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

楚王劉戊被捕的消息傳出後,各路諸侯坐不住了。

大家並不是同情劉戊,因爲這個人並沒多少可令人同情的地方,只不過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罷了。

實際上劉戊能夠成爲第一個被欺負的對象,也算是咎由自取。說白了他根本就不是一個地道人。

他的爺爺叫劉交(第一任楚王,劉邦的小弟弟),好讀書,多才藝,曾是荀子的徒孫。當了楚王后,召攬天下儒生,一門心思研究《詩經》和先秦典籍,多少有點書呆子的意思。不過經他這麼一搞,成績還是有的,最起碼朝廷對他不怎麼防備,不但劉邦如此,連呂雉對他也很放心。

劉交死後,兒子劉郢客繼任楚王。可他在任時間比較短,只有四年。不過在這四年裡,他還是幹了一件事——教育兒子。他搞教育的手段也值得借鑑——請名師。傳授學業的是兩代楚王十分交好、魯學詩經派的祖師爺申培公,就是在央視大劇《漢武大帝》中那個在漢武帝面前哼哼哈哈不置一詞的“申公”;輔佐政事的是三代楚王的老師韋孟,一個舉世聞名的儒學家。請來泰斗名師還不夠,更招募百家英傑齊聚楚國都城。一時間,楚國書香氛圍極其濃厚。

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劉郢客應該深有體會。老師們個個都是精英,絕不是蓋的;可學生卻是“蓋的”。這些名師碰到劉戊,算是他們倒了八輩子血黴。

如果劉郢客能咬著牙多活上幾年,可能劉戊也不會搞的太出格,最起碼能會在濃厚的書香氛圍中薰出個人樣。可不幸的是,劉郢客死的太早。他這一閉眼,二十出頭的劉戊就甩開膀子鬧開了。

史料裡用了一個詞概括了劉戊的楚王生涯——淫暴。他在這方面做的挺過火,老爹剛一閉眼,他就毫不客氣地把老爹的小老婆們照單全收,一點也沒覺得不好意思。他這種行爲放在匈奴,倒也不算什麼大事,可在儒學興盛的彭城,算是一道奇聞。

他的行爲很快召來儒生們的質疑和反對。當大家慷慨陳詞之後也都幸運地領了賞——捱打、當奴隸、砍頭。“賞賜”的豐厚程度參照每個人言辭激烈程度而定。並且劉戊處事“公正”,童叟無欺,無論是誰,都能如願以償。

老師申培公也沒能倖免——當奴隸。儒家講究“尊師重道”,老師講句話,就被折騰的沒個人形,耍的有點大了。

劉戊這種搞法,讓韋孟看不下去。寫了一首詩,把劉戊諷刺了一番。劉戊雖然耍橫但不是傻子,很快揣摩透了詩中的韻意。當他想明白後,也好不吝嗇地爲韋孟送上了一份厚禮——捱打。

劉交、劉郢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召來的儒學大師,劉戊只用幾天就把他們給弄趴下了。

不久後,申培公退居故里,當了個私塾先生,終身不再出門,亦不見賓客——“唯王命召之乃往”。韋孟也遠走他鄉,終老沒再露頭。

申培公、韋孟一走,很多儒生們也紛紛離開。爺爺、老爹兩代人幾十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劉戊破壞力還真的不一般。

趕走這些礙人眼的老傢伙,劉戊就自由了。經他折騰十六七年後,楚國文不興武不備,成了一個十足的軟柿子。

不過這也沒關係,他沒想過當皇帝,只要能盡情淫樂就行。然而還是出了問題。

薄太后駕崩服喪期間,劉戊沒忍住下半身,結果闖出了禍。在當時這是一條極重的罪責。晁錯也爲他量了刑——削除王爵,殺頭。

這是一棒子把他打死的節奏。

劉戊在廷尉署鬧了幾天後,泄了氣:看來這次要玩完。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就在他滿心絕望時,劉啓笑呵呵地站出來當“好人”。畢竟是親戚,“砍頭”有點重,“削王爵”也不用,交點“好處費”算了。很快朝廷下旨收回原楚國東海郡和薛郡。

劉戊摸了摸腦袋:還好,這吃飯的傢伙還在。少幾塊地盤雖然很著惱,但只要留得吃飯的傢伙,就有接著鬧騰的機會。

就在劉戊做客廷尉署時,晁錯也沒閒著——“更改法令三十條”,專在諸侯們違法違紀上做文章。如此一來,諸侯譁然。

諸侯們反對聲音雖然強烈,可朝廷裡卻驚人的平靜。雖然這只是表面上的平靜而已。

當然,之所以會能如此平靜,還和一個人目前的生活狀況有關。這個人是竇嬰。

在“削藩”這件事上,竇嬰無疑是反對最堅決的一位。可這位仁兄目前的生活狀況不是太好。

由於在“家宴”上和姑母唱了句反調,讓竇漪房極爲惱怒。第二天就除了他的門籍(出人宮門的名籍),不準他入朝。

雖然他幫了劉啓,可劉啓對他也不怎麼感冒。一則劉啓不願違背老孃的意願,二則竇嬰反對削藩。如此一來,竇嬰成了個裡外不是人的傢伙,人見人煩。

你們不待見,我還不伺候了呢,小小一個“詹事”,沒什麼可留戀的。所幸託病辭官,回家遛狗去了。

竇嬰背景那麼硬,還落了這麼個結局。羣臣揣度一番後,很自覺地閉上了嘴。

當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削藩”的腳步就愈來愈快了。

很快,朝廷一連頒佈了幾道詔令:削奪趙王劉遂的常山郡;削奪膠西王劉卬的六個縣;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當然在下詔前,朝廷也都給這幾位老兄定了個罪名。不是生活糜爛,就是貪污腐化,反正都有藉口。

動靜鬧的越來越大,諸侯們很不樂意。有人哭,有人罵,還有人跑到晁錯老家恐嚇威脅。

晁錯無所謂,他既然敢冒險強行削藩,早把這條命給賭了上去。可他爹不願意了,專程從老家趕去京城,進門就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俗話說疏不間親,你小子卻專幹這等事,就算爲朝廷百年大計著想,也得替老晁家考慮。

晁錯一頭磕在地上,堅決地搖了搖頭,“忠孝不能兩全,此事兒子萬難從命。”

晁太公慢慢起身,“晁家危矣。”緩緩向門外走去。

當晚,晁太公服毒自盡。

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章 起點——(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癥下藥(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癥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
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章 起點——(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癥下藥(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癥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河县| 彩票| 万州区| 苏州市| 柘荣县| 桂阳县| 萨迦县| 潼南县| 阳高县| 方正县| 大关县| 桦川县| 尼木县| 衡山县| 宝清县| 米泉市| 兴和县| 永登县| 阳信县| 汤原县| 平利县| 湟源县| 鹤山市| 潼关县| 龙海市| 同心县| 青岛市| 婺源县| 双辽市| 武威市| 水富县| 盐亭县| 汝南县| 南郑县| 河源市| 璧山县| 沅江市| 婺源县| 木兰县| 府谷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