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

大唐王朝繁榮的背後,其實一直存在著缺糧問題。

這裡的缺糧並非指的國家缺糧,而是長安城缺糧。

主要原因就是長安城人多地少,關中可耕地面積,不足以供給巨大的長安城消耗,別處運糧過來又不方便。

唐太宗時期,就曾三次去洛陽就食,唐僧的原型玄奘,就是因長安饑荒,被迫奔赴西域。

最後的糧價問題,李治都懶得問了。

要想解決長安缺糧問題之前,先解決戶部這幫素位屍餐的官員,纔是當務之急。

正好這場朝會之後,他打算扶持一批自己的心腹,當即命王伏勝去吏部,將官員名冊取來。

李治在名冊中找了一個多時辰,雖沒有找到狄仁傑和張柬之,卻也發現幾個可用之人。

他當即下旨,召盧承慶和杜正倫回京,任盧承慶爲戶部尚書,杜正倫爲戶部侍郎。

盧承慶也是范陽盧氏,不過卻屬於北祖房。

盧承慶年少成名,博學多才,他父親更是最早追隨李淵的一批人,被封爲范陽郡公。

所以盧承慶年輕時的仕途之路,非常順利,太宗時期就擔任過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後來又升爲尚書左丞。

唐高宗繼位之初,世家派系之中,有一批擁皇官員。

這幫人認爲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把持朝政,架空皇帝,對他們頗爲不屑,經常彈劾他們。

盧承慶便是其中之一。

結果沒多久,褚遂良便誣告盧承慶,將他貶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盧承慶還未上任,褚遂良又彈劾他一次,將他貶爲簡州司馬。

長孫無忌的手段更高明,他擔心范陽盧氏徹底站到對立面,便開始扶持盧氏南祖房。

數年之間,范陽盧氏的招牌便從北祖房變成南祖房,緊緊追隨在關隴集團身邊。

由此可知,盧承慶必定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充滿恨意,這時將他召回,正是最佳時機。

至於杜正倫,他也是太宗時期的老臣,還做過太子李承乾的侍將,因受到侯君集牽扯,才被貶官。

此人也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不合,召回來亦可制衡關隴派系。

兩道旨意寫完後,外面天都快黑了。

李治扭了扭發酸的脖子,在殿內甩了甩胳膊和腿,忽然間,聞到一陣香味。

擡頭一看,只見一名宮人手端碗湯,站在殿門附近,味道正是從那碗湯中散發而來。

李治走了過去,見那宮人臉生,便問道:“你是何人,這碗湯又是從哪裡來的?”

那宮人小聲道:“回大家,奴婢是蓬萊殿的宮官,奉充容娘子之命,給大家送來這碗‘鳳凰胎’,這是充容娘子親手熬製。”

唐人將魚白比做鳳凰胎,這碗湯便是用微山湖的鯉魚魚白,熬製而成。

李治端起來喝了一口,讚了聲“鮮”,只略微冷了些,笑道:“你剛纔怎麼不直接端過來,朕若早聞到,便可早些喝到了。”

宮人低聲道:“充容交代過了,倘若聖人正在批閱奏章,萬不可打擾,故不敢靠近。”

李治見她低著頭,面色紅潤潤的,非常清秀可愛,笑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宮人靦腆地道:“奴婢叫蝶兒。”

李治一口氣將湯喝完,將碗遞給她,道:“好了,朕喝完了,你送回去吧,告訴充容,她的湯很美味。”

蝶兒抿嘴一笑,端著湯碗離開甘露殿,邁著輕快的步伐,回到蓬萊殿。

大殿內燈火通明,徐槿正拿著一張紙,在殿內走來走去,嘴裡念道:“空賜羅衣不賜恩,一薰香後一銷魂。雖然舞袖何曾舞,常對春風裛淚痕。”

蝶兒微微一驚,道:“娘子,這不是沈娘子的詩嗎?你怎麼又拿出來唸了,聖人如今對您這般恩寵,可不能再念這首詩了!”

沈娘子名叫沈知禮,是徐槿入晉王府前的閨蜜,大戶人家的千金,嫁給了蘭陵蕭氏。

她和徐槿一樣,文采過人。

兩人經常寫詩交流,剛纔那首詩,便是沈知禮感嘆徐槿在宮中的悲苦境遇,有感而發,送給她的。

徐槿笑罵道:“你這丫頭,倒教起我來了,只是沈姊姊許久不曾來信,有幾分想念她了。”

頓了一下,殷切的問道:“陛下可曾喝了湯?”

蝶兒將碗倒過來,嘻嘻笑道:“不僅喝了,還讓奴婢給您託話,說好喝著哩。”

徐槿接過湯碗,抱在懷裡,臉上閃動著明亮的光彩,道:“還真怕他不習慣江南的口味哩。”

她是江南湖州人士,江南菜餚爽口滑潤,做的極爲精細,關中人則更喜歡食材的原滋原味,不愛加太多調料。

突然間,外面進來一名四十多歲的女官,遞給徐槿一份帖子。

這是宮外命婦入宮請安的拜帖。

以前徐槿是婕妤時,不能批準命婦入宮,如今升爲充容,每月都擁有一次批準權限。

帖子正是沈知禮送來的,想要入宮向她請安。

徐槿遲疑了一會,將拜帖遞還給女官,道:“我還未正式受封接冊,位份還是婕妤,無權批帖。”

女官笑道:“也不過這兩日的事,娘子何必較真。”

徐槿正色道:“宮中規矩豈可輕壞?勞煩江尚宮幫我將拜帖轉交給皇后殿下,請她代爲恩準。”

尚宮是後宮六尚局的女官之首,正五品的官職,在後宮中的權利地位僅次於嬪妃和世婦,比不受寵的御妻還高一些。

女官江尚宮感慨道:“充容娘子如此識大體,妾遵命就是。”

江尚宮拿著拜帖來到立政殿,將徐槿的話轉述給武皇后。

武皇后正在練習書法,聞言輕笑一聲,對左右道:“徐充容什麼都好,就是太刻拙了。”用玉筆批下,命她送回蓬萊殿。

江尚宮剛走到門口,武皇后突然喊道:“回來。”

江尚宮反身回去,不解道:“殿下還有什麼吩咐?”

武皇后問道:“那位沈知禮娘子,嫁入哪個豪族?”

江尚宮答道:“好像是蘭陵蕭氏。”

武皇后喃喃道:“果然如此,這個徐充容,差點小看她了。”

江尚宮也是武皇后親信之一,她低聲問道:“殿下何出此言?”

武皇后淡淡道:“蕭氏那賤人剛出宮,這位沈娘子就要入宮拜見徐充容,你說是爲了什麼?”

江尚宮瞇著眼道:“蕭氏不肯死心,想讓沈知禮向徐充容求情。”

武皇后道:“徐槿不願得罪吾,又不願拒絕好友,所以才讓你來找吾。假若吾同意,她會向聖人提一嘴蕭氏,我也不好怪她。我若拒絕,沈知禮也埋怨不到她頭上。”

江尚宮道:“這位徐娘子果不簡單,不如把此事擱下,待她升爲充容,讓她自己爲難。”

武皇后擺手道:“不必,直接駁了沈知節的帖子,她既是蕭氏媳婦,吾也不怕她記恨。”

江尚宮領命去了。

武皇后又寫了一會書法,內侍們過來問膳,武皇后問道:“陛下可傳了膳食?”

張多海道:“還沒呢。”

武皇后點點頭,道:“吩咐尚食局,做幾樣陛下愛吃的菜,傳到立政殿來。”

一名宮人領命去了。

武皇后主殿旁邊有間偏殿,殿內置備了大量藥膳之物,她來到偏殿,準備爲李治熬一碗藥膳。

忽然,又來了個尚宮局的女官,向她彙報道:“殿下,賀蘭夫人請旨入宮,正在長樂門候著呢。”

武皇后吩咐道:“多海,你親自去一趟,接賀蘭夫人進宮。”

第二章 皇后武媚娘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三章 王皇后殺了小公主?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五十二章 武皇后的客人第十八章 賀蘭氏母女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二十八章 武媚孃的調查第五十章 李治的賞賜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十一章 百官上殿,朝會開始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十九章 定都洛陽?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九章 長孫無忌第五十八章 小公主的邏輯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五章 朕的後宮怎麼才這幾個第十四章 立儲之爭第十章 裴行儉與薛仁貴第三十三章 弘化公主第四十章 許敬宗和上官儀第三十章 李治微服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三十四章 武皇后的威儀第四十六章 大唐新的一年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五十三章 狄仁傑入京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十八章 賀蘭氏母女第四十三章 劉仁軌拜相第四十九章 箭神薛仁貴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十八章 賀蘭氏母女第二十五章 英國公李勣第六章 冊封充容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覈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十六章 薛仁貴上奏第五十四章 唐軍的榮耀第五十六章 薛仁貴大敗吐蕃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八章 能幹的武皇后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十二章 褚遂良和許敬宗第二十一章 貴妃奏曲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六十章 武皇后的書法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二十章 武皇后的警告第三十一章 東女女王第四十五章 後宮開小會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三十七章 禁苑試爆第四十八章 禁苑狩獵第二十六章 御駕親征?第五十五章 貴妃省親第四十四章 正日大朝會第二十二章 武后侍寢第十八章 賀蘭氏母女第十五章 武媚孃的擔憂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六十一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三十九章 官員大考覈第三十六章 李治的詔令第七章 賢淑的徐嬪第三十八章 長孫無忌的猜測第四十二章 東女歸唐第十七章 徐嬪的心思第四十七章 幷州狄仁傑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小弟第三十四章 武皇后的威儀第五十一章 越王李貞第六十三章 貴妃胞弟第六章 冊封充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丹东市| 大荔县| 尼木县| 古蔺县| 五台县| 喀喇| 米林县| 鸡东县| 武鸣县| 宣化县| 邯郸市| 江口县| 讷河市| 黑龙江省| 吴旗县| 家居| 元朗区| 徐汇区| 陆良县| 双城市| 武邑县| 玉屏| 邳州市| 吉隆县| 屏山县| 淳安县| 灵丘县| 维西| 全椒县| 平安县| 宁远县| 东城区| 泸西县| 任丘市| 德化县| 连南| 鱼台县| 黑龙江省| 金乡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