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

劉邦這次進軍,走的依然是一條老熟路,從長安出發,向東過邯鄲,轉而往北掠東垣,攻代郡。

這條路他先先後後走過好幾遭。曾經打韓王信走的是這條路,“白登之圍”退軍也是這條路,替二哥劉仲出氣還是這條路,現在他依然走的是這條路。

劉邦熱衷於這條老路,陳豨應該是明白的。按理說陳豨造反,最應該把這條路線做爲重點防守對象,兵壓邯鄲,嚴防隘口,以逸待勞。

然而陳老兄此次的行爲很讓人莫名其妙,他很有創意地把主力部隊在漳河沿岸從西向東一字排開,大有和劉邦畫江而治,“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意思。

全面佈防等於毫不設防,就陳豨現在的實力用這種方式搞,只會讓他敗的更快一些。真不明白這個天才的想法是誰替他想出來的,不過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一個叫李德的人也這麼搞過。然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個“李德”並不是中國人,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竟然有相似的愛好。

當弄明白陳豨現在的佈局後,連劉邦也很是嗤之以鼻地說了句:“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陳豨無能爲矣。”

邯鄲,成了這次戰役的最前沿。在這裡,劉邦就搞了幾個小動作,他的表演還是蠻精彩的。

就在劉邦待在這裡等各路諸侯的勤王之師時,周昌進言了。

周老兄很彪悍也很頑強,並且精神頭很足,更重要的是過去當御史大夫時養成的工作習慣一時半會改不過來,時不時會跳出來敲打敲打一些人。

他現在就準備敲打人了,“請陛、陛……陛下斬、斬常山守、尉。”

“爲何?”

“常、常……山二十五城,豨……豨反,亡……二十城。”

費勁的聽完周昌的話,劉邦笑著反問了一句:“守、尉反了?

“沒……反。”

“力不足也,與他們何干?”劉邦的這一句話,讓那些因陳豨造反,而被趕得四處亂跑的官員們,安定下了自己倉惶的心。

劉邦有一種能力,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能在紛亂的局面中找到最恰當的解決辦法。他不暴虐,不嗜殺,應該來說還比較寬容;但他疑心重,權謀深,能夠滅人與無形。

他是一個很複雜的人,善辨忠奸而極會使詐,恢弘豪爽卻心細如髮,這種本事足以讓他傲視天下。無論是實力派的韓信,還是偶像派的張良,或者是實幹派的蕭何,都能讓他們規規矩矩臣服在自己的腳下。陳豨這次叫板,是找錯了對象。

劉邦不但沒追究常山守、尉丟城失地的責任,反而恢復了他們的職務,讓他們繼續待帶罪立功。一個簡單的舉措,穩定了人心,也更便於劉邦專心致志地對付陳豨。

然而,劉邦覺得這些還不夠,還不能起到轟動效應,還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因此他準備爲周昌找件事情乾乾,免得這位仁兄一天到晚盯著別人的尾巴不放。

“趙國有壯士嗎?推薦幾個人看看。”劉邦微笑著問身邊的周昌。

“有……有四人。”

“召。”

四個人進來了。

剛一進門,頭還沒顧上磕,劉邦便破口大罵:“豎子!能爲將?”

皇帝的一聲怒吼,嚇的四個人趴在地上半天沒敢動彈。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劉邦依然封給他們每人一千戶的食邑,任命爲將。

劉邦的行爲讓一些人看不明白了,有人人勸諫道:“很多人隨你入蜀郡,進漢中,徵西楚,有功未得盡封,而此四人無功何以封賞?”

劉邦的回答,釋開了這些人疑惑,“陳稀反,邯鄲以北皆被其佔,現徵召天下諸侯,但倉促未至,可用之軍只此而已。何必吝惜四千戶,而不去撫慰趙地之士?”

劉邦真是聰明到家了,他能夠收攏天下人心,順利稱帝,絕不是巧合。爲一次戰役就抖這麼大心機,分步驟、耍套路地搞的這麼複雜,著實讓人恐懼。

按理說,爲了收拾陳豨,劉邦這次算是動盡了心思,耍盡了手段,到此時怎麼著也該出手了。一直玩這種虛的,似乎也不可能讓陳豨自己跑來磕頭。

然而,劉邦依然沒有動手,他不把前期工作做足,是絕對不肯出手的。陳豨這次愣著腦袋上了這個擂臺後,突然發現自己跑錯了地方。可現在身不由己,只好傻著臉給人家當了半天沙袋。

劉邦又有舉措了。劉邦千里迢迢跑過來,既不打,也不走,小動作不斷,但總能瘙到他的癢處,讓陳豨有些抓狂。

一日,劉邦問左右:“陳豨的將領有誰?”

“王黃、曼丘臣。”

劉邦笑了,兩個唯利是圖的奸商,不難對付,應該說很簡單。對付這些人,劉邦真的很有一手。

王黃、曼丘臣和陳豨一樣,都是小商販出身,他們的這個出身讓他們都養成了個“利潤最大化”的工作目標。在以往的日子裡,他們打著陳豨的幌子沒少幹壞事,也沒少創效益。

當然,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們經常說,要辨別一個人的好與壞,只需要看看他們的朋友圈是什麼樣子就能弄明白。當然,這句話也可以倒過來說,要想知道“朋友圈”是什麼樣子,只要看看那幾個帶頭人就能知道個所以然。陳豨、王黃、曼丘臣幾個帶頭大哥領著的小弟,想都不用想,都會知道是些什麼樣的貨色。

對付這些人,劉邦是有心得的。劉邦使起壞來,別人想擋都擋不住。

劉邦的辦法很簡單:一道詔令,千金懸賞王黃、曼丘臣人頭。

當這個懸賞通告發下去後,漢軍陣營的將領們比較激動,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還有人比他們更激動,簡直是躁動。

躁動的這些人就是王黃和曼丘臣的屬下們。

從此,王黃、曼丘臣就沒再睡過一個囫圇覺,晚上躺牀上還的睜上一隻眼,膽戰心驚地熬過了一段日子,最終還是栽在了劉邦的這個詔令上。不過這是下邊要講到的事情,在此就不再多說了。

劉邦的小動作搞的差不多了,各路諸侯也紛紛報道了。好了,那就開打吧。

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癥下藥(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癥下藥(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
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癥下藥(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癥下藥(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安图县| 原阳县| 新龙县| 邵阳县| 介休市| 渝北区| 即墨市| 富川| 绥棱县| 县级市| 崇左市| 来凤县| 石嘴山市| 博客| 兰西县| 西城区| 恭城| 富平县| 肥西县| 同江市| 宁河县| 垦利县| 景泰县| 丰顺县| 太仆寺旗| 奉节县| 涟源市| 雅安市| 南平市| 六盘水市| 乌拉特中旗| 宁武县| 浏阳市| 周至县| 嘉祥县| 井冈山市| 承德县| 宣化县| 清水河县|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