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四章 切入點

見兩位兄長都不贊同立即出兵,王審知也不再堅持;話題,便轉到民事上來。此時正值夏初,要準備收夏稅了。唐代晚期開始實行兩稅法,簡單地說來,就是按照田地的多少,一年收兩次稅。夏天收夏稅,秋末收秋稅。

去年的夏稅結果不太理想。原因無他,就是土地兼併,大量的隱田、隱戶被攥在那些大地主手中。而負責徵稅的,又多是這些家族出身的胥吏,刺史府眼睜睜地看著那麼多稅收不不上來,卻又毫無辦法。

竟然還能這樣?王延興還是第一次聽說。刺史府不能派人去查嗎?難道,刺史府裡辦差的人,也是這些家族的人?聽著半知半解的,卻又不敢提問,只能生吞活剝地儘可能地多記一點,準備回頭再找人問問到底是什麼意思。

唉,轉念又想,問了也是白問,以此時人們的認識,土地兼併問題就是個死結,最多是緩解一下。當然,要根本性地解決,也不是沒有辦法,王延興就知道一個,那就是土改。當然,現在要是把這神器祭出來,結果只可能是被諸多大小地主生吞活剝……

還是閉嘴得好。

就在這時,幾個關鍵詞突然進入到了王延興耳中,卻是王審邽在向王潮彙報:“南安縣,小溪場鐵做上月產新鐵五百斤,是否可以一半用於軍備,一半用於民事……”

什麼?一月產鐵五百斤?能幹啥?什麼爐子能一月只煉五百斤?就算大鍊鋼鐵時候天朝建的遍地都是的最原始的土高爐,也遠遠不是這個數啊!可聽著王氏兄弟的口氣,似乎很正常的樣子?王延興學的就是鍊鋼,中國古代的鋼鐵史也有所瞭解,可是,唐代並不是一個鋼鐵高產的朝代,所以,通常的鋼鐵史上,不太會去說唐代鋼鐵產量多少。事實上,中國鋼鐵產量爆發期是宋代,而唐代的鋼鐵產量確實不高,最高值,也不過年產千來噸,而且,大多分佈在北方。現在時處戰亂,還能不能有三四成產能都不好說。相比之下,月產五百斤,也就是年產三噸,對泉州來說,已經算不錯了!他按捺住發問的衝動,繼續往下聽。

“嗯?前兩月不是產鐵有八百餘斤?是否礦石供應不足?”王潮皺了皺眉頭。鐵的重要性,幾乎與糧食相當。其時福建產鐵並不多,泉州境內,也只有南安縣西的小溪場有一處鐵做,每月能產出幾百斤鐵,已經是王潮手中握著的一大王牌了。要是哪個月少出了幾十、百把斤鐵,就跟掉了肉一樣的心疼。

“到不是礦石的原因,某詢問過多個鐵做大匠,這同等重量的鐵礦,出鐵的重量確有不同,某些月份多一些,某些月份少些。應該不是作僞……”王審邽連忙解釋道。

王審邽不知道到底什麼原因,可王延興卻是聽明白了:“明顯是貧礦啊,含鐵量不均勻,八成也沒有選礦,出鐵穩定纔是奇了怪……”這麼簡單的問題,是個學鍊鋼的人就都明白,全中國的鐵礦,幾乎都是貧礦,富礦屈指可數,福建自然不在其列。挖的是貧礦,還不選礦,能練好鐵,那纔怪了。可他再明白,也不敢說出來,卻忍不住輕聲地嘟囔了一句。

可是,王潮正在極爲認真地聽王審邽的解釋,冷不丁,竟然聽到王延興似乎在說什麼,視線一下就轉了過來:“你在說什麼?”

“啓稟大人……孩兒在說,孩兒從書上讀到過,是因爲礦石品位較低,因此,出鐵不均勻……”王延興連忙回覆道。

卻不想,王潮聽到這句,臉色一下就沉了下來,“書上說道?是禮記還是左傳啊!抑或是論語還是毛詩?聖人之書不好好讀,讀些礦石產鐵多少的書?”

王延興頓時就傻了,這訓斥也來得太突然了點吧!他腦子還沒轉過彎來,下一輪訓斥聲又來了:

“有這功夫!多讀些正經書,還會被章大郎笑話洗耳恭聽?整個州學,誰學識最差?除了你王延興,還有第二人嗎!笑柄啊!”

……

“聖人之言不看!你還看鐵做書?你看了這麼多,能讓鐵做出多少鐵?你說!你說啊!”

王潮對待王延興本來就少有溫和的時候,一旦開口,大抵就是這個模樣。往往,王延興也被罵得疲了,總是充耳不聞,一臉死豬頭不怕開水燙的顏色,待到王潮罵累了,自然就不罵了。

可這次,被罵懵了的王延興,突然橫著脖子叫道,“啓稟大人!孩兒至少能讓安溪鐵做產鐵翻一倍!”

……

氣場突然一冷,書房驟然一片寂靜,這次,輪到王潮愣住了。

“啓稟大人!孩兒敢立軍令狀。”王延興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連軍令狀都出來了,不過,隨後又趕緊補充幾個條件,“只要礦石供應足夠,一年之內,定能讓小溪場鐵做的鐵產量翻一倍!”其實,就算不加這個條件,應該也是能完成的。畢竟,就算翻一翻,也不過年產五六噸的量,就算搭個土爐子,隨隨便便就能達到這個量。

被這麼一頂,王潮一時間不知道該罵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還是該罵別的,王審邽卻先說話了:“大哥兒,這鍊鐵終究是賤業,你何必去做這些?自然有人去做的!”

王延興還沒接口,王潮就說了,“讓他去!看他到底能折騰出多少鐵來!”

王審知也出來打圓場了,“大兄!息怒!依某之見,讓大哥兒去掌管鐵做也不無不可,這鐵做究竟也是泉州的命脈之所在,職責其實不低,讓大哥兒去歷練一番,也是好事!”

“不妥!不妥!繼之乃大兄嫡子,如何能去經手這賤業!”王審邽搖著頭說道,對他來說,這個理由是如此天然,根本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

“當然不是讓大哥兒去動手打鐵,而是任命繼之爲南安司倉一職。”

王審邽一聽這個折中方案,不覺得點了點頭,“這倒可以,只是繼之尚無功名,又無舉薦……”

“舉薦之事好辦,某去與章、徐二家說,讓他們舉薦繼之便是!”

聽著王審邽與王審知一問一答,反倒讓王潮和王延興兩個正主無法反駁了。

“那就這樣吧!”王潮無力地揮了揮手,示意今天議事就到這裡。

王審邽和王審知起身告退,他叫劉忠進來替自己送一下三位弟弟;卻讓王延興留下。

他盯著王延興看了許久,突然,“你知道是誰告訴某,你在校舍的一言一行的嗎?”

不待王延興回答,他徑直把答案說了出來:“王延稟!”

“你知道是誰讓他這麼做的嗎?”

“正是舉薦你去管鐵做的好叔叔,王審知!”

這話的信息量有點大……王延興聽著,一顆心在胸膛裡亂顫。就在剛纔,他還在感謝王審知替自己說話呢,可話一說開,原來,這個叔叔竟然裝著一顆算計自己的心!!

“王延興!告訴我!你還要去小溪場嗎?”王潮一字一句地問道。

王延興被王潮的視線扎得渾身發毛。可是,他想了又想,自己純工科出生,如果要在這個世界闖出點名頭出來,能夠從工科入手,應該最利於自己所學施展的。現在突然出現這樣一個切入點,簡直就是上天降下來的機遇,怎麼可以放過?相比之下,那個做茶商的計劃,完全可以說不值一哂了。可面對王潮的怒火和叔叔的算計,又該如何自處?他猶豫再三,終於還是開口說道:“啓稟大人!孩兒有一事,一直不敢對大人說……”

他一邊說,一邊偷偷地瞟王潮,見他面露驚疑,才繼續說道:“孩兒之所以昏迷,其實,是得人指引,去了一個叫天朝的極度繁華富足的國都。”

“孩兒昏迷了三天半,在天朝,卻是過了三十五年!由初生,到長成,學得經世之道,入仕爲官,得一造福一方……”

“那你卻偏偏學瞭如何鍊鐵?”王潮痛心地說道,“一日背上個鐵匠的名,一世都是鐵匠啊!”

“大人!某若是能將天朝所學的鍊鐵之法,用於小溪場鐵做,日後,鐵做的產量就不是幾百斤了,將會是幾百石!甚至是幾千石啊!”

聽到王延興爆出來的大數字,王潮卻嗤之以鼻:“那又如何?即便煉出一萬石,能天子認可?能封妻廕子?”

“有了足夠的鐵,泉州之兵便可披堅執銳,何苦要別人來封啊!”王延興苦勸道。亂世之中,一方勢力要成功,靠別人認可有毛用?只能依靠鐵和血,自己去拼。只是,這麼明說,卻是犯忌諱了。

果然,王潮聽言大怒,拍案而起:“放肆!”說罷,隨手抓起案幾上的什麼東西,就準備砸過來。

“啪……”就在此時,書房的門突然被從外而內地撞開,揹著房外的明亮的光線,一個身影出現在門口。

作者北冥蟹說:唐代的一斤與現代的一斤並不一般重,而且,唐代一斤是十六兩……不過爲了讀者看的時候輕鬆一點,小蟹就簡單粗暴地將唐代的一斤與現代的一斤等同起來了。此外,在中國的整個古代史,度量衡一直是在變化,而且存在諸多不規範的地方,的爲了換算的簡易,一併進行了簡單而粗暴的處理,敬請諒解。

第三十八章 銀行行長第二百二十九章 揚波遠航第二十九章 遙遠的路第八十七章 權知君心第五十七章 不良帥第七章 絕命漫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翠玉國璽第一百四十章 快郵帆船第一百三十章 得封高官第四十六章 隴西郡王(第四更)第六十七章 集資(第一更)第五十四章 考試第五十三章 搶佔南門第十九章 技工金寶第五十一章 兵臨五島第四十三章 天道院長第十八章 意外之喜第十章 直言惹禍第六十二章 團結力量(第五更)第六十四章 海鹽販子第二十七章 殘破第二十四章 割袍斷義(第三更)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表獻降第六十四章 海鹽販子第七十章 物超所值第三十六章 單兵火器(第二更)第十一章 求教第一十三章 謀劃巷戰第三十八章 銀行行長第一百五十八章 悲喜兩難第四十六章 有買有賣第四十一章 伏火方(第二更)第七十四章 梟雄末路(第三更)第八十一章 借你一物第五十二章 五島揚威第一百零二章 營中迫降第九十一章 無兵可派第五十八章 對陣第二百一十一章 重賞之下第六十六章 血腥之路第四十章 人主氣度第六十一章 血月降臨第七十七章 收服(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放虎歸山第七十六章 受降(第一更)第五十九章 自責不已第四十三章 張武寧放炮(第一更)第一百一十五章 何處尋寶第五章 偷師之策第八章 想念泉州第七十一章 盧琚登門第五章 偷師之策第二十三章 杜二回家第一百五十九章 倉促渡河第一百六十六章 初步方略第五章 自立留後第五十一章 智慧之選第一章 討要賞錢第八十七章 謹慎進軍第九十九章 連夜逃命第五十四章 倭奴性惡第八十八章 蠻人春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蕭牆之禍第九十三章 一路向南第二章 被哄上船第五章 自立留後第二十四章 好戲一場第四十三章 張武寧放炮(第一更)第一章 初入水寨第三十四章 一潰千里第十六章 接手(第二更)第一百八十五章 親臨靶場第四十七章 斷人財路第九章 實事求是第八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七十章 美味佳餚第九十八章 寶安問話第四十四章 柳暗花明第一百七十七章 成立大會第九十三章 意外之財第一百七十章 俆寅讀書第九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零一章 世紀新光第七十四章 秀兒領命第五十三章 白馬三郎第八十七章 謹慎進軍第八十三章 激將之法第十一章 意欲何爲(第一更)第一百一十六章 禍根深種第六十章 北苑雷聲第二十二章 被逐離家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二十一章 技術擴散第三十七章 不懼陣戰第七章 暗夜突襲第十三章 驅虎吞狼(第一更)第一百零四章 計下銀生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一百一十章 鄭氏孤兒第八十三章 鄭府論戰
第三十八章 銀行行長第二百二十九章 揚波遠航第二十九章 遙遠的路第八十七章 權知君心第五十七章 不良帥第七章 絕命漫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翠玉國璽第一百四十章 快郵帆船第一百三十章 得封高官第四十六章 隴西郡王(第四更)第六十七章 集資(第一更)第五十四章 考試第五十三章 搶佔南門第十九章 技工金寶第五十一章 兵臨五島第四十三章 天道院長第十八章 意外之喜第十章 直言惹禍第六十二章 團結力量(第五更)第六十四章 海鹽販子第二十七章 殘破第二十四章 割袍斷義(第三更)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表獻降第六十四章 海鹽販子第七十章 物超所值第三十六章 單兵火器(第二更)第十一章 求教第一十三章 謀劃巷戰第三十八章 銀行行長第一百五十八章 悲喜兩難第四十六章 有買有賣第四十一章 伏火方(第二更)第七十四章 梟雄末路(第三更)第八十一章 借你一物第五十二章 五島揚威第一百零二章 營中迫降第九十一章 無兵可派第五十八章 對陣第二百一十一章 重賞之下第六十六章 血腥之路第四十章 人主氣度第六十一章 血月降臨第七十七章 收服(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放虎歸山第七十六章 受降(第一更)第五十九章 自責不已第四十三章 張武寧放炮(第一更)第一百一十五章 何處尋寶第五章 偷師之策第八章 想念泉州第七十一章 盧琚登門第五章 偷師之策第二十三章 杜二回家第一百五十九章 倉促渡河第一百六十六章 初步方略第五章 自立留後第五十一章 智慧之選第一章 討要賞錢第八十七章 謹慎進軍第九十九章 連夜逃命第五十四章 倭奴性惡第八十八章 蠻人春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蕭牆之禍第九十三章 一路向南第二章 被哄上船第五章 自立留後第二十四章 好戲一場第四十三章 張武寧放炮(第一更)第一章 初入水寨第三十四章 一潰千里第十六章 接手(第二更)第一百八十五章 親臨靶場第四十七章 斷人財路第九章 實事求是第八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七十章 美味佳餚第九十八章 寶安問話第四十四章 柳暗花明第一百七十七章 成立大會第九十三章 意外之財第一百七十章 俆寅讀書第九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零一章 世紀新光第七十四章 秀兒領命第五十三章 白馬三郎第八十七章 謹慎進軍第八十三章 激將之法第十一章 意欲何爲(第一更)第一百一十六章 禍根深種第六十章 北苑雷聲第二十二章 被逐離家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二十一章 技術擴散第三十七章 不懼陣戰第七章 暗夜突襲第十三章 驅虎吞狼(第一更)第一百零四章 計下銀生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一百一十章 鄭氏孤兒第八十三章 鄭府論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城县| 麻栗坡县| 德庆县| 吴川市| 石楼县| 思茅市| 利辛县| 清新县| 名山县| 文成县| 荔浦县| 区。| 灌云县| 马山县| 六盘水市| 营口市| 永新县| 大冶市| 类乌齐县| 宁武县| 平定县| 通榆县| 城固县| 宁阳县| 万年县| 宣化县| 甘谷县| 昆明市| 泰顺县| 泾川县| 漳州市| 阳泉市| 辉县市| 五寨县| 双桥区| 奉化市| 八宿县| 进贤县| 井陉县| 娄底市|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