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再看徵發的具體方式,拿破崙擁有一套卓越的後勤機構,其代表就是軍副官和師兵站官,拿破崙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
拿破崙深知直接徵發有害於軍隊的士氣和紀律,因而儘可能避免這樣作,他或者預先籌集補給品,像1704年馬爾波羅就是這樣作的,儘管他支付現款,或者徵收特別稅,然後再購買補給品,這是18世紀指揮官們的標準作法,無論採取哪種辦法,他都付給收據,並記下帳目,甚至在敵國也是如此,他的打算是戰後再同可能已打敗的敵人算帳。
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例如1805年15萬人聚集在烏爾姆地區期間,拿破崙才實行直接徵發,當然,到了可能和適當的時候,又重新採取通常的作法。
由於依賴就地取給,拿破崙的部隊同其18世紀的前輩們一樣,每當在某一特定地區停留過長的時間,就自然而然地陷入後勤困難。
1796年在曼圖亞地區是這樣,1805年奧斯特里茨會戰前部隊被迫停止前進時是這樣,1809年軍隊陷在羅包島上,以及1812年在莫斯科停留期間也是這樣。
但是,拿破崙通常知道怎樣防止這樣的停頓發生,他總是能夠直接從戰略行軍投入決戰,然後轉入追擊,而避免進行圍城戰,這一點也許正是拿破崙戰爭體制的最具革命性的方面,他這樣做的正確性,也從他的元帥們在西班牙的遭遇得到反面的證明,由於那裡的地理條件,圍城戰非打不可,因而一支接一支的法國軍隊在那裡陷入捱餓的困境。
法國軍隊之所以具有那種前所未有的銳氣,能夠完成以往的軍隊通常無法完成的事業,具體地說,能夠所向披靡地橫掃整個歐洲大陸,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這些原因包括:
實行將大軍團劃分爲軍的體制,這樣做使全軍的部隊分散,較易就地解決給養問題
。
部隊不帶行李輜重,這種行李輜重妨礙18世紀軍隊的運動,其不良影響較之設想中的對倉庫供應的依賴性更大。
有負責就地徵發的專門機構,當時歐洲的人口密度較之以往有所增長。
再者,按照拿破崙自己的解釋,法軍擁有龐大的兵力,因而能夠繞過各種要塞,而不是停頓下來去進行圍攻。
但是,最後必須指出,所有這些物質的因素都不能完全說明拿破崙成功的原因,這就是說,還要充分估計天才的作用。
滑鐵盧的炮聲剛剛消失,各國的軍事家們就開始研究和分析拿破崙的各次戰局,以求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作爲未來的借鑑。
由於在整個革命時期法國軍隊的機動性帶有傳奇的色彩,而且被普遍認爲是其致勝的決定因素,所以後勤問題受到人們特別縝密的考察。
事實上,早在幾年之前,當各國指揮官們著意仿效拿破崙的作戰方法時,這個考察過程即已開始了。
例如,奧地利軍隊早在1799-1800年就曾大幅度削減了大車、馱馬和行李輜重的編制定額,1805年打了敗仗後再次削減。
結果,到1809年戰局中,奧地利人在行軍效能上第一次能與拿破崙匹敵了。
4月28日至5月16日之間,查理大公從查姆行軍至亞斯培恩,行程200餘英里,中途沒有休息,到達時兵強馬壯,使拿破崙第一次遭受嚴重挫折。
同樣,聯軍在1813年從薩克森向萊茵河的行軍中,也顯示出他們已經吸取了那個偉大的科西嘉人的某些經驗。
在這股學習和仿效拿破崙後勤保障的潮流中,很快就出現了兩個對立的學派。
其中一個學派的最佳代表也許要算安德列-德-羅吉納,他是一個法國軍官,參加過拿破崙的戰爭,並且早在1816年就發表了他對那些戰爭的觀感。
在題爲歐洲進攻戰中的大規模行動的文章中,羅吉納給予拿破崙的後勤工作以猛烈的批評,並得出結論說,他的最終失敗首先是由於對交通線重視不夠
。
按照羅吉納的觀點,深入敵國的戰略穿插須使用小部隊才能順利實施,而現代軍隊規模龐大,其所需的給養、彈藥和補充兵員數量更大。
羅吉納進而著重指出,軍隊就地取給必然帶來種種困難,包括士兵逃亡,紀律渙散,以及同居民打交道的麻煩等。
他把奧斯特里茨戰局稱爲拿破崙瘋狂的頂峰,並責備拿破崙使30萬人餓死在餓國,又使20萬人餓死在薩克森。
羅吉納認爲,要克服所有這些弊病,希望在於實行一種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戰爭體制:軍隊攜運最大限量爲8天的給養,前進時離基地不超過30到40裡格,然後停止前進,補充給養,等待預備隊的到來。
羅吉納認爲,要成功地實施任何軍事行動,預備隊必須隨後趕上,此時,再次積累儲備品,並建立新的基地,直到一切就序,軍隊才能重新前進。
另一位,也是更偉大的一位作者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看法與此大不相同,令人十分驚異的是,當他談到問題的核心之點時,對拿破崙戰略行軍的快速性並不象他的大部分同時代人那樣看重。
他指出,就地徵糧之造成遲誤,與後方供應制度同樣嚴重,當部隊自己不能直接徵糧時尤其如此,他並且以1806年繆拉對普魯士人的著名追擊戰爲例,說明腓特烈二世雖然帶著他的全部龐大輜重和行李,也能達到和繆拉同樣的速度。
但是,克勞塞維茨認爲,當行軍距離延長時,法國人的補給制度或缺乏正規補給制度就顯得較爲優越了,完全是靠了這樣的制度,從塔古斯河到涅曼河的那些長途行軍才得以實現。
所以,不管克勞維塞茨有多大的保留,他已預料到將會出現就地取給的高氵朝,他得出了同他自己的具體考察相矛盾的結論:依靠就地徵糧的戰爭,比依靠倉庫供應的戰爭有著巨大的優越性,相形之下,後一種戰爭看起來簡直不象是戰爭了。
這種意見可算是拿破崙之後的一代人中頗受重視的理論觀點,但這種觀點一旦付諸實踐,人們很快就發現,單靠掠奪並不能滿意地解決軍隊的給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