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炸燬柳條湖鐵路,只不過是關東軍爲採取軍事行動尋找一個藉口。佔領中國東北,以軍事力量摧毀東北地方政權,將“滿蒙”從中國分割出去,變爲日本的殖民地,這纔是他們的真正目的。爲了實現日本人數百年的大陸夢,擺脫日本國內的種種危機,關東軍踏出了這看起來極其危險的一步。
日本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臨太平洋。由本洲、九洲、四國、北海道四個大島和數千個小島組成,面積約三十八萬平方公里(一九三○年)。日本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佔總面積超過七成。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火山活動頻繁,海岸曲折複雜,人口約六千四百五十萬(一九三○年)。
日本,中國古代稱之爲“倭國”、“扶桑”、“東瀛”。據考,大約在公元五世紀初,日本各部落統一後才建立的國家,國名開始定爲“大和”,以太陽爲圖騰。(根據日本的神話傳說,神武天皇於公元前六六○年二月十一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
受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公元六四五年六月,日本通過宮廷政變,廢除大豪族壟斷政權的體制,開始確立以天皇爲首的中央集權體制。
孝德天皇即位後,定年號爲“大化”,改國名爲“日本”(意爲“太陽升起的地方”),遷都難波(*大阪),頒佈了《改新詔書》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奴隸)私有制,把土地和部民收歸國有,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將土地授給農民耕種,農民向國家納租賦,服勞役。
但是,小農經濟經不起風浪,在天災人禍頻繁相逼之下,揹負著沉重租賦勞役的農民兩極分化,土地日趨向少數人集中。同時,由於人口的增加,國家逐漸無土地可授。爲了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增加稅收,國家鼓勵土地開墾,頒佈了新開墾土地永久私人化的法令。
貴族、官吏、僧侶等特權階級,憑藉其特權地位,有位田、職田、功田、寺田、神田等,佔有了大量的土地,其後更依仗著權勢和財勢,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土地兼併,組織人員進行大規模開墾,一個個私人莊園建立起了。在土地私有化的同時,失地農民也隨之莊民化,喪失了人身自由,莊園逐漸形成了獨立王國。
隨莊園經濟的興起、發展,在爭奪土地和政治權力過程中,地方官吏、豪族、田莊地主通過宗族血緣關係和利益主從依附關係,將家族成員和僕從武裝起來,逐漸形成新的軍事組織—武士團。又通過相互爭鬥殺戮、融合呑並,衆多的武士團進而組合成爲少數豪族(封建大地主)的武裝力量—武士集團。
隨著田園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封建土地國有制逐漸崩潰,擁有大量土地和強大武裝力量的豪族,在本區域掌握了行政權和司法權,形成了封建割劇。從此,藩閥林立,武士遍地。由於彼此的利益依附關係,武士逐漸形成了的一個特殊階級,並具有排它性。在本質上,武士階級就是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上層武士就是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
中央政權失去了經濟基礎,養不起軍隊,不僅無法消滅封建割劇,最後還不得不依靠豪族的武裝力量來維持自己統治地位。於是,豪族的武裝力量,不僅擔負起國家軍事力量的職能,影響著國家政治生活,其上層人員還逐漸進入國家權力機構。最後,武士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全方位取代貴族階級,成爲統治階級。
一一九二年,實力最強武士集團—關東源氏在爭鬥中取勝,建立了第一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軍事統治政權—鎌倉幕府。武士階級代表人物源賴朝任“徵夷大將軍”執掌國家政權,管轄大大小小幾百個藩國(領主)。天皇只在名義上是國君,除了能決定年號外,無權任命國家官吏,甚至不能給僧侶封號,成了一個傀儡。
歲月雖然漫長,但歷史的車輪畢竟總是向前行駛的。進入十九世紀後,日本農村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化,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緩慢地發展著。德川幕府世襲不變的封建等級制度,爲了穩固政權統治而實行的閉關鎖國和限制工商業的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動搖了其統治基礎。
一八五三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海軍準將馬修·培裡,率領四艘黑色近代鐵甲軍艦闖入日本江戶灣,以軍艦上的六十三門大炮進行武力威脅,迫使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日本打開了緊鎖的國門,如同鄰居大清國一樣,被迫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
可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並不是那麼好接受的。隨著商品和資本不斷進入,日本的主權漸漸喪失,封建經濟受到了嚴重衝擊,與鄰居大清國同樣,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之中。
在地方武士階級“愛國主義”的壓力下,德川幕府被迫宣佈“攘夷”,卻又無實力領導“攘夷”,結果導致了地方實力派—西南強藩聯合“倒幕”,幕府政治陷入嚴重危機。一八六七年十一月九日,由於形勢所迫,最後一個武士政權的大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奏請“奉還大政”。
一八六八年一月三日,倒幕派以天皇的名義頒佈《王政復古大號令》,宣佈實行“王政復古”,一切權力重歸天皇,日本近七百年的武士政權就此結束。十月十二日,十六歲的皇位繼承人睦仁舉行天皇即位典禮。取《易經》“聖人南面聽天下,嚮明而治”一語,睦仁天皇把年號由“慶應”改爲“明治”。
善於向強者學習是日本的長處。明治政府面對這種形勢,決定實行“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對舊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一八六八年四月,明治天皇頒佈了維新改革的施政綱領《五條誓文》。
明治天皇發表(*給臣民的親筆信)昭示臣民:“朕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辛苦,經營天下、安撫汝等億兆、冀終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
明治維新有三大政策:一是“富國強兵”,即進行軍制改革,建立常備軍,創辦軍事工業;二是“殖產興業”,即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三是“文明開化”,即學習西方國家的教育、科學和生活方式等。“富國強兵”是目標,“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是手段。
“富國強兵”本意是要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強兵是爲了鎮壓國內反抗者,抵抗外來侵略,目的在於守富。但明治政府則不同,要建立一支“內以鎮壓草賊,外足以伸張對峙之勢力”的軍隊。有日本近代軍隊之父稱號的山縣有朋,後來在他上奏的《進鄰邦兵備略表》中對此闡述道:“兵強,國民志氣始可旺,國民自由始可言,國民權力始可論,交際平行始可保,互市始可制,國民勞力始可積,然後國民之富始可守”。所以,“論兵之多寡,急於論國之貧富”。在山縣看來,“富國強兵”真正含義應該是“強兵富國”。
既然強兵是富國的基礎,那麼,建立一支天皇指揮的國家軍隊爲首要。一八七○年十月,兵部省頒佈了統一兵制的佈告,要求各藩統一“海軍以英吉利式,陸軍以法蘭西式”進行改革。一八七一年二月,政府從長州、薩摩、土佐三個藩抽調了六千二百七十五名藩兵,組成以拱衛京師、保護天皇爲主要任務、直屬天皇的近衛軍,這也就是日本近代軍隊的雛形。
隨著各項維新政策的推進,“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後,擁兵割據的各藩國已不再存在,軍人也不再爲武士階級專有。明治政府於一八七三年一月頒佈了《徵兵令》,將兵部省拆分爲海軍省和陸軍省,開始實行義務兵制,組建國家常備軍,直屬天皇。
與此同時,明治元年(一八六八年)在京都設立的“兵學校”起,日本就著手建立各類軍事學校,培養軍官。在以後的二十多年時間內,建立起地方幼年軍校、中央幼年軍校、士官學校(海兵學校)、陸軍(海軍)大學,以及軍醫、通信、工程、後勤等各種專門軍事院校,軍事教育體系完整。軍隊實行軍事主官教育一元化,各級指揮作戰軍官全部都是從軍事指揮院校畢業。
日本是個島國,有浩瀚的大海作爲屏障,在漫長的歷史中,除十三世紀下半葉蒙古人兩次東征日本折羽而歸外,幾乎沒有受到別國入侵的威脅。但由於土地狹小,資源匱乏,火山地震頻繁,生存過於艱難,內部戰亂頻繁,紛爭不止。因爲長期的封建割據混戰,誰的刀劍鋒利,誰就是英雄;誰在殺戮中取勝,誰就擁有財勢,使得日本社會極富於尚武傳統。
日本武士階級統治日本近七百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受近鄰中國儒學的影響,其尚武精神與中國儒學揉和,又混雜佛教、神道等宗教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武土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武士道。
然而,儘管武士道以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這些信條作爲裝飾,有著眩目迷人的色彩。但在其本質上,不過是封建大地主(武士首領)爲中下層武士所制定的賣身價格標籤而已。中下層武士不過是封建大地主的打手,是看家護院和搶奪財富的工具,除了法律之外,封建大地主更願意用道德律令束縛他們的身心。中下層武士沒有資產,沒有土地和別的謀生手藝,生存空間狹隘,只能依靠武藝賣身。要想賣個好價,那就得按封建大地主的要求,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武藝和忠誠度)。爲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武土武土重名輕死,爲名敢於豁命(自已的命和別人的命)。幾百年間,武士道逐漸深入日本人的骨髓,給日本整個民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由於有各種各樣的色彩裝飾,既嗜殺殘忍而又儒雅虛僞的武士道,便以尚禮而好鬥的面目出現在人們眼前。
明治維新的一系列改革:改革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身份制度、改革稅制、實施戶籍法、實施徵兵制、頒佈廢刀令……等等,使武士階級失去了世襲俸祿的經濟基礎、軍職特權及外在標誌,逐漸走向了滅亡。武士作爲一個階級雖然逐漸地被消失了,但是武士道卻得到了新統治階級的肯定並大力倡導。
一八八二年天皇頒佈《軍人敕諭》,爲軍人定下了五條行爲準則:“盡忠節、正禮儀、尚武勇、重信義、貴儉樸”。這是日本武士道的升級版本:過去要求武士各爲家主盡忠節,現在軍人則統統要爲天皇盡忠節。而“朕統帥兵馬大權,委任臣下各司其職”,服從各級長官也就是服從天皇。即勇敢不怕死,服從上級,聽從指揮,而且不問政治,在生活上不應提出什麼要求。一句話,要心甘情願地做戰爭的工具。
在打造新型軍隊的同時,一八九○年明治天皇又頒佈《教育敕諭》。要求日本國民以忠孝爲道德規範,義勇奉公,做天皇的忠良臣民,把高版本的武士道進一步擴展到全體國民:日本軍隊是天皇的軍隊,日本國民就是天皇的臣民。一句話,日本就是天皇,忠君即是愛國。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逐步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明治維新一場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改革運動,它把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爲帶有封建性質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在工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的同時,農業仍沿著半封建的小農經營的道路前行。日本農業人口占75%,生產增長緩慢,農民貧困依舊,這使得國內資源和市場與發展著的工業日益不相適應。同時,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剝削下的工人階級勞動和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工資極低,購買力低下,這就更加縮小了國內工業品市場。而且本來就狹小的國內市場,還要受到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的侵佔。市場狹小,資源貧乏,列強入侵,島國地理,使得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一八九○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日本受其影響,股票價格下跌,工廠倒閉,出口減少,紡織品生產過剩。資產階級想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但以日本的實力,遠渡重洋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是不現實的,因而只能對近鄰中國和朝鮮進行擴張。日本的工業力量遠遠落後於歐美髮達資本主義國家,要想通過商品競爭、以經濟的方式對中國和朝鮮進行擴張是也不可能的。
“強兵”是爲了“富國”。因此,既然經濟手段不行,那就通過武力手段來達到“富國”目的。
二
日本是個貧弱落後的小島國,那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的大陸,對於日本有著致命吸引力。有朝一日衝出海島,踏上大陸,是日本最煦麗的幻夢。在歷史上,中國一直是日本欽慕、崇拜、模仿的對象。日本人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大海,一次次地奔赴中國,如飢似渴地學習著中國的一切。日本傳統文化、科學技術、典章制度等等,淵源主要都是來自中國。兩國的人口、經濟、軍事都相差甚遠,歷史上只有從中國大陸出兵征討日本島國的事實,還沒有過日本從海島出兵進入中國大陸的想象。最多也就是一些浪人、破落武士作爲海盜,勾結漢人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燒殺掠搶。
可是,一代梟雄豐臣秀吉則要破這個先例。蒙古人,女真人都曾佔領過大陸,日本人爲何不可呢!他要將日本、中國、朝鮮三國合而爲一,曾發誓:“在吾生存之年,誓將唐(明朝)之領土納入吾之版圖。”可惜,一五九二年和一五九七年,豐臣秀吉兩次大舉發兵入侵朝鮮均遭失敗。他不但夢想破滅,而且還遭千夫所指,萬人辱罵,最後氣病而死。
雖然豐臣秀吉“壯志未酬”,但也開啓了“合三國爲一”的對外擴張思想,爲日本衝出海島指出了一條道路。從那以後四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衆多的“愛國志士”爲此前赴後繼、不斷地奮鬥。
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之下,日本應該怎麼辦?吉田松陰是日本民族擴張主義的“一代宗師”,他在《幽室文庫》中獻策道:“…… 爲今之計,不若謹疆域,嚴條約,以霸糜二虜。乘間墾蝦夷(*北海道),收琉球,取朝鮮,拉滿洲,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遂神功之所未遂,果豐國之所未果也。收滿洲逼俄國,並朝鮮窺清國,取南洲襲印度。宜擇三者之中易爲者而先爲之。此乃天下萬世、代代相承之大業矣。”
在形形**侵略擴張思想的影響下,明治政府以“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爲目標。在對外政策上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遠以文(媚)交,學習歐美列強的一切,期望得到歐美列強的好感,進而能修改不平等條約,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近以武攻,想通過是對近鄰朝鮮和琉球的擴張侵略,以獲得入侵中國大陸的跳板,進而征服中國,確立日本的“亞洲霸主”地位。
在其後十多年的時間裡,日本以堅定的稱霸信心,頑強的擴張意志,實用的強盜手法,呑收琉球,蠶食朝鮮,不斷地衝擊、憾搖大清亞洲老大的地位。更從一八八五年到一八九四年的十年時間裡,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節衣縮食,秣兵厲馬,擴軍備戰。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大清國爲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甲午年),因朝鮮東學黨起義引發了清日戰爭。在新釀武士道烈酒的浸泡下,早已作爲充分準備的日本軍隊,在戰爭中一舉擊敗了自以爲是、腐朽無能的清軍。日本賭贏了這場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放棄朝鮮宗主國地位;割讓遼東半島;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澎湖列島;賠償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甲午之戰取勝,雖然使日本終於衝出了海島,踏上數百年魂牽夢繞的大陸。可是日本此時還只是“兵勇”,還談不上“兵強”。在俄、法、德三國的聯合干涉下,日本被迫同意清政府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
儘管最後未盡全功,但甲午之戰意義重大:爲日本打開了今後武力擴張的廣闊道路,並且並且不算艦艇等戰利品,獲得賠款白銀二·三億兩(約三·五億日元)所獲超過於日本當年財政收入(約八千萬日元)的四倍,不僅彌補了戰爭開支,還大大地發了一筆橫財,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自一八四二年八月《南京條約》簽訂以後,逐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甲午戰爭後,更遭到列強們紛紛舉刀瓜分,整個中國已經處於要被帝國主義列強的勢力範圍分割殆盡的危機狀態:中國長城以北地區成爲俄國的勢力範圍;長江流域成爲英國的勢力範圍;山東省成爲德國的勢力範圍;福建省成爲日本的勢力範圍;廣東、廣西、雲南三省成爲英法兩國的勢力範圍。
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和瓜分,外國資本和廉價商品的進入,破壞了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中斷了中國自然經濟逐步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國面臨淪爲殖民地的危險境地。主旨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並沒有能挽救大清的命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各種暴力衝突不斷髮生。各地反清的秘密組織和團體,將“反清復明”改爲“扶清滅洋”,扶促清朝政府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一九○○年春,大規模的反帝救亡義和團運動爆發。
眼見“人心不古,世道同衰”,由於國內資產階級進攻和外國列強的入侵清朝封建專制政權岌岌可危。外有朝鮮明成皇后被虐殺爲榜樣,內有維新變法斥逐老臣、一日罷免禮部六堂官爲事例。因此,發動戊戌政變“維權”,利用義和團抵禦外敵,是以慈禧爲首的貴族官僚集團的必然選擇。
屢次要求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未果,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八國在駐華公使會議上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六月十日,八國聯軍二千餘人從天津乘火車前往北京,在廊坊一帶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阻擊,被迫迴天津。六月十七日,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大沽炮臺。二十一日,清朝政府向八國列強宣戰。
然而,以漢族爲主體的中國人民在心理一直對清朝政府都不予認可,反清運動幾乎貫穿了整個清朝。持續十餘年、波及十八個省、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運動,仍然還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各階級的利益訴求也不同,因此“扶清滅洋”並沒有得到各階級的普遍認同,沒有得到全國一致的響應。加上義和團成員複雜、組織混亂、盲目排外、迷信極端;東南各省督撫抗旨違命、自行宣佈中立;清軍高級將領昏庸無能、畏敵怯戰;朝廷腐敗愚眛、動搖叛賣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了義和團運動最後失敗。
鎮壓了義和團運動,打敗清政府後,帝國主義列強雖有心進一步分割中國,但因內部矛盾重重,主張不一,分髒難均。最後同意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保持了“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一九一○年九月,清政府被迫簽署《辛丑條約》。條約規定賠款四·五億兩白銀,八國列強有權在北京使館區,及山海關至北京沿鐵路線的十二個地方駐駐軍。
日本把這次出兵看成是“將來掌握東洋霸權的開始”,出動了以廣島第五師團爲主力的兩萬餘軍隊,佔八國聯軍三分之一,分到日本名下的賠款是三千四百八十萬兩(約五千多萬日元)。
一九○○年七月,沙俄在派兵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同時,藉口保護鐵路,大舉入侵中國,十一月進佔東北全境。後來在其他列強的強烈反對下,沙俄被迫簽署《俄國撤兵條約》,但又製造種種藉口不肯撤兵。
吃到嘴而又被逼著吐出的肥肉,現在竟讓沙俄吃了!是忍孰不可忍?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甲午之後又經過近十年秣兵厲馬的日本,藉口俄國違約不撤兵,於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深夜不宣而戰。
此戰歷時十九個月,雙方參戰兵力超過二百萬。經過的殊死拼搏,日本終於以二十三萬餘人傷亡和十七億多日元軍費開支爲代價慘勝了這一仗。一九○五年九月五日,日俄兩國在美國樸茨茅斯簽訂了和約。日本在東北南部取代了沙俄,實現了“重佔遼東”的夙願。
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了亞洲老大的地位,日俄戰爭更使日本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一九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日韓合併條約》簽定,日本正式吞併了身邊的朝鮮。明治維新後僅四十年,日本就成了一個與歐亞大陸山水相連的“大陸國家”,實現了大陸夢中的“侵滿洲,據朝鮮,窺清國”。
明治初期,日本想通過歐化媚交,以修改不平等條約,搞了十年也沒有什麼進展。,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仗打勝後,問題很快就解決了。一八九九年,外國在日本治外法權被廢除。一九一一年,日本收回關稅自主權,廢除了全部不平等條約,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強國。
海盜出身的西方的列強,崇尚“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爭殖民地、爭資源、爭市場,爲了各自的利益,列強們無處不爭。如同黑社會的流氓一樣,爭到最後便大打出手。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雖然在日俄戰爭慘勝,但借錢打仗,戰後又沒有賠償,日本已經負債累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此機會,打著“維護遠東和平”的幌子,藉口履行日英同盟的義務,於八月二十三日對德宣戰,出兵山東。十一月十日,德軍投降,日軍進入青島,在山東半島取代了德國。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接受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延長旅順、大連和南滿鐵路租借期;日本人有權在“滿蒙”居住、經商、辦廠、開礦等等。幾經波折,五月二十五日,在日本的軍事威脅下,袁世凱政府簽署《民四條約》(*二十一條的修改版)和“換文”。
俄國在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與德國構和退出戰爭,日俄同盟崩潰。一九一八年八月,日本夥同美英,出兵西伯利亞,不久就佔領了整個俄國遠東地區,扶持起一個反蘇傀儡政權。
列強們在歐洲相互爭鬥不已,給了日本進一步擴張在華勢力的機會。時值中國政治局勢動盪混亂,短短的十餘年間,執政者如走馬燈似地不斷輪換。日本利用中國內部矛盾,支持一派打壓一派,在經濟以借款卡、壓、控制,軍事上重兵威嚇等等手段,迫使清王朝及北洋軍政府簽訂了一連串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條約,日本獲得了路權、商權、礦權等許多權利。
從一八九四年起,日本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五次大規模出兵求戰,勢力擴張兇猛。吃像雖然極其難看,但卓然有效。形成了北部東北、南部福建、中部山東三路相互呼應、進而獨霸中國的咄咄逼人之勢。
春風得意馬蹄疾,順水揚帆船行快。擴張打開了市場,獲得了資源,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戰爭景氣”。歐美國家忙於戰爭,大量的軍需定貨使日本出口額猛增,海運異常繁榮。這些直接刺激出口產業、造船工業的擴張,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日本由戰前一個負有十二億日元外債的債務國,戰後猛然變爲擁有二十八億日元的債權國。國民生產總值近一百二十億日元,增加了近三倍。工業總產值則增長了近四倍,超過了農業總產值,由戰前的農業國一舉轉變爲工業國。
日本縱橫捭闔,借力打力,左右逢源,佔盡便宜,一時風光無限。明治維新僅五十年的時間,就由一個貧窮落後、缺乏資源的小島國,一舉成爲世界五大強國之一。
然而,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幾乎沒有人意識到,此時一個個巨大的頂頭風浪,向一直順風順水,滿帆航行的日本撲來……。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主要是英、法、俄、德、日、美等六國以中國爲中心,在亞太地區相互角逐爭霸。戰後,德國敗北,沙俄消亡,法國則忙於醫治戰爭創傷。英國由於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由債權國變爲債務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嚴重倒退,世界霸主的地位已名存實亡。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有著百年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餘威仍在。而美國卻在戰爭中發了大財,從債務國成爲債權國,從資本輸入國成爲輸出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正在擴充軍事實力,爭奪國際事務的話語權,角逐世界霸主。日本實力雖還不如英美兩國,但近水樓臺先得月,由於對中國獨佔性的侵略擴張,有了先佔的優勢。
Wшw ?ttκan ?℃O
其實日美關係本來還是不錯的。在日俄戰爭中,美國支持日本對抗俄國,借了大筆錢給日本。美國想借此換取日本對“門戶開放”認同,在“滿蒙”地區插上一腳。日俄戰爭結束後,由於在談判中沒有獲得戰爭賠款和庫頁島,日本遷怒於調解人美國。認爲美國和俄國都是“白種人”國家,所以包庇俄國,壓制“黃種人”國家日本。當美國興沖沖地要求與日本共同經營南滿鐵路時,但遭到日本的拒絕,美國對此恨恨不已。後來美國的貸款修建鐵路和東北鐵路中立計劃,也遭到日本的堅決反對而失敗。日美關係不僅日益惡化,而且都視對方爲敵。
日本與英國是盟國,乘西方列強在一戰中忙於廝殺、無暇東顧之機,日本向亞太地區大肆擴張,破壞了列強在亞太地區的均勢。這不僅招致美國嫉恨,而且引起英國的反感。在大戰期間,英美有求於日本,因而不得不容忍。當戰爭結束時,日本對中國的擴張已經形成獨霸的姿態。日本對華貿易總額較戰前增長二·六倍,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43.5%,比英國和美國加起來還多。對華投資額比戰前增長近二倍,緊追英國,把美國遠遠拋在後面。除中國外,由於日本佔領了德屬太平洋島嶼,其勢力還深入印度、南洋等地。利益所致,美英兩國都無法再容忍,要出手遏制日本的擴張野心。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爭利爭霸又重新開始。在以中國爲中心亞太地區,此時形成了英、美、日三國爭霸的新局面,日本不可避免地要與英、美兩國的正面碰撞。於是,爲了壓倒或抗衡對方,各國拼命加強軍備。以便在利益角逐中,自己能處於有利的地位。
一九一九年,戰爭剛結束,美國國會就批準了把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流海軍強國,擁有超過日本兩倍的海軍軍備的海軍建設計劃。計劃支出超過五億美元,在三年內建造軍艦一百三十七艘,其中包括十艘戰列艦、六艘巡洋艦、五十艘驅逐艦和六十餘潛艇。按照這個計劃,美國海軍到一九二四年將擁有三十八艘主力艦,超過英國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同時,美國海軍以一半的戰艦編成獨立的太平洋艦隊,並著手強化、擴大夏威夷羣島海軍基地,以抗衡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
日本雖然不象美國那樣財大氣粗,但同樣是野心勃勃,在海軍軍備上要與美國“血拼”。先是將原來的“八四艦隊”的計劃擴充爲“八六艦隊”計劃,到一九二○年七月,又通過早已制訂、因財力不足而久拖十餘年未決的“八八艦隊”建造計劃(由艦齡在八年以內、八艘戰列艦和八艘巡洋艦爲主力組成的艦隊),預計到一九二七年完成。甚至還想進一步,再增加四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形成“八八八艦隊”。日本的戰爭假想敵人是美國,日本海軍擴充軍備目標對準美國海軍。
英國也不甘示弱,雖說在一戰中損失巨大,戰後的財政桔據,但爲了維持海上霸主的地位,揚言“英國將花掉最後一個金幣以使其海軍優於美國或任何其它國家”。於是咬牙勒緊褲腰帶,比戰前增加了三倍的海軍軍費開支。計劃除正在建造的十艘戰列艦外,再增加四艘四萬噸級的巨型戰列艦,此外還要建造十艘巡洋艦和三十多艘潛水艇。
在美、日、英三國海軍軍備競爭的刺激下,就連受戰爭創傷最重,且一貫重視陸軍的而輕視海軍的法國,也不肯落後,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擴充艦隊計劃。
由於戰爭,日本的企業利潤率從15%上升到63%,海運業利潤率更是從20%增長到143%。大資本家、大地主發了財,投機冒險家也因戰爭而暴富,大財閥則完成了向壟斷的過渡。
但是,戰爭卻給廣大普通民衆帶來了貧困和災難。因爲產量並不是與產值同步增長:製造業產量增長不到兩倍,產值卻增長了近五倍。加上大量的商品出口,通貨膨脹已成必然。工人的勞動時間和強度都大大增加了,但工資的增長趕不上物價暴漲。與戰前相比,物價上漲近三倍,工資增加不到二倍。由於經濟的畸型發展,在造船、軍工和出口企業的工人,靠著加班加點,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其他傳統企業的工人,特別是農村的農民,生活水平反而下降。
因戰爭暴富者揮金如土,顯富鬥富。他們逛妓院、上飯店、建豪宅,終日穿梭往來於燈紅酒綠之間、花叢裙衩之下,過著奢侈**的生活。
廣大貧民則食不果腹,衣不避寒。一個男人一天工作十小時以上,尚不能維護一家的溫飽。在最低貧困線以下的貧困戶,就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爲了活命,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就去做童工,或者賣淫。貧苦的農民境況更爲艱難,啃樹皮、吃草根已經不是新聞,賣兒鬻女更是到處可見。在這種情況之下,社會矛盾加劇,勞資衝突和租佃糾紛劇增。
一九一八年八月,由於出兵西伯利亞,需要徵購大量軍糧。本來就一直上漲的米價,聞訊更加瘋漲。一個三口人的工人之家,每月的收入是二十元到二十二元左右。而八月五日,一石大米爲四十日元。米價暴漲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連生存都受到了極大威脅,從而引發了規模巨大的“搶米風潮”。
受社會主義思潮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聲勢浩大的搶米風潮後來又演變成工人罷工、武裝暴動。日本政府出動了六萬軍隊進行鎮壓,逮捕了好幾萬人,這才平息了這次搶米風潮。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九月二十九日,寺內正毅內閣作爲替罪羊被迫辭職下臺。
一九一九年一月,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戰後和平會議,中國興高采烈地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出席。中國代表天真地想全部解決自鴉片戰爭以來,使中國成爲半殖民地的所有問題,向大會提出了廢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由權;取消《民四條約》及換文等八項要求。
但列強們對於這個未曾派出一兵一卒(只派了一些勞工)、連喊打聲都發不出的“戰勝國”,根本不理睬,以這些問題不在討論之列的藉口,拒絕了中國提出的要求。而且在日本退出會議、不參加國聯的要挾下,同意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成了戰敗國,消息傳回中國,給一貫喜歡講“道理”、相信“公理戰勝強權”、幻想著可以藉此“挽百十年國際上之失敗”、能夠“與英法美並駕齊驅”的中國人當頭一棒。被打疼、打醒了的中國人怒火中燒,一場“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反帝愛國運動在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在中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之下,中國代表團違背了北京政府的指令,拒絕在約上簽字。(*美國代表、總統威爾遜在凡爾賽和約上籤了字,但美國國會拒絕批準。)
與此同時,一九一九年一月二十二日,被日本人廢黜和長期幽禁的前朝鮮國王李熙突然死亡,人們懷疑是日本殖民當局投毒所致。消息傳開,羣情激憤。三月一日,在漢城及全國各大城市,羣衆集會演講、遊行示威。人們揮舞著小國旗,四處散發《獨立宣言》,高呼“朝鮮獨立萬歲!”的口號,由此爆發了席捲全朝鮮、有二百多萬人蔘加的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示威和暴動持續到年底,日本出動了大量軍警進行血腥鎮壓,才平息了這次運動。造成了近萬死亡,受傷者超過二萬,被捕者超過五萬。
日本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保留著濃厚封建色彩,壟斷資本主義帶來的弊端與封建殘餘的落後**織在一起。在一戰中,日本工業儘管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其基礎還是薄弱的,輕工業仍然佔主要地位,重工業也主要集中在軍工相關方面。人口過剩、資源貧乏、資金不足,對國外市場,資源,財政,技術的嚴重依賴等等, 使日本經濟有著天然的脆弱性。日本在國際市場上商品竟爭力並不強,隨著戰爭的結束,各國戰後經濟開始恢復,國外市場急劇縮小,日本經濟便迅速下滑。經歷了一九一九年年最後的瘋狂,一九二○年春天,在歐美低價商品的進攻下,日本開始步入戰後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到來,股價暴跌、企業倒閉、銀行擠兌、經濟蕭條。一年間,總產量下降了20%,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超過一半,出口下降40%,國際收支逆差超過三億日元,外匯儲備從十三億日元減少到六億日元。小業主破產、工人失業、佃農失田,使得工農運動又活躍起來,社會出現動盪不安的狀況。
一九二○年初,英、美開始從西伯利亞撤軍,丟下日本這一支名不正言不順的軍隊。入侵蘇俄的日軍,在蘇聯紅軍和蘇聯人民的堅決反擊下,損失慘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紅軍的力量更逐漸增強,日軍的處境越來越狼狽,不斷後撤。幾萬日軍困陷在西伯利亞,進退維谷,士氣低落,國內外紛紛指責。
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慘敗後,日本支持的段祺瑞政府被中國人民視爲親日賣國政府,失去了民意支持。一九二○年七月,英美支持的直系吳佩孚聯手奉系張作霖,打敗了皖系段祺瑞。英美勢力重返中國,日本獨佔的優勢受到嚴重削弱。特別是日本前後借出的數億政治性借款,是以鐵路、礦產、森林等利權以及毫無信用的國庫券作爲抵押物,因爲段祺瑞下臺,大多成了爛帳。
日美矛盾尖銳,日英不和、至關重要的日英同盟已經有名無實,日蘇處於戰爭狀態,中朝兩國反日浪潮高漲。戰後日本成了衆矢之的,在國際上竟然沒有一個盟友,外交處境相當孤立。
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殖民危機、外交失敗,此時,日本帝國陷入了危機四伏、處處碰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