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1866年戰爭期間對鐵路的使用,很難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不錯,動員進展順利,在21天之內,展開了197000人、55000匹馬和5300部各種車輛,而且,據說有個軍官在此期間去謁見毛奇,竟發現他悠閒地躺在沙發上看書,但是,爾後的鐵路運輸就遠爲遜色了,人們第一次懂得,把補給品送到鐵路終點站,較之從鐵路終點站將其送到部隊要容易得多。
在制定動員時間表時,毛奇本來就沒有把補給列車的動員時間作好安排,後來又把他的鐵路專家馮-瓦登斯列本帶到戰場上去了,從而使情況更加惡化,因爲整個鐵路系統失去了一個集中的指揮者,各軍的軍需官就得以漫無節制地把大量的補給品送往前方,而絲毫不考慮鐵路終點站的接收能力,結果各終點站擁擠不堪,終於完全堵塞。
這樣,至6月底,據估計有多達17920噸的補給品陷在鐵路線上進退兩難,而數以百計的鐵路車廂則不斷被用作臨時庫房,甚至到線路已經騰空,可以通車時,仍不能將這些車廂用於運輸
。
當面包變陳,飼料腐爛,牲口因營養不良而死亡時,野戰指揮官們卻可以任意輕視後勤對戰鬥的影響了,因爲這時部隊已經遠離自己的補給車隊,它們同鐵路的聯繫已經完全中斷了。
這樣,從6月23日第一支部隊越過奧地利邊境,直到科尼格拉茲會戰結束,鐵路對會戰的進展絲毫沒有起到作用。
科尼格拉茲會戰勝利後,普魯士人發現,由於他們不能利用奧地利的鐵路,難以繼續深入奧地利境內。
7月2日,毛奇要求從德累斯頓到布拉格的鐵路儘早通車,他指出:“鑑於我們的補給情況非常困難,這段鐵路有重要意義?!?
但是,4天后他被迫承認,他的要求不起作用,特別是科尼格斯坦、瑟累森斯塔特、約瑟夫斯塔特和科尼格拉茲諸要塞封鎖了通往巴杜維茲的線路,曾經對能否修築應急線路以繞過這些要塞進行調查,但直到戰局結束,調查也未獲得任何結果。
於是,普魯士人決定不顧這些要塞,將它們拋在後面,而直接向維也納進軍,這樣,在戰局的第二階段,鐵路對作戰進程仍然未起絲毫影響。
此時,軍隊靠就地徵發保證給養,強徵各種能夠找到的本地運輸工具,其一切行動都好象鐵路根本不存在一般,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是如此。
在1866年8月6日致俾斯麥的信中,毛奇從上述情況引出瞭如下的一些結論,他寫到,戰局已經證明,當鐵路受到小的損壞時,修復起來非常容易,唯一時間較長的阻斷是那些要塞造成的。
因此,這位總參謀長建議說,一俟可能,就要加修普魯士自己的鐵路,使之越出現在的周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構築更多的要塞,因爲儘管鐵路被遮斷,但普魯士人畢竟沒有中斷其向維也納的進軍,而奧地利的要塞充其量只不過成爲普軍後方的一種麻煩而已。
所以,有發展前途的是鐵路,而不是要塞。
不過,毛奇忘記指出,自普軍完成展開以後,其鐵路和列車運輸都已經證明是徹底失敗的,它們對戰爭的結局沒有任何的貢獻
。
不管毛奇的鐵路在普奧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人們幾乎一致認爲,是鐵路給了毛奇以壓倒的優勢,這種優勢在4年以後德國打敗法國的戰爭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這裡僅指出一個事實: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的鐵路幾乎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劣於法國的鐵路,遲至1868年,那位寫了《在使用鐵路條件下的作戰行動》一文的無名軍官還認爲,儘管普魯士在不久前的對奧作戰中打了勝仗,但整個法國鐵路的效能遠遠勝過普魯士……?!?
這是由於以下原因:
1,法國的各類列車,其運行速度均較德國爲快,其所以如此,就軍隊運輸而言,是因爲預先安排士兵自帶乾糧,而不必在沿途車站下車進餐。
2,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德國鐵路網的統一經營程度,以及設備的標準化程度,均次於法國。
3,德國的線路僅24%爲雙軌,法國則爲60%。
4,總的來說,法國車站的容量較德國爲大,這一點無疑影響到卸載速度這一重要因素。
5,法國平均每英里鐵路所擁有的車輛數量,超過德國幾乎三分之一。
6,法國雙軌鐵路每天所能通過的列車數量大於德國,從理論上說,據稱具體數字分別爲17列和12列,但實際上,法國雙軌鐵路在1859年每天已能通車30列之多。
與民用相對而言,在軍事方面,法國鐵路的優越性被認爲比上述事實所指出的更大,因爲法國鐵路的建設一開始就是在戰略考慮的指導下進行的。
德國則不然,由於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在鐵路建設中著重考慮的是經濟利益和各地的局部利益。
法國把沿國境線的各條鐵路聯成一體,又以從一箇中心樞紐向外延伸的蛛網式線路將各大要塞聯結起來,這樣做被認爲非常符合戰爭的需要,同德國那種由南北和東西線路構成的幾何圖形式鐵路體系比起來,顯得極爲有利。
毛奇本人也同意法國鐵路優於德國的估計,他之所以打算在對法戰爭中堅持防禦作戰,這一點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