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的戰爭準備顯然要快於海軍,尤其是對伊犁早有野心的大明。
其實,大明遠不像世人想的那麼保守。伊犁地區雖然是乾隆打下來的,但是,伊犁地區也不是世人想的那樣,全是沙漠戈壁,同樣有富庶肥沃之地。
伊犁河谷位於乾隆設置的伊犁將軍區西北角,河谷北、東、南三面環山,構成“三山夾兩谷”的地貌輪廓,擋住了冷冽的西伯利亞寒流,並通過山峰的積雪融水灌溉了山下的土地,素有“西域溼島”、“塞外江南”之美稱,是中國西部最富饒的土地之一。
沙俄原在在此有近十萬駐軍。只是由於歐戰爆發,國內兵力緊張,而此地駐軍又大多是精銳之師,不得已從中抽掉了四萬精兵回國,導致此地雖有五六萬兵力,但是僅僅是伊犁西北角,也是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本不是這麼點兵力所能防護的了的。
反觀大明,卻在迪化(後世的烏魯木齊)東面的哈密地區早就囤積了十三
萬大軍。甚至,在沙俄將兵力回調的同時,大明卻在向哈密地區悄悄的增兵,兵力已接近二十萬。大明其實早就有圖謀伊犁河谷的野心,新華夏以爲大明無心它顧,爲了促成大明西進,還給予了不少的資金補助,算是做了一個冤大頭了。
1832年8月,大明十五萬大軍兵出哈密,以雷霆萬鈞之勢直奔西面的迪化。
迪化是沙俄掌控伊犁地區最重要的兩個據點之一,另一個在後世的伊犁自治區,被命名爲哈薩。作爲伊犁地區東部的門戶,沙俄雖然兵力緊張,在迪化依然駐留了三萬大軍,超過在伊犁地區其餘部隊的總和。
然而,面對五倍的大軍,差距實在明顯,最重要的是,沙俄軍隊一向缺乏火炮這樣的重武器,一是伊犁距離沙俄統治中心聖彼得堡實在太遙遠,運輸困難,二是沙俄軍工落後,即使本土精銳部隊也缺乏火炮。
在加上迪化的城防落後,沙俄僅僅在此用木柵欄、土牆建造的城牆,防範流民土匪還行,面對正規軍的火炮就完全不夠瞧了。
駐守此地的沙俄統帥,迪卡波中將,是一個左眼瞎了的的獨眼龍,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形,不僅沒有絲毫畏懼,反而神情十分兇悍,“明軍都是軟腳蝦,雖然數量衆多又如何,我從來沒將他們看在眼裡。”
邊上副官有些擔心,“可是,明軍畢竟數量衆多,我們想要守城,實在是太困難。”
迪卡波一拍桌子,“既然受守不住,我們就不守了,直接攻出去。”
沙俄民風彪悍,能夠當兵的,更是其中翹楚,聞言同樣興奮起來,“攻出去,打死明軍那些軟腳蝦。”
此次出兵伊犁的明軍統帥叫張元之,畢業於金陵軍事學院,也曾經在新華夏深造過,在軍事報刊上曾經多次發表文章,被公認爲軍事理論專家。也因此獲得了這次出兵伊犁的明軍最高統帥一職。
然而,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實戰經驗。他覺得,面對自己一方如此巨大的優勢,俄軍只能死守,主動進攻,只會死的更早。
曾經有參謀建議,行軍途中必須嚴加戒備,以防沙俄人偷襲。
然而,張元之毫不在意,“沙俄自保都難,哪可能再敢出來進犯,不過,你說的有理,可以下令騎兵擴大戒備範圍。”說是這麼說,卻沒有實實在在的下命令,導致明軍依然以正常戒備狀態行軍。
距離迪化三十里處,地形開闊,明軍打算在次紮營。
卻不成想,哥薩克騎兵從左側殺了過來。這支哥薩克騎兵數量並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事出突然,少經戰陣的明軍竟然亂作一團,左側營地直接被鑿穿。雖然,最終消滅了絕大部分的哥薩克騎兵,但是明軍損失更大。死於哥薩克騎兵手下的,只有不到千人,但是自相踐踏造成的損失卻十倍於此。
當明軍變陣意圖全殲這支膽大至極的騎兵時,對面迪化城的俄軍卻從正面掩殺了過來,原本就因爲變陣而變得散漫的陣型變得更加散亂。
雖然各級大明軍官在聲盡力竭的約束士兵們排好陣型,以便於組織防守。但是被兇殘的老毛子嚇破了膽的明軍只顧往後躲,哪可能聽命?
明軍中軍原本還是大致的圓型,卻因爲俄軍的突入逐漸變成了月牙形,眼看著,軍陣就要再次被鑿穿。若是當真如此,處於中軍後方的明軍統帥部就要被斬首了,等待明軍的只有敗亡一途。
關鍵時刻,直接護衛統帥部的禁衛軍第三鎮從中軍後方衝了上來,頂住了壓力。大明軍隊這些年以來少有戰陣,僅有的幾次戰爭經驗還是來自海外,比如呂宋、安南、緬甸等地。這些年以來,大明與新華夏爭奪南亞及東南亞的領導權。幾經交鋒,新華夏放棄了對大明周邊國家的滲透與控制,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東南亞的海洋國家,大明周邊的鄰國則大多交給了大明,讓大明恢復了在這些國家的宗主地位,並藉此獲得了大量特權,涵蓋經濟、政治各方面。
不過,現在的形勢不比古代,西方國家比如英法等海上強國對於這些地區也在逐漸滲透。且手段更加激烈,這就導致原本就是大明藩屬國的這些小國幾乎全部倒向了大明。但是,他們沒有獨立對抗西方列強的能力,自然就要求助於大明。
所以,大明的軍隊也有不少被派駐到了海外,自然避免不了戰鬥。大明禁衛軍第三鎮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
在第三鎮的殊死抵抗下,老毛子進攻的勢頭終於被阻滯住,在周圍軍隊的配合下,終於收緊了對俄軍的包圍圈。
不過,老毛子的軍隊士兵大都身經百戰,在軍官的命令下,留下一隊士兵殿後,超過一半的士兵還是從缺口逃了出去。雖然俄軍損失慘重,但是明軍損失更大,損傷是俄軍的2倍以上。
更糟糕的是,沙俄人的彪悍給明軍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在戰場上,這羣悍不畏死的哥薩克騎兵幾乎個個滿身鮮血,面目猙獰,再加上他們身高體壯,毛髮茂盛,迥異東方人,讓這些大多幾年前還是淳樸的農家男孩的年輕士兵十分驚恐,在他們眼中,沙俄人幾如惡鬼。
因此,明軍雖然有所損失,但是相對於龐大的數量,損失可以承受,然而,對明軍士兵心理造成的損傷,卻是巨大的,畏戰情緒在軍隊中蔓延。
張元之心中很是憤怒,但是更多的卻是擔憂與驚恐,這才知道,當初接任這個西征軍總指揮時,自己的祖父,一個曾經的清軍老將對他的忠告,“老毛子的軍隊作風強悍頑強,你即使擁有十幾萬的大軍,對之也必須慎之又慎,絕不可輕敵。”
張元之表面唯唯諾諾,心中卻十分不屑,在他想來,老毛子再善戰,自己兵力數倍於它,裝備精良程度還要過之,有什麼可擔心的?老人看到張元之的表情,心中嘆息,卻知道已經改變不了自己這個一貫順風順水、仕途得意的孫子了。
結果,自己這個理論專家就被老毛子狠狠的打了臉。
邊上,有幾個好戰的高級軍官對著張元之叫囂,“元帥,我們請令,派出先遣軍,直奔迪化,爲死傷的兄弟們報仇。”
邊上,卻有參謀勸阻,“元帥,現在我軍士氣低落,末將建議,原地休整整編,待重新組織完畢、士氣回覆後再行與老毛子決戰。”
張元之想起祖父的教導,不顧幾名軍官的教導,下令全軍原地待命。
迪卡波雖然突圍衝出,卻並沒有直接體會到迪化,因爲他知道,一旦死守迪化,就成了被明軍包圍的餃子,再也無法翻身了。僅派留了少量的老弱士兵留守迪化,主力卻停駐在城邊,只要明軍圍城,他們就將離城而去,力圖以運動戰消耗掉明軍的精力,並獲得最終的勝利。
半個月後,明軍在修整後,終於抵達迪化。由於俄軍主力已退,明軍輕鬆佔領迪化,當天夜裡,明軍駐紮迪化。
半夜裡,迪化突發大火,將大半個城市掩映在火中。這時候,迪卡波才率領老毛子從遠處衝了過來,意圖趁亂掩殺。
不成想,明軍卻從道路兩側殺了過來。
原來,張元之確實是理論派,但卻不代表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所謂小心無大錯,張元之再也不敢小看老毛子。再加上看過類似的事例,比如當初還很弱小的新華夏遠東軍對抗清軍,就曾經讓出永明城,就更加小心了。輕鬆佔領迪化城,並沒有讓張元之得意忘形,卻更加謹慎起來。他發現,迪化城的建築以木頭、茅草房爲主,十分懼怕火災。此時又是天乾物燥的春季,十分容易著火。
當天,明軍雖然大多進駐迪化,但是在夜晚,又悄悄的撤了出去,並在主幹道折了埋伏。
迪卡波雖然有些策略,但是面對以計謀著稱於世的漢人,還是顯得不夠高啊。他確實在許多建築下面埋藏了*、燃油等物,只待明軍入城,晚上就點燃,來個火中取栗,卻不成想反被明軍算計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