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期幹部領導力的兩大基礎
當今時代,領導學已經成爲一門新興學科,而關於領導能力及其考覈評價的研究是領導學研究的基礎內容。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治社會學家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在其著作中,認爲領導人的類型可以大體概括爲兩大類:交易型領袖和變革型領袖。在他看來,大多數領袖和羣衆的關係是交易型的,即領袖接近羣衆是著眼於物物交換:以工作換選票,或以其他形式的補償來報答競選中的資助。在多元化政治中,政府的過程實際上是各團體相互作用及政府與團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交易行爲就構成了政治家與民衆關係的主幹,其在各團體、立法機構和政黨組織中尤爲突出。而變革型領袖的特點在於有強烈的使命感,明確意識到事業的終極價值和最高目標。變革型領袖更具有集體性,比其他政治家更依靠動員、政黨和政治組織。按照伯恩斯的劃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幹部更加符合變革型領袖的特徵。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幹部除了要提高推動改革的能力之外,還要按照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將法治精神貫穿於實際工作中,增強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雖然構成幹部領導力的因素很多,但是改革能力與法治能力已經成爲新時期幹部領導力的兩大基礎能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與領導能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完善幹部教育培訓和實踐鍛鍊制度,不斷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動改革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爲中國的發展勾勒了藍圖,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各級領導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四個全面”重大戰略佈局,必須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具有改革創新意識和能力、勇於和善於改革創新的領導幹部。必須切實按照《決定》要求,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不斷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動改革能力。
總而言之,提高幹部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幹部隊伍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領導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提高幹部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必須以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基本導向,塑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領導能力,爲打贏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提供堅強保證。
從內容上看,幹部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觀念創新的能力。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品質。觀念創新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步的前提條件,是現代領導幹部能力的必備素質。思想和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改革創新意識在領導幹部創造性活動中居於影響全局的關鍵地位。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加複雜多變,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這就尤其需要各級領導幹部打破常規、突破思想觀念上的條條框框,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從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出發,以解放思想、觀念創新的精神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二是總攬全局、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具體體現爲各級領導幹部在實際工作中把握全局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全局工作和複雜局面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應。隨著改革的深化,改革所面臨的環境和局面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各方利益訴求集中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和各個領域,這就更加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大局意識,自覺從關係改革穩定發展的宏觀高度把握決策和落實政策,關鍵時刻頭腦清醒、應對得當,既科學有效又廣受認可,實現對於成熟穩妥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提升,確保各項改革平穩著陸,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考驗中增強領導才能。
三是調節利益關係、開展羣衆工作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出現了不同的社會利益羣體和不同的利益訴求,出現了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格局,社會利益差別明顯。隨著改革的深入,人民羣衆在利益訴求層面的衝突必然會增強,這甚至會威脅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領導幹部必須要重視社會利益關係的發展變化,統籌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和訴求,運用制度化、法治化手段引導和協調社會利益。羣衆觀
點是我們黨的基本立場,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必須要把調節社會利益關係作爲羣衆工作的重要方面,必須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研究並把握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探索和創新思路和方法,不斷提高組織羣衆、宣傳羣衆、教育羣衆和服務羣衆的本領,團結帶領羣衆前進。
(二)全面依法治國與領導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領導幹部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中堅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著力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幹部的信念、決心、行動,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爲各級領導幹部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現代社會在本質上是法治社會。幹部領導能力建設必須要適應現代法治社會的要求,領導幹部是治國理政的執行主體,必須提升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其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將直接決定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進程,對於從根本上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一系列問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需要指出的是,所謂法治思維,是指執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範、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依法辦事則要求領導幹部必須徹底摒棄人治思維,深度掌握法治及其內在價值和規律,儘快形成並提升法治思維運用能力。
從內容上看,幹部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幹部要帶頭學法、模範守法。當前黨員幹部法治觀念在不斷增強,依法辦事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還存在著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領導幹部不懂法、不敬法、不守法的現象依然存在。當今時代是法治時代,黨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幹部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是題中應有之義。領導幹部要順應時代要求,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努力做法治型領導幹部。在學法上,應當更加全面深入,做到先學一步、高出一籌;在尊法上,應當更加堅定自覺,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守法上,應當更加嚴格自律,時時處處以憲法法律爲準繩;在用法上,應當更加積極主動,養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爲習慣,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動全社會樹立對法治的信仰,匯聚起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力量。
二是幹部要強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涉及法治的根本性質,涉及法治建設走什麼道路、把握什麼原則、朝著什麼方向前進等基本問題。領導幹部要在工作實踐中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真正認識到什麼是法治思維,爲什麼要運用法治思維,怎麼運用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思維有什麼作用,在任何事情中都要考慮“符合不符合法律規定,符合不符合程序要求”,真正使法治思維逐漸成爲領導幹部履職用權的自覺習慣。特別在遇到棘手問題時,如信訪問題、單位或者個人的糾紛問題時,都應當堅持依法辦事的原則,自覺拿起法律的武器解決工作實踐中的有關問題,而不能一味地依靠講感情、做工作解決問題,切實形成依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的思維觀念。
三是幹部要注重法治實踐。“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一個國家法治實踐水平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的興衰。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者,領導幹部既要帶頭守法,又要注重法治實踐,實現法治思維與法治實踐的“身心統一”。領導幹部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工作中,必須撲下身子,躬身實踐。凡是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務必按法律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法治精神,同時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線,善於剖麻雀、析個案,注意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 改革四級治理機制 全力推進依法治鎮—新都區軍屯鎮法治化道路走入正軌
“四級治理機制”是將依法治理、新農村建設、院落
整治等充分結合,按照鎮、村(社區)、社(居民小組)、院落四個層面進行統一、統籌、分級、分層治理,是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機制的有益創新和探索。軍屯鎮通過亮點工程打造,以點帶面,示範聯動,吸引、彙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社會治理機制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羣衆的積極性。
一、創立軍屯鎮法治品牌,令法治理念浸潤人心
一是樹立法治品牌,唱響法治旋律。軍屯鎮確立“以人爲本”的理念,樹立標誌性宣傳品牌,宣傳國家法律法規,結合人民羣衆需求,採取生動活潑的形式,逐步形成互動式、雙向式的宣傳教育模式,爭取羣衆的廣泛理解與積極參與,實現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最大的社會效益。軍屯鎮以司法所工作人員爲原型,設計“法治寶貝”動漫形象作爲法治活動品牌,藉助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使“法治寶貝”卡通吉祥物的形象家喻戶曉。同時,開通“法治軍屯”微信公共賬號,發佈法治信息,羣衆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公共平臺瞭解法治動態和新聞。以此促進“法律七進”,唱響唱亮軍屯鎮依法治鎮法治文化主旋律。
二是順應全新形勢,力爭“四個注重”。在新的形勢下,充分考慮羣衆生活方式、思想水平、價值觀念更新變化的實際,實現宣傳陣地及載體的創新,力爭實現“四個注重”:第一,注重利用流動載體,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和軍屯鎮短信平臺的作用,打破時空限制,加大宣傳輻射面;第二,注重挖掘文化內涵,發揮文化的導向、凝聚、激勵功能,更多得采用文藝演出、連環畫等形式將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第三,注重滲透公共設施,利用鎮村文化活動室、圖書室、電子顯示屏等公共文化設施,潛移默化得將宣傳重點滲透到羣衆的日常生活中;第四,注重加強服務理念,突破以往宣傳爲主的觀念,宣傳與服務並重,以服務拓寬宣傳。
二、建立新農村宣傳陣地,建造配套服務三大亮點
一是建成湖棠馨苑大型法治文化廣場。依託小區人工湖風景帶建成文化浮雕12座,在金桂苑、銀桂苑、丹桂苑、四季桂苑、生態溼地、深水河生態渠等多處景觀帶中設立景觀石、宣傳牌匾、花草牌、湖邊護欄,融法治文化、道德人文、民俗民風、傳說典故等多種元素爲一體,打造清新淡雅、綠茵遍地、丹桂飄香的法治文化景觀帶。
二是推出實名制法律服務多功能聯繫卡。設置四項功能:一是撥打電話,免費諮詢法律問題;二是憑卡參加法治抽獎活動,領取獎品;三是憑卡記錄持卡人蔘加學法活動、法治講堂的次數和學習情況,設獎予以獎勵;四是與新都盛大家電合作,羣衆持卡購物可享受打折優惠。以此切實提高羣衆學法用法、參與法治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三是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活動。開全區法律知識競賽先河,結合教育性與娛樂性,由知識競賽、法治文藝演出、觀衆有獎問答組成,活動分爲三場預賽和一場決賽,4月29日,在湖棠馨苑文化廣場舉行首場預賽。將單向宣傳模式變爲幹羣雙方互動,以全新的宣傳形式和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宣傳效率,促進羣衆積極參與。同時,有機結合國家、省、市、區的法治工作要求,擴大依法治鎮工作的知曉度,激發羣衆學法、用法、守法熱情,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三、成立村小組調解委員會,強基層民主示範工程
一是建設基層民主,強化管理體系。通過強化民主管理組織、組務公開全面透明、民主決策科學規範、民主管理紮實有序、民主監督切實有效、社會和諧羣衆滿意等方面進行規範,從軟硬件方面逐一對照完善六個方面的內容,形成民主管理示範體系。通過最基層的民主政治建設,讓依法治國的工作徹底接到地。
二是強化試點工程,完善工作制度。以五靈村村民小組爲試點,擬成立土地流轉專業調解委員會,完善制度,落實責任,及時有效消除不安定隱患,規範調解程序:一要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制度,經常深入到村民中瞭解村情民意,二要令治保員和義務護村隊員既當工作人員又當矛盾糾紛信息員,三是建立回訪制度,把排查、調解、處理有機結合,抓早抓小,堵塞漏洞。
三是調解羣衆糾紛,維護羣衆利益。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硬件建設、健全規章制度,吸收老黨員、老幹部、老賢達爲成員,組織村民學習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負責羣衆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幫助解決羣衆熱切關心的土地流轉租金問題,維護羣衆切身利益。在試點的經驗基礎上,以點帶面,串點成線,根據各村、社區存在的不同問題,成立對應的調解委員會,幫助協調解決,發揮整體治理效果。
(來源:四川新聞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