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

對於孫可望、孫徵淇父子來說,統治多達數千萬人的印度教和回回臣民,最大的問題無疑在於作爲統治階層主體的華人數量過少。

雖然經過在下緬甸的多年經略,以及後來在孟加拉一帶的墾荒營田,孫可望帶入印度的西營士馬部衆,已有戰兵約十萬人、婦孺老弱家眷共計三十餘萬的規模。

可是不滿五十萬人口的華人,進入印度以後,瞬間就會被百倍於己的印度教臣民淹沒。

這樣稠密的人口海洋,隨時都可能導致孫可望的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中徹底覆滅。

即便孫可望依靠著宗教寬容的博大政策,取得了印度教臣民的忠誠,但這畢竟只是短暫的情況。

與過去長期統治南亞次大陸的中亞回回王公們相比,西營部衆同樣兼具了異教徒和異民族的身份。

華人和基督徒的組合身份,又使得後西明王朝成爲了這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異類。

爲了鞏固呆迷兒帝國的統治秩序,也是爲了擴大呆迷兒帝國的統治基礎,孫可望、孫徵淇兩代人都出臺過非常多拉攏印度教民衆的政策。

呆迷兒帝國的行政官僚體系,大部分都是由印度本土的印度教百姓擔任,在這方面,孫可望的表現甚至比過去的德里蘇丹國諸君主及莫臥兒帝國的皇帝們,都顯得更爲寬容。

他重點打擊的對象是聚居在旁遮普和德里一帶的回回王公勢力,這些回回王公大多數心懷前朝,又和山北的阿富汗人、波斯人關係密切,商業網絡甚至遠達撒馬爾罕和伊斯坦布爾,對呆迷兒帝國的威脅極大。

在呆迷兒帝國的體系裡,華人無疑是第一等的統治集團,作爲基督徒人口的補充,葡萄牙、荷蘭、英國、西班牙和法國的傳教士、探險家和殖民者,甚至是他們的海盜,也經常性地可以獲得呆迷兒帝國的高官顯爵。

白人基督徒,還有生活在山南地區——即孟加拉、阿薩姆和下緬甸一帶——的黃種人土著,都是呆迷兒帝國的“老本”之一,可以算作第二等的統治集團。

其次,作爲呆迷兒帝國第三等統治集團的,則是漸漸取代了阿富汗部落騎兵位置的錫克騎兵。

錫克教衆不同於回回和印度教信徒,在生活習慣、文化習俗上,與華人更爲相似,而且驍勇善戰的特點,以及被回回、印度教同時壓迫的處境,也有利於讓他們依附於呆迷兒帝國。

印度教信衆,整體地位上來說和錫克教衆是比較接近的,都可以算是帝國的第三等統治集團之列。

只不過由於印度教信衆人口極多,民族也不盡相同,所以在不同地區,印度教信衆的地位也往往不大一樣。

例如在恆河流域,印度教信衆多數僅僅能夠擔任中下層的行政官吏,地位尚不及可以擔任高級軍事將領的錫克人和阿富汗人。

但在南方的拉傑普特(漠南)、德干高原(南原)地區,爲了羈縻地方,印度教信衆的地位就比他們在北方高得多,不僅能夠像西瓦吉那樣封王出任水師督師,而且許多人還能夠出任最高一級的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職務。

而以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的舊王公爲主的回回封建主勢力,則一直受到孫可望父子的打擊和排擠,一些普通的回回百姓也因此受到牽連,往往在呆迷兒帝國內受到不合理的迫害與不公平的對待。

北方恆河流域,時不時都有回回王公起兵叛亂,甚至有人試圖聯合山北的阿富汗部落與波斯的薩菲王朝,以實現莫臥兒帝國的復國事業。

然而薩菲王朝,在晚明時期阿巴斯大帝去世以後,帝國就陷入了長久的衰落之中。

阿巴斯大帝的繼承人薩菲爲人殘暴而內斂,他無情地淘汰任何一個能威脅他權力的人,幾乎處決所有的薩非王室的王子,以及功績顯赫的朝臣和將軍。他甚少留意政事,又無文化或學術興趣,甚至有閱讀和書寫的困難。

在他統治時期,薩非王朝開始衰落。北部的俄羅斯帝國逐漸將勢力伸向高加索山脈和中亞;東部新興的呆迷兒帝國,也和薩菲王朝爭奪阿富汗商路和波斯灣商路的貿易紅利。

大約與孫可望父子同時期在位的蘇萊曼一世以薩非二世的名號即位,因當時年幼,及在後宮長大,對外面的世界並不認識。又因其人好酗酒,身體不佳。即位首年,不單發生地震,更受哥薩克人侵襲裡海沿岸。

蘇萊曼一世對政事沒有興趣,寧願留在後宮,政務落於首相及由後宮宦官組成的理事會手上。蘇萊曼一世在位期間,宦官的勢力日益增大,貪污成風,軍備鬆弛,接連被呆迷兒帝國和烏茲別克人打敗,國勢日漸衰落,根本無力出兵印度。

爲了補充華人人口,到東王沙孫徵淇的統治時期,呆迷兒帝國不僅開始從阿薩姆和下緬甸一帶的土著中選拔精英,拔擢入華人階層,而且還屢屢出兵攻打暹羅和干涉安南內戰,又同延平公司在南洋爭霸,來獲取華人移民補充。

早在孫可望初建呆迷兒帝國時期,經歷過晚明連年戰爭的孫可望,就效仿滿洲八旗的制度,在印度建立了相似的五行旗制度。

五行旗分爲華人五行、山南五行(即阿薩姆和緬甸地區的土著)、山北五行(即來自中亞的部落騎兵)、海外五行(即來自西洋地區的殖民者)、印度五行(即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回回精英)。

每一五行,按照金木水火土分爲五旗編制,由孫可望父子身邊的親信,以及較早歸附呆迷兒帝國的地方大貴族出任各旗旗主。

五行旗制度擴大了呆迷兒帝國的統治基礎,使得本來僅僅靠區區五十萬華人統治一億印度人的帝國統治秩序,擴大爲了依靠二百萬旗人統治一億印度人的體制。

但即便如此,華人人口不足,也始終是呆迷兒帝國的一大弱點。

十八世紀末,第六代東王沙正式廢除了五行旗制度,實行了普遍的帝國公民制改革,授予了全部國民完整的公民權,使得帝國的印度色彩大大加深,華人因素逐漸減弱。

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四十七章 李來亨的秘策(四)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四十九章 瘋狂辱多爾袞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茍活於世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八章 熊耳山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三十四章 天生神將李隨侯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深水埗区| 金沙县| 正蓝旗| 霍城县| 湘潭县| 海原县| 兴山县| 蒙自县| 裕民县| 安溪县| 兴文县| 南岸区| 永登县| 会东县| 土默特右旗| 名山县| 莒南县| 兴和县| 津市市| 龙山县| 浙江省| 台安县| 景宁| 眉山市| 婺源县| 循化| 尼木县| 洛宁县| 晋州市| 康定县| 瓦房店市| 兰考县| 渭南市| 太谷县| 黄梅县| 南木林县| 古交市| 龙州县| 伊通| 固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