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章 旭日東昇—(五)

劉邦接二連三地辦完幾件實在事後,聲望日隆、帝位愈穩,此時的他應該是愜意的,但事實情況也並非如此。人只要活著,就有很多不順心的事縈繞於心,斬不斷理還亂,無論是帝王還是小民百姓都是如此。不過按照客觀規律來講,地位越高,煩心事就越多,劉邦亦然。實際上,我們在上一節已經提到了劉邦現在面臨的這個煩心事,只不過爲了不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沒對其進行敘述,現在該騰出時間來講一講了。

由於劉邦出身草莽,爲人粗狂,討厭繁文縟節。稱帝后,第一時間廢除了秦朝的儀式法度,一切從簡。儀法這東西,如果太麻煩的確讓人很討厭,但如果真沒有的話,更會讓人受不了。

劉邦的“一切從簡”就讓他親身感受了一次什麼叫“受不了”。在分封天下時,引來諸將爭功,這幫大爺們在朝堂上大呼小叫、哭爹罵娘,甚至還有人拔出劍來隨意敲打,有時候連劉邦都約束不了。要說這羣大爺們的行爲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些人都是戰場上的魔王,在死人堆裡養成的很不好(或者說很好)的生活習慣一時半刻還真改不過來,劉邦在內心深處是理解的。但理解不代表就能接受,現在的劉邦都有些受不了他們了,連他自己都沒弄明白過去的那些日子裡,自己怎麼就和這幫沒素質的傢伙混在了一起,想想都讓人頭疼。

人都是這樣,隨著身份的變換,過往習以爲常的事情,會漸漸有些不適應。在以往的日子裡,這羣大爺開懷罵娘好像也沒覺得不合適,可自從稱帝的那一刻起,他突然有些不太舒服,可具體不舒服在哪連劉邦自己也說不清楚。

劉邦說不清楚,可有人替他說清楚了,替他說清楚的這個人叫叔孫通。

叔孫通是個讀書人。讀書人總的來說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讀書以求明理,一旦豁然貫通,必將擇善固執,不惜犧牲性命以堅持;另一種是讀書以求聞達,這種人把讀書當成一種手段,但求聞達,一切均可變通。第一種人我們稱之爲聖之清者。至於第二種,那就舉世滔滔,不可勝舉。叔孫通就是第二種的佼佼者,察言觀色、溜鬚拍馬、油滑世故等等這些貶義詞用到他身上,怎麼看怎麼貼切。

叔孫通是山東薛縣人,才華橫溢,寫的一手好文章,並且熟悉文獻經典,在秦時就以這點本事被徵召,做了個候補博士。在觀念裡能當個博士應該是實誠人,但這個叔同志和“實誠”有仇,他的行爲剛好站在“實誠”的對立面。

陳勝吳廣起義後,秦二世招博士、儒生問真相,諸博士答以民變,建議朝廷出兵鎮壓。胡亥一聽很生氣,把說發生民變的人全部抓起來關進了監獄。叔孫通一見這種架勢,心裡有底了:“諸生說的不對,現在天下一家,明主在上,法令備下,官吏奉職,哪有民變?鬧事的都是些鼠竊狗盜之徒,郡縣守尉均已將捕殺,不足爲慮。”

胡亥一聽非常高興,不過他不滿足叔同志一個人說好聽話,耐著性子接著問其他人,有的人說民變造反,也有人說匪盜滋事。一個一個說完後,胡亥下了道命令:說民變造反的全部收監,說匪盜滋事的全部放回。臨了胡亥還不忘表彰一番叔同志,既賜衣服又賞錢,並且正式任命爲博士。

叔博士回家後,一些沒有應招答題的儒生跑了過來,他們不是來祝賀叔博士成功逃命,而是責備他爲什麼要說奉承話,譴責他爲什麼不去吃免費牢飯。叔孫通一邊擦汗一邊說:“你們是不知道,我可差點沒能逃出虎口”。“伴君如伴虎”這個詞可能就是由此而來的吧。

儒生們一走,叔博士捲起褲腿就跑,一直向東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叔孫通跟隨楚懷王。楚懷王被害,叔孫通投靠項羽。後來劉邦攻佔彭城,叔博士又及時歸降。彭城大戰後劉邦向西潰退,叔孫通也跟著跑了出來。

這幾年,叔孫通頻繁跳槽,但無論跟著哪個老大,他都能混的有聲有色、遊刃有餘。劉邦不喜歡儒生,叔孫通就短衣短褂、酒徒打扮;劉邦熱衷打仗,叔孫通就刻意結交匪盜猛男,多方推薦,會不會寫字不重要,只要能打架就行。總的來說,跟劉邦的這幾年,叔孫通表現的還是比較搶眼的。

在諸將爭功的場面上,叔孫通一直暗暗地觀察著劉邦的神色。在劉邦皺起眉頭上,他找到了又一個表現的機會,心中一陣暗喜。但他很清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劉邦面前辦事,需要深思熟慮,更要拿準時機。

機會終於來了。一日,劉邦看著殿柱上的劍痕,自發感慨,“諸將如此爭功,怎麼得了。”

身後的叔孫通心頭一動,默默上前:“臣有個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講!”

“朝廷須有秩序,臣願徵選山東儒生擬定朝儀,朝儀一成,自然綱紀肅然。”

“儒生?”

“對,儒生不足進取,但能守成,定朝儀必用儒生。”

聽完叔孫通的話,劉邦擺了擺手,“你去試試吧。”就在叔孫通準備退下之時,劉邦又叫住了他,“一定要讓我能做到才行。”這是句大實話,因爲他自己就是一個很不守規矩的人。不過劉邦能說出這句話,可見此時的他還是一個有泥土氣息的平民皇帝。

得到劉邦的許可,叔孫通馬不停蹄跑到了山東魯地。因爲那是孔子的故鄉,也是儒生的聚集地,在這裡他有太多老熟人。在魯地挑來揀去找到了三十人,當給這羣人說完此行的目的後,大部分人還是比較認可也比較支持的,因爲這無疑是一次進身的機會。但還是有兩個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因爲他們看不慣叔孫通的處世方法,“你前後侍奉十多個主子,專以阿諛奉承爲能事,我等不會附和。”聽完對方的諷刺,叔孫通呵呵一笑,罵了一句“書呆子”,帶著其他人返回了洛陽。

叔孫通榮幸的成了一名導演,組織找來的這些臨時演員在野外模擬演練,一個多月後,他請來了最主要的觀衆——劉邦。劉邦一看非常高興,“好!這個我能做到。”這一句評語,讓叔孫通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他不怕羣臣反駁,唯一擔心的就是眼前這位不守規矩的仁兄願不願意採納。這一次,他又成功了。

隨後的幾個月裡,叔孫通的導演生涯登上了一個新臺階,因爲前一段時間是組織臨時演員模擬,現在有幸搗鼓正式演員們了。他把文武百官一連折騰了幾個月,終於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正式公演的時間到了。漢七年十月,咸陽長樂宮落成,劉邦正式遷都,諸侯羣臣於此朝會。精彩的表演開始了。

天甫亮,禮官引領諸臣挨次進入殿門,廣庭之中,車騎武士布站兩旁,錦旗招展、劍戟林立。聽得一聲“趨!”武將各按官階排列西方,文臣百官排列東方,正襟肅立、鴉雀無聲。此時,劉邦乘攆而來,百官屈身俯首,不得妄動。然後百官依次趨前上壽,有不合儀節者當場拖出,自始至終,全無喧譁。觀此情景,劉邦大悅,“當皇帝原來能夠這麼尊貴。”

儀式完結,滿心歡喜的劉邦封叔孫通爲太常卿,掌管禮儀,賞五百斤金。而叔孫通則更高明,把金子盡皆散出,籠絡人心。至此叔孫通榮幸地得到了一個評語:“識時務之聖者”。

無規矩不成方圓,劉邦討厭繁文縟節,但經叔孫通簡化了的朝儀卻依然展示了大漢天子的威儀,至此萬里河山正式進入西漢時期。

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癥下藥(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章 起點——(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章 起點——(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
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癥下藥(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章 起點——(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章 起點——(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永年县| 长春市| 桐乡市| 四平市| 昌都县| 弥渡县| 灵璧县| 双柏县| 革吉县| 忻城县| 延吉市| 遵义市| 凤冈县| 海淀区| 昌宁县| 连城县| 九龙城区| 黎城县| 张家口市| 阿拉善左旗| 泗水县| 崇文区| 武穴市| 瑞金市| 册亨县| 西贡区| 昭苏县| 德阳市| 玉龙| 平塘县| 霍州市| 离岛区| 安陆市| 平顶山市| 韶山市| 隆德县| 台中县| 永春县| 大方县|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