了丁朝陽現(xiàn)狀。由於他在機關長期協(xié)助工作,人變的散漫了,連裡的工作只能用很少的精力去顧及。
鏡頭10
他在團裡辦兩用人才展覽,他和保衛(wèi)股郭雲(yún)飛、組織股劉小明(此時他也從三十九軍調回長春)經常一起組成籌備小組,成爲炮兵團“兩用人才”展覽的鐵三角。
鏡頭11
團機關會議室,牆壁兩側掛滿了丁朝陽製作的成果展板,他已經成了團裡兩用人才成果展覽的骨幹。
鏡頭12
當時,各單位把兩用人才工作列
爲重中之重,特別是政治部門更是抓住不放,大勢宣傳兩用人才對培養(yǎng)士兵的好處。
鏡頭13
丁朝陽爲前來參觀的人解說著。爲團裡辦展覽,劉小明,郭雲(yún)飛和丁朝陽一起忙碌了一個多月了,他們三個,事實上已經分不開。
鏡頭14
他們仨,只有丁朝陽是編外,團裡覺得有點對他不太負責任,準備讓他去十連任指導員。
鏡頭15
爲了把兩用人才工作更好的推廣下去,師裡也辦起了展覽,借調丁朝陽。
鏡頭16
他的特長與在辦展覽中的表現(xiàn),在師機關有了一定的影響,他逐漸讓師領導瞭解了他。
鏡頭17
在師裡,製作展板的同時,他也有機會展示多才多藝的一面。
鏡頭18
此時師政治部正在考慮俱樂部主任的人選。
鏡頭19
兩用人才成果展覽辦多了,丁朝陽參加籌辦工作已經是成手。當時各軍也興起了辦兩用人才成果展覽,擴大交流辦展覽,是政治工作的需要,他又被抽調到軍裡辦展覽。
鏡頭20
軍裡宣傳處有個韓幹事,領著五、六個各單位抽調上來的人員,到軍區(qū)參加各軍的兩用人才成果比賽。
鏡頭21
瀋陽軍區(qū)政治部,一個特大的會議室,樹立著各軍送來的展板,有的還配了解說員,丁朝陽和劉小明代表十六軍參加了展覽。
鏡頭22
展覽比賽大會上,他們代表著各自單位,站在展板前迎接著前來的首長們。
鏡頭23
在展覽中,與劉小明的合作最多,他是機關的人,到瀋陽軍區(qū)參加展覽,丁朝陽幹活多些,而動嘴說話是劉小明多些。
鏡頭24
兩人的合作從那時起打下了基礎,爲後來的經營活動埋下了種子。
鏡頭25
在坐火車回到長春站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突發(fā)的事兒,讓兩人很有默契。列車到站,上車的乘客往上涌,下車的乘客往下擠,上不來下不去,列車員不知哪裡去了,沒有人維持秩序,眼看就到開車的時間。
鏡頭26
急得人們不知如何是好,喊叫聲,謾罵聲,亂作一團。
鏡頭27
丁朝陽他們更是急得在人羣后面亂蹦,劉小明急中生智,一把推丁朝陽爬上人羣頭頂,在人頭上面爬到車廂門口,大聲喊叫著把擁擠的人羣扒開,人們看見是個軍人出面動手維持秩序,都很配合。
鏡頭28
丁朝陽爬出車門,往下拽擁擠的人,讓下車的人先走,一會兒人流疏通了。
鏡頭29
劉小明下車後,兩人會心的笑了笑,他們很愜意有合作的默契。
鏡頭30
郭雲(yún)飛在三人中年齡最大,劉小明仗著父親是銀行行長,總是財大氣粗的要說了算,丁朝陽是個實幹家。從不多說而是多做。
鏡頭31
炮兵團辦展覽離不開三個人,劉小明、丁朝陽和郭雲(yún)飛,他們形成了炮兵團辦展覽固定的鐵三角。
鏡頭32
丁朝陽本不會雕刻,爲辦展覽他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可能藝術有相同的地方,丁朝陽手拿雕刻刀很快就能上手了。
鏡頭33
丁朝陽爲了辦展覽,雕刻技能大長,展覽室進門立了個展板,需要雕刻兩個軍人頭像,他把一個幹軍官和一個戰(zhàn)士頭像,先用厚十公分的泡沫板雕刻出來,再刷上金粉油漆,看上去像銅像一樣,顯示了他匠心獨道的一面。
鏡頭34
他把在學校積累的功底全都用上了,他一進入個人的寫畫狀態(tài)就非常忘我,非常投入,得心應手。
鏡頭35
當時還沒有電腦刻字機,全用手工刻。
鏡頭36
丁朝陽趴在桌上,製作著展板刻字的畫面。
鏡頭37
在展板製作時,有大量的用泡沫板刻成的文字粘貼在上面,原先是兩人忙活,一個寫,一個刻,刻出來的字不乾淨,有筆跡。
鏡頭38
丁朝陽簡化了製作程序,使兩個人的活一個人完成,既快又好。
鏡頭39
他上手時,寫反字,背面刻,既乾淨又工整,辦展覽,即宣揚了全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