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

左氏問道:“走個形式?”

“是啊,太后。”

左氏迷茫地問道:“將軍此話是何意也?”

莘邇沉吟了下,心道:“我今雖初掌朝權,然畢竟底蘊尚淺,朝中的陳蓀、張渾等人,依舊黨羽衆多,都還是別有心思,只是迫於時勢,不得不暫且蟄伏,面順於我罷了;被我逐出朝外的宋閎、氾寬,與陳蓀、張渾頗有書信來往,不用去猜,也知他兩人是都在觀望時局,伺機再起;麴侯、女生相繼亡故,我與麴家的盟友關係卻於此朝野俱有隱憂之刻,漸漸冷淡,麴爽驕慢,一向自視甚高,熱衷權勢,前爲神愛當衆斥責,豈會不銜恨於中?對我肯定也是十分的不滿,……我之所以能從建康郡守一路走到今日,全是依仗了太后對我的信任,當此陳蓀等輩與我貌合神離之際,我要想於日後穩掌朝權,說不得,還暫得繼續依靠太后與大王。

“我之所以建議上書江左,提出與江左聯兵伐蒲秦、僞魏的真實緣故,卻是不必隱瞞於她。”

三省六部製得以施行的時日尚短,猶未深入人心,一些被觸犯到己身、己族利益的頑固守舊派,比如那本佔著清貴之職,悠閒、位尊且俸祿優厚,而在此制的實行中,被淘汰出局的,又比如那眼光較爲長遠,敏銳地察覺到此制一旦成爲定製,則勢族子弟之前的“政治特權”必就會被之大爲削弱的,對此制的牴觸心理現在都是非常的強烈,或者暗地裡,或者直接就在明面上對此制大肆非議,不與合作,此是其一。

莘邇儘管藉著改行三省六部制的機會,拔擢、重用了一批寓士、寒士,但寓士、寒士在士流、民間的名聲當然是不能與張、麴、宋、氾這類從秦朝開始,乃至秦朝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起,就世爲簪纓,代爲地方豪族,並協助了定西的建國,已然把持定西權柄數十年的隴州閥族、右姓家的子弟相比的,爲了能夠在不引發朝廷劇烈爭鬥的情況下儘快地落實此制,卻也向陳蓀、張渾、麴爽等人讓步,許多的重要職位,都委任給了他們,這是其二。

兩個原因合在一起,加上張渾、陳蓀、麴爽、宋閎、氾寬等這些人的內實不服,可以說,莘邇當下雖是已掌朝權,比之往昔,手中的權力固然大有增益,可面臨的隱憂依然重重,甚至可以說,在與麴家的盟友關係日淡,並且相反,麴爽極有可能會成爲他的政敵之背景下,他如今在定西朝中的地位,還比不上以前那般安穩。

莘邇其實是很有危機感的。

故此,爲了能夠繼續得到左氏的信任與支持,可以向她坦誠的東西,莘邇就決定坦誠相告。

他摸了摸頷下的短髭,說道:“太后,近年以來,爲能保境安民,我國連年征戰,國庫已經半空,年初又秦州一戰,耗費巨大,就在昨天,臣與孫僕射會議財務諸事,孫僕射且還提議,向西域諸國加大賦稅的收入,以充國資。太后,眼下的我定西的財政,於國內日常的運轉上,雖是無虞,但在軍費方面,卻略缺乏,實不夠我國與江左聯兵,共伐蒲秦、僞魏。”

莘邇的這番話裡,有一個小小的“美化”之處,便是“爲能保境安民”此六個字。卻是近年來,定西的歷次對外作戰,多是莘邇決定的,已有不少朝臣、民間的士人,在說莘邇“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了,是以非得在答對之時,“連年征戰”之前,加上這六個字不可。

左氏倒沒聽出莘邇的這點小小心思。

她對莘邇極是信任,只要是莘邇提出要做的,她都大力支持,因自不會質疑莘邇所爲的對錯。

聽了莘邇這話,左氏問道:“既是軍費不足,將軍緣何又去書江左,倡議聯兵伐虜?”

莘邇說道:“太后,臣的這道去書,是不得已而爲之也。”

“此話怎講?”

莘邇語氣誠懇,說道:“臣表請朝中,設三省六部制,改制以來,朝、野阻力頗大,臣所以去書江左,倡議伐虜,其實是爲了轉移國內阻力的注意。”

左氏恍然,說道:“原來如此!”

回想這些日,她雖在宮中,卻也聽到了不少傳來的士流對三省六部制的排斥言論,左氏的臉上顯出薄怒,說道,“自三省六部設立以今,雖還沒有多長的時間,可每次朝會之時,我都能夠感到,不管是日常的政務,還是其他種種事宜,在商議、決策,以及具體的落實時,與以前相較,都便捷了許多。這樣一個大好的制度,朝野中的那些迂腐之徒,卻竟妄加非議!……將軍,黃侍中建言,不如把這些非議朝政的人,捕拿下獄,給以嚴懲,將軍卻爲何不肯納之?”

剛纔莘邇口中的“孫僕射”,說的是新任尚書檯左僕射的孫衍;這時左氏口中的“黃侍中”,說的是新任黃門省,亦即門下省兩個主吏之一的黃榮。

孫衍原是定西的大司農,就任左僕射後,財政等事依舊由他掌管;侍中有拾遺補缺、顧問應對之權,針對朝政,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獻上一些建議,此正是黃榮於此職的一個權責。

莘邇意態寬宏地說道:“太后,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管是哪種制度,都不可能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是以一項制度出來,難免會有人說三道四。這些非議之論,在臣看來,與其堵之,不如由之。”說到這裡,一句詞浮上心頭,他信口吟道,“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而下還沒有“詞”這種文學格式,左氏、唐艾等當然不知道這幾句是一首完整詞的前幾句,只把之當做是了莘邇對非議三省六部制的那些人的幾句點評,然而在聽聞入耳以後,細細品咂再三,卻俱覺得這幾句話,說的委實是大氣磅礴,充滿了自信。

唐艾插口說道:“明公,螞蟻緣槐、蚍蜉撼樹,此二典,艾知也,‘小小寰球’是何意也?”

莘邇啞然,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便含糊說道:“此句說來話長,我正有一文,名字起好了,叫做《自然論》,尚未落筆,待我寫成以後,給你看罷,你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唐艾喜道:“明公前著《矛盾論》,如椽大筆,艾讀之後,再觀物察理,無不茅塞頓開。今明公又有雄文將要出世麼?艾翹足以待!”

左氏也看過莘邇的《矛盾論》,唯是看不太懂,但她受時下清談之風的影響,對玄理,或言之,哲學方面的討論,亦是很感興趣的,遂有很多的疑惑,一直想找莘邇問問,便因了唐艾此話,不禁心中一動,想道:“平日我在宮中,也無請教阿瓜的機會。我等下要去找神愛,要不就今天?”瞧了眼堂外的天色,日光尚早,又想道,“卻不知阿瓜幾時會下值回家。”

左氏的這點忽然起念,且不必多說。

只說莘邇去書江左,提議共伐秦、魏,事實上,其用意是共有兩個的。

一個就是他適才說的,是爲了轉移國內反對改制者的注意力。

再一個,則是與江左朝廷的那位首代權臣王氏,唐室初遷到江左之時,提出了“光復神州”的口號一樣,也是一個政治上的口號,是爲了在此他初掌定西朝權的時候,藉此機會,向定西、向江左,乃至秦、魏境內的唐人們表示,他莘幼著絕非是一個貪戀權勢的人,而是一個心懷遠志,志在收復華夏故土的人。

前一個用意,可以如實地告訴左氏,後一個用意不太好講,莘邇便就沒說。

左氏說道:“將軍心胸寬大,當真今之人傑也!那些蒼蠅,在將軍面前,確實不值一提!”

左氏這話說的沒有問題,可唐艾怎麼聽,卻怎麼覺得有點不對。

唐艾嘀咕想道:“是我耳朵出毛病了麼?太后此話一點沒錯啊,我怎麼聽著卻有點、有點……”他說不來到底是“有點”什麼,想不明白,搖了搖扇羽扇,又搖了搖腦袋,索性也就不想了。

他想不明白,莘邇聽明白了。

分明從左氏的語氣中,莘邇聽出了濃濃的愛慕之意。

莘邇心頭一跳,視線迎向左氏,見她明媚的目光,就如春夜的星光,投在自己的身上。

這般大膽的姿態,莘邇此前只在左氏這裡見過一兩次。與之前那寥寥的一兩次比較,左氏此時的眼神,卻又有些不同。之前的大膽,總歸是含著羞澀,而這次的大膽,滿是熾熱。

坐於初夏的堂中,門外的熱風帶著馥郁的花香吹入,各種的情緒就如那紛繁的花香,頓時激盪於莘邇的胸懷,是心動?是驚亂?末了,莘邇確定了這種情緒,是驚喜。

“千里。”

“明公?”

“你不熱麼?”

“……有些熱。”

“太后千金之軀,我剛纔卻是忘了命人取冰驅熱,你去叫府吏找些冰塊送來。”

莘邇節儉,除非特別炎熱的季節,他都不用冰塊取涼,是以徵虜將軍府的堂中,的確是溫度不低。左氏涼爽習慣了的,坐在堂中這麼一會兒,早已是香汗淋漓。

唐艾連忙應道:“是。”

唐艾出去以後,莘邇、左氏相顧無言。

空氣中,花香與左氏的體香混合成奇妙的味道,催動得莘邇胸口砰砰直跳。

過了稍頃,似是察覺到了莘邇的異常,左氏的面頰再度緋紅,略把眼簾垂下,沒話找話似的,說道:“將軍,你方纔說孫僕射昨日建議對西域諸國增加賦稅?”

“是啊,太后。”

“準備何時實行?”

“這件事目前還只是一個孫僕射的建議,還在紙面上,未有形成具體的政策。等到籌議成熟的時候,臣會提前奏於太后,請太后斟酌考量,看是否可行的。”

左氏輕輕點頭。

堂內又默然了會兒。

左氏站起身來,說道:“將軍,我今日出宮是爲了兩件事。一件,便是問問將軍欲聯江左,共伐虜秦、虜魏之事,現在進行得怎樣了,另一件,……”抿嘴一笑,不再說了。

莘邇問道:“另一件是什麼?”

左氏說道:“另一件事嘛,我不能與你說,要與神愛說。”

“與神愛說?”

“是呀,神愛在家麼?”

“一大早,她就約了幾個朋友出城射獵去了。太后如要召她,我現在就派人就叫她回來。”

“不用了,我去你家等她。”

莘邇怔了下,說道:“去臣家中?”

“我聽說西域諸國的國主,駐軍西域的隗斑、向逵等將,還有沙州的杜亞、北海的索恭等等,在你高升以後,都給你送了重禮,其中不乏西域、柔然、鮮卑等各族的美女,據聞俱有其長,無不擅歌能舞。我好奇的很,也正想去你家看上一看,她們究竟有怎樣的異域情調,如何的能歌善舞。”左氏似笑非笑,說道,“怎麼?將軍不歡迎麼?”

莘邇正色說道:“好叫太后知曉,這些美女,臣多已送入宮中了,留在家中的只有幾個,還都是因爲她們亦通騎射,被神愛相中了。”

“好呀,我就去看看她們的騎射。”

莘邇說道:“那就請太后稍等,臣爲太后開道。”

“你不必隨我同去。”左氏難得調笑似的說了一句,“將軍,國事爲重啊。”

莘邇沒有辦法,只好遵旨。

“想什麼?”

“伐蒲秦,現下我國力有不逮,但朔方,是不是可以趁機取之?”

第三十八章 沉醉溫柔鄉 將軍眼烏青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四章 魏鹹萬里侯 可呼你字乎第二十一章 黃榮駁氾議 勃野使拓跋(下)第四十章 秦與唐並立 孟朗繪藍圖第五十章 膽壯自作餌 勿延襲敵營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十一章 麴爽怨聲對 過往如刺扎第二十八章 土寓大有別 君率殘相近第十四章 一日訪三人 宴荔將起兵第二十六章 朝廷拜徵虜 荊州欲伐蜀第二十五章 僧人抗天子 擇官選道智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五章 秦營獻秘密 季和出對策第二十二章 伴君如伴虎 攻敵攻不備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二十三章 喜與喬友壻 宋翩顧家耳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六章 麴球贈胡將 遣人請道智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三十九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七)第四十二章 父子謀仇報 驚聞塢堡破第一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上)第三十八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六)第九章 孟朗決蒲疑 魏主攻柔然第十九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上)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三十一章 度牒束僧侶 鐵券約鮮卑第二章 宋方自取權 曹斐用詐撫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十章 高充隨機變 二讓茍將軍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三十一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七)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五十九章 良禽擇木棲 亮因駭而安第五十九章 將軍號輔國 力近與麴齊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十五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下)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十三章 牡丹額前綻 志氣胸中展第五十三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四)第十五章 曼歌小解憂 元光謀已動第六十一章 月色萬里同 羣雄各異謀(上)第五十章 氾丹請駐外 鞏高擊西計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六十三章 隴魏不足慮 蒲孟兩相得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三十一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上)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十四章 修史爲今鑑 考功利數得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三十四章 雖然無所長 名可由行立第三十一章 基業苦不易 逢疑召唐艾第六十五章 萬勝呼如雷 寬猛宜相濟第三十三章 飛黃騰踏去 美人嫁醜夫第五十一章 唐艾識孟計 茍雄斬姚國(三)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二十一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下)第五十九章 驅荔兩相耗 覓策殺姚桃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二十七章 千里革人官 萬口往朔方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三十四章 雖然無所長 名可由行立第二十一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三)第六十二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中)第十四章 一日訪三人 宴荔將起兵第三十一章 基業苦不易 逢疑召唐艾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十八章 拓跋十姓貴 茍雄半渡擊第五章 陳氾明暗謀 莘邇斥門戶第十五章 鐵弗狡詐徒 拓跋也曾強第十一章 顯美鄙蝦兵 麴碩報軍情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準備開下一卷,構思一下章節概要,明天更第四十三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四)第二十章 千騎捲雲馳 戰罷效吳起第四十三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四)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五十三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四)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獻策第四十七章 王后兩並立 鮮卑義從成第五十八章 一語穩士心 校場問高下第二十三章 莘邇情仁厚 蒲茂降尊號第三十六章 張曇上劾書 宋閎辭內史第二十五章 韜略冠國中 兇狡凌胡部
第三十八章 沉醉溫柔鄉 將軍眼烏青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四章 魏鹹萬里侯 可呼你字乎第二十一章 黃榮駁氾議 勃野使拓跋(下)第四十章 秦與唐並立 孟朗繪藍圖第五十章 膽壯自作餌 勿延襲敵營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十一章 麴爽怨聲對 過往如刺扎第二十八章 土寓大有別 君率殘相近第十四章 一日訪三人 宴荔將起兵第二十六章 朝廷拜徵虜 荊州欲伐蜀第二十五章 僧人抗天子 擇官選道智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五章 秦營獻秘密 季和出對策第二十二章 伴君如伴虎 攻敵攻不備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二十三章 喜與喬友壻 宋翩顧家耳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六章 麴球贈胡將 遣人請道智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三十九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七)第四十二章 父子謀仇報 驚聞塢堡破第一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上)第三十八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六)第九章 孟朗決蒲疑 魏主攻柔然第十九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上)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三十一章 度牒束僧侶 鐵券約鮮卑第二章 宋方自取權 曹斐用詐撫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十章 高充隨機變 二讓茍將軍第五十八章 勃野丹心報 千里何人哉第三十一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七)第三章 莘左感伶仃 肉食一丘貉第五十九章 良禽擇木棲 亮因駭而安第五十九章 將軍號輔國 力近與麴齊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十八章 英雄重英雄 妙策解國憂第十五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下)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五十四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中)第十三章 牡丹額前綻 志氣胸中展第五十三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四)第十五章 曼歌小解憂 元光謀已動第六十一章 月色萬里同 羣雄各異謀(上)第五十章 氾丹請駐外 鞏高擊西計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六十三章 隴魏不足慮 蒲孟兩相得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三十一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上)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十四章 修史爲今鑑 考功利數得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三十四章 雖然無所長 名可由行立第三十一章 基業苦不易 逢疑召唐艾第六十五章 萬勝呼如雷 寬猛宜相濟第三十三章 飛黃騰踏去 美人嫁醜夫第五十一章 唐艾識孟計 茍雄斬姚國(三)第三十九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下)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二十一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下)第五十九章 驅荔兩相耗 覓策殺姚桃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二十七章 千里革人官 萬口往朔方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三十四章 雖然無所長 名可由行立第二十一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三)第六十二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中)第十四章 一日訪三人 宴荔將起兵第三十一章 基業苦不易 逢疑召唐艾第十五章 二恭忠與奇 孟朗赴河東第十八章 拓跋十姓貴 茍雄半渡擊第五章 陳氾明暗謀 莘邇斥門戶第十五章 鐵弗狡詐徒 拓跋也曾強第十一章 顯美鄙蝦兵 麴碩報軍情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準備開下一卷,構思一下章節概要,明天更第四十三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四)第二十章 千騎捲雲馳 戰罷效吳起第四十三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四)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五十三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四)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獻策第四十七章 王后兩並立 鮮卑義從成第五十八章 一語穩士心 校場問高下第二十三章 莘邇情仁厚 蒲茂降尊號第三十六章 張曇上劾書 宋閎辭內史第二十五章 韜略冠國中 兇狡凌胡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六盘水市| 新民市| 宜黄县| 平潭县| 定陶县| 武穴市| 吉水县| 定远县| 合水县| 兴安县| 镇康县| 当阳市| 长治市| 普安县| 太湖县| 阿拉善右旗| 福安市| 离岛区| 邓州市| 麻阳| 社旗县| 禄丰县| 浑源县| 彭阳县| 阿城市| 安塞县| 龙江县| 乐清市| 兴国县| 无棣县| 永康市| 方城县| 铁岭县| 内丘县| 邳州市| 通河县| 正镶白旗| 米泉市| 泰来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