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

鄭綏既然做出決定,就立即在升龍誓師,一方面擴軍,一方面在紅河上面建造浮橋,就要渡河北上。

爲了向雍王表示忠臣,阮家被連根拔起。一大批與大明勾結的官員被清理掉。

當然這些人到底有沒有與大明有聯繫,就是令一回事了。

不過鄭綏還沒有真正動作的時候,安南水師就已經出擊了。

安南水師攻陷了海口所。

整個海南島的重心,就在瓊州府。安南水師直逼瓊州府。

安南水師雖然掛著安南水師的名號,但是實際上是的雍國的一直守備水師,控制權從來是在樞密院,而不是在安南。

鄭綏也控制不住安南水師。

而安南水師出兵,並從峴港府拉出數千縣兵。

峴港做東雍在安南占城附近唯一的直屬府縣,從來就是軍事重鎮。因爲他擔負著一個不能說出口的責任,就是安南,或者占城叛亂怎麼辦?

雍軍的平叛基地,就是峴港。最少在陸地上有一處立足之地,再說其他的事情。

鄭綏見這個情況,立即知道,在大明那邊他即便想背叛,也未必可以了,因爲瓊州府恐怕會成爲大明第一個失陷的府城了,這種刺激,讓愛好面子的大明朝,怎麼相信安南。

鄭綏隨即大軍渡河,與岑猛在紅河以北交戰。

岑猛聯合諸多土司兵,大概有十萬之衆,與鄭綏率領的三萬安南軍對壘。

三萬安南軍雖然也是緊急擴編的,火器也有不足之處,但是比對面的一盤散沙的土司兵,要強大不知道多少倍了。

大戰一觸激發。

這個時候,姚鏌要來到了廣西。

他做爲兩廣總督,本來應該直接去廣東的,但他直接去了柳州,在柳州徵召各路兵馬。準備以廣西兵爲主力,大舉南下。

他本來在廣西做過地方官員,所以對廣西事務非常熟悉。但是到了廣西之後,還是發現情況有些不對。

廣西本地的兵員居然有枯竭的問題。

姚鏌要徵召的分爲土司兵,與各路衛所兵,還有募兵。

但廣西本地的土司兵在什麼地方,在安南,正在與鄭綏對陣的。可以說現在廣西境內的土司都老實的很,爲什麼?因爲沒有人了。

紅河以北的府縣丟失,對安南來說,是大恨事,但是對廣西土司來說,卻是大幸事,凡是有幾分勇力的土司都派人過去,想要分一杯羹。

而且分鎮安南的土司,也需要這些後援。

畢竟河北各地的安南人還沒有死光,各路土司的統治能力又是如此粗糙,不激起各地反抗纔是見鬼了。

所以土司兵沒有。

姚鏌唯一能安慰自己的事情,就是土司兵已經自己與安南幹起來了,不用他來動員了。

不過,廣西本地的兵力也有枯竭的問題。

或者說,並不是廣西本地的兵力枯竭,而將才枯竭。

這也是姚鏌自己給自己埋下的禍根,當初他要去浙江的時候,可是將廣西能打的將領全部帶走了,證明他的眼光不錯。

最少沈希儀並沒有的辜負他的期望,給朱厚煌造成很大的麻煩。但是廣西本地,他熟悉的將領統統沒有了。他只能從頭做起來。

這直接影響到他整頓兵馬的速度。

不過,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的傳開,

首先傳來的,就是瓊州府失陷。

這樣姚鏌的臉上火辣辣的。

在東南沿海,不過是一些小島失陷,連一個縣治都沒有,不過幾個衛所失陷而已。但是他上來,就失陷了一個瓊州府。

不過,他也是沒有辦法,他督促水師數次出擊。都被安南水師擊敗,沒有海戰但是勝利,是一兵一卒都上不了瓊州府。

而大明太平日久了。雖然瓊州府還有一些土人做亂的事情發生,但是瓊州府上下的武力,也僅限於平定一下這樣械鬥一般的叛亂,面對數千軍隊進攻,時間一長就堅持不住了。

瓊州府失陷僅僅讓姚鏌臉上無光,但是下一個消息就要姚鏌坐立不安了。

那就是鄭綏大破岑猛十萬大軍。

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姚鏌是不是巧婦這個之後再討論,但姚鏌手中真的沒有兵了,廣東兵,也就水師能用。但是廣東水師與安南水師之間的戰鬥,根本沒有取勝過。但也算是牽制住對方一支水師。但是指望廣東衛所兵,從廣東到柳州,非一個月不可。

那時候,說不得對方,都已經打入廣西境內了。

姚鏌一咬牙,帶著剛剛招募的一萬多士卒,踏入了南征之路。

按姚鏌的本意,他麾下當有數萬士卒之後,纔敢南下,一來,安南不是小國,當初大明開國的時候,可是在安南駐紮了數十萬大軍,最後還是沒有鎮壓下去。二來,那些土司也不是什麼好鳥,如果沒有武力鎮壓,說不定他們能做出什麼樣的事情。

但是計劃跟不上變化。

“滿飲此杯。”鄭綏說道。

“謝相公。”下面的將士說道。

“恭喜相公大勝,殿下得知,相公定然有封土之賞。”一個人說道。

鄭綏的眼睛微微一瞇,說道:“王軍法說的對,如今正是我輩建功立業之時,諸位飲勝。”

這個王軍法,並不是他姓王名軍法,而是他姓王的軍法官

雍國的影響力撤離的安南,但是並不是安南就沒有忠於雍王的人了,這種人在軍中最多。畢竟安南營在雍王的指揮之下打了不知道多少仗,都自詡爲雍國主力,如果這裡面沒有雍王死忠纔算是奇怪。

不過,朱厚煌並沒有給鄭綏多少安南營,只有安南原本的駐軍而已。所以真正死忠於雍王的人並不多,不過都在要害位置上的。

鄭綏擴軍,自然有太多清化軍中的老人得已上位。

可以說,鄭綏擴軍越多,雍軍對這一支軍隊影響力就越弱,這是爲什麼朱厚煌要放手的原因。

因爲不放手,根本不行。

鄭綏還沒有與雍國翻臉的時候,表現的與雍國忠臣一樣,沒有去想這位王軍法的言語之內,有沒有什麼深意。

有時候,鄭綏也不得不承認,雍軍軍官好用。

雍軍軍官都要經過軍校教育,不管朱厚煌的軍事教育是多麼的簡陋,但不管什麼東西有總比沒有強。

最少雍國的軍官都是識字的,懂的最基礎的軍事命令。鄭綏才能用他們爲骨架支撐起數萬大軍。在與岑猛一戰之中,也是依靠這些人才能將岑猛給打跨了。

當然了。也有岑猛太差勁的緣故。

所謂十萬大軍,在數量之上,還真的有,不過,這十萬大軍,還不如當初沈希儀南下安南時候的十萬大軍。

那時候的十萬大軍,不管怎麼說,還有一個名義上首領,但是現在的十萬大軍,雖然名義上尊岑猛爲首領,不過是岑猛最爲強大,有一萬多士卒。

但是岑猛所部固然強大,但卻不能服衆,根本就是一盤散沙。所以的鄭綏並不是以三萬大軍對陣十萬大軍。

而是以三萬大軍對陣,岑猛的一萬多人,以及某某的數千人,某某的數百人,等等,加起來總共有十萬大軍,甚至還多了不少。

不過一盤散沙有壞處,也有好處。

好處就是,他們跑的相當之快,除卻少數倒黴蛋之外,全部逃走了,所以鄭綏打的是一場擊潰戰,而不是一場殲滅戰。

“諸位,前日大勝之後,各路土賊散入江北府縣之內,想要據城死守,真真是不自量力。”鄭綏說道:“從明日起,本相準備分別派遣士卒,攻克各府縣。”

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四百三十章 南征影響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達戰場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
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四百三十章 南征影響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達戰場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川县| 宁强县| 固阳县| 南昌县| 手游| 犍为县| 新化县| 行唐县| 广河县| 湖南省| 富川| 渭南市| 乐陵市| 天峻县| 临朐县| 九台市| 汉阴县| 青浦区| 方城县| 阿克陶县| 长兴县| 沙雅县| 民和| 全椒县| 上栗县| 安吉县| 乌兰浩特市| 上蔡县| 泰宁县| 罗源县| 淮南市| 乌兰浩特市| 曲沃县| 新竹县| 望谟县| 铜陵市| 永城市| 塘沽区| 二连浩特市| 武川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