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46章 圍城

第246章 圍城

沈兵是第三天趕到壽春的。

原本沈兵和黑甲軍不需要再上前線,楊端和的意思是他們一行人留在汝陰甚至撤回大梁養傷,剩下的戰事有他處理。

但沈兵還是有些放心不下,尤其此時大梁軍還在前方作戰,他這個主帥又豈能先撤回大梁。

沈兵及黑甲軍……此時或許更應該稱爲“神武軍”了。

他們一到前線就收穫得前線軍士熱情歡迎,無論是大梁軍還是秦軍。

這是秦軍的一種尚武軍風,他們由於長期處在中原西部與蠻族接觸頗多。

蠻族那是妥妥的殘酷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秦軍相對來說還會文明些,但受影響之下當然也是尊重強者而不問出處。

之前秦軍之所以看不起大梁軍及神武軍,雖有出身的問題,但更多的還是因爲大梁軍及神武軍是魏國降軍。

降軍在秦軍眼裡就是弱者,被瞧不起是當然的。

但是現在,大梁軍及神武軍各自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這其中尤其是神武軍,更是屢立奇功創下了連秦軍都不敢想的戰績,且得大王賜名,於是秦軍對它們的態度就由此轉變了。

魏呴帶著幾名親衛迎了上來,老遠就拱手笑道:

“副將別來可好?”

“汝陰一戰,副將及神武軍名震天下,屬下及大梁軍與有榮焉!”

沈兵苦笑一聲,回答:

“說什麼名震天下,差點就要名垂千史了!”

魏呴不由哈哈大笑起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何況就憑楚軍那區區幾萬人,又如何能取副將性命?”

沈兵一時無語,區區幾萬人?

不過沈兵也沒跟魏呴多費口舌,他第一件事當然是去拜見楊端和。

此時的淮河已搭起了幾座浮橋方便秦軍來回,上下游方向又打下木樁拉起封江鎖鏈以免楚水軍來援,於是這淮河天險也就徒有虛名。

沈兵望了望遠處被河水及秦軍團團圍困的壽春,雖是高大卻像是一座孤島似的形單影隻,就連城頭上的楚字大旗也飄得有氣無力的,透著一種說不出的落寞。

一邊前行,魏呴就一邊向沈兵介紹:

“淮北爲兩萬大梁軍,分守東、西、北三門。”

“淮南爲上將軍親率八萬河內兵,守南側兩門。”

這兵力佈置是合理的。

淮北雖說有三座城門,但這三城門都爲淮水所困,只需要在城門處淮河對岸佈設投石機和弓弩手很容易就能將楚軍封在城門內。

淮南一側的兩座城門卻是連著陸地的。

而且這兩座城門還是大甕城設置……所謂的大甕城就是有面積很大的雙城門,爲的就是能一次多派些兵出城作戰。

另外,城頭的投石機、弓弩手還可以爲出城列陣掩護,於是南面很難被封鎖因此需要的兵力就更多。

魏呴接著說道:

“我大梁軍另有三萬駐守陶城及沿途城邑。”

“大梁軍戰到此時,已折損近兩萬人了。”

沈兵點了點頭。

兩萬人說起來不過只是個數字,但一想起汝陰神武軍不過傷亡一千餘人就排得滿地都是屍體……沈兵心下就感到莫名沉重。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心態。

沈兵以前是個小兵甚至還是工師時,有戰友、部下傷亡雖有感覺但並不深刻。

但是現在,沈兵一聽這傷亡數字就像是一個燒紅的烙鐵在他心裡烙上一個數字。

究其原因,沈兵認爲這或許是因爲以前自己也無能爲力是在隨波逐流,戰場上的死傷跟他沒有多大關係。

但是現在,方略是沈兵定下的,兵是沈兵練的,部隊也是沈兵指揮的……這些人的死傷就與沈兵有直接關係了。

於是沈兵總是忍不住想,如果自己再努力些,或是將計劃制定得再完善些,不知是否就可以避免一些傷亡。

然而想這些都無濟於事,沈兵也知道這過於理想化。

不一會兒兩人就來到了楊端和的帥帳前。

守衛見到沈兵立時便肅然起敬,不用吩咐就趕去通報楊端和。

楊端和快步從帳內迎了出來,就到沈兵就欣喜的拱手道:

“五大夫何不在汝陰多休養幾日?”

“難處由五大夫解決,此等圍城小事就交由老夫來處理便可。”

楊端和有意稱沈兵“五大夫”,也有祝賀沈兵晉爵之意。

說實話,楊端和其實也頗有危機感,他的爵位也不過是右庶長,不過比沈兵高兩級。

若沈兵按這速度晉升下去,超過楊端和也是指日可待。

不過楊端和卻想的比較遠,他不會像陳隗那樣尋思著打壓沈兵。

其實應該說楊端和沒那麼傻……要知道這沈兵晉爵可是大王的意思,尤其還有賞金百兩賜名“神武軍”。

賞金百兩倒還正常,王翦獲勝時也常有此待遇,楊端和跟著王翦東征西討自然知道這個。

但賜名“神武軍”……這可從未有過。

這足以說明沈兵已爲大王所重,甚至說是紅人也不爲過,此時楊端和再去打壓豈不是自討沒趣?

所以楊端和心下清楚,以沈兵的年紀及才華,位在自己之上只是遲早的事。

等將來才巴結倒不如現在就做個好人盡力拉攏。

因此楊端和纔會出帳來相迎,否則身爲上將軍沒道理出來迎接一個副將。

接著楊端和就關心的問了聲:

“副將傷勢沒大礙吧?”

沈兵趕忙拱手回答:

“有勞上將軍關心,只是皮外傷,無甚大礙。”

楊端和點了點頭:

“那就好,回頭我再喚那徐憲給你開上幾副藥。”

“楚地溼氣重,千萬馬虎不得。”

徐憲卻是楊端和的門客……隨軍巫醫通常都是水平不高的庸醫,將軍級別的自然不放心讓他們醫治,所以會帶著“私人醫生”。

沈兵趕忙謝過,心下有些奇怪楊端和怎麼突然變得如此客氣了。

不過沈兵也沒太放在心上,只道是自己汝陰一戰深合楊端和之意且扭轉了攻楚局面才使楊端和有這般態度。

正在沈兵發愣時,楊端和就坐回案前,對著案上的地圖說道:

“副將來的正好。”

“這是我軍佈防圖,副將看看是否有問題?”

(本章完)

第374章 服務業第62章 舉薦第46章 不世功勳第260章 水力第27章 以逸待勞第491章 大宛第392章 獨輪車第331章 補給第438章 巴豆第22章 一雪前恥第30章 禁民二業第390章 奇軍第519章 火器第329章 訓練第72章 麪粉第535章 先機第494章 藍氏第113章 軍糧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202章 棄城第474章 西北第346章 騎軍第94章 荊軻刺秦第298章 戰法第416章 方略第281章 稅率第544章 真相第173章 天意第342章 市場化第25章 心在滴血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184章 包圍第386章 屬國第488章 爲難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197章 活路第368章 制高點第476章 勸降第537章 楊端和第44章 通敵第172章 製法第218章 騎射第453章 拒親第163章 藤甲第184章 包圍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540章 將計就計第404章 教育權第22章 一雪前恥第347章 馳道第324章 補貼第457章 信任第481章 試探第395章 羊羣第391章 炒麪第221章 回師第417章 補水點第421章 巫術第200章 狼筅第284章 俯首稱臣第518章 局勢第245章 甕中之鱉第536章 龜茲王第29章 兒女私情第92章 家書第474章 西北第328章 戰車第366章 礦第78章 七國第12章 身卑力微第122章 浮力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122章 浮力第285章 議和第429章 榜樣第15章 釜底抽薪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274章 失衡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548章 書信第141章 陷阱第479章 挑明第297章 牀弩第406章 騎軍第368章 制高點第523章 大將風度第296章 弩第126章 水網第544章 真相第494章 藍氏第537章 楊端和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254章 突圍第375章 野人第543章 楊婷第188章 軍魂第440章 希望第393章 肅州第525章
第374章 服務業第62章 舉薦第46章 不世功勳第260章 水力第27章 以逸待勞第491章 大宛第392章 獨輪車第331章 補給第438章 巴豆第22章 一雪前恥第30章 禁民二業第390章 奇軍第519章 火器第329章 訓練第72章 麪粉第535章 先機第494章 藍氏第113章 軍糧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202章 棄城第474章 西北第346章 騎軍第94章 荊軻刺秦第298章 戰法第416章 方略第281章 稅率第544章 真相第173章 天意第342章 市場化第25章 心在滴血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184章 包圍第386章 屬國第488章 爲難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197章 活路第368章 制高點第476章 勸降第537章 楊端和第44章 通敵第172章 製法第218章 騎射第453章 拒親第163章 藤甲第184章 包圍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540章 將計就計第404章 教育權第22章 一雪前恥第347章 馳道第324章 補貼第457章 信任第481章 試探第395章 羊羣第391章 炒麪第221章 回師第417章 補水點第421章 巫術第200章 狼筅第284章 俯首稱臣第518章 局勢第245章 甕中之鱉第536章 龜茲王第29章 兒女私情第92章 家書第474章 西北第328章 戰車第366章 礦第78章 七國第12章 身卑力微第122章 浮力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122章 浮力第285章 議和第429章 榜樣第15章 釜底抽薪第226章 層層防禦第274章 失衡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548章 書信第141章 陷阱第479章 挑明第297章 牀弩第406章 騎軍第368章 制高點第523章 大將風度第296章 弩第126章 水網第544章 真相第494章 藍氏第537章 楊端和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254章 突圍第375章 野人第543章 楊婷第188章 軍魂第440章 希望第393章 肅州第525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平阴县| 华宁县| 石家庄市| 康保县| 庄河市| 长岭县| 泾川县| 临高县| 三门县| 湖北省| 莱阳市| 阿拉善左旗| 阜城县| 武功县| 肥城市| 大宁县| 陆川县| 龙游县| 博湖县| 平舆县| 洪洞县| 武穴市| 民丰县| 新干县| 舒兰市| 思茅市| 乌拉特前旗| 仁怀市| 页游| 汝州市| 岗巴县| 和田市| 游戏| 阿合奇县| 达拉特旗| 长宁区| 宜州市| 淮滨县| 沐川县|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