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蘇族人在新華夏的支持下,終於進入大湖區域,讓美利堅人明白,這是一支受到文明薰陶過的印第安人部落,共同的敵人易洛魁人的存在,讓雙方迅速走進。
經過蘇族人的穿針引線,並在蘇族人的護送下,美利堅人終於有了與新華夏展開直接的聯繫的可能。
1772年6月11日,新華夏接待了同樣是美洲的客人,美利堅人。
這一次美利堅代表中,有塞繆爾.亞當斯,約翰.亞當斯,佩頓.倫道夫等人,不過此時最有名望的卻是富蘭克林博士。在後世,約翰?亞當斯其實也是相當有名的,他是《獨立宣言》簽署者之一,被美國人視爲最重要的開國元勳之一,同華盛頓、傑斐遜和富蘭克林齊名。
對於此次訪問華美並尋求支持,美利堅人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畢竟,大英帝國爲當世最強國的印象深入人心。一個地處美洲西部荒涼之地的國家如何能夠有勇氣對抗大英帝國?這是一般人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的答案。
但是,山窮水盡了,再不可能也要試試。
他們一行人經過了廣袤的美洲中部大草原,就來到了新華夏的第一站,海城(海倫娜),一道海城,就鎮住了美利堅人。別的不說,就說那寬闊、乾淨、整潔的街道,就迥異於美利堅城市內那狹窄、骯髒、高低不平的小巷子。更令人驚異的是那高聳在桿子上的路燈,不知是什麼能源,但是十分明朗亮,遠不是此時最明亮的蠟燭所能比擬的。一行人十分困惑,只有博學的法蘭克林有些猜測。
此時新華夏已經將海城到雅城的鐵道線鋪設完成,富蘭克林等人登上了火車西行。其他人倒也罷了,最多是認爲新奇,嘖嘖稱讚。但是富蘭克林作爲一個著名的學者,對於這個蒸汽動力火車可是好奇的一塌糊塗。無論是快速性、承載性、平穩性,這所謂的火車都遠遠的超過馬車。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飛躍啊。富蘭克林肯定,即使是驕傲的大英帝國,也不會有如此先進的能夠應用到機車上的蒸汽動力。
好奇的富蘭克林幾乎忘記了此行的任務,一門心思的要參觀火車的機頭,以觀察蒸汽機的動力輸出機構。
這讓新華夏人如何能夠答應?崖山人列車長直接下令,對於富蘭克林一行禁足,只能呆在自己的頭等車廂裡,卻不能夠隨意走動。
不能隨意走動的富蘭克林,隨著黑夜的到來,很快又注意到了懸吊在車廂頂部的電燈。海城的路燈已經吸引了富蘭克林的注意只是距離太遠無法靠近研究,現在有了機會,自然要近距離研究,當場站在椅子上,要觀察電燈。
看著富蘭克林那抓耳撓腮上躥下跳的模樣,重點監視美利堅人的列車員很快走進,並警告:“不得攀爬座椅,不得接近燈泡,有危險。”
富蘭克林的舉動只讓其餘的美利堅人面紅耳赤,太沒面子,將坐立不安的富蘭克林拉坐在座位上。富蘭克林幾乎著了魔般喃喃自語,“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發明,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度。”
不顧同伴的尷尬,拉著列車上的服務員問東問西,就是爲了對於新華夏有更多的瞭解。但是服務員也只是普通的漢人移民,哪瞭解太多,只能似是而非的搪塞一番。
富蘭克林抓耳撓腮,一邊交談一邊思索。
對於美利堅人的到訪,華夏人給與了極高規格的接待。
作爲國家總統的林航親自參與了接待,並在宏偉的華夏之鼎(國會大樓)內部的大廳舉辦招待會。可惜,崖山人最想見到的華盛頓並沒有來,讓崖山人有些失望。
造型簡潔卻規模宏大的國會大樓再次震驚了美利堅人。要知道,一直到1849年,世界上纔出現了第一例由鋼結構與玻璃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築,英國的水晶宮。
英國在1851年舉辦一屆規模宏大,有世界各國參與的國際性博覽會,爲了宣揚國威,決定建造一幢臨時性但具有恢弘氣勢的展館建築。
爲避免破壞公園樹木,最終採納了皇家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的“水晶宮”設計方案,創造性地將花房式框架玻璃結構運用到建築設計之中,使樹木罩在屋頂下得以保護。結果這座原本爲展品提供展示的場館,成爲第一屆世博會上最成功的展品。
相比較而言,崖山人的國會大樓更加龐大,作爲永久性建築,耗費的鋼鐵與玻璃的量更是水晶宮的兩倍以上。
美利堅人更加信服,這是一個文明層次甚至超過大英帝國的國度。美利堅人一邊是興奮,一邊是彷徨。興奮是這樣的國度足以提供給美利堅人所需的足夠的物資支援。彷徨是因爲美利堅人似乎提供不了新華夏人的一切所需,亞當斯等人愁眉不展。他們深深的知道,這個世界,不存在什麼善意,什麼施捨,最有效也是最長久的關係,那就是利益交換。但是,如此富庶、先進的新華夏,似乎什麼都不缺,美利堅人能用什麼來交換新華夏的支持呢?
來到了新華夏,富蘭克林很快就拜託了其餘的美利堅人,要求新華夏能夠讓他參觀一下崖山人的發電設備。他已經大致瞭解,崖山人的電燈所用的能源就是電,確實是與雷電同源的那種電。崖山人對於這個大科學家還是比較尊重的,就安排專人陪同富蘭克林參觀發電廠。
即使如此,富蘭克林也是充滿了驚歎。在他的日記裡記載:
華夏人已經領先世人公認的最先進的工業文明的大英帝國,在工業文明層次上更高。他們擁有大型紡織機與織布機,甚至還有速度極快、運載能力超強的火車。但所有機器,動力源要麼是煤炭驅動的蒸汽機,要麼是電動機。
蒸汽機倒也罷了,西方國家早就出現過,最關鍵的卻是電動機。
早在1732年,?富蘭克林認爲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爲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爲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爲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富蘭克林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確實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一些電的現象,但對於電的本質的認識與我們的“兩個物體互相磨擦時,容易移動的恰恰是帶負電的電子”的看法卻是相反。
人類製造出電卻往後推遲到1799年,意大利科學家伏特以含食鹽水的溼抹布,夾在銀和鋅的圓形板中間,堆積成圓柱狀,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電池-伏特電池。1821年英國人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並據此發明了第一臺電動機。
但是,那都是至少二十幾年後的事情了。此時的新華夏以外地區,夜晚還是一個黑暗的世界,動力源還是畜力與水力,對自然地利用還是最原始的狀態。
對於新華夏的種種,富蘭克林充滿了好奇,其興趣顯然超過了與新華夏的合作,於是,新華夏任何“高科技”設備邊上,都有可能出現一個儒雅的老人,不厭其煩的與操作設備的人交流著什麼,即使這個操作設備之人是個毛頭小子。
約翰.亞當斯等人與富蘭克林的關注點顯然不同。他們同樣關注新華夏的物質文明,但是更感興趣的卻是新華夏的政治層面。
無論是最高權力歸於人民,還是權利的制衡,都讓美利堅人歎爲觀止,讓他們有耳目頓開的感覺,以往朦朧的民主思想得到了昇華與進化。
相比較新華夏的自由與民主,他們對於壓在他們頭上的大山——英國人更加憎恨,建立類似政體的意願更加強烈。
爲了揣摩新華夏的政治體制,在華夏人允許下,他們多次旁聽了新華夏的國會開會,甚至政-府內部不需要保密的會議他們也會參與旁聽。
華夏人也樂於輸出自己的“民主”制度,就如同歷史上的美國一樣。
約翰.亞當斯等人堅信,這就是文明的燈塔,將點亮美利堅人與世界其餘地區的人類的文明,讓世界的文明層次更上一層樓。
如果他們也曾經穿越到未來,知道自己的民主導師角色被崖山人取代會有怎樣的神情?崖山人每次想到這裡都是樂不可支。
不得不說,此時的美利堅締造者們依然是滿懷熱情的理想主義者,與後世山姆大叔的政客們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國勢緊張,亞當斯等人對於自己最關心的物資援助問題自然不敢懈怠,向崖山人提出物資援助要求,最主要是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