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

“馬喀塔,爲何這般哭泣,莫非,你是在對汗阿瑪不滿嗎?”

皇太極走近幾步,對馬喀塔輕聲問道。

他原本陰鬱可怕的臉上,已勉強擠出笑容。他的話語亦是柔和,卻有一種無可言說的威壓。

馬喀塔猶自抽泣不停,她輕聲道:“汗阿瑪,你不是已將孩兒許配給了額哲麼?爲何又要出爾反爾,將我另嫁給明國的皇帝,孩兒實不願意。“

“馬喀塔,父皇這樣做,其實是爲你好啊,怎麼你就不明白父皇的一片苦心呢。”皇太極仰頭輕嘆了一聲,一臉無奈而關切之狀:“馬喀塔,現在明清兩國議和,我大清要與明朝結爲姻親之國,故父皇才決定,將你改嫁那明國的崇禎皇帝。崇禎雖然爲人庸碌,但其卻是一個偌大的明國君主,其權勢地位,與那形如破落戶一般的插漢部部主額哲相比,乃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你若嫁過去,定可地位尊崇,大享榮華富貴啊。”

皇太極頓了頓,又用手關愛地輕撫馬喀塔的楚楚香肩,繼續說道:“馬喀塔,你放心,父皇安排你嫁給崇禎,絕對不是在害你。你嫁到明國去後,有大清與父皇在你後面撐腰,崇禎的一衆嬪妃,絕不敢欺壓算計你,甚至崇禎本人,也絕對不敢對你冷漠怠慢。到時,你若生下皇子,汗阿瑪再威壓逼迫那軟弱無能的崇禎,強令他立你之子爲太子,再升擢你爲皇后,這樣一來,我的馬喀塔,在明國後宮中,可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嘍。“

皇太極說到這裡,眼中不覺滿是期待的神色,他接著說道:“若到將來,崇禎死後,你的兒子繼位爲明朝天子,咱們愛新覺羅家的血脈,可就真正凌架於億萬漢人頭上了。而貴爲皇太后的你,內有兒子爲一國之君,外有大清強勢撐腰,又該是何等的貴不可言,獨操權柄啊!”

“不!我不要!”

聽了皇太極這般誘惑性的話語,馬喀塔卻身子一扭,擺脫皇太極愛撫的手掌,她騰地站身,一臉淚痕地對皇太極哀求道:“汗阿瑪,孩兒不想嫁什麼皇帝,也不想當什麼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皇太后。孩兒只想與額哲平淡度日,共度平凡日子,便是知足了。求父皇開恩,就成全了孩兒與額哲這段姻緣吧。”

“你,你,怎麼父皇跟你說了這麼多,你都聽不進去麼?!”

皇太極臉上的笑容驟然消失,換成了一種冰冷威壓的神色,他怒喝道:“馬喀塔,父皇這般苦心孤旨爲你安排,你卻執意不從,實在太讓父皇失望了!要知道,爲了大清,阿哥要戰死沙場,格格要遠嫁他鄉,這乃是皇族子女的宿命!你竟爲了一個破落戶般的額哲,就要違抗汗阿瑪的諭旨不成?!”

“父皇。。。。。。”

馬喀塔大哭起來,珠淚滾滾,她撲通一聲,跪於地上,以手巾捂面,哭個不休。

見到女兒哭得如此傷心,皇太極心頭不覺亦是一陣難過,他撫摸著馬喀塔如墨的黑髮,一臉心疼之色地說道:“馬喀塔,父皇也知道,你一時想不開,心裡難受。唉,想哭就哭吧,哭出來多少能痛快些。不過,父皇還是希望,你能以大清的利益爲重,以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爲重,不要只顧著那最是無用的兒女私情,而要努力擔起作爲大清格格的責任來。”

皇太極頓了下,又說道:“馬喀塔,你也不用擔心那額哲,父皇不會爲難他。且過個三四年,待你的三妹妹長大一些,父皇再將她許配給額哲爲妻,故也不會因譭棄婚約而損害滿蒙親善的良好局面。這段時間,你好生將養,待明清兩國正式簽定協議後,爲父便將你風風光光地嫁到明國去。”

馬喀塔手巾捂住面容,抽泣不停,看不清她是什麼表情。

皇太極又安慰了馬喀塔一陣,待馬喀塔哭聲小些後,便起身離開。

離開馬喀塔的房間後,皇太極令馬喀塔的母親福晉博爾吉特哲哲,給她送去吃食,同時囑咐博爾吉特氏,讓她好生關注女兒的動向,務必讓她不得在嫁到明國前,發生任何意外。

在皇太極用強權威壓,勉強做通了女兒的思想工作後的第四天,周元忠陳子龍一行人,終於順利返回了錦州。

遼東巡撫方一藻,聽聞二人稟報和談順利的消息後,亦是大喜過望,在給使團人員重重賞賜之後,隨後立刻派出親信,緊急前往京師,向兵部尚書楊嗣昌,稟奏議和談成的好消息。

在方一藻派出使者前往京城之後,陳子龍也向周元忠方一藻二人辭別,帶著兩名貼身護衛,返回山東,去向李嘯報喜。

方一藻的使者,身揣秘信,日夜兼馳,不敢稍歇,終於在五天後的深夜,便到達了北京城中,隨即,立刻前往京城西部米醋衚衕的楊嗣昌府邸。

此時,勞累了一天的楊嗣昌,正準備在下人的伏侍下上牀歇息,忽聽得門人來報,說有遼東巡撫方一藻,緊急派了秘使前來,卻有要事要與楊大人稟報。

楊嗣昌急急傳令,讓使者速速進屋,於客廳接見。

在客廳中,楊嗣昌看完方一藻的來信後,臉上頓時涌起大喜之色。

“來人,給使者賞銀20兩,並送其去館驛休息。“

“謝楊大人。“

僕人帶著一臉歡喜的使者,快步退出客廳後,楊嗣昌獨自一人,一臉歡欣之色地手捋清髯,在客廳中昂然來回踱步。

現在,明清雙方議和的草案,已基本談成,能不能順利簽定,就看崇禎皇帝是何態度了。

想到這裡,頭腦興奮發熱的楊嗣昌,忽然冷靜了下來。

自已真的能做通崇禎皇帝的工作麼?

楊嗣昌心下並沒有底。

還有,朝中那一衆自謂清流,死守華夷不兩立,依舊頑固地敵視清朝爲明朝叛敵的大臣,在得知議和的消息後,怕是要立刻對自已羣起而攻之了,自已僅憑一已之力,真的能對抗洶洶羣情麼?

想到這裡,楊嗣昌不覺一聲長嘆。

不過,他很快就想到,孤軍奮戰自是難於成事,但是,卻可以給自已尋找一個有力的幫手。

這個幫手,自然是山東的赤鳳伯李嘯。

如果可以讓李嘯和自已,一同進宮去勸誎皇帝,那麼,這協定正式簽訂的可能性,將會大得多吧。

只不過,李嘯乃是外臣,非奉召不得入京,想讓李嘯與自已一同勸誎皇帝,並不太可行。

楊嗣昌隨機靈機一動,暗想道,不如明天先自已去見皇帝,初步探明皇帝的態度,若皇帝態度爽快,願意接受這議和條件,那自是最好。若是皇帝反對或猶豫,則自已再點明崇禎一下,說皇上若有猶疑不決,可向同樣贊同議和的李嘯諮之,以博徵旁引,終定心計。

楊嗣昌思慮了一夜,次日早朝完畢後,他便單獨入宮,去覲見皇帝。

崇禎正在乾清宮中審批奏摺,聽聞楊嗣昌有要事稟報,但忙令太監帶其入內。

楊嗣昌入得殿來,他立刻注意到,此時乾清宮內,還有那身著常服的周皇后,正帶著年僅十歲的長公主朱媺娖,陪在一臉笑容的崇禎皇帝身邊。

見到這天下第一家溫馨和睦的一幕,楊嗣昌頓覺心頭一暖,連忙跪地行禮:“吾皇萬歲萬歲萬歲歲,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愛卿平身。”崇禎的語氣平緩而和藹。

楊嗣昌謝恩起身後,崇禎示意讓周皇后先帶公主下去,一臉溫和淺笑的周皇后,牽起小媺娖的手,從楊嗣昌一旁款步經過。

經過楊嗣昌身旁時,小媺娖對正恭身肅立的楊嗣昌頭上那一顫一顫的紗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探著胖乎乎白如玉藕的小手,抓住紗帽的抖翅,一用力,便把紗帽從楊嗣昌頭下揪了下來。

見此情形,崇禎皇帝縱聲大笑:“愛卿,沒想到啊,你今天竟被媺娖革除了紗帽,只得歸鄉而去了,朕甚是爲卿惋惜呀。”

楊嗣昌忙陪著笑臉,低頭拱手言道:“微臣一身都是天家所有,莫說只是革職,皇上便是將臣的性命拿去,微臣亦心甘情願。”

崇禎復大笑,周皇后連忙從小媺娖手裡拿過紗帽,一臉歉意地將紗帽遞迴給楊嗣昌,隨後低嗔了小媺娖一名,便牽著她的手快步離開。

這時,那穿著比甲長裙,青絲低垂,一雙明如秋水的眼眸的小媺娖,也向楊嗣昌頑皮地露齒一笑,便翩然而去。

見到這奉中殿中一片歡樂的氣氛,一旁的隨侍太監,心下皆不住地暗自感慨。

往日裡,每天都黑著個臉,不停訓斥太監與大臣的皇帝,今天能難得與大臣開個玩笑,這樣的好心情可是極難見到的。

而楊嗣昌心下,亦在暗想,皇帝這些年來,實在被那些接二連三的壞消息給弄怕了,所以現在自已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實施後,國內流寇的勢力,似乎在一點點地被遏制,各地已多有報捷奏章陸續傳來,皇上心中,自然滿是喜悅。

只不過,楊嗣昌知道,如果不能穩定住清朝那頭窮兇極惡的猛獸,爲大明官軍剿匪爭取足夠的時間,那眼下看似已略有好轉的剿匪大局,其實只不過會是曇花一現罷了。

“愛卿前來,卻是爲何事稟報?”

楊嗣昌正沉吟間,皇帝先開口問道。

溫體仁急忙雙手呈上遼東巡撫方一藻的信件,低頭向崇禎稟報道:“臣奉陛下旨意,派出使者前往清廷議和,現據遼東巡撫方一藻奏報,我大明使臣,已基本與清廷談妥,其議和協定之內容,皆在信中,特請皇上過目。”

崇禎皇帝哦了一聲,便令太監接過楊嗣昌之信,迅速閱覽了起來。

楊嗣昌緊張地偷眼觀看著,崇禎閱信的表情。

他看到,崇禎的臉上,從開始的風和日麗,漸變成陰雲濃重之色,最後,崇禎冷哼一聲,將方一藻的奏章,輕輕地丟在御桌之上。

“文弱,你這議和協定,卻是屈我大明太過了吧。”

崇禎皇帝話語很輕,卻滿帶著一種冰冷的味道:“你讓朕迎娶那韃酋之女,與那清廷互稱翁婿之國,還要每年上供孝禮,這般屈辱條件,我大明二百餘年聞所未聞矣!若傳於天下,怕是大臣與百姓們,皆要痛罵朕自甘受辱誤國誤民啊。”

聽了皇帝這話,楊嗣昌撲通一聲跪於地上,叩頭不止。

“文弱,你且起身說話。”

“皇上,現在形勢比人強,爲儘快剿滅國中流匪,我大明纔不得不暫行此策啊!”楊嗣昌沒有起身,而是繼續伏跪於地說道:“皇上,請恕臣直言,現在我大明官軍,糧餉不繼,鬥志低沉,想剿滅國中流匪,都是極爲不易,若要再分兵去對抗那隨時可能入關的清虜,其勝算復有幾何!若清虜興兵擄掠於外,流賊肆虐縱橫於內,則我大明只怕會徹底糜爛,不可收拾了!若到了那時,臣只怕,縱是諸葛復生,孫武再世,也無力挽此危局啊。”

崇禎的嘴脣微微哆嗦著,臉色十分難看。

他沉默了一下,復說道:“愛卿,你之苦心,其實朕亦深知。想來一衆大臣皆力勸朕效嶽武穆抗金之故事,與清虜鬥戰到底,但愛卿卻力排衆議,要與清廷講和。朕亦是猶豫良久,方準了你派人前去和談。但現在朕想來,若真要依卿之計,以這般議和條件與清人講和,只怕難過羣臣議誎這一關啊!要知道,衆口爍金,積毀銷骨,文弱你就不怕羣臣的洶洶指責口水和那如雨般的彈劾奏章,將你徹底淹沒了麼?”

聽了皇帝的話語,楊嗣昌心頭一陣莫名的苦楚。

對於皇帝多疑反覆,怕擔責任的一面,雖然楊嗣昌已在心中有所準備,但他還真沒想到,在剛剛談成協議之後,皇帝便立即畏首畏尾,不敢承擔議和責任,這事情的變化,未免也太快了點。

只是,現在的大明局勢,已是內外交困危如累卵,而作爲一國之主的皇帝,考慮的不是如何保全江山社稷和宗族百姓,而是所謂的個人名聲與評價。想在這裡,楊嗣昌心下,更有種無言的悲哀。

見楊嗣昌伏跪於地不吭聲,崇禎的話語繼續響起:“文弱,你這般議和條件,卻與去年那李嘯向朕提出的議和條件頗爲相似,莫非,你在派使者前往清廷之前,可與李嘯有過溝通?”

聽崇禎皇帝這般發問,楊嗣昌心中一動。

他知道,真要說動這已是明顯退縮的崇禎皇帝,非得讓李嘯進京,來親勸崇禎皇帝不可。

於是,楊嗣昌如實答道:“稟皇上,臣此次親往山東視察之際,確曾與李嘯一起,就議和條件一事,有過溝通。這般議和條件,也多爲赤鳳伯李嘯所擬。故微臣以爲,皇上不妨讓李嘯進京述事,將這議和的得失,對陛下詳說一番。卻不知,陛下以爲如何?”

崇禎略一沉吟,便輕輕地點了點頭。

隨即,他向一旁的執筆太監喝道:“傳朕之旨意,著赤鳳伯李嘯,速速進京覲見。”

“奴婢遵旨。”

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圍殲戰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六百三十六章 合宮自盡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四十章 祖寬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八十一章 處置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零二章 沉著應對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十九章 北行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四章 歸途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著大戰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五十章 軍議第五章 夜遇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五章 夜遇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二百三十六章 親往臺灣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四百八十九章 全城活埋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
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圍殲戰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六百三十六章 合宮自盡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四十章 祖寬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八十一章 處置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零二章 沉著應對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十九章 北行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四章 歸途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著大戰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五十章 軍議第五章 夜遇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九百五十章 北門失守,退守內城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五章 夜遇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二百三十六章 親往臺灣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四百八十九章 全城活埋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西华县| 凤城市| 扬中市| 嘉祥县| 新田县| 涟源市| 淮滨县| 耿马| 博罗县| 彭州市| 五大连池市| 和静县| 黄山市| 六盘水市| 阿城市| 新安县| 马边| 荔波县| 左权县| 浮山县| 罗山县| 浑源县| 盐源县| 南昌市| 永兴县| 青冈县| 田阳县| 麦盖提县| 长海县| 会同县| 同江市| 吕梁市| 安康市| 山西省| 塔城市| 织金县| 陵水| 高青县| 宜黄县| 离岛区|