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

朱厚煌安撫過王陽明,讓王陽明會座位之後,就將目光再次看向王九川。

朱厚煌說道:“王愛卿,繼續。”

王九川有一點興奮,說道:“臣遵旨。”

不得不說,今天是王九川,也是御史衙門立威之時,他隨即說道:“少府之中,鹽場管事,鐵場管事,礦山管事,琉球錢莊管事。-----”

又是一個幾十個名字大名單。

朱裕站在人羣之中微微輕笑,他對這個早就知道了。

因爲少府與丞相府不同,少府最多的是賬,在丞相府還有一些權力濫用的問題,但是在少府就是一個貪污問題。

王九川從朱裕這裡借走了好幾個弟子,將少府的帳好好盤了一遍。

少府賬房的能力也不錯,但是比不得這些專精數學的人才,立即揪出來不少蛀蟲。甚至連朱厚煌也都嚇了一跳。

朱厚煌知道少府有問題,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少府的問題這麼大。

少府的機構比較簡單,幾乎上一個生意一個管事,許鬆最後掌總,但是幾乎所有的管事都被一網打進了。

許鬆臉色爲之白。

有兩個原因,許鬆信任自己人,所以少府之中,有很多人都是許家的掌櫃。這些人出事的也不少。許鬆怕被牽連,二是,許鬆發現拉下的人太多,恐怕一時間弄不到這麼多人手了。

不過,朱厚煌不管這些。

不是朱厚煌不體量下面的辛苦,而是朱厚煌慢慢覺得他已經過了關注具體問題的時候了。

許鬆也是自作自受。

當然,少府在朱厚煌的壓力之下,一直都在超負荷運轉,擴張太快,有些魚龍混雜的人也都進入少府之中。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少府的問題要比丞相府厲害多了。

因爲少府經商性質,在壓力之下,許鬆都希望用熟手,但是熟手都是老油條,自然有貓膩存在,在少府飛速擴張的時候,看不見。

但是海禁斷絕,少府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就顯露出來了。許鬆未必不知道,但是他擔心牽一髮而動全身。

許鬆立即撲倒在地,說道:“臣御下不嚴,請殿下治罪。”

朱厚煌說道:“許卿平身,許鬆爲東雍立下汗馬功勞,區區小事,豈能優待功臣之道,只是今後不可再犯,從今少府與其他衙門一樣,所需人選,從吏試之中出。”

許鬆說道:“臣遵命。”

許鬆鬆了一口,不過心中也壓上一塊石頭,他與王陽明都是請罪,但是朱厚煌安慰卻不同,對王陽明,朱厚煌一口否認王陽明的錯誤,將王陽明的事,定位疏忽,而對許鬆,卻是說這不是優待功臣。

也就是肯定了許鬆的罪行。

許鬆暗道:“今後,我要打起精神來,不可再如此了。”一想起那些連累他如此的掌櫃們,許鬆內中就好像冒出一團火一樣。

朱厚煌讓王九川敘功之後,一揮手讓所有人落座。

一時間一對士卒,將椅子全部搬過來,讓所有都坐滿了。

不過,都是按照跟著彼此的衙門的長官而坐。

而那些外官都在都在後面落座。

朱厚煌說道:“今日大朝會,諸位準備不足,從明年開始,各部門主官,與各地知府都必須在正旦大朝上敘職,言一年之功過,讓文武百官評定,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勿謂言之不預。”

朱厚煌一眼既出,從此之後,雍國正旦大朝,變成了一件嚴肅的政治活動,每到過年之前,東雍所有官員都忙的不可開交,被叫做過年關。

朱厚煌說道:“總覽東雍八年功過,有功不得不賞。”

朱厚煌一提這事情,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畢竟是封爵啊,之前就有風聲傳出來,大家都在討論誰會被封爵。

朱厚煌一揮手,一個老太監站了出來,打開一聖旨,說道:“雍王詔曰;--------”

朱厚煌先宣佈的不是別的,而是東雍爵制,

別的不說,單單是東雍爵制一出,所有人都爲之一震,王陽明也失態了,心中暗道:“殿下好大的手臂。”

自從賈誼,姚錯,柳宗元,等人對封建制度的論述之後,所有人對封建制度,都好像已經蓋棺論定的。

當然這個封建制度,並不是政治書上的封建制度,而是所謂封藩建國制度。

封藩建國制度,被徹底否定,似乎否定封蕃,確立中央集權,成爲政治正確,一直到現在。

但是封藩建國制度被否定了,但是地方與中央之爭,卻成爲一個永久的命題一直到現在還存在。

朱厚煌之所以能封藩東雍,一是,正德是一個從來不鳥文官的皇帝,文官對他也是無可奈何。

第二,就是朱厚煌提出的問題,是事實存的問題,就是大明藩王已經成爲大明的沉重的負擔,而是有識之士,都可以看的出來,將來藩王的負擔,絕對能壓垮大明的財政。

而朱厚煌的舉動,恰恰是不需要太多的財政消耗,算是爲大明減輕負擔。

只是朱厚煌做出的事業,遠遠出乎預料了大明官員的預料,他們想來雍王最多是如同西南土司一般,卻不想真成了氣候。

“殿下萬萬不可。”立即有人說道:“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這些前車之鑑,殿下萬萬不可行分封之策。”

說話的人是王鶴年,現在的禮部尚書。

禮部在東雍體制之下,掌管吏試,府學,還有禮儀,這一次大朝會的禮儀就是禮部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王鶴年也算是朱厚煌的老臣。投奔朱厚煌畢竟早,不過沒有什麼本事,才被放在禮部尚書的位置上。

畢竟現在大家也都看出朱厚煌的一些政策了,朱厚煌重地方履歷,有獨擋一面經驗的人可以受到重用,就比如王九川。

王九川先是作爲古晉縣令,當時古晉剛剛落入東雍手中,根本根基,王九川將古晉納入東雍體系,短暫監管新都的工程,又轉到呂宋,作爲呂宋第一任知府。

所以才一飛沖天,成爲東雍大佬,監察御史。

而王鶴年,只能當太平官,所以一直在中樞工作。

在大明一直當京官有前途,但是在東雍卻是恰恰相反。不過,朱厚煌的想法正好與禮部有關,封爵之事就是禮部負責的,王鶴年不得不上來勸諫。

朱厚煌說道:“孤想過了,封國上限不過是一府之地而已。只有立下大功纔有封王,不過倒是想後世封出幾個王來,畢竟每一個王都必須有挽狂瀾於既倒的大功,且封王必須推恩。想來不會威脅到朝廷。而且所有爵位不得世襲,代代降襲,如果後代無功,當除爵。現在我雍國,土地並不缺少,缺少的是人,所有封國都在未開發地帶,想來功臣數代-開發之後,就變成熟地了。只有不犯國法,代代有功於國,這封地就是對他們的獎賞,如果有不肖子,則數代之後收爲國有,當設府縣,爲國家增一地耳,國家與功臣兩全,想來土地爲功臣所開闢,縱然國除,功臣家族也當是當地第一大家族,時代富貴少不了,這其中也有孤的私心。”

朱厚煌說道:“如果後世當真弄的天怒人怨,以一國之力,連區區數府縣都壓制不下去,活該被推翻,但是太祖開國之正,就是從蠻夷之中奪下天下,孤開拓出的土地,寧可被爾等後代所奪,也萬萬不可落入蠻夷之手,否則孤死不瞑目,這也是孤的私心所在,孤意已決,勿復多言。”

朱厚煌的言語斬釘截鐵,大殿爲之一靜。

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十章 封賞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九章 打虎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九百零三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
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十章 封賞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九章 打虎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九百零三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康保县| 琼中| 迁西县| 巩留县| 莱州市| 旬邑县| 桦甸市| 留坝县| 石狮市| 睢宁县| 乌鲁木齐市| 石家庄市| 兴文县| 大理市| 城固县| 阿合奇县| 五河县| 咸丰县| 马尔康县| 扎赉特旗| 敦化市| 安乡县| 澄迈县| 兴城市| 武夷山市| 加查县| 丰宁| 沧源| 顺昌县| 建始县| 金阳县| 太白县| 涡阳县| 宿迁市| 永康市| 蓝山县| 朔州市| 广河县| 扶余县| 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