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67章 仲嶽親臨

相辭出來,天色尚明。鄭安平等陪著仲嶽先生在城內各宅巡視,盛讚魯先生之德。

然後轉到城牆附近,鄭安平指給仲嶽先生看了惟一維修過的城牆一角。仲嶽先生道:“奈何必修城牆,無他業可務乎?”

鄭安平答道:“本欲盡以力田,而監者言非役也。若以復建新宅,則少木材。皆難能也。故但以築牆爲務。”

仲嶽先生不動聲色,只是點點頭。

站在南門外,仲嶽先生極目遠眺,衆人邀他上了還可以上去的城樓殘垣。仔細看了一會兒,道:“南出三十里,寧勿南關乎?復三四十里,得勿華陽乎?”衆人皆答道:“然也!”

仲嶽先生道:“華陽若至,南關得無警乎?”衆人不知仲嶽先生所云,不得應答。

仲嶽先生道:“管邑近長城,當頻與圃田及南關消息往來,不可稍懈!”

小四道:“謹喏!惟所通何情?”

仲嶽先生道:“但以消息通之,無論何情。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日,必往報之,不可緩也。”

鄭安平道:“先生何所察?”

仲嶽先生撿擇著詞句道:“管邑雖近華陽,尤近於魏。南關當華陽、管邑之中,華陽斷無能越南關而入管邑。今雖南關殘破,無卒戍衛,華陽亦必無越南關而入管邑也。何者?勢所然也。前者,君上祭於管邑,即有五韓卒入管邑。今乃復有韓卒十人再入管邑。分明不以韓出華陽,魏不出長城爲然!奈何魏堅不出長城,而韓屢出華陽耶?”

鄭安平道:“韓出華陽,魏未及責之!”

仲嶽先生道:“或有是也。”

鄭安平道:“或有他者?”

仲嶽先生道:“此廟堂之爭也,非汝等所能爲也。汝等但守管邑可也。”

鄭安平道:“吾之所惑也,一則,管邑初創,事皆不備,而民乏財少,無能備也。二則,封地五十里,而邑才百戶,何能爲也!三則,聞管邑久不歸王化,民心思亂,盜賊公行,而吾等才五人,將何以御之?”

仲嶽先生道:“此君上之贊公子者也。管邑百事不備,民乏財少,公子立官司,設驛站,廣車行,通商道,初具規模。管邑盜賊公行,公子才五人,治下安寧,曾無稍亂。公子何以得之?”

鄭安平道:“立官司,設驛站,廣車行,皆君上所賜之勞役所爲,非臣能辦。但曹先生貸於圃田數萬錢,歲歲歸之,亦不知終將何如。至若盜賊,實未緝也。四兄每日戎行巡視,或爲所懾?”

仲嶽先生道:“人非生而爲賊也,蓋由倉廩不實,民不聊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設管倉實,而管民足,管民皆是管令而非鄰國,非獨無賊,且戰已勝,守已固矣。”

鄭安平道:“今者管民百戶,才四百畝;吾等五人,亦四百畝;今得驛卒四人,復得四百畝。此才千二百畝。萬不得一。先生且觀,即廢城東於長城,長十餘里,廣五六裡,可得一邑。然今只吾等十人。管邑四鄉沃野,才得四百畝。奈何?”

仲嶽先生道:“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依市門。管民素貧,男求商,女依門,求暴富也。雖農爲民本,爲富則遲,但緩緩爲功。公子身親力田,深得古人籍田之義也。”

鄭安平道:“欲得管邑庶、富且安也,其將奈何?”

仲嶽先生道:“爲治之道,首在安之。民得安,則庶,庶則富,富則知禮節、守信義,聖人之治也。奈何安之?吳子曰,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陣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具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治國有常,利民爲本。公子其參之。”

鄭安平道:“願先生具言其詳?”

仲嶽先生道:“公子知邑中孰賢與不肖乎?”

鄭安平道:“未知也。”

仲嶽先生道:“欲治管邑,但從此得之。願公子深察民情,知孰賢孰不肖,敬賢而斥不肖。若論民安田宅,公子其爲之也。”

鄭安平道:“城主治管邑,已歷三世,根深而柢固,難以猝拔也。奈何?”

仲嶽先生道:“禮敬賢者,置之顯位,令之司也,其與城主?”

鄭安平問曹包道:“先生頗巡邑中,其有忠義賢者,得而薦之乎?”

曹包道:“大賢則未見,小能或得之。今管民多商,重利而輕義,不重家園,不戀舊土。以臣之見,凡守故土者,皆當敬之。”

鄭安平眼前一亮道:“先生之言是也。其有全家久在城中,而無遠行者乎?”

曹包道:“雖不盡數,亦得一二。城主蓋其一也。城主世代業農,曾未出商,然管邑之商道,亦賴其通。”

鄭安平道:“吾亦觀城主,賢者也。若論敬賢,當從城主起,可乎?”

仲嶽先生道:“曹先生多訪民情,當略述一二。”

曹包從懷中掏出一塊木牘,朗朗誦道:“管邑實百三十又四戶,分屬九族。舊管民者,乃爲管氏;從虢至者,乃爲虢氏;從鄶至者,乃爲鄶氏;從蔡至者,乃爲蔡氏。此四氏爲舊氏,所居者久,蔚爲大族。後從鄭至者,乃爲鄭氏;從魏至者,乃爲魏氏;從韓至者,乃爲韓氏;復從華至者,乃爲華氏;從洛至者,乃爲王氏。此五氏東播之後,三五移之,現亦爲大族矣。故邑內所謂族者,非血親也,實鄉親也。”

鄭安平道:“先生訪察民情,臣不如也。願先生教之,助之。”

仲嶽先生道:“管民來處九方,而能各安其分,相敬相親,不相侵擾,共此患難,亦見其治有道也。”

曹包道:“管城城主,非父死子繼,乃九族共相舉薦,必深孚衆望,而能爲之也。今之城主,雖歷三世,世世亦賴舉薦而立,非承其父業也。”

仲嶽先生道:“舊四氏,管、虢、鄶、蔡,其國皆亡,餘民四散,容或有之。鄭雖爲韓滅,亦居故地;韓、魏,大國也,華、洛,巨邑也,其民奈何移居於此也?”

曹包道:“其或亡命而至,亦未可知。”

仲嶽先生道:“其婚配若何?”

曹包道:“管民多散四方,或家焉,或攜妻兒歸於管,每每有之。亦有娶於鄰邑者,以華陽諸邑爲多;或至魏境。所在非一。管女有隨父兄出者,每配他邑。或有配鄰邑者。但有少男娶於本邑,男出而女留。”

仲嶽先生道:“此鄉有豕三者,其人望若何?”

曹包道:“豕三以屠爲生,四鄉賴焉。其爲人也,豪爽有義氣,遇事不避,臨事不亂,或有危困,濟之不遺餘力。其望所歸也。”

仲嶽先生道:“奈何豕三爲人之若此耶?其有妻室無?”

曹包道:“未得其家,未見其室。”

仲嶽先生道:“豕三其不歸乎?”

曹包道:“四鄉頗遠,其名頗著,請之者衆。而一往返,每二三日,其家難歸。”

仲嶽先生道:“縱有妻室,亦難有後。”衆人皆笑。

仲嶽先生道:“豕三既有人望,願諸兄折節交之,親之友之。勿以末業而鄙之。”

衆人應道:“喏!”

鄭安平猶豫半天,終於決定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道:“臣聞豕三頗與盜賊往來,管邑之存廢,實賴之也。乃諮以存之之道。豕三言,若得境內靖寧,每歲二至二分,與谷一乘,乃得保也。”

這話一出,衆皆譁然。仲嶽伸手讓衆人安靜,問道:“公子其予之?”

鄭安平赧道:“春分之時,私與錢千,以代乘粟也。今時至夏至,或將復至也。”

仲嶽先生果斷道:“若豕三至,任其所需,一一予之,出自公帑。慎勿吝也。”

衆人不解,問道:“先生何意?”

仲嶽先生道:“豕三人望所歸,尚屈諸兄折節敬之,區區乘谷,何足道哉!”

天色漸晚,衆人陪著仲嶽先生且行且談。仲嶽先生忽然問跟隨的四名驛卒道:“汝等何名?”那驛卒見衆人對仲嶽先生畢恭畢敬,知道不是普通人,哪會答言,只嘿嘿笑。小四隻得代答道:“此四子皆季子,名皆爲季。其邑皆敝遠,亦無其名。今乃以其邑之地望呼之,爲季田、季河、季莊、季丘。”

仲嶽先生道:“是亦善也。汝四子何居鄰邑?”

曹包代答道:“此四子皆居於鄰邑,乃四女之鄉里。”

仲嶽先生道:“汝其知豕三其人乎?”四人皆點頭。

曹包道:“汝其言豕三之狀!”

四人你推我讓。小四喝道:“休得推讓。汝等驛卒也,有司問話,當清白應答,焉得含糊!”

被小四一喝,四人好像放下包袱,季田應道:“豕三乃屠夫,體胖力大,每執一錘,但有畜,無論其壯也,照頭一錘,皆倒。然後生殺由人也。”

季河道:“其爲人也信,鄉里傳言,取值不二價,童叟皆無欺也。”

季莊道:“或言其義也,凡有危難,莫不濟之。”

季丘道:“其人武勇,體雖胖,翻牆越垣,攀屋上樹,無所不能。”

第81章 換防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353章 圃田之衆第20章 行刺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53章 私授第168章 夜襲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95章 郭子仲謹第42章 失機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7章 奸細第199章 歸華陽第270章 賞罰第87章 武將第237章 圖秦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99章 義士曹包第157章 交糧第327章 夜守第273章 練兵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158章 女閭第359章 篝火晚會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142章 刺探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39章 列陣(二)第36章 定奪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369章 賜婚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273章 練兵第145章 曾季第158章 女閭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150章 陳筮第62章 兵符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36章 定奪第237章 圖秦第136章 宴前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0章 行刺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74章 將相和第55章 段子幹第174章 華陽四行第45章 回朝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327章 夜守第52章 私議第50章 防民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6章 囿中第293章 韓援第40章 勵士第37章 點兵第347章 爲人所陷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245章 入韓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72章 節鉞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79章 掌兵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74章 將相和第133章 呂太公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270章 賞罰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16章 巡哨第126章 傭車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二章 戰警第133章 呂太公第二章 戰警第295章 示警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36章 宴前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81章 換防第98章 敵乎友乎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83章 俠士
第81章 換防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353章 圃田之衆第20章 行刺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53章 私授第168章 夜襲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95章 郭子仲謹第42章 失機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7章 奸細第199章 歸華陽第270章 賞罰第87章 武將第237章 圖秦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99章 義士曹包第157章 交糧第327章 夜守第273章 練兵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158章 女閭第359章 篝火晚會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142章 刺探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39章 列陣(二)第36章 定奪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369章 賜婚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273章 練兵第145章 曾季第158章 女閭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150章 陳筮第62章 兵符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36章 定奪第237章 圖秦第136章 宴前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0章 行刺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74章 將相和第55章 段子幹第174章 華陽四行第45章 回朝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327章 夜守第52章 私議第50章 防民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6章 囿中第293章 韓援第40章 勵士第37章 點兵第347章 爲人所陷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245章 入韓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72章 節鉞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79章 掌兵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74章 將相和第133章 呂太公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270章 賞罰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16章 巡哨第126章 傭車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二章 戰警第133章 呂太公第二章 戰警第295章 示警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36章 宴前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81章 換防第98章 敵乎友乎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83章 俠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钦州市| 邵东县| 娄底市| 措勤县| 永寿县| 襄樊市| 积石山| 临沭县| 巴马| 新龙县| 嘉定区| 阆中市| 临漳县| 扎囊县| 昆山市| 晴隆县| 宝坻区| 宝丰县| 犍为县| 饶河县| 永州市| 清河县| 攀枝花市| 阜阳市| 会同县| 郯城县| 洛宁县| 临沂市| 普兰店市| 玉林市| 铜陵市| 尚志市| 蒙城县| 海盐县| 鹤岗市| 股票| 板桥市| 石林| 疏勒县| 阿坝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