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79章 戰列

凌晨兩點半,雙方偵察艦之間的戰鬥結束。

此時,雙方的偵察艦都用雷達探測到了對方的主力編隊,而且都及時發出了報告,雙方主力編隊的距離還不到六十公里。

因爲羅成剛在半個小時前就下達了戰鬥命令,所以第33艦隊已經排好了戰列。

最前面的,依然是旗艦“河北”號,然後依次是“河南”號、“山東”號、“山西”號與“直隸”號。羅成剛沒有把三艘大型巡洋艦編入主力戰列,而是與四艘防空巡洋艦組成了第二戰列,位於主力戰列的側後方,順序依次是“北京”號、“天津”號、“柏林”號、“長沙”號、“南昌”號、“廣州”號與“臺北”號。按照羅成剛的用意,第二戰列的任務是對付美軍的大型巡洋艦與重巡洋艦,只有在必要的時候,纔會讓三艘大型巡洋艦參與主力決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當然,羅成剛認爲,美軍指揮官也會做類似的編排。

事實上,萊特編排的戰列與羅成剛的猜測有很大的區別。

在第72艦隊裡,萊特把八艘大型戰艦全都編在了主力戰列裡面,順序依次是旗艦“依阿華”號、“新澤西”號、“馬薩諸塞”號、“亞拉巴馬”號、“北卡羅來納”號、“印第安納”號、“阿拉斯加”號與“關島”號。因爲早就把四艘重巡洋艦派出去執行偵察任務。所以萊特沒有組建第二戰列。只是讓四艘重巡洋艦返回之後,與四艘輕巡洋艦組成了單獨的巡洋艦編隊。

顯然,萊特的戰術意圖也很明確,那就是在戰列決戰中取勝。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萊特編排的戰列更有優勢,如果美軍能把握住這個機會,肯定能夠重創第33艦隊,甚至能夠擊沉幾艘中國海軍的主力艦。只是,萊特嚴重低估了中國海軍大型巡洋艦的戰鬥力。

接近到三十公里左右的時候,羅成剛發現。美軍戰列裡有八艘主力艦。

這個時候,羅成剛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沒有把第二戰列裡的大型巡洋艦抽調出來加強主力戰列,而是繼續讓第二戰列單獨行動。

後來。有人認爲,羅成剛此舉是造成第33艦隊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

只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羅成剛的決定沒有錯。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羅成剛已經根據雷達探測到的情況,初步判斷出,美軍中的兩艘大型巡洋艦在戰列的最後面。也就是說,萊特也是把最強的戰艦放在了前面,與第33艦隊的情況一樣。

這樣一來,即便羅成剛讓三艘大型巡洋艦加入主力戰列。局面也不會有太大改觀。

要知道,在八對八的情況下,肯定會有一艘大型巡洋艦直接面對美軍的快速戰列艦,而這將是整條戰列中最薄弱的環節。換句話說,如果這艘大型巡洋艦迅速敗下陣來,那麼戰列的整體性就會遭到破壞。

相反,如果讓大型巡洋艦單獨作戰,也許能夠收到預料之外的效果。

這就是,讓第二戰列集中炮火對付美軍戰列中最後面的兩艘大型巡洋艦,爭取以火力優勢迅速解決掉這兩艘戰艦。顯然。美軍不會指望用大型巡洋艦上的十二英寸艦炮來對付中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所以美軍肯定會讓這兩艘大型巡洋艦去對付第二戰列,能夠用來對付主力戰列的就只有六艘戰列艦了。

這樣一來,雙方主力戰列的對比成了五比六。

雖然有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並不明顯。按照依次交戰的原則。將由兩艘實力偏弱的美軍戰列艦對付位於主力戰列最後面的“直隸”號。雖然“直隸”號是中國海軍五艘快速戰列艦中艦齡最長的一艘,而且在之前參與的海戰中表現不算最好。但是在一九四三年初的大規模改進之後,“直隸”號的戰鬥力已經有了大幅度增強。論作戰能力,“直隸”號並不比其他四艘快速戰列艦差。

按照羅成剛的判斷,美軍六艘戰列艦最後面的,肯定是兩艘“北卡羅來納”級。

顯然,這兩艘美軍戰列艦就算集中炮火對付“直隸”號,也未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幹掉“直隸”號。

相反,“直隸”號對“北卡羅來納”級的威脅非常大。

要知道,“直隸”號的主炮與其他四艘快速戰列艦一樣,也配備了鎢合金穿甲彈,火力非常兇猛。在美軍的六艘快速戰列艦中,防護最爲薄弱的就是“北卡羅來納”級,在第二次新喬治亞海峽海戰中,甚至沒有能夠擋住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就更別說應付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的攻擊了。

當然,優勢依然在美軍手中。

美軍六艘快速戰列艦,總共有五十四門十六英寸艦炮,如果使用重彈,一次齊射的彈藥投擲兩超過了六十噸,而中國海軍的五艘快速戰列艦隻有四十門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即便使用鎢合金穿甲彈,一次////齊射的彈藥投擲量也不到四十噸。在火力密度上,美軍更是中國艦隊的一點三五倍。

只是,決定炮戰勝負的,不僅僅是主炮數量與彈藥投擲能力。

在夜間的遠距離炮戰中,炮擊的準確率,也就是火控系統的性能要比主炮數量、以及炮彈重量重要得多。

當然,炮彈的威力也很重要。

雖然六艘美軍快速戰列艦配備的是清一色的十六英寸艦炮,而且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的質量超過了一點一噸,但是根據中國海軍在戰後做的測試,即便用MK7型艦炮發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其威力也比不上中國海軍的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特別是在射程超過二十公里的時候,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的穿甲能力有很明顯的優勢,且造成的損傷要比十六英寸重彈嚴重得多。主要就是,在採用鎢合金提高炮彈的密度之後,可以相應的增加裝藥量。中國海軍在大戰期間獲得的第一種三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的裝藥量高達七十七公斤,而美軍的十六英寸重彈的裝藥量只有三十四公斤。此外,鎢合金屬於硬質合金,在高速撞擊後很容易破碎,因此鎢合金穿甲彈在爆炸之後,能夠產生更多的破片,對艦體內目標的殺傷力比普通穿甲彈高得多。

當然,關鍵還是在火控系統上。

雖然美軍的六艘主力艦都配備了雷達火控系統,但是在此之前,美軍從來沒有在戰鬥中使用過雷達火控系統。也就是說,美軍還沒有掌握這種火控系統,更不清楚雷達火控系統存在的弊端。

顯然,對中國海軍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

要知道,中國海軍使用雷達火控系統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一年,而且參加了多場海戰,早就掌握了使用雷達火控系統的技巧。此外,當時配備給大型戰艦的,已經是第二代雷達火控系統,重點解決了海面雜波干擾,並且具備了直接測量彈道的能力,因此能夠精確修正彈道偏差。

與第一代雷達火控系統相比,第二代雷達火控系統的性能先進了許多。

比如,第一代雷達火控系統只能夠通過測量炮彈炸起的水柱,來大致確定彈著點的與目標的距離,從而修正彈道。顯然,這是很低下的測量方式,而且誤差很大,精度根本無法滿足炮戰需求。

直接測量炮彈的彈道,對提高炮擊精度、甚至是提高開火速度有很大的幫助。

原因很簡單,在測出了炮彈的彈道之後,就能大致計算出彈著點,也就能夠大致判斷出偏差有多大,從而可以直接修正炮擊參數,然後重新開火,而不是等到炮彈落到目標附近之後才能再次開火。

要知道,在遠程炮戰中,炮彈的飛行時間並不短。

如果交戰距離爲二十公里,那麼炮口初速在每秒九百米左右的炮彈需要一分鐘左右才能飛完全程,而戰列艦主炮的射速基本上都在每分鐘兩枚以上。顯然,在以往的炮戰中,戰列艦不可能以最快速度開火。通過雷達火控系統解決了彈道修正問題之後,就能讓戰列艦以最快速度開火。

顯然,這是美軍戰列艦不具備的能力。

如果把開火速度算上,那麼美軍六艘戰列艦的火力反而不如中國海軍的五艘戰列艦。

也正是如此,羅成剛纔對這場戰鬥很有信心。

同樣的道理,在用五艘快速戰列艦咬住美軍的六艘快速戰列艦之後,羅成剛自然有理由讓第二戰列去對付美軍的兩艘大型巡洋艦。

事實上,羅成剛把希望就寄託在了第二戰列身上。

如果第二戰列能夠迅速取得勝利,那麼至少三艘大型巡洋艦能夠參加主力決戰,用來對付美軍最弱的兩艘快速戰列艦,而主力戰列裡的五艘快速戰列艦則能夠集中力量對付另外四艘美軍戰列艦。

到這個時候,雙方的兵力對比將發生反轉。

當然,前提條件是,在第二戰列取得勝利之前,羅成剛直接指揮的主力戰列至少得保持足夠的戰鬥力,絕對不能敗下陣來。

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486章 預警機第382章 坐以待斃第115章 準備出發第144章 大老闆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224章 險象環生第585章 威脅第141章 斷裂第46章 歐陸變局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117章 算計第3章 工業時代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436章 反擊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71章 遠去第25章 死有其所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387章 預備隊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43章 大型化第486章 預警機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458章 激戰第82章 親自上陣第413章 出征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55章 虛與委蛇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第610章 你爭我奪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8章 三權第127章 全新的開始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521章 難題第2章 重新開始第111章 行動結束第77章 胸有成竹第479章 絕地反擊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25章 再接再厲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498章 僵持第171章 振作第14章 戰鬥力第242章 一舉超越第266章 煙霧彈第36章 利益博弈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29章 驟起波瀾第94章 決戰在即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588章 核技術第63章 臨時抱佛腳第22章 赴死之地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85章 陣營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80章 全速北上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385章 掉隊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19章 事在人爲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32章 總統特權第211章 火藥桶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30章 始作俑者第3章 帝國之路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72章 警戒艦第486章 預警機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364章 性價比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172章 簡單任務第72章 聲東擊西第91章 非正規戰鬥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230章 嘗試
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486章 預警機第382章 坐以待斃第115章 準備出發第144章 大老闆第246章 交戰前夜第224章 險象環生第585章 威脅第141章 斷裂第46章 歐陸變局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117章 算計第3章 工業時代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436章 反擊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71章 遠去第25章 死有其所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387章 預備隊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43章 大型化第486章 預警機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458章 激戰第82章 親自上陣第413章 出征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55章 虛與委蛇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第610章 你爭我奪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8章 三權第127章 全新的開始第143章 趕赴戰場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521章 難題第2章 重新開始第111章 行動結束第77章 胸有成竹第479章 絕地反擊第105章 最後的希望第25章 再接再厲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498章 僵持第171章 振作第14章 戰鬥力第242章 一舉超越第266章 煙霧彈第36章 利益博弈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29章 驟起波瀾第94章 決戰在即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588章 核技術第63章 臨時抱佛腳第22章 赴死之地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85章 陣營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80章 全速北上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107章 戰爭繼續第385章 掉隊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19章 事在人爲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32章 總統特權第211章 火藥桶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30章 始作俑者第3章 帝國之路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72章 警戒艦第486章 預警機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364章 性價比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172章 簡單任務第72章 聲東擊西第91章 非正規戰鬥第145章 與蛇共舞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230章 嘗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湟源县| 宁陕县| 林州市| 仁寿县| 龙门县| 错那县| 陆良县| 门头沟区| 平湖市| 拉孜县| 屯门区| 敦煌市| 彰化县| 万宁市| 抚州市| 大丰市| 乌拉特中旗| 宁陵县| 金乡县| 新竹市| 明光市| 会理县| 军事| 开化县| 崇州市| 嘉鱼县| 盐源县| 堆龙德庆县| 中卫市| 都兰县| 陇川县| 滦南县| 西畴县| 黄石市| 台南市| 奎屯市| 申扎县| 三门县| 西充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