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

李嘯對西南的唐軍兵馬提前安排,可謂未雨綢繆效果極好。

果然不出李嘯所料,在李嘯的改土歸流政策下頒後,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四省之地,果有總共多達二十餘部的土司造反。

其中,那些兵馬最多,地盤最廣,且向來不服唐軍者的當地大土司十餘家,幾乎全部造反。而與唐軍原本保持中立狀態,要求在一年之內改土歸流的中小土司,則有三分之一反叛。至於與唐軍關係良好,且未收到改土歸流之令的小土司,造反者則是一家都沒有。

如果是在未滅大西國,且西南諸地還有許多殘餘明軍之時,李嘯的改土歸流措施,當不會如此激烈,而在現在,西南地區已徹底平定,北面的大順又與自已簽定了和平協議。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李嘯,當然要抓住機會,將他們來個一網打盡。

李嘯立即下令,讓那些早已做好準備的唐軍兵馬,立刻出動,對反叛的各大土司勢力,嚴加剿滅一個不留。

畢竟,現在這四省之中,勢力最大的土司,兵力亦不過三千多人,其餘者多爲千把人而已,其裝備與武器亦是十分原始與簡陋。故而,對於兵力雄厚裝備精銳又有大量火炮助陣的唐軍來說,這點可憐兮兮的土司兵馬,還真不夠塞牙縫呢。

同時,李嘯又要求,在消滅了那些叛亂的土司兵馬後,要將其部衆從其所駐山地全部移出,統統發配海外,然後在各地打散安置,以徹底消滅其殘餘勢力。而其空中的土地,則讓四省的漢民入駐接收,從而徹底改變當地的民族成分,實現長治久安與永久太平。

很快,西南各地便是捷報如雪片般傳來,各地的土司兵馬,在唐軍的進剿面前,近乎一觸即潰,紛紛乞降。

而就算有一些膽大者要死守山寨,但他們那簡陋的防備措施,在唐軍的重炮轟擊下,亦是不堪一擊,皆是被迅速蕩滅。

所以對於這些土司的叛亂,頻收捷報的李嘯,已是絲毫不放在心下,現在的他,倒是在重點關注一項這個時代的全新事物。

這便是,在穿越小說中大出風頭的米尼彈。

歷史上的米尼彈,是爲了解決前裝線膛槍精度和射速不能並存的尷尬而設計的。在十九世紀中,約1849年,這個困擾了前膛槍製造數百年的問題,被一個聰明的法國上尉米尼,用很簡單的方法解決了——這就是米尼彈。

所謂的米尼彈,實際上就是一種擴底尖彈。他的子彈直徑同樣比槍管小,甚至可能比圓彈還小,這樣裝彈就很方便,可以輕易塞到槍管中去而保證不卡彈。

而米尼彈的底部並不是圓的或者平的,而是在鑄造時於子彈底部留下一個圓錐形或杯狀凹洞,這凹洞邊緣就是比較薄的鉛皮。當灌入黑火藥,在將米尼彈推入彈膛時,其彈底杯狀凹洞自然也會蓋住火藥。

而當步槍開火時,黑火藥迅速膨脹,在推進子彈之前會先撐開米尼彈彈底的鉛皮,此時膨脹的米尼彈的彈底就自動密合槍管並咬合膛線,並迫使子彈旋轉。

也就是說,米尼彈的出現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滑膛槍射程精度太低的問題,完美結合了前裝時代的前裝槍與線膛槍的兩大優點。使用米尼彈的前裝槍有一般水平的射擊速度,同時又有著線膛槍的射程、精度與威力。

這樣的改進,使得步槍的威辦與效果,超過了當時的火炮,成爲當時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而李嘯最爲看中的,就是這個射程——高達300~500碼,也是最高射程約爲450多米,大約可換算爲,可達600多步。

而直到拿破崙時期,那個時代的滑膛火炮,精確射程不過區區300碼而已。也就是說,使用米尼子彈的步兵,雖然組成密集方陣時仍然會被炮兵嚴重殺傷,但是在解散成小編隊散兵隊形時,卻可以接近到射程內精確地點殺炮兵。這種特性讓火炮的設計開始出現巨大的轉型,線膛炮開始出現,並在克里米亞戰爭與美國內戰後一舉將滑膛炮踢出戰場,使得線膛炮全面取代滑膛炮。

實際上,米尼彈的威力不只如此。它出現的結果是直接迫使拿破崙時代的步兵密集方陣、密集線型隊列完全解散。

當然,只是解散方陣而已,散兵射擊線還是要保留的,畢竟這還只是前裝槍,必須站立裝彈,每分鐘大約只有3發射速,排隊槍斃的本質並未改變,只不過殺傷力與殺傷範圍大增而已。

19世紀中的1850年以前,不管是拿破崙時代,又或者古斯塔夫時代、西班牙方陣時代,歐洲各國即使知道大炮對密集隊列殺傷驚人,但是因爲燧發槍射程實在太短,所以明知前是虎口,仍然得乖乖排成方陣進行排隊槍斃。這樣的戰術從火繩槍發明以來,持續了300多年之久。

但是當米尼彈出現,步槍射程一舉提高到500碼,這是增加了5~10倍。密集方陣立刻變得毫無意義——你排成這種方陣不用等敵方炮兵來轟殺,步兵用米尼彈長程射擊就可以把你屠的乾乾淨淨。

正是米尼彈的出現,讓從古希臘以來綿延兩千年的的步兵方陣,徹底退出了戰場。

不過米尼彈並不是非常有名。因爲他出現的太晚。19世紀中恰好是科技大發展時代。同時期還出現了後膛撞針槍這樣的東西,因此很快就把米尼彈的光輝給掩蓋了過去。

但是在目前來說,它卻是最好的一種武器:因爲米尼彈非常好作,他比拉膛線的技術需求還更低,連機器都不需要。

一般鑄造火銃圓彈,都是用一個鐵模子,灌進融化的鉛鑄成鉛彈。這種模子小到可以隨身放在口袋中攜帶。一般是直接配發給步兵一個這種模子和幾斤的鉛,讓步兵在紮營吃晚飯時,自己用營火融鉛鑄造次日使用的子彈。

當然,平時大規模衝制再統一分發鉛彈,也是可行之策,不過由於鉛比較軟,擺放與行軍過程時,很容易因爲碰撞而變形,一般還是習慣讓士兵在戰前臨時鑄造。

而米尼彈,不過是把這個鐵模子改變裡面的鑄造形狀而已。因此毫無任何技術水準。而僅僅只是這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把有效射程增加近4到5倍。

實際上,還不只增加射程而已。他還同時增加了威力,並降低了火藥的用量。

原因很簡單,在火銃給圓子彈留下大量遊隙時,有很多火藥都泄漏出去被浪費掉了,而不是用來推送子彈。而米尼彈的擴張彈底,則可以徹底密封槍膛,大幅提升火藥的利用率。因此火藥可以裝得比較少,又擁有同樣甚至更高的威力。

而火藥裝的少,膛壓自然降低,如此一來,新出的槍管便可以做的更薄,同時後座力也降低,更有利於瞄準。此外,米尼彈因爲是尖彈或者長彈,因此在同口徑下,他的質量是可以做的比圓彈大。這也就是說,在維持彈頭質量與威力的同時,可以縮減口徑,並進而在維持倍徑的同時縮短槍管。這除了給槍管減重外,還可以增加子彈穿透力,達到更好更優秀的殺傷效果。

不過,米尼彈其實不必然需要做的和圓彈一樣重或者更重。因爲密封與線膛優勢,讓他有了更高的初速、威力與射程。也就是說,大口徑不需要了,可以在縮減槍管口徑、子彈重量與火藥裝填量的同時,維持更大的射程與更強的威力。而步槍和子彈都變輕,也就代表步兵負荷大幅降低。

至於實際戰術性能,就更不用說了。據用唐軍現有的燧發魯密銃來測驗,其有效射程從120步,迅速增大到400步到450步時,則即使射擊初速不變,射擊次數也可增爲近4倍。而這就表示,可以讓唐軍現在使用的燧發魯密銃,有更大的殺傷力以及更多的打放次數,也能有更懸殊的對抗可能性,特別是在對抗騎兵的時候。

因爲對騎兵而言,一般所謂的戰場衝鋒不是一路衝到底。鑑於需要保持馬力以使騎兵獲得最大的衝擊力,拿破崙時期的歐洲騎兵一般是在距敵方200到300碼的距離開始準備衝鋒(劍出鞘,小步前進),距敵150碼時快步前進,50碼時才真正開始全速衝鋒。而東方由於蒙古繫馬匹體型比較小,雖然有較高的耐力,但是衝鋒速度卻比較低,因此一般是在50丈/150公尺內纔開始準備衝鋒。

而如果使用了米尼彈的線膛槍,那麼在對抗清軍馬隊時,步兵可以在清虜馬隊尚未準備時就向其開火。

而如果清虜馬隊在500公尺的距離外就開始全速衝鋒,那麼將會大幅消耗馬力。蒙古馬體型本來就比較小,騎兵又需要披甲,因此衝鋒距離對馬匹體力影響很大。故而使用米尼彈的新式長程步槍若投入戰場,將會大幅削減清軍騎兵的戰鬥效能。

而在攻城時,米尼彈步槍甚至可以在城防弩機、火炮的射城外壓制城頭,大幅降低攻城的難度。更重要的是,米尼彈的穿甲威力遠超過傳統圓子彈。即使是使用身著厚重盔甲的將領,也沒有辦法在百步內擋住他的射擊。這樣一來,敵軍想在城頭防守,便會變得更加困難,守城的軍兵也更易於被消滅。

所以,在得到了軍械所研發了米尼彈的消息後,李嘯十分高興,重獎在相關的設計人員。

因爲,它的出現,正好可以與現在大量裝備唐軍的燧發魯密銃完美契合,實其射程與威力皆大幅提高,卻不需要重新大規模換裝,實在是一個十分及時又高效強力的嶄新發明。

李嘯隨即下令,讓軍械廠全力生產類似的鉛彈鑄具,然後下發到各個軍鎮中,替換現有的鉛彈鑄具,確在數個月內,讓全部的鑄具更換完畢,從此徹底告別圓彈時代,全軍開始普遍使用米尼彈。

本來,李嘯還想如後世那樣,趁熱條鐵地生產線膛槍,甚至發明威力更大的黃色炸藥來代替黑火藥,但考慮到這樣的工作太過超前,現在的加工精度與生產手段,都很難達到。故只能暫時作罷。

不過,他還是把自已的思路提供給了軍械的設計人員,讓他們不惜錢財與代價,繼續進行摸索,希望在將來的年代,能把這些遠遠超越這個時代的發明,給生產出來。

就在李嘯全力督促米尼彈生產之際,從緬甸悄悄潛行回國的李國泰與朱慈煊一行四人,厲經辛苦與危險,在經過了近一個月的艱苦跋涉後,終於來到了中緬邊境。

見到前面的緬甸關口,李國泰滿是疲憊的臉上,露出難得的一絲笑容。

不容易啊,一行人假扮僧侶,風餐露宿,避大道走小路,好幾次都差點露餡,也有好幾次被毒蛇猛蓋所襲,所幸一行人互相照應小心行事,總算在歷經艱辛後,來到了通往中國的緬甸關口。

這其中,那年僅八歲的朱慈煊,當是最爲辛苦與不易,不過,性格看似溫順老實的他,卻亦有堅強勇敢的一面。

這一路上,雖然腳都走出大片血泡且已潰爛長瘡,這個堅忍的孩子,卻並沒有因此拖慢行走的速度,一直沉默地跟著李國泰東行而去。這一點倒是讓李國泰等人對其刮目相看。

李國泰等人,在關口外,與另外三人匆匆啃完口糧,又稍事休息了一陣後,便鼓起勇氣,朝緬關緩行而去。

此時的緬關,因爲中國境中正在作戰,故通關人員極少,半天才偶有一兩個人行過,那些守關的緬兵,亦是懶懶散散,一副百無聊賴的模樣。

而作爲領頭人的李國泰,本想等到有一大批人通關時,再與他們一起過去,但是這一路行來,卻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同伴。眼見得天色將黑,爲免緬兵關閉關門,故只得僅率三人,冒險朝關口行去。

不出他所料,他們剛靠近關口,那原本正靠牆而坐微微打盹的緬兵立即驚醒,他揉著惺忪的眼睛,衝著李國泰等人厲聲喝道:“站住!你們四個和尚,是從哪裡來的?爲何要出關去?”

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一百一十一章 敵至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順結盟,再謀大西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清結姻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四章 歸途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賊、奸臣、還是奴才?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八百四十一章 夢破緬甸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三十三章 求人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襲遇挫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七百八十五章 桂王,萬不可棄城啊!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六十章 劫持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
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器換人才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一百一十一章 敵至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順結盟,再謀大西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清結姻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四章 歸途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賊、奸臣、還是奴才?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八百六十二章 橫掃遼中,兵迫海城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八百四十一章 夢破緬甸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三十三章 求人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襲遇挫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八百九十一章 獻出陝甘,西域圖存第七百八十五章 桂王,萬不可棄城啊!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六十章 劫持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乐业县| 秭归县| 巴南区| 若尔盖县| 无棣县| 淮安市| 泾源县| 南雄市| 松原市| 开阳县| 汉沽区| 阳东县| 皋兰县| 宁明县| 霸州市| 黄冈市| 手游| 六盘水市| 原平市| 汾西县| 洛扎县| 阳泉市| 吴江市| 高碑店市| 平原县| 浦北县| 什邡市| 丹凤县| 喜德县| 广南县| 铜梁县| 南投县| 大名县| 于都县| 岳西县| 高清| 蛟河市| 涞源县| 屯留县|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