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6章 代言人

帝國風雲sodu

李承志在挑選新人的時候,中國高層的領導人正在商討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

這就是,這次軍事行動的規模。

顯然,軍方極力主張把事情做徹底,即出動主力部隊攻佔危地馬拉全境,剷除軍人獨裁政府,然後在危地馬拉進行全國大選,建立民主政權。政府高官則持相反的立場,認爲應該儘可能的縮小軍事行動規模,以攻佔危地馬拉城爲主要目的,協助反政府游擊隊組建臨時政權。

爲了這件事,席存瑞在半個月內召開了八次軍政會議。

說白了,如果連軍事行動的最終目的都沒訂下來,又如何採取軍事行動呢?

當然,席存瑞非常清楚軍方與政府的矛盾在哪。

十多年來,中國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甚至沒有參與過太多的局部衝突,軍隊早就閒出毛病來了。雖然在民族獨立運動中,中國軍隊沒有閒著,在世界各地都有行動,但是大多僅是規模很有限的特種作戰行動,軍方沒有獲得多少表現的機會,中國甚至沒有因此而頒佈與軍事行動有管的法令。

可以說,出兵危地馬拉是大戰之後,中國軍方獲得的第一次打大仗的機會。

顯然,對於那些時刻都想打仗的將軍來說,肯定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把一場局部衝突發展成地區戰爭,才能讓他們達到目的。

只不過,這絕對不是軍方主張大打的關鍵原因。

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軍方與軍火商的關係。

大戰結束之後,中國軍隊的處境非常艱難,大規模裁軍、全方位的軍事改革、三軍司令部被整合到了國防部之下、文職軍人掌權等等,都對原有的軍隊秩序產生了嚴重衝擊,讓很多軍人因此失業。

別的不說,大戰結束的五年中,中國軍隊有近兩千名將軍提前退役。

雖然取消準將的改革沒能推行下去。準將軍銜依然保持了下來,但是到一九五五年底的時候,將領的數量已經由大戰期間的五千多人減少到了三千多人。而且到一九六零年進一步縮減到了不到二千五百人。

軍人的待遇尚且如此,就更別說裝備項目了。

大戰結束後的第一年,就有八成的裝備項目下馬。很多已經進入採購階段的裝備項目都被撤消。拿海軍來說,當時已經在建的戰艦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保存了下來,其他的全部在船臺上拆毀。

直到一九五六年,中國軍隊纔開始重新採購新式重型裝備。

顯然,在這個艱難時期,軍隊的發展建設能夠勉強維持下去,靠的不是政府,而是各大軍火商。

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民間調查機構給出的結論。在一九五六年之前,規模最大的十二家軍火企業至少爲軍方提供了二十億華元的援助,只不過大部分援助都沒有違反法律。比如,軍火商主動承擔新式武器裝備的研製工作,把維護保養已有裝備的價格壓到最低。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幫助,中國軍隊肯定會出問題。

要知道,在一九五六年,也就是中德關係正式決裂,標誌著一個全新時代的中德冷戰正式拉開序幕,中國軍隊的很多武器裝備都停留在大戰時期的水準。根本不可能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

雖然德軍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沒有好的武器裝備,就意味著在下一場戰爭中需要付出更爲慘重的代價。

如果沒有軍火商的積極參與,恐怕中國軍隊的很多裝備項目都無法正常啓動。

問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軍火商是商人,即便不排除有部分軍火商是堅定的愛國者,會爲了國家與民族而犧牲個人利益。但是這絕對不是說,軍火商就會做虧本買賣。更重要的是,大型軍火企業都不再是某個人當家做主,與企業有關的都得由董事會決定,而並非所有、甚至並非大部分董事會成員都願意做虧本買賣。

軍火商在軍隊上的投入,遲早會成倍的、甚至數十倍的收回去。

對軍火商來說,最大的回報就是得到軍隊的訂單,而要讓軍隊下達訂單,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動一場戰爭。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認爲,民族獨立運動背後就有中國軍火商的身影。

只是,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基本上與中國沒有關係,而且戰前最大的殖民地宗主國,即英國在戰後迅速改變了立場,公開宣佈放棄所有殖民地,甚至向新成立的國家移交了殖民地佔領軍的物資與資源。至於法國的殖民地,在大戰結束前就被瓜分完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殖民地並不多,而且受到的影響也不大。

總而言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並沒有讓中國軍火商嚐到甜頭。

中國軍火商需要的是一場由中國軍隊直接參與的,至少是針對某個國家,最好是針對某個地區的大規模戰爭。

顯然,危地馬拉與中美洲地區就符合這個基本條件。

如果這場軍事行動演變成大規模地區戰爭,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最大的受益者都是中國的軍火企業。

後來有人做過統計。在一九六六年,中國軍方的軍火、即彈藥訂單,總價值僅有三十四億華元。如果把採購核武器的費用排除在外的話,那麼用於採購常規彈藥的費用實際上還不到十五億華元,採購的子彈不到五億發、炮彈不到三千萬枚、炸彈總共才一萬五千噸,戰術類常規導彈僅一千二百枚。在接下來的一年裡,中國軍方的軍火訂單猛增到一百六十七億華元,其中用於採購常規軍火的達到了一百二十八億華元,總共採購了一百二十億發子彈、三億五千萬枚炮彈、十六萬八千噸炸彈與五萬枚戰術類常規導彈,與上一年相比,增加幅度超過了百分之一千。

這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讓生產彈藥的軍火企業的年利潤提高了十多倍。

有趣的是,並非所有的軍火訂單都留在了國內。

關鍵就是,很多軍火企業沒有做好準備,也就無法接下軍方遞來的大單。比如,槍彈與小口徑炮彈的產能就嚴重不足,當時就算全部兵工廠開足馬力生產,也無法及時完成軍方下達的訂單。顯然,前線的作戰部隊可不會等著彈藥生產出來纔跟敵人打。結果就是,中國軍方不得不從海外訂購彈藥,即從友好國家那裡購買彈藥,或者是向友好國家的軍火企業下達訂單。只是,這依然無法解決問題。到最後,中國軍隊不得不從友好國家的軍隊那裡借用彈藥。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國民自衛隊就爲以出借的方式,爲中國軍隊提供了十億發子彈與五千萬枚小口徑炮彈。當然,這也與日本在戰後定下的和平憲法有關,即日本本國生產的武器裝備,僅用於自身防衛,不得用於出口。即便中國是日本的“宗主國”,而且日本的和平憲法是由中國佔領軍制訂的,但是法律就是法律,中國軍隊也不能超越日本的法律,就只能從日本國民自衛隊借用軍火。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總而言之,最想打仗、打大仗的絕對不是軍人,而是軍火商。

如果再往深處看,中國的其他企業家、以及銀行家也脫不了干係。這就是,軍火業屬於終端產業,而在其上游還有鋼鐵業、化工業、採礦業等等中游產業,而這些企業的利益也與戰爭有關。

說白了,武器裝備都是用鋼鐵製造的,彈藥裡都需要炸藥。

只要軍火生產線運轉起來,就需要大量的鋼鐵、橡膠、炸藥、塑料等等,從而爲上游企業提供更多的訂單。

把這些企業聯繫到一起,並且在背後給予支持的則是銀行家。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家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的時候,都需要銀行貸款,而大型銀行在提供貸款的同時,會對企業進行滲透,比如在董事會獲得席位,甚至直接收購盈利較好的企業的股票,成爲其主要股東。在大戰期間,中國的軍火企業都在急劇擴張,而且在戰爭結束前的盈利狀況都非常良好。結果就是,幾乎所有的大型企業裡都有銀行委派的董事會成員,而且有銀行的注資。即便沒有遭到銀行入侵的軍火企業,也從銀行獲得了貸款,而貸款與利息正是銀行控制軍火企業的把柄。

說白了,如果軍火企業沒辦法盈利,銀行的投資就將虧本。

爲了不做虧本買賣,銀行家自然會設法讓軍火企業盈利,而爲了讓投資有價值,就更需要讓軍火企業有極高的利潤率了。

顯然,一場大規模戰爭,才能給銀行家帶來足夠高的利潤率。

要知道,在銀行家眼裡,絕對沒有愛國主義,一切都是爲了賺錢。

由此可見,中國的金融業、鋼鐵業、化工業、礦業、軍火業是綁在一起的,軍火企業只不過是戰爭的直接代言人罷了,而那些叫囂著擴大戰爭規模的將軍,也僅僅只是軍火企業的代言人。

第134章 首敗第564章 夢想與現實第66章 滅頂之災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98章 游擊隊員第4章 總統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215章 聲東擊西第43章 出頭鳥第110章 關鍵時刻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19章 送上門來第66章 走向戰爭第76章 左顧右盼第162章 機會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23章 將計就計第127章 不支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488章 前仆後繼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189章 蘿蔔與坑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53章 犧牲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111章 行動結束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198章 回家第425章 明確目的第604章 援助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33章 一意孤行第586章 服軟第89章 聯合進攻第45章 選擇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339章 空間換時間第141章 巨大代價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152章 足跡第26章 熱身活動第106章 鬼鎮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366章 雞肋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19章 送上門來第135章 出路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89章 聯合進攻第74章 各打各的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66章 主考官第75章 出發第31章 技術投入第141章 斷裂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74章 僥倖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37章 後遺癥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444章 減負第138章 進攻第182章 最大化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584章 死衚衕第223章 跟隨戰略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42章 航母保鏢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200章 大都市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420章 新挑戰第89章 聯合進攻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67章 打就打第2章 重新開始第241章 奮起直追
第134章 首敗第564章 夢想與現實第66章 滅頂之災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98章 游擊隊員第4章 總統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215章 聲東擊西第43章 出頭鳥第110章 關鍵時刻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19章 送上門來第66章 走向戰爭第76章 左顧右盼第162章 機會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23章 將計就計第127章 不支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397章 節外生枝第488章 前仆後繼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189章 蘿蔔與坑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53章 犧牲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111章 行動結束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198章 回家第425章 明確目的第604章 援助第517章 何去何從第33章 一意孤行第586章 服軟第89章 聯合進攻第45章 選擇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339章 空間換時間第141章 巨大代價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152章 足跡第26章 熱身活動第106章 鬼鎮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366章 雞肋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19章 送上門來第135章 出路第590章 爾虞我詐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89章 聯合進攻第74章 各打各的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66章 主考官第75章 出發第31章 技術投入第141章 斷裂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74章 僥倖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37章 後遺癥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444章 減負第138章 進攻第182章 最大化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311章 戰術勝利第584章 死衚衕第223章 跟隨戰略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42章 航母保鏢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200章 大都市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420章 新挑戰第89章 聯合進攻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67章 打就打第2章 重新開始第241章 奮起直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扎囊县| 成武县| 汝城县| 玛纳斯县| 固原市| 石阡县| 松阳县| 榆中县| 九江县| 平塘县| 广宁县| 原平市| 大安市| 江孜县| 衡山县| 大石桥市| 吴忠市| 子洲县| 湛江市| 昂仁县| 贵阳市| 定陶县| 内黄县| 彰化市| 德庆县| 白水县| 榆中县| 玉田县| 安西县| 蓝田县| 昌都县| 中卫市| 临安市| 延寿县| 合江县| 肇源县| 丽江市| 新平| 台中县|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