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金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神態慈祥、莊嚴、睿智。
我跟昱兒看著老子金像發了一會兒的愣,便從旁邊的臺階上了道德廣場。
道德廣場是老子金像後方的一個大廣場,也可以說是整個元符萬寧宮中最高的平臺,廣場四周石欄雕祥雲仙鶴。
遊客們都集中在此,依次在老子金像旁邊扶著欄桿排列開來。
站在老子金像邊緣,我才真的感受到老子金像的宏偉、博大。
因爲在這裡,方知身在巔峰。
扶欄極目往山下看去,建築、道路、山色湖光,加上幽洞密集,怪石林立,景緻錯落有致,一覽無遺。
哪怕是夏天,但層層雲霧飄飄渺渺,蒼峰翠巒隱隱現現,宛若東海蓬萊仙山。峰巒之間,田野之上,阡陌縱橫,池水如鏡鑲於大地。山水秀美,風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難怪古人說登山必登高,登高憑欄望,我心向遠方,感天地蒼茫。
元符萬寧宮在的是茅山主峰,茅山主峰又是所有山峰中最高最大的山峰,其他那些山或遠或近,或大或小,像衆星拱月般從主峰向四周擴散。
主峰高入雲端,使人頓有登臨仙境、加入太虛之感。山與山相連,形成了一個樹的海洋,在這些山與山之間,我彷彿能看到氣脈的走向,天地生靈氣,地上衝而天下降,從主峰上流向那些山脈,福庇羣山,一應帝王。
感覺自己就跟道德天尊老子一樣,以睥睨世間的姿態,在注視著這人間的滄桑變換,無論是衆生還是萬物,都在眼底。人間爭鬥,塵世煩惱,頓感隨雲而去,一切彷彿回到了最初,回到了自然,這纔是天地間唯一不變的自然。
在這樣的環境下,連小悅悅都變得極爲沉靜,但沉靜沒有持續多久,他突然抱著頭蹲下,樣子極爲痛苦,似乎頭痛得厲害。
我趕緊扶住他。
從他醒來之後,他做出這樣的動作已經有好幾次,每次問他他都說沒事。
反正沒過多久也能恢復,他盤腿坐在地上跟我說:“以前在山上的時候,我就經常來這裡。”
師父允許弟子們每年下山一次,師兄們大多都在山下有家、有親人,所以他們離開了茅山,可以回家去與家人團聚。
師兄們離開的時候,會先到道德廣場拜祖師,然後才離開,小悅悅每次都會跟著他們一起來,然後站在這欄桿邊,看著他們離開元符萬寧宮,下了山去,消失在視線中。
之後他就會在這裡看著眼前的景色發呆,旁邊有遊客他也一樣的發呆,他在想自己的身世,想從腦海裡找到對親人的記憶,但他卻什麼都想不起來。
每當此時,師父總會突然出現在他身邊,輕聲地對他說:“紅塵亂象,紛擾人心,唯有自己,無所不能。”
那時候小悅悅並不懂師父的意思,迷惘地看著師父,師父會捏著他的脖子,像捏一隻小貓一樣,然後說:“走了走了,回家了。”
除了小悅悅,還有十個師兄弟是玄一大師收養的
,即使師父說可以下山,他們也不知道去哪。小悅悅走得最遠的時候也就是去了山下的集市,跟幾個師兄一起,學著師父的樣子,偷偷的喝酒。
最後幾個人都喝得大醉,又不敢回山,便倒在這山間就睡了,第二天醒來卻是都在自己的房間裡,後來他們才知道是師父和另外幾個師兄把他們揹回的家。
他們都把內院當成自己的家,二師兄還在院外開了一塊地種菜,過節的時候他就會忙活一天,燒上一桌子的好菜飯,他們一羣人就真的像一家人一樣。
……
“所以……”
他微笑著看著我,然後說:“長夏,我回家了。”
他指著山下,讓我聽山風吹過山谷,樹葉沙沙作響,悠長的嗚咽聲伴著蟲鳴鳥叫,似乎在說著,“歡迎回家,歡迎回家……”
……
在道德廣場後方,就是元符萬寧宮的最後一段路,便是貼山壁而建,在全天朝道觀中堪稱華夏第一的 120米東西文化長廊。
長廊分彩繪、石刻、壁畫、板雕四個部分。
彩繪部分爲“許謐修道圖”,生動地描繪了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代宗教師許謐入道、學道、訪道、問道、徵道、得道、了道、成道的故事。
石刻部分,陳列了茅山道教文化碑刻。茅山道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薈萃,高道流羽雲集,香客遊人不絕,歷代都留下有衆多石碑、石刻、字畫等道教文物。
壁畫部分是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中有不少幅講的就是道教故事。
板雕部分,則是老子《道德經》81章全文,圖文並茂,分外莊嚴凝重,耐人尋味。
長廊從廣場東側開始,圍著廣場呈半弧形,到西側終。
而我們走到西側出口時,看到旁邊有一處山壁內陷的豁口。
同行的遊客走到了這裡,都只是朝著長廓出口出走去,並沒有人注意到小悅悅進了山壁的豁口。
我緊跟著小悅悅進去,發現裡面黑漆漆的,其實就是一個兩米高能容納兩個人並肩站著的小山洞。
他又退出去讓昱兒進來,跟我並肩貼牆站著,然後他自己留在洞口處觀察外面的人。
確定沒有人注意到我們,他把手放在洞內某個位置一摸,我就感覺腳下的石頭動了起來,帶著我們向右轉動,昱兒跟我一起被轉進了一個奇怪的地方。
緊接著又聽到聲音,小悅悅也進來了,張鈺也輕飄飄地穿牆而過。
剛進來的時候黑漆漆的,過了一會兒眼睛適應了之後,我才反應過來這是個山洞,而且是內洞,就在石壁後面的山體中。
這個洞並不大,更像是一條過道,就看到在前方有光透進來,說明那裡有出口,小悅悅繞到前面帶路,張鈺在最後跟著。
大約走出了十多米左右,光亮越來越明顯,一個比剛纔的進口大不了多少的出口出現在我們面前。
從出口出來,我發現這個洞在整個元符萬寧宮的圍牆外面,不知
道機關的人,是沒法從元符宮內走到這裡,而小悅悅也說他們下山的時候不會走這裡,所以可以算得上是隱蔽。
繼續往前,便進了森林了,而周圍都是樹,我也漸漸的迷失了方向。七拐八拐的,倒是拐到了一條山道上。
這一路上昱兒那一身打扮,上身還好,下身卻是穿的短裙,是真的受了罪了,就算張鈺用了術法不讓蟲子靠近她,但也難保被草木割到,好不容易到了路上,她已經被折磨得花容失色了。
這條路應該是在茅山主峰的西側,因爲到了這邊突然出現了陡坡,然後樹也變得稀了。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前方有一個山谷,這條路往下可以通到那個山谷,而山谷裡有一個村子,就是小悅悅他們偷下山買酒喝的地方。
從我們的位置看過去,可以看到村子的規模還是比較大,人很多,還有車,看起來似乎很繁忙的樣子。
小悅悅告訴我,這個村子是方園十里唯一一個山裡的村莊,他們有專門的運貨人員出去採購,然後維持著整個村子的生存,也供應給周圍山裡的道士。
到底他們都是什麼人,爲什麼會選擇來這裡生活,小悅悅也不清楚,反正他印象裡,從他在的時候,這個村子就在了。
因爲快到中元節了,所以他們在忙著準備過節,跟外界不同的是,這裡的節日氣氛非常濃,遇到什麼大的節日,村民會自發地請人回來搭臺唱戲,全村娛樂。
提到唱戲,張鈺突然來了興致,他說:“你們現在的戲是什麼樣的啊,我在下面的時候就聽說過後世的戲很好,我活著的時候也只聽說過,沒見過。”
我愣了一下,還真的沒想過戲這東西的淵源,理論上提到戲,我先想到的是戲曲,感覺應該是清的時候纔有的,但張鈺說他那個時候也有。
張鈺笑著說:“嗯……看來你學習不行啊,這個你都不知道,宋戲"諸宮調",是集合許多宮調的曲,再加說白夾敘,說唱故事的形式。形成於北宋神宗年間,其曲調來自唐宋詞調、唐宋大麴、宋時唱賺的纏令以及宋時流行的其他俗曲。而在南宋時最有名的便是民間藝人張五牛作的《雙漸蘇卿諸宮調》,只可惜我也是耳聞,並未得見。”
小悅悅聽完之後也笑了,說是在宋之後,有一個新的朝代叫元,元時有雜劇,然後明清的小說和戲曲,山下村子裡的戲班主要就是唱戲曲的,跟張鈺那時候應該不太一樣。
而後又說,如果張鈺有興趣,那我們明天晚上可以來看。
我也點頭稱是。
昱兒卻皺著眉頭問我們倆在說什麼,爲什麼她聽不懂。
臥槽,敢情走了這麼一路,她居然看不到張鈺。
張鈺朝我攤了攤手,說他本來以爲是這個姑娘比較高冷,不願理他,現在看來,倒是錯怪了她。
知道昱兒看不到張鈺,小悅悅不再說話,反而加快了步伐,說是離“家”還有一段路程,必須加快速度,再不快就要天黑了。
我看了下時間,已經六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