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一百九十六年,寧國大旱,連續幾個月滴雨未下。每天灼熱的太陽掛在高空,悠然地俯瞰著大地。寧國百姓顆粒無收,祭天祈雨的活動在整個寧國風風火火地展開。然而不知道是上天沒有聽到百姓的心聲還是上天並不存在,太陽依舊每天爬起落下,雨的身影卻從來沒見過。
那天,在寧國採育,萬千百姓聚集在宗廟前,祈求上蒼能體恤民情,普降甘霖。不一會兒,狂風大作,天開始陰下來。雷聲轟鳴,一道閃電劃破天際。擡頭看天,一場大雨似乎就要來臨。百姓們跪在宗廟前,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頭頂的那片烏雲,等待著雨水從空中降落。
然而他們的希望終將落空,光打雷不下雨的故事再一次上演。老百姓眼看著頭頂的那片烏雲被風越吹越遠,直到消失不見。豔陽再次出現在頭頂,土地上散發出焦灼的氣味。
程希在第一時間開倉賑糧,爲寧國的百姓免費發放國庫的存糧。然而再多的存糧也抵不住一日復一日的大旱,很快,存糧告急,程希不得不動用國家軍用備糧來填補那一個個飢腸轆轆的子民。
程希站在乾涸的土地上,看著腳下的土地裂成一塊一塊。農田裡別說莊稼了,除了螞蟻,再也看不到其他任何的生物。他用手敲敲地上的泥土,堅硬的像石塊。
管修仰頭看天,道:“世子,看這情形,這雨怕是不會下了。現在軍用備糧都用上了,如果瀚國來犯,恐怕到時將士們不是戰死沙場,而是餓死沙場啊。”
程希也深深明白事情的嚴重性,這場大旱來得突然。誰也沒想到一向雨水充沛的寧國竟會幾個月不下雨,而誰也不知道那場大雨何時會來。他命管修起草了幾份國書,一一送去了齊國、襄國和瀚國。目的只有一個——借糧。
都說國際政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關鍵時刻,往日的友誼往日的情分都不過是天邊的一片雲,風一吹就散。齊國公很快就有了回覆,說是大旱也有蔓延在齊國的趨勢。齊國的幾座城池也好幾個月沒下雨了,存糧也不足。齊國公的理由充分又合理,程希對此表示理解。
幾天後,任安尋的國書也傳到了寧國,說是去年出兵北夷,國家損耗較大,存糧早就用完,現在也是有了上頓沒下頓的狀態。程希看完任安尋的國書,只是微微一笑。他從來不對瀚國抱有希望,他早就知道即使瀚國去年沒有出兵北夷,也會有其他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拒絕。不過他心中又有稍稍的安心,好在去年瀚國國家確實有損耗,否則此時瀚國出兵來襲,寧國怕是無法抵擋瀚國的大軍。
在被齊國和瀚國一一拒絕後,程希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襄國。寧國和襄國雖說不是盟國,但也從未發生過沖突。況且寧國是大國,襄國應該不會也不敢拒絕寧國。然而結果還是讓程希失望了,襄國公也拒絕了程希,而且用了一個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襄國是小國,糧食從來都不夠吃,襄國公自己每天都吃很少。程希想想襄國公那肥圓的肚子,忍不住冷笑了一聲。
管修聽聞襄國公也拒絕借糧,大感意外,他道:“世子,我國乃是大國,兵力比襄國強上數十倍,而且還和襄國接壤。襄國公拒絕了世子就是拒絕了以後和寧國結爲盟國的機會。這點襄國公不會不清楚。依臣看,必是瀚國在背後給他撐腰。”
“依管大夫之見,現在該如何?”
管修道:“世子,襄國的丁州是襄國的種糧城。臣聽說丁州城外還有一百畝糧並未收割。丁州距寧國不過三十里的距離。如果世子讓臣今天帶幾千人去收割,明日便可解寧國的燃眉之急。”
程希思忖後,同意了管修的建議。他指派了兩千士兵給管修,讓管修速戰速決。管修帶著兩千士兵於當天出發,很快便趕到了丁州城外。然而他卻沒有行動,他一直在等.等到太陽下了山,黑夜籠罩大地,他終於發佈了軍令“行動”。兩千兵士趁著夜色,來到了丁州田地。田地裡麥稈隨風輕微的舞動,麥稈上卻沒有麥穗。麥子已經被人搶先一步收割完了。
管修這次,失策了。他帶著士兵垂頭喪氣地回到寧國,程希只是淡淡說了一句“管大夫辛苦了”。
然而,十日之後,襄國公卻帶著大軍壓到了寧國邊境,向寧國開戰。原因就在於那天管修帶著士兵顆粒無收地回到寧國後,就有人向襄國公稟報,說寧國夜襲襄國糧地,把一百畝糧食一夜之間全部偷走。襄國公聽此消息後震怒。他趕忙寫了一封國書送到瀚國,把事情原委說了一遍。然後要瀚國以大宇卿室的身份主持公道,給襄國一個說法。
任安尋收到襄國公的國書後,心裡一陣竊喜。他在回信中義正言辭地譴責了寧國這種偷糧的不義行爲,然後又細數了寧國許多不義的往事,最後得出寧國從來就是一個不義的國家的結論。接著任安尋又在信中表揚了襄國,大力讚揚襄國公這種尊重大宇卿室的做法,說尊重大宇卿室就是尊重大宇王朝,這應該成爲大宇的典範。最後他說襄國不應該忍氣吞聲,應該替天行道,給不義的國家一點顏色瞧瞧,以正大宇的諸侯國家風氣。末了,他在信中讓襄國公放心大膽地去做,瀚國會給予襄國最鼎力的幫助。
襄國公收到任安尋的信後,精神大振。他想著如果此次出兵攻打寧國,勝的機率應該有五成以上。寧國糧食不足,肯定不會大舉出兵。而自己此次如果能打敗寧國,不僅能提高國家的聲望,到時再撈個寧國的一城半池,那以後看誰還敢和他襄國對立。況且任安尋在信最後說會給他最鼎力的幫助,這讓他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還沒出兵,他就已經幻想著寧國程希主動求和的場景了。他想想就覺得美,當天就決定帶著全國的兵力攻打寧國。
程希得知襄國的大軍壓到邊境線後,趕忙找來管修與其一起商議對策。程希道:“那天管大夫並未收割到襄國的半粒麥子,而襄國竟以此爲由帶兵前來。這背後必有蹊蹺。”
管修道:“世子,按襄國公的性子,即使我們真割了他的麥子,他也絕不可能貿然和寧國作對。”
程希點點頭,表示贊同,“管大夫所言極是。那麥子是誰割的,你我心知肚明。任安尋只不過是借刀殺人。只是如今,襄國公甘願給他做嫁衣裳。軍用備糧已經嚴重不足,此時迎戰並非明智之舉。”
管修道:“此次襄國公帶領襄*隊傾巢出動,而襄國國內此時正是一座空城。世子,給臣一萬精兵,必解寧國之急。”
程希同意了。管修帶著一萬精兵前往襄國。襄國此時國內盡是些老弱病殘的軍隊,根本無力抗擊。寧*隊把襄國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卻也不攻城,只是在城下駐紮。襄國公聽聞自己的都城被寧*隊包圍,大驚失色,趕忙帶著大軍趕回都城。
襄國的軍隊已在外一月,舟車勞頓讓軍隊士氣大減,疲憊有加。更何況襄國的軍隊、戰車本來就因爲常年不戰而疏於練習,各個方面都無法跟寧國的精兵相提並論。管修帶著精兵把襄國的軍隊衝散擊垮,襄國公迫於無奈趕忙讓人遞上國書給程希,主動求降。
程希本就沒有打算滅了襄國,寧國此時的境況也不適合長時間作戰。於是就順著襄國公的臺階,讓襄國獻出三座城池和三百石麥子纔會撤軍。襄國公迫於無奈,立刻同意。
不知是上天都要忍不住讚美管修的圍襄救寧,還是上天被寧國百姓的虔誠祈禱感動,甘霖終於降了下來。寧國的百姓看著漫天的大雨,口中不停念著“感謝上蒼,感謝神明”之類的話。寧國的土地大口地吮吸著幾個月以來的第一口水,土地變得鬆軟,第二天許多種子就長出了新芽。莊稼得到了灌溉,農民收穫了豐收。寧國的大旱危機終於解除。
襄國公麥子被偷,戰爭又輸,心裡一直頗不痛快,一直想找機會報復寧國,卻一直沒有找到機會。這讓他十分苦悶。他命人在寧國各處打探程希的消息,看程希有什麼弱點可以讓他做文章。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後,襄國公終於找到了機會。
據襄國公在寧國的探子回報,程希經常去一個名叫羊村的地方見一名叫未央的女子。襄國公根據他混跡脂粉間多年的經驗判斷,這未央就是程希鍾愛的女子。他拍著他渾圓的肚皮,哈哈大笑起來,“英雄難過美人關啊!”而此時的未央卻並不知道,危險正在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